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缅怀 | 新中国成立后44次亲临,毛泽东这样指导了上海的社会主义建设

廉洁上海 2022-02-0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党史镜报 Author 严爱云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1976年9月9日,44年前的今天,伟大领袖毛泽东逝世。


毛泽东的一生与上海结下了深厚情缘。


在党的创建时期,他曾12次到上海,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光辉足迹。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高度重视上海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格局中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对上海作出许多重要批示、指示,并曾44次亲临上海,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结交各方人士,指导上海沉着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寻找适合发挥自身优势的建设道路。


△1924年6月至年底,毛泽东一家居住在上海慕尔鸣路甲秀里318号(今茂名北路120弄7号)


运筹帷幄定良策


毛泽东把进入上海看作中国革命要过的一大难关。毛泽东亲自审阅修改的1949年5月29日新华社社论《祝上海解放》中说:“上海是中国的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的解放表示中国人民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已经打倒了自己的敌人国民党反动派”,“上海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要基地,上海的解放表示中国人民已经确立了民族独立的基础”。所以毛泽东谆谆告诫华东的同志:“全中国与全世界的人民,甚至我们的敌人都将以上海工作的好坏来考验我们党有无管理大城市及全国的能力。”


△上海市军管会于1949年6月10日查封金融投机的总指挥部证券大楼


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保证上海这座繁华都市不被战火所毁,毛泽东在我军胜利占领南京后,提出解放上海“慎重、缓进”的指导思想。他要求把解放上海与接管上海一体考虑,军事服从政治,解放服从接管。党中央、毛泽东还精心选配上海解放后的党政班子。


1949年三四月间,毛泽东9次邀请已到北平的黄炎培、陈叔通、章乃器等上海著名民主人士座谈,听取他们对接管上海的建议;还就陈毅出任上海市长一事征求他们意见。并确定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刘晓和刘长胜入市委常委班子,以利里应外合;抽调懂经济、熟悉上海情况的各类人才加入接管队伍。毛泽东确定的上海战役“既要歼灭防守之敌,又要完整地保全上海”战略,被陈毅形象地比喻为“瓷器店里打老鼠”,既要打死老鼠,又不能打碎瓷器。


华东局认真落实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在丹阳组织干部战前集训,紧锣密鼓地开展好解放和接管上海的思想政策、组织和物资各项准备。“完整地保全上海”战略的胜利实施,使上海在战火纷飞的16个日夜里水、电、煤气、通讯、交通基本正常,多数工厂、商店照常开工、营业,创下战争奇迹。解放军进城纪律严明,不入民宅,赢得政治声誉,毛泽东为此在电文中连称4个“很好”。


△1950年2月6日,国民党空军对上海进行大轰炸,上海的电厂等企业及民居都遭到破坏,居民开展自救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党面临执政之初的严峻考验。一方面,国民党封锁出海口,频频轰炸城市,妄图阻断交通,断绝原材料供给,使城市瘫痪。另一方面,投机势力以上海为据点兴风作浪,哄抬物价谋取暴利。上海人民深受物资匮乏、通货膨胀之苦。


毛泽东从稳住上海才能稳住全国的高度来把握上海的问题。经他同意,上海市军管会于6月10日一举查封上海证券大楼,抑制银元涨价风,确立起人民币通货地位。不久陈云受命坐阵上海,召开全国财经会议,研究部署克服财政经济困难工作。投机商于1949年7月到次年2月又先后三次发起以“两白一黑”为主的涨价风。在毛泽东支持下,陈云从全国各地调运物资进上海,运用贸易、金融、税收等经济手段,把投机势力彻底打垮,被毛泽东誉为“其功不下于淮海战役”。


△1951年7月,各地棉花运抵上海支援纺织厂生产.为了保障上海人民生活需要,中央筹划从全国各地调运粮食、棉花、煤炭来上海


经过三年努力,上海迅速治好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把十里洋场五毒俱全的旧上海,改造成为人民政权巩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秩序良好、社会风气清新的新上海。


高瞻远瞩促发展


1956年前后,毛泽东着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深入到一些重点地区实地考察。1955年11月底、1956年初,曾来沪视察了江南造船厂、上棉十二厂、上海港等单位。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重要讲话,其中他审时度势提出:“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挥和支持内地工业。如果采取消极态度,就会妨碍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以促进内地建设的战略思想在“二五计划”和中央有关政策中得到体现,为上海等沿海城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重大机遇。国家对上海投入逐年增加,“二五”期间上海工业基建投资达36亿元,年均投资额比“一五”期间增加6倍。


