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梵华说印度(60):为中印友好而鞠躬尽瘁的巴苏华

梵华居士 中印梵华 2022-03-17
巴苏华Bijoy Kumar Basu,或Bejoy Kumar Basu),这是一个鲜为人知却又令人无比敬仰的名字。

(巴苏华大夫,1912.3.1~1986.10.12)
他的默默无闻,不仅中国关注研究印度的方家学者少有人知晓他,就连印度驻华外交官们也极少有人了解他,甚至在互联网上找到他的一张肖像照片都异常困难。
他的赫赫有名,不仅宋庆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聂荣臻等新中国开国元勋在抗日战争艰难岁月中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他是印度针灸之父,第一个人将中国的针灸引入印度并成功推广。特别是在1962中印边境战争之后的至暗时期,他为中印两国打破坚冰、恢复往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居功至伟。
巴苏华大夫毕生为中印友好事业而奋斗,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值得中印两国人民永远缅怀!

印度援华医疗队

1937年11月26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难时刻,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向印度国大党发出了求援信,请求印度人民在道义和医疗等物资方面的援助。为此,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尼赫鲁在印度全国进行了动员,并最终向中国派出了一支五人的“印度援华医疗队”(India Medical Mission to China),前往中国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巴苏华大夫暂别了蜜月中新婚的妻子,在最后关头终于如愿以偿,成功的加入印度援华医疗队。
1938年8月30日,印度援华医疗队从孟买出发,踏上前往中国的旅程。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印度援华医疗队在宋庆龄和史沫特莱等中外友人的帮助下,经香港、广州、长沙、武汉、宜昌,到达战时陪都重庆。在重庆,印度援华医疗队遇到了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谭云山先生,从此医疗队五位印度大夫有了中国的名字,分别为爱德华卓克华木克华柯棣华巴苏华①。
重庆国民党政府的腐朽与黑暗使得印度援华医疗队下定决心前往延安。经过不懈的斗争,印度援华医疗队长途跋涉,于1939年2月12日抵达了延安。
印度援华医疗队在延安期间,在边区医院、八路军后方医院、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及附属医院、卫校开展了工作,并曾多次和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林伯渠等领导人交流。

1939年3月15日,毛主席邀请印度援华医疗队做客。左起:巴苏华、柯棣华、红十字会黄医生、木克华、毛主席、八路军卫生部长姜齐贤、爱德华、卓克华
受到崇高使命和革命热情的鼓舞,印度援华医疗队主动要求前往晋察冀前线工作,经过生死考验,终于成功穿过日本侵略军的层层封锁,于1939年12月21日到达武乡王家峪八路军总部,受到了朱德总司令的热烈欢迎。


朱德接见印度援华医疗队,左起:翻译马寒冰、德国医生米勒、爱德华、朱德、柯棣华、八路军前线卫生部部长孙仪之摄影:巴苏华
1940年9月,在晋察冀前线的百团大战中,巴苏华参加了第一军分区的涞源战斗,在涞源乌龙沟东团堡战斗前线建立了手术室,为250多名伤员进行了手术。

(百团大战中涞源东团堡战斗,留下了这张经典的抗战照片《欢呼楼》)
此后,柯棣华大夫在晋察冀前线不幸牺牲,巴苏华大夫留在延安成为八路军医院耳鼻喉科与眼科主任一段时间后,根据工作需要,于1943年7月3日,乘中华航空的班机,沿着驼峰航线,回到了印度。至此,经过近5年的英勇与牺牲,印度援华医疗队的任务终于顺利完成。
  

柯棣华的亲密战友

巴苏华和柯棣华是印度援华医疗队中两位年轻的大夫,从孟买出发之时起,两个人就逐渐成为了亲密的朋友。在印度援华医疗队在中国的绝大部分时间中,巴苏华与柯棣华都是朝夕相处,患难与共,成为了亲密的战友。

(柯棣华与巴苏华在延安八路军模范医院)
柯棣华的牺牲让巴苏华悲痛不已,巴苏华回到印度后,就开始进行宣传柯棣华和促进中印友好的工作。1943年10月,巴苏华发起成立了全印柯棣华纪念委员会(All India Kotnis Memorial Committee,简称“全印柯委会”)。1946年,巴苏华和全印柯委会邀请了宝莱坞著名的电影导演瓦桑特·桑特拉姆(V. Shantaram)和著名作家阿巴斯撰写了关于柯棣华大夫事迹的书《还有一个没回来》(One Did Not Come Back),导演瓦桑特·桑特拉姆自导自演了电影《柯棣尼斯大夫——不朽的英雄故事》(Dr Kotnis Ki Amar Kahani)。这部电影成为印度电影史上经典的一部,在印度影响很大,打动了不计其数的印度人。

