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研基本功的修炼

箫士奇 RNAverse 2022-07-14

科研基本功的修炼

 

箫士奇

9/30/20

 

       之前有写过一篇《刻意练习,纳为日常》,作为公众号转型后的开篇,主要阐述的观点是基本功的扎实与否决定了能上升的高度。当时收到最多的反馈是:在科研中如何训练基本功,花更多时间做实验吗?为了回答基本功如何修炼的问题,我又花了很长时间,重新整理了以前写的《如何整理文献》、《如何读综述》、《如何读文献》、《时间分配第一篇——做实验vs做课题》以及《时间管理第二篇——如何安排时间》,铺垫了这么多,是为了引出今年想表达的两大主题中的第一个——如何训练科研的基本功。

 

       在《刻意练习,纳为日常》中,我们有讨论到每天花多少时间练习基本功决定了我们在专业领域的高度。对于大部分生物专业来说,做实验虽然是每天的日常,但是,做实验却不是我们需要纳为日常的基本功训练。原因很简单,首先,我们不可能背着仪器试剂到处走。其次,通常而言,做科研是为了深入研究科学问题,实验技能本身是手段或者说是工具(当然,研究仪器或者发明新技术的除外)。就像打篮球的不会把买个好篮球或者说自己做一个好篮球作为每天的日常,玩音乐的不会把买个好乐器或者自己动手整一个好乐器作为每天的日常(达到一定的境界后可能会)。需要强调的是,做实验是每天的日常,打磨实验技术是必需的,只是做实验本身不是纳为日常的基本功训练。

 

前面花了这么多时间写了《时间分配第一篇——做实验vs做课题》和《时间管理第二篇——如何安排时间》,就是希望能阐述清楚一个观点,在科研训练过程最重要的是要思考,而且是从全局的思考。生物大学科里可以细分成许多小学科或者说不同领域,大部分的领域,比如说我做的干细胞方面,基本上是属于烧时间的行业,课题都是已2-3年甚至更长作为单位的。这就意味着在短短的5年左右的博士期间和短短的5年左右的博士后期间,基本上只能做少数几个课题,一般来说最多十几个成功的课题。这就意味着这5-10年左右时间能真正做的其实不多,能接触的思维也不是很多。尤其是如果恰好是导师说做什么实验就做什么实验,那整个training下来就真的只train了实验技能了。

 

       切入主题,科研基本功的日常训练应该是读paper。首先,也是最不重要的,paper可以随时随地读,每天的书包里可以背上几篇paper,回家的路上可以读,躺在床上可以读,等人的时候可以读,甚至陪另一半逛街时也可以读。其次,要把读每篇paper都当成一次做课题的training。《如何读文献》这篇文章里有关于如何一步一步训练自己读paper,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自己的critical reading以及creative reading。所以当paper reading积累到一定阶段,到达一定高度后,应该可以做到先读abstract,列出主要conclusion,然后对着conclusion 1,思考应该做什么实验,应该预计什么结果,然后看paper的figure 1,看自己和作者的区别在哪,谁的实验更make sense,自己的或者作者的有什么逻辑上的问题,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可以解释实验结果。然后对着conclusion 2进入到figure 2,不断思考和对比,不断强化自己的思维,直到读完paper,再从整体思考自己的问题在哪,paper的问题在哪。这样一个过程其实就是再现做project的过程。但是,做真实的实验等一个实验结果经常要很久,但是读paper时已经有结果在那里,所以可以很快得出结论进入下一个思考。当然,这些都是理想化的情况,大家在读paper的data时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时候要注意培养自己抓住主要矛盾的能力。关于如何训练自己读paper的能力以及如何思考可以参考公众号的《如何读文献》。再次,读paper时一定要思考big question,所有的conclusions都是围绕big question的。读完abstract进入figures之前要思考这篇paper的bigquestion是什么;读完整篇paper之后更要思考这篇paper的big question是什么,以及这篇paper的data有没有回答了这个big question,或者帮助我们更理解了这个big question。早期阶段一定要提醒自己做实验和做课题的区别,不要再读完paper之后还说,这篇paper没什么了不起的,这些实验我都会做。要明白,最关键的点是在于如何想到哪些实验需要做,这就是我们读paper过程中train自己的最重要的地方。关于做实验与做课题,可以参考公众号的《时间分配第一篇——做实验vs做课题》。最后,一定要指出的是,上面提到的读paper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也不一定是可以适合所有人的,最终都还是要形成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比如说有人就喜欢只读图,然后读完思考;有人喜欢一个字一个字地从头读到尾;有人甚至只读abstract。怎么读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读paper的过程中train自己思考的能力,尤其是从全局思考的能力。综上,一定要重视读paper,要养成读paper的习惯,将读paper纳为日常,并且要刻意练习。在这里,推荐阅读公众号的《刻意练习,纳为日常》,好好思考如将读paper练习成为自己的日常。

 

       在这篇里补充关于之前一位好友问的问题,就是如何维持状态。本来想单写一篇文章,不过后来发现如何维持状态是一个很严重影响“日常”的问题,而且解决的方法也是“日常”,所以一并先放在这里,将来再单独写一篇。好友的具体问题是:如何维持高效的时间安排,如何自我激励保持自律的习惯,形成正反馈,如果因为个别原因打乱了节奏,如何重新恢复节奏。类似的问题好些其他朋友也问过,核心点就是如何维持状态。每天总有这样那样的意外,前天突然发现有个讲座,跑去听了花了1个小时,昨天实验失败了,重做花了几个小时,今天生病了,请假了一天,等等等等。在《周末的重要性》文章里,特地提到了每个星期要腾出半天到一天的自由时间,每天要腾出1-2个小时的自由时间,这个时间叫做弹性时间,目的就是要为一些意外做准备。如果没有意外,这1-2个小时以及周末的半天可以阅读一些自己平常想看,但是一直没有看的书,或者多读一会paper,或者多陪陪家人,或者玩玩兴趣爱好,等等。

 

       虽然有了弹性时间,但是总会碰到有需要时间比较长的意外,甚至是连着几天或者几个星期的意外,这样就把自己的日常给中断了。大家应该都有这种感觉,好不容易强迫自己养成的习惯,坚持几个月甚至是几年了,但是放个假放松后,就很难再保持习惯,甚至要花更长的时间来重新培养这个习惯。这里面最关键的是“日常”的维持。其实很简单,就是要缩短时间的情况下维持住“日常”。比如说平常是3个小时读paper,意外期间或者放假期间哪怕再晚了也要腾出半个小时时间读下paper,思考思考,这样就能一定程度上维持住“日常”。如果连续十几天都无法维持日常,就要重新思考和规划自己的daily planner是不是需要修改了。

 

       之所以要把维持日常放在这篇文章里说,就是希望大家不要碰到意外或者度个假后就中断了读paper的日常。还有需要再次强调,不是只读paper就可以了,做课题最终都是靠实打实的实验积累出来的,后续会有一篇专门的文章《如何提高实验效率》。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做到:读一篇paper = 做一个课题。

 

PS:上面的描述是关于湿实验的,将来有机会再写关于做计算/分析的。这次的封面还是我们美丽的校园,照片来自于我们的新生Yuefeng,非常棒的摄影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