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的北京,越来越多的建筑事务所加入“日常的街道”
来自国内外的建筑事务所一直在以一种高速又接近永恒的方式,改变着北京的城市景观。
就在 20 年前,紫禁城以东 5 公里处,一片 30 公顷的低层住宅区开始重建。现在,这片街区已经成为北京的中央商务区(CBD),伫立着中国最著名的当代建筑。
随着高层建筑不断拔地而起,事务所们也发现,北京已经不缺少宏伟、大胆的建筑了。如何让更智能、更精致的“小项目”来弥合不断突破天际线、和占地庞大的大型项目之间的裂隙,是让这座城市更加宜居的关键。
建筑师们,开始从那些并不大的空间,改变街道和社区的日常。
作为城市的毛细血管,街道除了具备通行能力,它还是经济、文化、和城市居民活动的最小单元,因此任何包容、共享的空间形态、或者商业领域中空前的举措、乃至于特定群体对城市生活的崭新理想,都可以在街道上找到原型。
建筑直接改变了街道的样貌,成为街景的一部分。每一家店铺、和它们背后城市居民的故事,就已经无声地融入到城市之中。
我们收集了以下 15 个由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改造的“小”项目。
有了建筑事务所的加持,北京的街道正在悄悄发生全新的审美教育,更有质感的空间设计,也帮助我们看到了店铺背后,那些大大小小的“城市理想”。
❶
檀谷单向空间
✍️ 设计:BUZZ 庄子玉工作室
回归“书店”的设计
在创立的第 18 年,单向空间走进了京西潭柘寺镇的山谷。新书店的立面非常简洁,只有横向的门和窗向着纵深方向邀请行人进入。同时,这扇透明的玻璃窗在最大限度地展示店内最重要的物品——摆满书籍的书架。
书籍,是接下项目的建筑师在设计之初就考虑的物品。为了重构读者和书籍之间的关系,檀谷单向空间的设计纳入了各种“阅读”场景——在湖边、在山上看书、在长椅上看书;在喝咖啡时谈论书籍;在独自畅饮时,回味阅读到的片段……
当书籍不再承担画面营造工具的作用,它再度成为了空间的主角。在远离市区的新兴小镇里,一间店铺就这样让书店通过设计回归“文化空间”的本质,成为内容城镇发展的起始,和精神的核心。
© BUZZ 庄子玉工作室 摄影:朱雨蒙
📍地址:京潭中路 7 号院 1 号楼
❷
汵奇 CENCHI 交道口店
✍️ 设计:空间站建筑师事务所
不只是窗口咖啡
汵奇咖啡在北京的第二家店,出现在封闭生活即将结束的时期。因为面积太小,只有 8 平米,几乎注定了这里只能是一家窗口咖啡,但出于主理人“不希望这里只是一家窗口店”的心愿,建筑师参考北京城市居民“借用”建筑的生活习惯,创作了一家可以“打开”的咖啡店——
咖啡店立面的玻璃墙被打散成很多个窗口,通过重新设计每个窗口的开启方向和受力点,让打开后的窗扇形成座位、桌板、遮阳棚和招牌……在台阶上也可以席地而坐。
这种“借用”的行为,在胡同里和街道上的邻里生活场景里出现过无数次,这一次,它们在一间咖啡店里重现。同时,这是一个“只有在城市空间中才会发生的事件”,因此咖啡店也在鼓励大家走出家门,回归城市生活。
© 空间站建筑师事务所 摄影:金伟琦
📍地址:交道口南大街 53-3 号
❸
胖妹面庄隆福寺店
✍️ 设计:Office AIO
当面馆成为社交场域
川味美食“驻京办”胖妹面庄的最新餐厅,开在隆福寺胡同里一座写字楼的最底层,这个铺面的南立面,和出入办公楼、和从博物馆、剧场中离开的人群共享同一个小广场。
建筑师在面馆南边开辟出一条走廊,方便来客直接从西侧出入小广场。与此同时,走廊对面的墙体被设计成可以开启的卷闸门,闸门开启之后,宽阔的桌面会由分列在餐厅内外的两排座椅共享。
隔着一道桌板分享食物、交谈的食客给广场带来了新的景观,建筑师也利用广场,让一家面馆成为了新的社交场域。
© Office AIO 摄影:Wen Studio
📍地址:隆福寺文创园区 19 号楼底商
❹
罗兰湖·湖边茶空间
✍️ 设计:风合睦晨空间设计
茅草搭成的湖心小岛
2013年,意大利设计师 Luca Nichetto 为态思故事厅(Tales Pavilion)完成了一栋建筑,作为家具展示空间使用。它看起来向一座伫立在荒野间的茅草房——这些茅草其实是 1200 多条铜管。
十年后,建筑地势陷落,显得困顿、突兀,同时,建筑凌厉的风格也需要在地语言的介入,重新在北京扎根。于是改建以建筑本体为核心,将周边景观向外推了 4 米,同时向下挖掘,让周边地势和建筑齐平。
因为改建后的建筑会成为一间茶室,这条 4 米宽的景观带被碎石和石块填满,在环形的空间中形成了枯山水意象,茶室成为了水中小岛,要踏过三个石阶,才能从对岸走来。
© 风合睦晨空间设计
📍地址:芳园西路 6 号丽都公园内
❺
Space 687211
✍️ 设计:空间站建筑师事务所
集合情绪的空间
这家复合店铺是一家爵士黑胶聆听所、一间中古小展厅、和一个画册阅读室。开业之初主理人宣称所有物品会在十年后二手出售——
包括在一层咖啡厅中播放的、花费多年收集的爵士乐黑胶唱片,二层展示的定下著名的好设计的 10 个原则(Ten principles for good design)的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的工业设计作品、以及其他设计图书。
