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时髦了整整 45 年的 POPEYE,其实有一颗忧郁的男孩心

☁️ 乌云装扮者 2022-03-18


喜欢杂志的你,或许早就熟悉了这个故事:1976 年夏天,“城市男孩圣经” POPEYE 发行了它的第一刊。


第一期封面上就印着经典标语 “Magazine for City Boys”,粉红色的大力水手头顶醒目的刊名眨着眼睛,他身后的几棵棕榈树暗合着开刊主题——加州男孩的时尚


在没有互联网的 70 年代,编辑部亲自前往洛杉矶,足足呆了 55 天。最终呈现出多个有关运动鞋、冲浪、滑板等充满加州气息的专题,甚至还有一份详尽的 UCLA 校园购物清单。



“加州人看起来永远那么快乐、阳光和健康”是敲定这一期主题的最大原因。当时的主编木滑良久相信,彼时在社会剧变中挣扎的日本青年人很需要这样一份全新的、并且“不太日本”的城市生活指南。


如今回头看,第一期里挖掘出的美国西海岸青年所痴迷的运动、穿衣风格与街头食物的确深深地影响了日本青年文化。连日本滑板协会(All Japan Skateboard Association)都说,POPEYE 的发行是日本滑板运动历史中一个关键的时间点。



成功的洛杉矶专题开启了 POPEYE 对更多欧美城市的探索之旅——伦敦、纽约、波特兰......可以说,欧美时尚与文化是 POPEYE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有关城市男孩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没有 POPEYE 想不到的角落。无论是时尚、饮食、家居还是旅行,五花八门的专题,刻写着趣味无穷的城市日常。



如今,已经 45 岁的 POPEYE 享受过日本最繁荣的时代,也挺过了惨淡无比的泡沫经济崩坏。在千禧年初和其他时尚杂志一样被各路广告冲昏了头脑,又在 2012 年改版之后重新深耕城市文化,恢复了昔日风光


四十五年来不变的是——随手翻开一本 POPEYE,就算读不懂其中的日文,我们也能明确感受到杂志想要传达出的积极、快乐、健康的生活观念


瞧瞧杂志里的这些城市男孩,永远那么开心灿烂!



但是,说真的,他们难道不会忧郁吗?


机敏的 POPEYE 编辑部没有忽略这样一个事实,于是“城市男孩的忧郁”专栏(City Boy's Blues)诞生了。


小小的一页专栏,从 2015 年 4 月刊开始连载至今,每期呈现一个由编辑部成员创作的“忧郁故事”,并搭配上一副特邀插画。



为了庆祝 POPEYE 45 岁生日,也为了感谢从专栏创立起直至今年 2 月间奉献了许多精彩作品的著名插画师蛭子能收POPEYE 发行了《城市男孩的忧郁》特刊。


特刊里收录了 61 个由蛭子能收绘制插画的故事,并在新宿举办了小型展览。


*注释:“城市男孩的忧郁”专栏仍在连载,只不过自今年 2 月刊起插画师由堀道弘担任。 



展览还一同售卖编辑部企划的限定周边。蛭子能收笔下经典的“忧郁男孩脸”让人很有购买的欲望:



这个和 POPEYE 整体风格不大一致的小专栏,剔除了那些让杂志在日本和西方获得双重成功的普世元素,专注于讲述属于编辑部自己的日本城市故事


编辑们在这里放下了平时对阳光健康的形象的追求,大大方方地袒露起了自己的忧郁:因为不会跳舞而在 club 里倍显局促;酒局里很多海归所以 80% 的英语都听不懂;在商店试衣服却突然发现比自己时尚多了的店员正注视着自己......


在展览客串店员的 POPEYE 编辑们,觉得他们时髦吗?


而编辑们是这样解释他们做这个专栏的初衷的:


“......我们不想说别人的忧郁是蜂蜜的味道,但当你感到沮丧时,却听到你的朋友似乎没有烦恼,你绝不会觉得更轻松。这个专栏就是让你们拿来幸灾乐祸的。”


简直是用心良苦!


