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松江醉白池的廉石,想起了他……
张弼(1425—1487),字汝弼,号东海,晚年自号东海翁,明华亭(今奉贤区青村镇陶宅村)人。著名书法家,尤工草书,有“吴中草圣”之称。成化二年(1466)进士,历任兵部主事等职,政绩卓著。
张弼画像
成化十四年(1478),张弼出任江西南安太守。赴任时,张弼的随身行李只有一挑衣物和整整两船的书。
南安州即今天的江西省大余市,位于江西省西南端,赣粤要冲。这一带山高路险,又是岭南岭北的交通要道,“奸人聚山谷为恶”,治安不佳。邪恶之人聚集山谷,邻省山民为山林利益时起纠纷动用武力。
张弼到任后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解决。对奸人“悉捕灭之”,而对两地山民的纠纷则予以调解。
逢到荒年,张弼就命令各县开仓济民。荒年流行瘟疫,百姓无钱治病,雪上加霜,死伤无数,张弼就下令各县四处请名医,为百姓治病,此举深得民心。
张弼园
大庾县当时由南安州管辖,是赣粤两省商货的过载码头,驿使门外的梅岭路街直通大庾岭。这条道路还是由唐代张九龄开凿,年久失修崎岖不平。
张弼经请示上司,将所得商税雇工,拓宽路基砌石为道。修复后的道路长三十余里路宽一丈,遇水架桥,极大便利了商旅往来及货物运输。道路通畅后,商人云集,商铺数量成倍增长、税收增长,百姓的收入增加。
南安百姓富裕了,但身为南安太守的张弼却家徒四壁,除了书籍之外几乎一无所有,吃的是最平常的饭菜,穿的除了官服其余都是粗布衣服。作为一州太守,张弼如果愿意,自不乏生财之道,他均严词拒绝,其中拒绝陈潜一事较为典型。
五十多岁的陈潜,在知县任上任职十多年,按惯例早应升迁,但因几年前冒领赈济款而受到处分,一直得不到提拔。张弼上任不到半年,陈潜就找上门来,希望以二百两银子和两坛好酒求张弼墨宝。张弼知其求字是假、行贿是真,便严词拒绝。
考核陈潜时,张弼对他下评语,“品行稍有瑕疵”,让其升官的愿望又一次落空。此事传了出去,大多数人都敬佩张弼的正直清廉。
张弼律己爱民,还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
一日早上,张弼夫妻二人梳洗后来到膳房,看到两个儿子弘圭和弘玉正愁眉苦脸地坐在桌前,稀饭米粒和馒头屑撒得满桌都是。原来,两个小儿嫌弃稀饭酱菜食之无味,吵嚷着要吃肉。
张弼的夫人见不得孩子哭闹,于是吩咐管家去买些肉回来给孩子吃,却被张弼叫住。他正颜对三人道,“我们吃的粮食都是农夫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耕耘得来的。前些年,天下旱涝大灾,百姓莫说稀饭,连树皮草根都吃不到。”
张弼书法
听了张弼的教诲,三人有所触动。张弼趁热打铁又讲了大贪官蔡京被活活饿死的故事。
张弼说道,人称“六贼之首”的北宋宰相蔡京,因贪污腐败被皇帝罢官并发配岭南。途中,蔡京虽然带了一堆金银财宝,但沿途农商百姓听说是蔡京来了,不给住宿、不卖饭菜、不售货物,蔡京饥寒交迫、病困交加,最后饿死在一座破庙里。听完故事,弘圭、弘玉恍然大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乖乖地把饭吃完了。
饭毕,张弼叫上管家来到书房,书下《寄内》诗二幅,裱好后分别悬挂在膳房和清和堂,以此告诫妻子要严管子女,不能溺爱娇惯,告诫家人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寄内》
四二六岁五儿三,莫与肥甘习口馋。
清白家风毋我愧,诗书世泽要人担。
三餐白饭何须酒,一箸黄齑略用盐。
闻说有人曾饿死,算来元不为官廉。
成化十七年(1481),张弼上书朝廷,以年老多病为由告老还乡,朝廷恩准。告归之日,南安百姓夹道相送,将张弼乘坐的车辕,从南安府衙一路送到南安码头。
上船前,一位年迈长者代表百姓捧着一杯酒敬奉到张弼面前,以杯酒为其饯行。张弼走后,南安百姓为他建立了生祠,并请能工巧匠塑了张弼塑像。
张弼书法
张弼别无所带,除了来时的一挑行李和两船书籍,又加了一船书籍,还带了石条一块。这块石条是他带领百姓筑路时在水溪中发现的。石条修长,似有凌云冲霄之志,故称“凌霄石”。
张弼回到家乡华亭时,满街百姓争相观看。他们见张弼的行李箱看起来是如此沉重,猜测里面装的是金银财宝。为官者衣锦还乡满载而归,自是常事。等运到家门打开一看,只是一块狭长的石条。大家啧啧称奇、惊呼不已,顿悟好官廉洁回乡,以石励志。凌霄石很快在远近传为佳话,被称为“廉石”。
成化二十三年(1487),张弼病逝,年六十二岁。
廉石
廉石是张弼的传家宝。1931年,张弼后裔将此石捐赠给上海松江醉白池公园。
本文内容节选自《沪上历代名人廉政故事》一书
照片由奉贤区纪委监委提供
▶统筹抓好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和当前工作 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