这是一个功能复杂的店铺,建筑师在沟通过程中把“语言”排除在外,仅仅用图纸交流设计目标,这种方式一度降低了沟通效率,在材料加入后,局面却变得明朗起来,空间整体呈现出一种无法用语言和图片复现的“流动感”,仿佛会跟随爵士乐流向每一个在场者的情绪之地。
© 空间站建筑师事务所 摄影:金伟琦
📍地址:后现代城 B 区 4 号楼 A 座 103 室
❻
每喜 MERCI MRICY 餐厅
✍️ 设计:五架三间设计研究室
香椿树下的园林
餐厅的前身是一座木质民居,建于 1950 年的老房子。虽然大部分木质建材取自当地,大小形状不一,但它们在改建过程中,没有被“删去”——屋顶的红瓦被重新修缮、木构件则打磨到原始质地,重新刷清漆保护,连同芦苇编制的席子、梁顶的土坯墙一起,通过修补保留下来。
院落前的四颗香椿树留在原地,内院里又新栽了几十棵早园竹,与此同时,整个院落的中心留白,外立面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容纳外部景观——这里处在神堂峪栈道北侧,背面是青山,正对着雁栖河。一座如旧修旧的餐厅由此拥有了园林一般的神韵。
© 五架三间设计研究室 摄影:大鱼摄影
📍地址:雁栖镇神堂峪村 53 号
❼
Grid Coffee
✍️ 设计:青山周平
咖啡店成为菜场档口
Grid 在北京的最新咖啡店,直接开进了三源里市场。虽然也有一个向外迎客的门,年轻人发现这家咖啡馆的途径,似乎总是通过菜市场内部的窗口——他们从窗口外向咖啡师打招呼,询问日和购买,最后才绕到正门进入。
这个窗口和其他档口一样具有生活气息,下方像摊位一样,放着 4 个装满咖啡豆的豆仓,欢迎孩子们把手伸进来,就像逛超市和菜场时,他们趁摊主不注意把手伸进装满米豆的缸里一样。为此,窗口里放的全是展示用的样品。
打造这个空间的建筑师青山周平希望能通过窗口,创造独特的空间体验,促成咖啡店和市场的对话。
📍地址:三源里街 20 号市场底商
❽
COLLECTiE 中古家居集合店
✍️ 设计:office FORTE
镂空的百宝箱
COLLECTiE 在荷兰语中是“收藏”的意思,汇集百家珍宝的收藏夹。感知到这一层意思,建筑师将整个空构想被成“镂空的百宝箱”。
光、景、人在巨大的“箱子”中自如穿梭,建筑构件本身也成为了精巧的零件穿插在建筑中,在定义“宝箱”结构的同时,成为了箱中的收藏。更重要的是,这些被“镂空”的墙面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开口,引导进入宝箱的人在箱中探索。
© COLLECTiE 中古家居
📍地址:半截塔路 53 号首创郎园 Station 23 库 C6-1
❾
午马 UMA 咖啡
✍️ 设计:马志成
空间索引,龟背竹
位于东城区的午马咖啡和人民艺术剧院菊隐剧场只有一墙之隔,正对史家胡同,门前的街景永远车水马龙。
为了融入社区,咖啡店的立面和墙壁都和整条街的建筑在颜色上保持一致,消隐在街道中,只用窗户里的内容暗示这是一家崭新的店铺。
在咖啡店最右边的空间里,一条土壤槽穿过墙柱,一直延伸到狭长空间的尽头,一颗龟背竹借着土壤向着东方生长,它是整个空间里的“编者按”,帮助来客“索引”整个空间。
© 马志成 摄影:金伟琦
📍地址:灯市口大街 10 号楼一层底商 B-2
❿
THE BOND BY Hide & Seek
躲猫猫酒吧餐厅
✍️ 设计:DAGA Architects
面向室外的三种角度
躲猫猫餐厅酒吧只在 Mix 岛西西里村占据主楼的二层,这是一个三面朝外的大空间,从西面、南面和东面引入的自然光成为了构建空间的主线。
首先西面露台的房顶被打开,在不影响结构功能的情况下,尽量放大窗口,保证任何一个座位都可以欣赏到西西里村的度假海景。东面临近公路,因此只借助窗户的格栅引入自然光。南面折叠门外落座区外是大片绿茵,相较其他区域更为宁静,分隔室内外的折窗就可以完全推开。
三种面向室外的手法,保证来客能在建筑中融入自然环境,随时感知户外的变化。
© UK Studio
© DAGA Architects 摄影:UK Studio
📍地址:农展馆南路甲 9 号 1 幢 2 层 202 室
⓫
走神旅社
✍️ 设计:未来以北工作室
遮蔽成为树影
走神旅社所在的位置,原本是雁栖湖上游山谷之中一座依势而建的三层屋舍,周边是绵延的山体和密林,有蜿蜒的古长城和流水散落其间,屋舍的内部也因此显得幽暗、狭窄。
建筑团队拆除了一部分墙体和楼板,让日光和月光照射进来,同时也把树影投射在墙壁上,三层楼的小屋子由此变得轻盈透亮。
© 未来以北工作室 摄影:秦维
📍地址:雁栖镇官地村 2 号 2 门
⓬
COCHA COFFEE & TEA
✍️ 设计:鲍威建筑工作室
咖啡和茶组成的湖泊
COCHA,作为“咖啡”和“茶”的合成词,在西班牙语里意为“湖泊”,因此建筑师把吧台、座位、以及员工间都设置成了圆形——让这五个大小不一的“湖泊”分割了店内的“土地”。在建筑上方还有彼此呼应的金属装置让湖泊和天空相接。
因为入口由玻璃门和三扇落地窗组成,这片咖啡与茶组成的湖泊从室外就一览无余。
© 鲍威建筑工作室
📍地址:东直门外小街甲 2 号正东国际大厦 B 座底商
⓭
Kaka 西班牙餐厅
✍️ 设计:不山建筑 M.S.A.A.