POPEYE 编辑部还举办了“忧郁书法大赛”


POPEYE 编辑部为我们提供了城市男孩生活的另一个样本:呆板、狡猾、悲伤和窘迫


面对这些人人都会经历的城市生活难题与尴尬,他们根据心情与经验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但更多时候是在记录与分享自己的忧郁心境。


有些故事因为“太日本”而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味道独特的“日式幽默”搭配奇怪中透了点可爱的插画,就会让人产生一种“即使日常充艰难,城市生活里也总有解药”的感觉。


下面就看看其中 20 个 POPEYE 编辑部的“城市男孩的忧郁故事”。无论你是感同身受、还是幸灾乐祸,希望它们能为你带去一点小小的幽默,和不装腔作势的真诚交流






跳舞好像在中学已经变成了必修科目,但如果只在小学上过舞蹈课,“在 Club 里跳舞”这件事简直是过不去的坎儿。第一次去 Club 时,如果自己跳舞的样子看起来像一个灵巧的陶俑,那么肯定会对这件事产生恐惧吧。


但还是会想去那种“可以听很大声音乐的地方”啊!如果有那种可以听大声音乐、又可以不用跳舞的地方就好了。






一直无法成功回答的一个问题就是 "你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如果轻易地把范围缩小到一部电影,人的整个个性和所过的生活好像将由这个答案来评判。


如果在公共场合说出最诚实的答案(比如动画片什么的),很可能会成为被嘲笑的对象。如果举一些比较艺术的电影,则感觉马上就会露馅。真苦恼啊!






那种不看酒单上来就要点酒的氛围太恐怖了。即使它就在你面前,盯着菜单的行为立刻就使你看起来像个外行(虽然就是这样),而且有很多英语是你完全看不懂的专有名词。


有时候也会从同行的人那里传来“同辈压力”。如果对方点了威士忌,那么想点水果味特调的自己总感觉输了。






路上遇到外国人问路可怎么办呢?中学教科书上学到的“How are you?”“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这样的话绝对不能对着 native speaker 说出来吧!


往往,在路上对着外国游客拼劲了全力,但也只是让对方走了完全相反的方向而已。






短距离无所谓了,但长距离开车的时候副驾驶上的人可是“命运共同体”啊,可总有人完全没有这个自觉。另外,在车上的 BGM 争夺战也很令人烦恼,请不要在别人开车的时候做素人 DJ 。


最重要的是,不要在司机寻找高速出口的时候大声说:“这个曲子不错哦!”






一边看着各个杂志的“房间特辑”(大概也包括编辑们自己写的吧),一边看着自己一团糟的家,从内心深处升起忧郁。


首先是精神上的。即使准备好开始收拾房间,也会在收拾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开始看毕业相册,或者开始用最近买来却没有穿的衣服做一场 Fashion Show,吃力不讨好。


然后是来自物理上的忧郁。都特意整理了,自然想变得“时髦”一些,但每次都找不到“时髦”的界限在哪里。虽然想要用很厚的英文艺术书籍来充场面,但是数量不足就会显得很刻意。






“试衣服”这件事也让人很忧郁。


自己一个人试衣服的时候,忧郁。自从在买手店被店员说“我觉得这件衣服不太适合你呢”之后,“试衣服恐惧症”就再也治不好了。


和女友一起逛街时试衣服也令我感到忧郁。不光是要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也要忍受独自一人站在试衣间外被店员们用充满审视的目光打量。






说到夏天就是要锻炼肌肉。每年接近夏天的时候都会很焦虑,感觉开始变胖了,却没有任何锻炼的意志力。


无法锻炼的一个原因是根本做不下去俯卧撑。在家里锻炼的时候总是会被地面上的脏东西吸引注意力,渐渐就完全不想做了。


去游泳的时候也会去纠结泳衣的舒适程度和毛巾的吸水性,一想到这些就觉得好麻烦。






迟到这种事,有时候是让别人等,但等别人的时候更多。


首先快要迟到这件事就很忧郁。收到“到哪里了?”这样的信息时,明明还有 20 分钟,却一定会回复“还有 10 分钟就到啦”这种一看就是谎言的话。


等人的时候就更忧郁了。大学时候交往的女生甚至用“钥匙不见了”这样的理由迟到了 6 个小时!而最近的忧郁变成了,女友竟然只迟到了半小时(?)。






认识的人虽然变多了,但在交际关系上却出现了忧郁。


在朋友带去的摄影展上,一开始互相介绍认识的时候都好说,当中间人突然离去,尴尬的氛围就会笼罩上来。“这时候到底该说些什么?”这种问题就会在一瞬间充斥脑海,让人不由得紧张起来。






以“现代”为名的文化没有一个能搞懂的,只能从心底涌出一个“?”。


举几个例子,由美国先锋派作曲家约翰·凯奇创作的《4 分 33 秒》,演奏家只是坐在钢琴前,把观众或是摩擦衣服、或是咳嗽的声音当作音乐。被称作“现代文学旗手”的萨缪尔·贝克特的《莫洛伊》也完全读不明白。最奇怪的是“现代电影”这种东西,约阿·凯撒·蒙泰罗的电影《白雪公主》,大部分画面不完全是黑色的吗……


对于那些强撑着说“懂了懂了”的人只能报以冷笑。






年末年初的社交局很多,无论是和职场上的前后辈一起,还是和家乡的朋友一起,由于关系的不同结账时的反应也会不同。


比如在和朋友喝酒的时候,对于结账这件事就并不在意。但是和职场上的后辈一起喝酒,就必须要由身为前辈的自己结账了吧。但很多人一起的时候,中途离开、不喝酒只吃东西的人又该怎么算呢?