(印度著名导演桑特拉姆及其自导自演电影《柯棣尼斯大夫》)
巴苏华创办的全印柯委会为印中友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14年9月19日,中国政府在印度新德里给包括全印柯棣华纪念委员会在内的印度友好人士和组织颁发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

(习近平主席为印度友好人士和组织颁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
 

印度针灸之父

1957年,中国政府邀请印度援华医疗队剩余四名队员及柯棣华的长兄孟凯什访华,在国庆观礼台参加了国庆纪念活动。在这次访华中,巴苏华大夫的慢性鼻窦炎在中国针灸的治疗下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这让巴苏华对中国针灸这种传统治疗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9年,巴苏华大夫专门来中国学习针灸,期望将这种成本低廉的治疗方法引入印度,造福于印度贫苦的底层人民。

(1978年,巴苏华(右一)带领学生甘泰特(左一)等学生在大连学习针灸治疗)
巴苏华大夫学会针灸回到印度之后,在自己的诊所给贫苦的民众免费治疗,并培养印度本地的针灸医生。到1978年为止,巴苏华大夫已经在印度建立起三十多个针灸治疗中心,基本上免费给穷人看病。许多这样的针灸治疗中心直到今天还一直扎根在印度基层,服务于印度的底层百姓。这不仅帮助了穷人,也赢得了人心,将中印友好的种子洒向了印度各地。

(印度旁遮普邦卢迪亚纳市柯棣华针灸慈善医院是当地知名的针灸专科医院)
1977年,巴苏华发起成立了印度针灸协会Acupuncture Association of India ,简称AAI)。在巴苏华的领导下,印度针灸协会会员遍布印度全国各地,印度针灸协会也成为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Societies)的创始成员组织。

巴苏华大夫作为第一个将针灸引入印度并在印度成功推广的人,被誉为“印度针灸之父”,实至名归!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巴苏华始终为中印友好事业而呕心沥血,砥砺前行,即便是在中印边境战争之后最黑暗的长夜,也未曾有过一丝的动摇。
1973年,叶剑英元帅向老朋友巴苏华发出访华邀请。虽然当时在印度反华势力还占主流,但是英迪拉·甘地总理还是极具远见的积极支持了这一友好的民间访问。这是自1962年中印战争之后,印度第一个非官方人士访华代表团,打破了中印冰冻关系的坚冰。

(晋察冀前线巴苏华与聂荣臻合影+文革刚结束后两人重逢)
1978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王炳南访问印度,巴苏华以其个人威望成功的实现了他的老战友王炳南与印度外长瓦杰帕伊的会面,并让中国官方代表团在印度国会与众多印度议员得以会面,从而成功的重新打开了中印两国官方交流的大门。

(1983年,叶剑英、王炳南与老朋友巴苏华在北京相见)
1986年10月12日②,巴苏华大夫在印度加尔各答因病逝世。按照巴苏华的遗嘱,他的一半骨灰安葬在中国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长眠在他最亲密的战友柯棣华之墓的旁边。巴苏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和奋斗终生,他为中印友好事业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柯棣华、巴苏华、爱德华纪念碑)


巴苏华大夫临终之前最使他感到难过的就是悬而未决的中印边界问题。当巴苏华夫人将刚刚出版的巴苏华大夫日记《延安的召唤》(The Call of Yanan)给他看时,巴苏华大夫难过的说:“印中友谊的未来在哪?我为此心力交瘁,奋斗了这么多年,但这一友谊至今仍令人感到虚无缥缈。”转眼至今,巴苏华大夫的遗憾依然令真心拥护中印友好、期待东方文明复兴的中印两国有识之士感慨万千,心痛不已。然而,我相信,巴苏华大夫最美逆行的崇高国际主义精神,必将感染和激励更多的正义力量,将中印友好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

 
梵华
2020年10月12日

①谭云山先生最初给五人起的名字是安德华,卓凯华,慕客华,可棣华,巴思华。此后,因为报刊的误传,演变为爱德华、卓克华、木克华、柯棣华、巴苏华。

②印度针灸协会官网介绍中记载巴苏华大夫逝世于1986年10月10日,这一天,也是柯棣华诞辰76周年。(http://acupunctureassociationofindia.com/about-us/)

 🔗 相关阅读                           
· 梵华说印度(31):中印友好的丰碑——印度援华医疗队(上)
· 梵华说印度(32):中印友好的丰碑——印度援华医疗队(中)
· 梵华说印度(33):中印友好的丰碑——印度援华医疗队(下)
· 梵华说印度(34):中印友好的丰碑——印度援华医疗队(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