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閱讀字典與識字趣事雜記

故紙堆裏寄此生 追問與和解 2023-10-15

一、與繁體字的二三事

自故紙君進入大學後,讀書便不再特意背誦。這得益於文字載體的嬗變,即互聯網的發展。文字不再囿於實物(甲骨、銅器、刻石、竹木、縑帛、紙張……),大量文獻儲存進虛擬的網絡之中。

背誦文章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在以後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及時使用,現在看來,這只是閱讀的小道閱讀的終極目的是體會「言外之意」,並用於你的現實生活或滿足某種精神需求。沒記住書本上的文字沒關係,它們早已融進你的血液,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所以讀者不用再「死讀書」(必須背下來)。

不過筆者每次讀書都是先看紙質本,等到需要使用時,憑記憶(關鍵字句……)上網查詢網上的資料參差不齊,特別是關於古籍的知識,錯誤不可避免。但因爲你已經精讀過紙質版,所以很容易且有能力糾正其中的譌誤

註:引用的網上文字必須校定後才能使用。

我是在上大學時(中文系)才開始大量接觸「繁體字」的,由於古代文學歷代文選教材是繁體版以及個人閱讀古籍的需要,大一剛開學,自己就拿著筆記本,從《現代漢語詞典》正文第一頁起,依次抄錄上面的繁體、異體字。過了不久,發現效率非常低,甚至在後來的閱讀中,造成「繁簡轉化失誤」的情況。因此現今通行的各種關於「現代漢語」的字典,不是學習繁體字的正確工具書。「古代漢語字典」與「古人編寫的字書、韻書」,才是正確的工具書。

當自己開始閱讀繁體版教材時,才發現快速「識記繁體字」的最便捷方法——閱讀歷代經典名篇。因爲在大學以前的學習中,我們或多或少都記住或背誦了一些名篇,古文、詩、詞、四大名著。這些都是我們熟悉的字句,憑藉以前的記憶,對照繁體版文章,繁體字自然盡收眼底。除了文字學家、書法家,大部分普通人都不需要記住繁體字的具體筆畫,只需要做到——看見它就知道它對應的簡化字或見字識義見字知今音就夠了,並不需要書寫於紙上。因此:

  1. 古代漢語教材(包括文選部分)、古代文學作品選,是現代人學習「古文」(廣義)的最正確入門書。有家學傳承或童子功的人除外——默認他們的基礎超過以上兩門課程。

  2. 非專業愛好者可向中文系的同學借閱或購買(大四畢業時買更好,說不定不要錢)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
郁賢皓(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

識記繁體字的第二種方法——鑒今知古。比如教材裏當代人的註解,都是根據「現代漢語語法」組織的句子(白話文),只是把簡化字切換成繁體字而已。

第三種方法:系統閱讀漢字簡化的專業具體原則。瞭解漢字的前世今生,不過這點不用在意,因爲等你繁體字見多了,那時候早已消除繁簡隔膜,達到傳說中的心中無碼境界。

第四種方法:閱讀古代的字書(《說文》)、韻書(《廣韻》)、訓詁書(《爾雅》)及學者關於「小學」的考證著作(《說文解字註》、《經典釋文》、《一切經音義》、《廣雅疏證》、《詩本音》、《唐韻正》、《經義述聞》、《經傳釋詞》……);今人編輯的「古代漢語字典」

第五,系統學習文字學知識。與第四點密切相關。酌情瞭解古文字學。

最后,刻意記錄。每讀完一本「繁體版」書籍,就把裏面不認識的字記錄下來。積少成多,由多至簡。

筆者浸淫古籍有年,如今偶然拿起這本《簡化字繁體字異體字對照字典》,仔細精讀一遍,某些不熟悉的、忘記的繁體、異體字,清晰如在目前。閱讀完此本字典之後,再打開余嘉錫先生的《世說新語箋疏》,行雲流水,通暢似閱讀簡體書籍。

作用沒上面說的那麼大,對已經記住的字能加深印象,已經忘記或不熟的能重新補闕。最主要的功用——區別簡化字與傳統漢字。如若準備閱讀更多古籍,古代字書必不可少。

故紙君讀書不喜背誦,但偏愛反復閱讀。古代的詩詞文、文學批評理論,就是一個不斷重複的過程。用典專業術語的繼承,從未斷絕的文化(語言文字),很容易幫助我們解決古籍閱讀中的識字問題(繁體字的識認)。你重複的次數(積累)多了,繁字體自然就變成了簡化字。

二、不識字的可怕

有文化有多可怕?