最可怕的是那些一到结账的时候就上演《千与千寻的神隐》的人……最麻烦了!






夏天很容易过量饮酒。在日本比起大雨洪水警报还是“饮酒过量”警报更有用一些,不然可能会做出无法挽回的举动也说不定。


在饮酒会开始的一个小时内,大家还处在微醺状态,并没有过分的事情发生。一小时之后,“酩酊初期”的状态便开始了,“我的一半是 Blue Hearts 的音乐,一半是岩井俊二的电影”这样奇怪的对话开始出现。再过不久,“酩酊大醉”的情况出现了,便开始跳《逃避虽可耻但有用》片尾曲里 gakki 酱跳的“恋 dance”。


每次出现这种情况,都会十分烦恼。






当卡拉 OK 变成和职场前后辈一起去的社交活动,便会成为一种忧郁。


City Boy 听的歌显然不适合在卡拉 OK 里唱。在同学聚会上发现经常听的乐队,比如 cero 和 Fishmans 的歌只会让大家冷场而已。被说“咦?不唱了吗?”的时候,则是另一种不自在。


虽然上面提到的乐队并不是那么小众,但是在卡拉 OK 里唱就完全没有那个味道了。






最近的忧郁是“看剧成瘾”。Netflix 简直就像潘多拉的魔盒,打开就完全停不下来。《怪奇物语》第二季发布的时候,完全没办法做手中的工作,不但被前辈训斥,还因为没有回女友的 LINE 被骂了。


看完一集之后热情没有冷却,第二集也没有,第三集、第四集……结果看完第六集仍然很兴奋。但真正的忧郁来自兴致勃勃花了九个小时看完后终于能跟朋友讨论的一瞬间。


“你已经全看完了?”朋友很震惊。


真正的忧郁来自意识到“自己是怪人”的那一瞬。






搬家从头到尾全是忧郁吧。一开始大家都想着开启时髦的单身生活,最后却发现完全不是这样。


首先是要住在哪里的问题,然后是住在哪个地铁线路附近的问题,到最后家具也是一个大问题——不知不觉间脑海中就会储备过剩的家具知识。






理发这个问题大概会困扰自己一辈子。首先在剪发之前,选择什么样的理发店是个大问题,如何找到 City Boy 风格的理发师则是个巨大的难题。


30 岁之后,白发困扰也出现了。虽然之前觉得坂本龙一老师那样的头发好酷,但是真的见到自己的白头发时还是由内而外被刺伤了,并最终发展为了“染还是不染”这种问题。






“电影当然要在电影院看!”这种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当下流媒体发展如此强盛的时代开始变得有些落伍了。


过去,在窗口买票,轻松地看一场电影是一件无比平常的事情。但是,网上预约出现之后,就会发生到了电影院想看的电影全都被约满了这种情况。


最近电影院的选择变多了,但是也完全不知道该选哪一家了。虽然宣传是“最大级别的 IMAX 银幕”,但只是票价贵了,效果完全看不出来的情况也是有的。






家具这种东西因为不便宜,所以“一旦买了便要用到坏”这件事成为了常识。无论是多么必要的生活必需品,只要没找到想使用一生的“它”,都会一直寻找下去(还有点浪漫!)。


所以搬家半年后,依然没有在商店里寻找到心仪的饭桌,但却在电影《狂野生活》里找到了。


可这要怎么买啊?






最近一年在家的时间变多了,网上购物变成了常态。不能在店里和熟悉的店员交流这件事十分麻烦,但逐渐熟悉网购之后也变得有趣起来。


因为全球都能邮送的关系,想要的东西在其他国家这种事时有发生,与这样的卖家进行交流也十分有趣。但果然邮费太贵了啊。



看完这些由 POPEYE 编辑们分享出来的“城市男孩的忧郁”,心情并不糟糕,也并不真的觉得编辑们窘迫或是多愁。烦恼、尴尬、苦闷、忧愁......这些都是城市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而他们坦荡袒露自己琐碎心境的姿态,让这本杂志离读者更近了一点点,也让 City Boy 的形象更加丰富与生动了。


毕竟,“大方承认自己也有忧郁和烦闷的时候,才是城市男孩的最高境界啊。”☁️


插图来自 POPEYE 出版的《城市男孩的忧郁》特刊

整理、撰文:HaN、玛鯊

设计:Andy  编辑:玛鲨


很高兴认识你,以下都是我喜欢的
如果你也感兴趣,试试关注乌云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