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买手店,却想当“公园”
远离传统市中心,位于天府新区的大源中央公园,只是成都已累计建成的 1514 个公园中的其中一个。
但大源中央公园是成都街区更新的一个典型案例。上世纪 80 年代,这里曾是垃圾填埋场;废弃后,它进入排除污染风险和改造阶段;纳入人工湖、覆盖新土、种植本土植被、修建健身环路...... 2013 年重新开放,如今是周边居民休闲生活的枢纽——看看有多少人在这里运动、弹琴、跳舞、合唱,就能感受到它正被有效使用了。
与此同时,大源中央公园绝不只是又一片绿地。它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已经从周边居民扩充到全城,甚至辐射到各地关注城市更新的人:国内商业地产届无人不知的新锐商圈 REGULAR 源野就在这里。
哪怕已经不是第一次重返,也会发现如果我们只是简单路过公园,REGULAR 源野是个隐形的存在。
它是下沉的,是嵌入公园地下的。商圈在北、东、西三面各建了一座小花园,店铺就围绕在旁。你需要进入公园,在地上游逛时视线才能捕捉到地下这座“园中园”。
一般情况下,各类品牌可能认为这样遥远、隐蔽的店址会带来商业的挑战,而对于 in the PARK 来说,它是一种难得的环境优势——
这家想成为“公园”的买手店,终于开在了公园里。
“in the PARK 在公园”隶属于上海素然集团,定位是创新概念买手店。
2019 年 3 月,品牌旗下女装主题的安福路店开业;第二家店取名 in the PARK mall,开在延平路的现所园区里,不仅引入了迷你百货的概念,还把主题换成了男性时尚。
从具有公共性的空间设计、挖掘真正有意思的品牌、到近几年内容输出式的经营,in the PARK 在上海已经制造了不少业内学习案例。但离开上海主场后的第一站,2022 年 11 月开业的成都店 in the PARK regular 从很多角度去看,仍都有新的意义。
不仅因为它又换成了“居家”主题,也不仅因为开在 REGULAR 源野,更因为经历了 5 年的沉淀,它对于一家买手店如何成为“公园”,有了更多思考,和更稳定的实现能力。
与主理人如艺,以及成都店设计师、CASE PAVILION 案亭建筑设计事务所的振宇和丹捷聊过之后,你会发现,公园,不只是 in the PARK 取名的灵感来源,而是这个品牌在各个环节运行的理念与方法论。
因为,很少会听到主理人这样形容对于一家买手店的期待:它要是公共的、自然的、平等的。
公共的
开在公园里的“公园”
如艺和团队第一次来到 REGULAR 源野看的店址,并不是现在的位置,它开面小但内里“肚子”大,是能在任何商圈见到的格局。设计师振宇和丹捷也在现场,他们都觉得这里不适合开一家服装买手店。如果设计师都找不到画面感,才是真正的棘手。
扭头看见旁边的空间,像是一字型的长屋。阳光洒进来,明媚温暖。如果能在这里开一个家居店,大家会很有信心。
这才有了现在的 in the PARK regular。
第一次在真正的公园里开店,in the PARK regular 首先在设计上就模拟出公园的美感。
所有的外立面都采用玻璃材质,是半个玻璃房。阳光可以从一头钻进,再从另一头溜走,为整个空间注入流动的明亮。外界的阳光和绿植是身在店内也能享用的景观,而店内的色彩与形状也随时投射向外。
玻璃干挂外装在红色角钢框结构上,类似点式幕墙的形式,这也是一种公共建筑中常用的外立面手法,当然也带来视觉上的跳动。
整个空间层次分明,又不会让你一目了然,有游逛的乐趣。
其次,要具备公共性。
公园总是向所有人开放,in the PARK regular 也想成为这样的“公共场所”。对于商业场景来说,这并不容易。很多买手店会让初来者感到局促,要么是空间的成色透着冰冷,要么是急于表现自己的品味而变得疏离。
买手店如何展现亲和力?in the PARK regular 和案亭是这样做的:引入公共空间设计的解决方案。
比如,一层的地面直接铺上柏油沥青,和室外 REGULAR 源野使用的材料一致,看上去整个空间和户外几乎融为一体。二层的主要区域使用了在机场候机室常见的红灰色除尘地毯,小平台处则借用了伦敦地铁站的点阵地砖设计。
● 其中还有一个小妙处,则是半透明的材质用在高处,会增加空间的通透性
在外侧安置的休息区,是在公交车站常见的斜座椅。
旋转楼梯选用可反光的材质制成,可以反射出室外的阳光和绿植,登上后立刻获得新视角。
©️ in the PARK
在对普通客人相对隐形的细节里,设计师们藏了更多思考。
市政基础设施中常用的桁架结构,材料轻巧但承重力出色,更重要的是极具跨距优势,尤其适合这个宽幅空间;特制的照明灯,则参考了体育场的探照灯,有效提升了户外感。
哪怕没注意到这些见过无数次的“公共设计”,人们也会产生熟悉、亲切的感觉。店里用的也都是被时间证实过的、切实有效的设计与材料,能在未来使用过程中展现出更成熟的应对能力。
而且,还不贵。
当然,公园还必须在功能上展现多样性,才能拥有可持续的吸引力。
决定专注家居选品后,“家”自然而然成为了引导空间设计的主题。因此在划分上,一楼是客厅、餐厅与厨房,二楼是书房、卧室和洗手间。为满足不同日常所需的选品,得到了集中的分类呈现。
● in the PARK regular 店内导览和一层的洗手池
