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日惊蛰 | 严冬将尽,静待春来

廉洁上海 2023-09-23



触破莓苔气似虹


无端蚯蚓争头角


山家篱落起蛇虫


一夜春雷百蛰空


·




惊蛰作为全年的第三个节气,一般是在雨水后的15天,即在阳历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开始。2023年的惊蛰是在3月6日。



蛰,藏也,

这个时候气温上升,

土地解冻,

春雷始鸣,

惊醒了蛰伏于地下过冬的动物们,因此称“惊蛰”。

惊蛰有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一候桃始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随着桃树开始开花,正是春游踏青赏花好时节。上海地区有着悠久的桃树种植传统。明代上海县人张所望在《阅耕余录》中记载:“水蜜桃,独上海有之,而顾尚宝西园所出尤佳,味亚于生荔支。雷震红,每雨过辄见一红晕。”张所望所称的“雷震红”当是惊蛰时节春雷声声,桃花始开之意。

二候仓庚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仓庚可写作“鸧鹒”,指的就是黄鹂。当春天的暖阳照射大地,黄鹂感受到温暖开始婉转歌唱,让人想起杜甫的那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三候鹰化为鸠

在古人眼里,春季鹰化为鸠,秋季鸠化为鹰,以此为时序之变,这实际上是古人对于鸟类因季节而迁徙的一种直观感受。




孔子曰:启蛰不杀,则顺人道;方长不折,则恕仁也。惊蛰在汉朝初年叫“启蛰”,后来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改叫惊蛰。在孔子看来,不伤害小虫,不攀折草木,既是对生态的保护,更是对仁恕情怀的践行。

著名画家丰子恺在《护生画集》中有一画作,画的是曹武惠王《启蛰不杀》的故事。

曹武惠王指的是北宋开国功臣曹彬,他为官清廉谦恭,功勋卓著,累官至枢密使,被誉为“宋良将第一”。曹彬治军严谨,以不滥杀著称,不妄杀一人。他曾说:“自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有一年曹彬居住的房舍,墙壁间发现有虫蚁败坏腐朽之处,家人请其进行修葺。曹彬告诉子孙:“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皆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曹彬的仁心爱物,正是遵从“启蛰不杀,则顺天道也”的古训。



惊蛰时节的占候以雷声为准,光绪《宝山县志》卷十四记载:惊蛰始闻雷,谚云:“惊蛰闻雷米似泥。”如果是惊蛰当天开始听到雷声,大米就如泥土一样多,是为丰年预兆,如果是惊蛰之前听到雷声,则预示着年景不好。上海有民谚说:“惊蛰雷声未是奇,春分有雨病人稀。”

在上海川沙、崇明地区,惊蛰节气还有一个重要的饮食习惯就是吃蟚螖(péng huá)。蟚螖是一种生于海边类似蟛蜞的小蟹。据民国《川沙县志》卷四记载:“蟚螖。足无毛,俗呼光蟚,又呼蟚虾。惊蛰后,初出穴则肥。土人取之以为殽。”


惊蛰后的蟚螖,膏肥肉厚,味道鲜美。清初嘉兴籍大文学家朱彝尊在一首诗中写道:“君才逐年增,我才逐年减。相逢出乱稿,彼此互披览。一如食蟚螖,一如食橄榄。”他以蟚螖之鲜美称赞朋友诗作之才情,认为自己自愧不如,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蟚螖的美味。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蛰虫初醒,草木萌动,经历蛰伏的生命,迎来新的春天。“惊”“蛰”二字之间,蕴藏着万物跌入寒冬则蛰伏静候,一声春雷便伺机而出的生存哲理。自然万物如此,人生亦是如此。要惜取人生的“冬藏”时节,在“蛰伏”中生发,在“积蓄”中成长,更要有“惊而奋起”的魄力,待时而动、奋起而为,以只争朝夕的拼劲、咬定青山的韧劲,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更多精彩,为您推荐

深入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

21张图速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亮点数字逐个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上的二维码,扫出来是这样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