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科技达人|俞露:在深圳向水而行

深圳商报 2022-05-21


“复活”的茅洲河、“换装”的大沙河、净化的入海细流、山海环抱的深圳国际生态谷……这些生态美景的背后,都离不开深圳水务人的贡献,而这其中,也有俞露的身影。



俞露是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生态总监,从主持划定深圳第一版城市“蓝线”,再到助力深圳申报海绵城市试点,自从17年前选择这座滨海城市,她便选择了向水而行、与城共生。凭借着水一般博爱、进取、创新、坚韧的品质,她从一名职场小白,成长为统筹上百个项目,管理上千人团队的治水老将。近日,俞露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讲述深圳生态变化背后的故事。


视频制作:张延 谢婷 刘兴萍 任鹏宇 黄舜仪 李铃 李佳霖


水的博爱:为治水报考清华水利专业


改变俞露人生轨迹的,是1998年那场洪水。那年高考前夕,在电视上看到许多武警官兵们以血肉之躯抵挡洪水猛兽时,俞露动容了,她暗下决心:填报治水相关专业,消除水灾害!凭借优异的成绩,她被清华大学录取,以第一志愿进入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后又在研究生阶段进修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


和深圳结缘,源自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一次校招。因为城市规划和她“关注每一个人的需求”的情怀、价值观高度契合,俞露动了心。在面试过程中,她深感到深圳企业和之前面试的同类企业很不一样的地方,“很有艺术气息和人文关怀,而且视角很宏观,关注城市的发展趋势。”


不过,彼时俞露还是有一些顾虑:水利、环境和城市规划是不同专业,专业跨度太大。副院长的一席话,让她打消了疑虑:城市规划是多元学科融合的领域,一样要处理水的问题。这句话,一下戳中了她。要知道,“治水”正是她最初的梦想。最终,俞露放弃了上海等距离家乡浙江更近的城市,南下深圳开启逐梦之旅。


来了之后,俞露很快被深圳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所吸引。她说,因为没有那么多历史包袱,这座城市发展很快、效率特别高。即使刚到深圳蜗居在集体宿舍,俞露也没有因此感到失落,反倒因为“身边很多默默打拼的草根,不会觉得自己很卑微”,进一步点燃了她的奋斗热情。


水的进取:初出茅庐不怕“虎”


初出茅庐的俞露,接二连三遭遇“拦路虎”。不过正是得益于这些大项目的历练,她建立了系统思维,发现了水治理的广阔天地。


2005年,俞露刚入职场便参与了《深圳水战略》这样宏大的项目。“水如何融合到城市发展?”“深圳是滨海城市,如何全体系去解决水安全问题?”面对一个个崭新的宏大命题,俞露在无数的夜里,披星戴月深研课题、苦苦思索。该战略最终成为此后深圳各项治水实践的理论指导。



很快,大任再次降临到俞露身上。2007年,她便有机会主持划定深圳第一版城市“蓝线”,即整座城市江河、湖泊、水库、渠和湿地等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蓝线”的划定,为城市水体的保护控制和提升,提供空间上的抓手,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俞露回忆称,这是她担任项目负责人的第一个项目,当时压力巨大,非常忐忑。也正是这一项目,很好地锻炼出俞露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师前瞻性的眼光。当时深圳修建的一些道路把河道盖起来了,一些城中村的河渠还很脏。“我们也疑惑:小水沟是河道吗?也要保护吗?”最后证明,俞露确定的思想是对的,尽管是很小的河或者沟,只要有汇水源头、历史成因,都要保护起来,预留未来治理和拓展的空间。


“年轻人刚入行,去做宏观的东西很有益,利于建立宏观思维。而且它让我认识到每一个维度存在的问题,并预判未来存在的问题。”时到今日,俞露仍然感恩早期大项目的历练。


水的创新:勇闯无人区建立新标准


2012年,生完孩子重返职场的俞露进入职业瓶颈期。在这一关键时间,她勇闯无人区建立新标准,找到了职场新方向。


彼时,深圳国际低碳城要做市政基础设施的专项规划,要求体现绿色低碳的理念和路径,由俞露全权负责。“拿到课题时我们是懵圈的,因为当时我们对于市政基础设施的认识还停留在工程化的布局上,如何实现绿色低碳,没有人能给出答案。”俞露回忆,第一版方案拿出来就被骂得很惨,“那时候真的很迷茫。”


“如何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擅于思考的俞露很快清醒地意识到,做好这件事,或许能成为职业新的指引方向。”在她看来,“绿色低碳”“基础设施”“规划”这三个关键词最能体现个人职业特质。有这个信念支撑,俞露选择勇往直前。



最终,通过这一课题,俞露建立起绿色低碳基础设施的规划标准,对“可再生能源未来在深圳如何创新,如何用在建筑、交通、生态和物理环境的改造上”这样涉及诸多科学技术的命题,做了很好的回答。


“没有实践的创新就是自娱自乐”,俞露强调,要将基础创新和落地应用相结合。雨水径流污染是水污染的成因之一,而由于控制难度高,业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较少。为攻克这一科研难题,俞露近期开始了大沙河水污染研究,探索建立一套系统的精准、动态的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方案,并在博士毕业论文中呈现。


水的坚韧:一个“爆款”至少需要10年


在深治水17年,俞露跑遍了深圳大大小小300多条河道,还有无数社区的街头巷道。如今,这座她用脚步丈量过、用汗水浇灌过的城市,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宜居。


巧合的是,俞露的家乡曾留下我国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足迹。而她的治水心得,也和大禹重于疏导的治水理念有着某种暗合。她说:“水就像一种有生命的东西,你要给予它空间,去实现人水和谐。”


虽然同期项目多达上百个,但她仍坚持脚踏实地去做。而今,她依然会为了一个小项目,穿上运动鞋去做实地调研。她已经不记得穿坏了多少双运动鞋。



“规划领域,从最早提出一个理念,到成为广为人知的共识,甚至形成一个热词,至少需要10年时间。”俞露说,比如深圳的海绵城市试点申报成功,正是得益于最初在光明的坚持尝试。谈及对新人的建议,她说,做这行一定要坐得了冷板凳,看准趋势,坚持深耕。


在俞露看来,深圳具有良好的科研氛围。“这座城市有一种敢于先行先试的勇气,本身就带着科学家的精神,所以在深圳去做一些研究性、开拓性的工作,是很顺畅的。”


这些年,俞露参与了很多规划,也见证着深圳的变化,对这座城市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她说:“当我有一天出差回来,突然就觉得——‘哎呀,还是回到深圳好。’就在那一刻我发现,我是真的爱上她了。”



商报君精选

等你来pick→

重磅!个人养老金制度来了!速览全文→

核酸检测再降价!自购抗原试剂还可医保支付

91岁“股神”再遭逼宫!发生了什么?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刘娥

视频 深圳报业集团视听中心

编辑 黎莉

责编 马强

监制 陈志文

校审 喻方华

点击在看,让更多朋友看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