无法不对一层的长桌印象深刻。
它由四张桌子拼接而成,可以进行自由组合。案亭从头打造了这套桌椅,和店里的很多展陈家具一样,都能被客人订购到。这也就意味着,它们不是被刻意制造出的道具,不会被快速更新淘汰,而是同样承载了 in the PARK regular 可持续理念的单品。
踏上二楼,视野更为开阔。一端是舒适的卧室,一端是和上海梯书店合作的书房。几个编织马扎随意坐,书总是翻一翻才好决定买哪本。
但最喜欢的区域,是连接两端的平台长廊。这里一边陈列着不同的香氛品牌,一边是颜色鲜艳碰撞的挂毯与床品。
偶尔把注意力从商品中抽离,窗外的绿色已经等在那里,足以按摩视线。
©️ in the PARK
从这个平台长廊的设置,便能以小见大地明白,为什么这里的空间设计让人感觉恰如其分:in the PARK regular 团队为了配合平台的设计与功能,而纳入了更多挂毯和家纺品牌。
“我们与 in the PARK 不是甲方和乙方的关系”,从前期选址到后期选品的建议,案亭的两位设计师都参与其中。不是拿到一个设计提案后按要求进行空间填充,而是因为“选中了理念真正契合的战友而最终做出了一个精彩的项目。”
也难怪两位设计师在店铺开业后去逛,毫无惊喜的感觉——一切几乎就是把他们的设想落成了现实。
自然的
像种树一样挑选品牌
如艺对一次团队会议记忆犹新。
还是在筹备阶段,如艺组织大家分享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类店铺与品牌。每个人都有着说不完的话,氛围特别好。但无论什么品类,团队成员分享的共性都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刻度尺。
这也是 in the PARK regular 作为买手店,在处理和品牌之间关系时所贯彻的方法论。
● 每家 in the PARK 店内都有集中展示收录品牌的地方
理所应当地,选品是一间买手店的立足之本。
“如果我们自己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就一定会消费这样的品牌”,这是如艺总结出 in the PARK regular 选品时的感性标准。而在理性的层面,看重的则是独创性。这意味着它没有其他品牌的痕迹,而是正在寻找自己的路,不模仿、不讨巧。
特点之一,是关注国内的新锐品牌。
● 香氛品牌 YRGD
● 家居服品牌 Society of Home
● 餐具品牌 the coming
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平日更难接触到的新鲜品牌。
● 日本的 Aoyoshi 青芳制作所,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的工匠技艺
● 定居多伦多的设计师 Sean Brown 创办品牌 curves by Sean Brown,把嘻哈文化带入家居产品线
更关注当下具有特质和潜力的设计师、艺术家及独立工作室。比如这支不像花瓶的花瓶,就来自设计师何鲜创立的工作室 Studio Monana。
有些品牌和 in the PARK regular 之间的关系,也超出了普通的合作关系,而是共同成长。
比如 91-92 的两位创始人先是如艺通过运动认识的朋友,后来她们的 3D 打印回收塑料花瓶仅在 in the PARK regular 销售。除此之外,店里直接用品牌打印的吊灯进行照明。这个春天,她们还会合作推出新的联名花瓶。
选品,在 in the PARK regular 更是一种买手店进行创造的方式。
就像是精心打造一个受人喜爱的公园,肯定要先在绿植上费一番功夫,选择品牌就像种树。也因此,选择之后的陈列、组合、维护、甚至仓储,都是一门学问,考验的是买手店是否具备长线思路。
陈列上,不仅要美观,也兼顾实用。
超大立面的展陈柜运用了工业铝型材模块系统。加以优化后,所具备的开合功能可方便适应不同品类组合的陈列要求。
©️ in the PARK
© in the PARK
开业后,如艺对一类负面反馈格外在意:“有些客人感觉选品太新奇了,会有知识上的压迫感,但又不敢问是什么。”后来,如艺就去做更多店员培训,也细化了标识系统,让不喜欢和店员社交的客人也能获得好体验。
除了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令为商品陈列提炼重点,in the PARK regular 很注重店长推荐的部分,这往往来自店员们的经验,而不是品牌一厢情愿的推销。
陈列也同时兼顾了仓储。货架背后就是客人也可见的仓储盒,像在超市冰柜的背后店员可以随时补货,in the PARK regular 店员也可以一眼瞥到商品的存量情况,省去了客人等待的时间。
拜访时曾向店员提问最喜欢店内哪个细节,当时,我们对于“储藏间”这个回答感到惊诧。得益于入口门帘的独特设计,我们决定先把它拍下再说。
后来,在案亭两位设计师的介绍下,明白了原因——不仅要考虑客人的逛店动线是否流畅,店员的工作动线是否合理同样重要。
“很多零售空间的设计师更关注展陈与销售,但店铺背后在物流、人流和信息流三者协调上的整个逻辑是我们更在意的。比如当客人提问时,店员能否快速拿出产品来介绍?能否立即触及相关库存?”
