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了,多氏田猎蝽
前年(2019年)4月25日,我们去了趟临安的告岭,揭开一块树皮,见几只多氏田猎蝽若虫聚集在下面。猎蝽是昆虫界高效的捕食者,我的手指也曾被某种猎蝽的毒液消化过,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自愈,苦不堪言。没想到在不差空间的野外,多氏田猎蝽的高龄若虫也会聚在一起,竟相安无事。
带回来容易,怎么养我却不太有把握。反正高龄若虫,最后一蜕就成年了,如果只带到羽化,难度就降低很多。而且既然能自动聚集,那就找个蟋蟀盆放进去,给点水,给点面包虫,由它们去。
过几天再看,猎蝽和面包虫相安无事。
5月3日再看,猎蝽羽化了,面包虫也化蛹了,画面比初见若虫聚集还要和谐。↓
5月7日,三只猎蝽都完成了羽化并开始活动,两雌一雄,完美的繁殖组性别配比(被抱在下方的是雄虫)。↓
5月13日,一只雌虫钻进树皮下产出第一批卵,之后两只雌虫陆续分批次产卵。↓
每一批卵由多枚立于树皮的单体紧贴在一起,再由淡黄色透明薄膜叠加覆盖。就像用很多个黄色垃圾袋临时覆盖的一堆建材。每一枚卵口盖朝上,淡黄到深棕色,随时间推延逐渐变深,在薄膜下透出本色。↓
端部观看卵块,几排卵呈“人”字堆叠。↓
6月26日,每一枚卵的近口盖处出现了黑色眼点,孵化在即。↓
6月26日,上午10:20(变化前的平静)。↓
10:25孵化开始,第一枚卵冒出头来(变化中一样平静)。↓
10:29↓
10:31↓
10:35↓
10:41↓
10:42↓
10:45↓
10:47↓
10:48↓
11:01↓
12:58↓
13:00↓
16:20↓
16:22↓
23:55↓
孵化过程可通过快进视频速览↓
6月29日,第一只若虫开食。↓
7月6日,多数个体都有进食迹象,腹部隆起。其它卵块还在陆续孵化。↓
从小就喜欢躲洞藏缝。↓
7月9日,普遍吸得滚圆。↓
8月3日,部分若虫经过几次蜕皮,转为中龄若虫,褪去黄色调,呈现出黑白相间。此时段,最后一批孵化的若虫仍处于低龄。几批次的猎蝽混养在一起(20*30*20cm的容器中),偶有个别互食现象,总体相安无事。↓
8月8日,中龄的肥瘦个体在一起,瘦的的好久没进食。看起来吸饱一次可以撑很久,总的来说肉食性昆虫都比较耐饿。↓
8月27日,部分若虫进入高龄期,翅芽已经清晰可辨。↓
9月27日,大多已经是“青少年”,还是喜欢钻洞挤缝。聚集在一起。↓
11月6日,若虫的发育速度明显降低,可能是温度低了。若是在自然界,它们此时估计已经陆续开始蛰伏。室内饲养条件下,扔下一段食物,大家还是会逐渐围拢过来吸食一番。↓
也是从这时开始,饲养箱里陆续出现死亡个体,并逐渐增多。其中有空腹状态,也有饱腹死亡的。观察了一段时间,感觉并非死于同类相残。个人分析可能有两个原因:有害微生物感染或者长期食用面包虫这种一性食物导致某些有害成分的累积。回想起来,现在自己更倾向于后者。到了年初岁末,最后一只若虫也死了。↓
眼看又一笔记录功败垂成,四月初得到了帮助,从朋友那里过继来两只高龄若虫。从翅芽的发育情况看,应该比我自己带到最晚的个体高出一个龄期,而且应该处于末龄。于是,这个段生活史就算能续上了。也是幸运。↓
5月3日,过继来的若虫的翅芽开始肿胀隆凸,羽化时刻不久将要到来。↓
5月11日,一早起床,见它已经完成了羽化,正在定色中。期间,我经常等到半夜欲望拍摄羽化过程,但时间不好把握,精力不济,大几十号个体的基数也不能成就一次转龄和羽化过程的记录。此事古难全。↓
感谢好友@笑晕 提供鉴定,感谢好友@六节 过继若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