高二某學期,與同學到校外吃飯,回校時途經下沉式廣場,故紙君不經意閒瞥了一眼以往忽略的刻石。只見上面鐫刻著「適佳」兩字(我們學校的辦學理念——至高至佳,立善立美),看著第一個字,覺得有點像「謫」,絕對不是「嫡」。仔細一想,搜腸刮肚,印象模糊(形似),終究還是不知道,就問了問結伴而行的兩位同學。他們一看也不知道。

直到高三,開始閱讀字典時,故紙君才知道原來它是「适」的繁體,當然「适」「適」的關係不止繁簡這麼簡單。

適佳 | 适天则达,适地则生,适人则和。因适至佳。

我這個人有個毛病——有時候發現不懂的地方,不會去請教別人,也不會特意去查資料。當作耳邊風,吹過就完了。

剛上大學時,翻閱古籍有不認識的字,或有不清楚的問題,就忙著去請教老師,老師竟答以不認識,問題也沒解釋清楚,問了當沒問。自此,本人對本校古代文學教師的古文功底深表憂慮,發誓以後不再去請教老師,有了問題自己解決。但往往自己又不肯花費時間去查字典查資料解決這些所謂的「細枝末節」。不過也有讓自己開心的一點,過去不熟悉的,突然某一天在另外一本書上找到心儀的答案,那種感覺不能形於言語。

我把這種讀書方法叫做「無爲而治」法,先把不懂的問題留在書上(腦子裏),等待它自然被解答的那一天。不過,不主張大家仿傚,普通人需要更具目的性。

有時候讀詩也是如此,初讀模糊不懂,後來在某一瞬間突然頓悟,或積累足夠自然明悟。

今年五月份翻閱《宋史》,發現一個不認識的字,查遍身邊的古代字書、古今字典,網上搜尋也找不到,沒辦法,還是去問了老師。沒想到這次竟被解決了。與上文提到的老師不是同一人。
問她怎麼解決的?她說她是在校勘影印的清代史料時,見過這個字很多次,自己推導出來的。
並告誡我:有些字不一定會收集到字典裏(非現在的古今字典),它們就在那些沒整理的典籍裏,只有研究者不斷閱讀,積累足夠,再根據具體語境或文字學知識才能推測出正確本字。
頗受益,此言不虛。

小時候讀過一篇關於蘇東坡的故事,依稀記得蘇軾自恃學富五車,無字不識。奈何被一上門老翁難住。

相傳蘇東坡年青時自負其才,且酷愛讀書,有一次,他自撰了一副春聯,並書於大門上:
識遍天下字;
讀盡人閒書。
此聯雖然表明自己愛讀書的思想,但聯中「識遍」與「讀盡」,未免口氣太大。
有一天來了一個老者,一邊拿出幾本書,一邊對他說:「聽說你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閒書,今天特來請教。」
蘇東坡接過書一看,頓時就愣了,因爲書上的字他一個都不認識。
老者微微笑了笑,飄然而逝。
蘇東坡大受啟迪,才知道人世閒的學問是無止境的,於是將對聯改爲:
發奮識遍天下字;
立志讀盡人閒書。

高中時,故紙君還沒有「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閒書」的覺悟,直到大學開始系統閱讀古籍時,才明白識字的重要性。也理解了錢鍾書先生閱讀字典的癖好。無獨有偶,自己也養成了閱讀字典的習慣。此習慣緣於高考字音、字形、成語題的「逼迫」,不過後來卻樂在其中,每天看幾十頁。不僅記住大多數漢字的形、音、義,順便也瞭解了許多百科知識。

  1. 《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正文1866頁(六個月看了兩遍);

  2.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正文1790頁(四個月看了一遍);

  3. 《簡化字繁體字異體字對照字典》正文570頁(九天看了一遍);