©️ in the PARK
● 储藏间内部
转头看到移动中的店员被一位客人叫住,转而快速拿起手边的商品展开对话。在高密度的、具备崭新理念的品牌陈列中,in the PARK regular 正在建构亲切、熟悉和自在,成为客人与不同品牌之间的桥。
一间买手店就该是如此。
平等的
把“公园”看作一种精神
有个比较主观的观察:年轻人更喜欢逛公园了。从北京到上海再到成都,大大小小公园里的年轻人不再是为了拍照或者谈恋爱,你从一张张舒展的脸上可以得出结论,他们真的需要公园。
然而,一间买手店再美、再自然、再有公共性,也并不真的是钢筋水泥的都市里最后一小片绿洲。也许,in the PARK regular 更想做的,是建设一座精神上的公园。
趣味是第一关键。
in the PARK regular 为在成都“开园”,就和 Headache Business 合作推出了一系列生活类产品——到了成都要喝茶,于是就做了盖碗杯,只不过是高脚的。
到了成都要吃辣,但要因人而异,于是公园辣包系列共有微辣、中辣和特辣三种辣。
宣传开业的方式很“在地”,借用了街头常见的花车和小吃车。
© in the PARK
把“公园”当作店铺运行的精神,也意味着要给人愿意自由探索的氛围。
不仅是通过空间设计,让客人乐意在店里多停留;也要关注团队每个人,给他们发展上的自由。于是,店铺日常在社交媒体上更新的图片,大多是店员自发策划、设计并担任模特的。
甚至开业当天特别活动“吃的 ReallyWant”,就是之前上海店的一位店员策划的。因为了解到她一直在运行与食物有关的艺术项目,如艺就给她放了两周假,让她提前感受,在地策划。
© in the PARK
更重要的,是把平等的关系带入到店铺的每个环节。
如艺、店长和店员之间总是像朋友一般聊天;也专门给店员规划出了有隐私性的、可以休息吃饭的空间。
● 收银台的设计灵感来源于 REGULAR 源野的前身——办证大厅
这些店面幕后的事情,乍看起来和客人关系不大。但也正是这些元素堆积在一起,才成就了 in the PARK regular 的“公园感”。
城市里多一间公园,或者多一间买手店,都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但多一间想要成为公园的买手店,或者说,能多一间愿意做些新事情、甘愿冒一些险的店,仍然是如此难得。
从日常出发,让人们聚集,让事情发生。☁️
WHAT TO BUY
91-92
Plastic Surgery 系列花瓶
¥ 595~1050
3D 打印可回收塑料如果还不能吸引你,那就多看几秒,因为它是真的很美。
PUEBCO
牡蛎陶瓷托盘
¥ 89
百变小樱式物件,可做酱料碟首饰碟餐具架肥皂盒......
Pia Wallén
十字毯
¥ 1600 左右
斯堪的纳维亚著名设计师 Pia Wallén 最具标志性的作品,裹住就是一整个温暖。
curves by Sean Brown
手型香托
¥ 2650
手工制作的手,手的模版就是设计师 Sean Brown 本人,线香熄灭后灰烬会从一只手落入另一只手。
ENABLE
手工香塔
¥ 288
简单诚实的设计,擅长檀香、沉香、龙脑、香柏等中国气味。
TANCHEN
零零酒袋-常规款
¥ 329
葡萄酒鬼串门必备,但也可以用来装一些小体量的健康果蔬和其他什么别的。
SERAPIS
印花抱枕-SOMALIS
¥ 798
希腊时装品牌 SERAPIS 旗下的织物系列,以高品质印制纪实摄影出圈。
in the PARK
公园包
¥ 180-280
in the PARK 自制帆布包,小号适合逛街,中号适合逛街,大号也适合逛街。
作者:玛鲨
摄影、版式:Andy
拍 MV 起家的导演,如何抱走奥斯卡小金人
获奖名单|是时候重新审视“金酸莓”,比奥斯卡更爱电影
热知识:报道奥斯卡的媒体,提前一年就开始卷了
2023 年,再次翻开杂志的版权页
再关心一下时尚吧,从 Vogue 首位黑人编辑的遗产拍卖会开始
常看常新的旅行、媒体观察和日常随笔。前往京东、当当等网站搜索“乌云装扮者”,就能找到这两本书。
Jetlag Books 创办于北京三里屯,是以“分享世界资讯、美和创意”为宗旨的独立书店,亦是创造美和趣味的文化创意机构。
关于人文、旅行、审美的微博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