倾泻而下的绿色瀑布
Kaka 西班牙餐厅在隆福文创园的一角,它的东北角紧邻围墙,其他两个方向也有建筑遮挡,只留下左边的一侧空地,直接面向园区的北广场,因此在原本的立面之外,建筑师把左侧的院落当做了餐厅的另一个“门面”。
在整体做了抬升处理之后,空地从一片“户外空地”变成了形似露台的区域。被绿色的长方盒子框起来,由一条同样是绿色的室外楼梯和其他区域沟通。
这个设定的灵感来源自《春光乍泄》中的一段对白,其中一句话是:“我始终都觉得,站在这瀑布下的应该有两个人。”
© 不山建筑 M.S.A.A. 摄影:UK Studio
📍地址:隆福寺街 95 号钱粮胡同 38 号 16 幢
⓮
谟农咖啡 MONOLOGO
✍️ 设计:空间站建筑师事务所
老厂房的第四次生长
北京 751 园区里的谟农咖啡 MONOLOGO 刚好被划在一片工业景观保护区内,原本厂房南侧的炉罐区因此完整保留了下来。这座混凝土结构的厂房建于上世纪 70 年代,此后经历了三次加固,化身为咖啡厅的改造是它的第四次“生长”。
在改建中,前三次加固后留下的钢结构被保留下来,串联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此外,炉罐被没有被移除,它们成为了“纪念碑”式的存在,加入的三排“扁柱”形成柱列,让空间更具有肃穆感觉,加强了纪念性质。
同时,这三排“扁柱”让人们在空间内漫步时,总有一部分视线被遮挡,随着行走变化。这些扁柱就是空间内的引导,鼓励客人去体验和发现。
© 空间站建筑师事务所 摄影:金伟琦
📍地址:酒仙桥路 4 号 751 园区 B10 号楼 1 层 102 号底商
⓯
沙沙冷萃园·胡同小驻
✍️ 设计:屋已设计工作室
全部来自灰瓦灰砖
这座咖啡屋原本是东四三条胡同内的一处带杂物的小院落,改造整体沿用沿街道立面灰墙灰瓦的色调,以回收砖瓦和老榆木板为主要材料构建室内空间。只多开出一扇窗,透出室内的树影灯光。
© 屋已设计工作室 摄影:方立明
📍地址:东四三条 16 号
城市是一座巨大的“生活机器”,街道和社区的尺度当然微小,不过因为它们时刻围绕居民发生构建,因此规模不应该随着城市扩大。
建筑师们显然明白这一点,当从城市的“会客厅”深入到“毛细血管”,他们的视角也变得微观而实在。☁️
监制:乌云
执行:Moon 版式:Moon
实习:Yoki 图片:来自各事务所及店铺
再次抵达新加坡,为了调配的艺术
开放日报名:赠书、阅读挑战、编辑交流
2024 年最被期待的旅行目的地,两千年前的“世界十字路口”
2023 的人类,也向着遥远的宇宙,探索内心
在北京生活的人,都有会飞的邻居
100+ 爱北京的全新理由,由荒野气象出品的《气象万千城市指南:北京》,讲述的是属于“更新中的”北京故事。
常看常新的旅行、媒体观察和日常随笔。前往京东、当当等网站搜索“乌云装扮者”,就能找到这两本书。
Jetlag Books 创办于北京三里屯,是以“分享世界资讯、美和创意”为宗旨的独立书店,亦是创造美和趣味的文化创意机构。
Open Coffice(开放编集室)是一个播客节目,可以在小宇宙 APP 搜索收听,它的内容很简单:为我们的选题会和评刊会录音,然后进行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