  4. 將來找個時閒把《王力古漢語字典》過一遍。

此外《說文解字》、《註》及其他「說文系列」、《爾雅》、扬雄《方言》《詩詞曲語辭匯釋》、《廣韻》、《集韻》、《經籍籑詁》、《詞詮》(虛詞)、《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廣雅疏證》等「小學」著作在未來幾年內也是必須精讀一遍的。《辭海》、《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古文字詁林》則買來當工具書,用時方看。顧野王《玉篇》、陸德明《經典釋文》、玄應慧琳希麟三部合刊本《一切經音義》暫緩。古人從小就開始「小學」教育,而現代人大學才開始學習「古代漢語」,當然有所差距。

個人非常佩服與尊敬乾嘉學派那些埋首故紙堆,整理古籍的前輩學人。他們在小學(訓詁、音韻、文字)研究上所作的貢獻,對文化繼承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茲簡要總結「古文水平」對閱讀、理解「古籍」的大致影響:

  1. 高中文言知識→簡單文言文。

  2. 大學「古代漢語」知識→大部分經典名著。

  3. 閱讀古代「字書」,掌握「小學」知識→可閱讀絕大部分古籍。

  4. 深入研究「文字學」及「古文字學」知識,查漏補阙→閱讀古籍暢通如現代白話文。

注:別迷信《說文》等古代字書,因爲許慎沒有現代人掌握的地下資料豐富,難免把字分析錯誤。

三、閱讀古籍:經典古註與權威註疏

知道了文字「最初的意義」,再來閱讀古籍,以及溯源研究文字的歷史演變,那時才知道什麼叫做「懂得」。

我們閱讀文言文,最好不要「一直」讀現代人「原文+翻譯」(一段原文一段白話文)二重型註解,須直接閱讀「古人註的古書」(文言文註釋文言文)如:

  • 裴松之《三國志註》

  • 酈道元《水經註》

  • 劉孝標《世說新語註》

  • 李善《文選註》

  • 《史記》三家註(裴骃《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

  • 顏師古《漢書註》

  • 胡三省《資治通鑑音註》

  • 韋昭《國語註》

  • 李鼎祚《周易集解》

  • 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經註疏》

  • ……

你讀了之後,就會知道現代某些翻譯與古籍的距離感(流失)。讀了之後,你就會明白繁體字與簡化字之閒的微妙關聯,也會明白本義與引申義之閒的形象性。

大二閱讀周振甫先生的《詩品譯註》,知道了古直先生,瞭解到他的著作《陶靖節詩箋》、《陶靖節年譜》、《鍾記室詩品箋》。也在網上看到他的治學趣事:

據說著名詩人、劇作家杜宣年輕時上門拜古直爲師,古直問他帶了什麼工具書,杜宣說只帶了一本《辭源》,古直聽了之後勃然大怒:「我的學生怎麼會用《辭源》?」
杜宣說:「我不認識的字,不查《辭源》,查什麼?」
古直聽了杜宣的辯解,更加憤怒,大聲地說:「怎麼?我的學生竟然只知道查《辭源》?」
後來古直緩和下來,才說:「做學問,不能靠二手貨,不懂的字,要查《說文》,查《爾雅》,查《水經》。要查這個字第一次出現的地方,這樣才可靠。《辭源》這一類書,是二手貨,不可靠的。我們做學問要有窮根究底的精神才行。」

對於閱讀、研究古籍,我特別同意其對「瞭解字的本義」(溯源)的重視。至於《辭源》等類似現代詞典,還是有一定意義的。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學者,但有能力有時閒的讀者一定要優先選擇經典古註、權威註本,而不是選擇世面上暢銷的文言白話型註釋本。

18.05.04

【往期回顾·书单】

(1)清晨书单(十一)

(2)古代散文总集

(3)閱讀「王國維」

(4)《韓非子》入門及進階書目

(5)《尚书》入门及进阶书目

(6)合格的中文系本科生该掌握哪些技能(书目)

(7)中國文學史(30種)

(8)中西「戏剧」入门书目(初阶)

(9)经典「汉译」名著书目

(10)「民间文学」入门书目

(11)「词」学入门书目

(12)清晨书单(一)

(13)清晨书单(二)

(14)清晨书单(三)

(15)清晨书单(四)

(16)清晨书单(五)

欢迎关注公众号(私人书单、读书杂文实时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