1956年5月3日,陈云带着毛泽东“上海有前途,要发展”的重要指示来到上海,向市委和工商界人士传达,使上海各界深受鼓舞。同年7月,中共上海市第一届代表大会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制定了“充分利用、合理发展”工业方针。


△1956年1月10日,毛泽东视察上海江南造船厂


1958年,国务院先后两次将江苏省的上海、嘉定等10个县划归上海市管辖,为市区工业扩散和建立卫星城市提供了条件。上海以赶超国内先进水平,赶超国外先进水平为目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1960年5月,毛泽东参观上海市科技成果汇报展览时,充分肯定上海自力更生发展科技、研制新产品的成果,勉励科研人员研制火箭要“循序渐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1959年4月2日至5日,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举行


在党中央、毛泽东的指引下,1963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上海第三届代表大会提出把上海建设成为我国先进工业和科学技术基地的奋斗目标。到1966年,上海已初步拥有冶金、化工、机电、仪表、汽车、石化、飞机、电站设备等基础,以及微电子、计算机、光纤通信、生物工程、激光技术等高科技产业,已有70多项产品赶上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上海成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重要的商品、设备、技术、资金的来源地,工业总产值一直占全国的1/5到1/8,利税总额占全国的1/4到1/6。从普通日用品到汽车、飞机、机电设备和运载火箭,上海都能制造,为改革开放后再创辉煌奠定了重要基础。


△1962年6月,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正式入驻上海重型机器厂


身体力行聚民心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始终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他热情鼓励上海自力更生、革新创造,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他广交上海各界朋友,亲自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1957年7月8日,毛泽东视察上海机床厂


1957年,毛泽东肯定上海机床厂培养工人技术人才,提高工人文化水平的做法,要求全面关心职工的政治思想、文化技术的进步。当他听说上海锅炉厂有位老工人爱厂如家,数十年如一日地珍惜落在地上的每一颗螺丝钉时,赞扬说:“工人阶级就要发挥这种精神。”当得知上钢一厂没有外国专家、主要依靠自己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完成二转炉车间建设后,他赞许说这个厂大有可为!他勉励上海机床厂“要走独立设计制造的道路”,强调学习外国先进经验要“为我所用”。鼓励搞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说:“不试验,不失败,不成功。凡事都要经试验,在失败中取得经验,然后才会成功。”


△1958年9月,毛泽东视察上钢一厂


在党中央、毛泽东的倡导下,上海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掀起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热潮,实现工人、技术人员、干部三结合,发挥“蚂蚁啃骨头”“猴子骑大象”精神,创造了我国的许多“第一”。


1960年3月,毛泽东在锦江饭店专门宴请上海的革新能手、劳模代表,称赞上海技术革命搞得很好。提出要从工人中培养大学生、工程师和作家。在毛泽东倡议下,第一批工人工程师在上海诞生。市里办起业余大学,推荐优秀工人代表进上海科技大学、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等高等学府深造。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人物进一步带动了全市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上海率先制造出世界首台双水内冷发电机和万吨水压机;研制出甲种分离膜,为中国原子弹的研制作出重要贡献;成功实现断手再植;人工合成出结晶胰岛素,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自主创新发展。


△1956年1月10日,毛泽东在上海市长陈毅(右三)陪同下,视察上海公私合营申新九厂,和荣毅仁交谈


毛泽东多次接见上海教育、文艺、科技、工商等各界代表,广泛听取意见。1953年10月,毛泽东召开工商界人士座谈会,邀请上海荣毅仁、刘靖基等参加,希望他们把工厂办得更好,期待他们带头改造。


1955年10月,毛泽东再次邀请全国工商联部分成员座谈,推心置腹地讲解和平赎买政策,上海胡厥文、荣毅仁等深受教育,不久上海顺利实现对资改造。毛泽东重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我国首部彩色戏曲电影《梁祝》是百花齐放的产物。毛泽东不仅明确支持越剧男女合演的改革,还两次观赏越剧舞台剧《梁祝》,鼓励编演人员。1952年该剧拍摄成电影后为亿万民众所喜爱,并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1957年3月,毛泽东鼓励复旦大学教授谈家桢:“一定要把遗传学研究工作搞起来,要坚持真理,不要怕。”1958年1月,毛泽东专门邀请谈家桢、周谷城、赵超构赴杭州,请他们反映接触到的和熟悉的各方面情况。在毛泽东倡导下,上海得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赴时艰,凝聚人心汇聚民智屡创奇迹。


来源:党史镜报、红色之声

作者:严爱云


更多精彩,为您推荐

上海这些个人和集体,获得抗疫国家级表彰,他们的名字值得铭记

揭秘!象征国家最高荣誉的勋章奖章长啥样?

走,跟着小蔡姐姐到崇明这个教育基地去看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