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北京当爵士乐迷是一件幸福的事
“酷”这个词始于爵士乐术语。
爵士乐手们就是发扬了酷文化的鼻祖。他们不仅拥有令人瞠目结舌的演奏技巧,还有时刻特立独行、忠于本真的生活态度。通常还有“很酷”的外号,查理·帕克是“大鸟”,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是“书包嘴”,爱德华·爱灵顿是“公爵”......
而爵士乐评论家罗斯·拉塞尔曾这样评价外号是“总统”的李斯特·杨:现世生活里的西西弗斯。
在他看来,爵士乐手通过即兴每晚都要为同样的歌曲创作新声音,就如同那位神话人物总是设法把石头推向山顶——“生活是荒谬的......人类必须寻求解决方案。”
● “总统”李斯特·杨
在诞生地新奥尔良,爵士乐是黑人乐手们面对艰难境遇时创造出的解决方案。流淌到其他城市后,比如纽约巴黎和东京,在不同文化的催发下,它成为了属于更多人的、不同类别的生活解决方案:陪伴或激发,真情流露或优美反抗。
而爵士进入北京较晚,是上世纪 80 年代的事。90 年代末,第一支北京爵士乐队——北京城市爵士乐团(BCJO)才成立;2016 年,传奇爵士俱乐部 Blue Note 在北京开业,那几年报道中还会写“爵士在北京仍然是比较小众的音乐文化”之类的句子。
有关北京是否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爵士文化,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但在我们的观察中,属于北京的爵士土壤正开始肥沃:越来越多的爵士酒吧和 livehouse,更专业、更有特色的唱片店和音乐空间,以及更多样的展示舞台给本地乐手。哪怕仅是在北京做一位爵士乐迷,也变得更幸福了。
我们走进原地开了十八年的酒吧,也探访刚开业不久的“爵士乐聆听所”;我们在乐手的练习室里学习区分四种萨克斯,也在爵士酒吧里聆听旋律里的故事......
在接下来五个与爵士有关的从业者故事中,你将看到爵士如何成为人们交流的语言、自由的载体、快乐与亲密的源泉......
一个看似充满机缘巧合的故事
苏扔旺
歌手
纪录片导演
虽然从小学习键盘和吉他,也一直没有放下唱歌,但从新闻学毕业后,苏扔旺进入了纪录片行业工作。
如今,作为爵士厂牌 Tinpan Music 的签约歌手再回头看,苏扔旺和爵士的“正式”缘分开始于东京毕业旅行。
● 苏扔旺在 Blue Note Beijing
● 苏扔旺在美好事物爵士音乐节
某个夜晚,同伴身体不适,苏扔旺就独自晃到青旅附近的一家小酒吧,进门后两件事让她吃惊,一是这里正在进行的爵士演出特别专业,二是现场只有她一位年轻客人。
酒吧很小,氛围火热,在演的曲子都耳熟。苏扔旺忍不住跟着轻声唱,钢琴手听到后就邀请她上台合唱。她当时不懂什么“行话”,哼了两句,他便找到了调,初次见面的二人就这样合作了一首 Lullaby of birdland。
几乎是苏扔旺第一次当众唱爵士,但效果很好,一位老奶奶还自发帮她录了像。“演出”结束后,钢琴手和她交换了脸书账号,他叫本田富士旺,是位职业爵士乐手。得知她住在北京,他用不熟练的英文激动地说:“I know Ala House in Beijing!”
● 苏扔旺和本田富士旺
那个夜晚反复撩拨苏扔旺的心。回北京后,她开始主动进入北京的爵士音乐场景,跑遍全城的爵士酒吧,在一次次 jam 中学习,抓住每个和乐手交流的机会。
同年冬天,正巧本田富士旺来北京演出,地点就在 Tango by Ala House。这是家老牌爵士酒吧,老板自己也玩爵士。钢琴家在脸书上私信了苏扔旺,邀她同演。
那天她认识了 Tango by Ala House 的老板,竟然和钢琴家是多年好友。老板问她是不是歌手,她否认了,对方却回她一句:“You should be”。
一句当时并没让她多想的话,却使心中那颗种子破土。
● 苏扔旺在小红书上分享的日常练习
兼顾一份全职工作和对爵士乐的追求,时间是最大难题。苏扔旺慢慢接到小演出,若是工作日素面去上班,包里就要揣着演出服和化妆品,演完凌晨到家倒头就睡。
于是她做了一个决定:辞掉工作,尝试全职做爵士乐。
每天有了整段时间练唱,一直以来自学的苏扔旺也开始找老师补课。更重要的是听,她广泛地听不同的歌手,也从模仿中找到自己的风格。即兴演唱最有挑战性,一开始唱丢节奏、把曲子结构搞错的尴尬时有发生,但无论如何都要攻克这个难关,因为“玩爵士就一定要玩即兴”——和做纪录片类似,即兴也是在讲故事。
● 苏扔旺在爵士课堂
如今,苏扔旺几乎每周二都会在 Tango by Ala House 演出。有空时会做一些爵士科普视频,发在社交媒体上,“私信我如何学爵士的年轻人很多”。她还正在筹备自己的第一张专辑,参与制作的各个环节。
苏扔旺也会自己组织些演出,有时对外售票,有时仅对朋友开放;有时在租来的四合院,邻居抱怨声音太大的话,就干脆上演不插电版本。
有次在顺义一个公园的草地上,唱一首 bossa nova 时,突然下起太阳雨,“雨点打在我脸上,但后面一点的观众还在晒太阳”,她还顺势即兴了一段。结束后一位巴西的朋友跟苏扔旺说,下雨那一刻她哭了,因为太阳雨在巴西很常见,加上熟悉的旋律,那一刻她想家了。
● 点击收听苏扔旺的“太阳雨即兴”
“全东京有那么多爵士酒吧,我偏偏走进那一家,偏偏那天演出的钢琴手认识北京一家爵士酒吧的老板。”看起来是个充满机缘巧合、又有些顺水推舟的故事。
全职两年多,舞台上的苏扔旺已经游刃有余,总是轻声介绍她的下一首曲目。但就是在这样温柔的瞬间,总会想象她一个人在房间里跟着音乐反复练唱的日夜。那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由她一人进行的冒险。
●
苏扔旺推荐的爵士书单
《爵士乐如何思考》
“一本大块头,是我目前看到过对爵士乐即兴演奏分析得最透彻通俗的专业读物。引言和结语非常精彩。”
《迈尔斯·戴维斯自传》
“爵士乐划时代人物 Miles Davis 的自传,翻译差点意思,但他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简直串起了爵士乐一大半的历史。一边听书里介绍的专辑一边读下来,音乐在你耳朵里带着故事的温度和人物的态度,更加立体了。”
《这世上的偶然》
“日本纪录片导演想田和弘的作品。虽然通篇在聊纪录片,但在我看来却无处不是在谈爵士乐。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本书打通了我纪录片人和音乐人的两个身份,让我拥有了一份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这两门艺术。”
《爵士乐群英谱》
“村上春树是众所周知的爵士迷。这本书是先有和田成的 26 幅爵士音乐家肖像画,才配上的26篇随笔。这是一本极好的爵士乐索引,没有这些音乐家,就没有爵士乐,认识他们,聆听他们,才会离爵士乐更进一步。”
《爵士 DNA》
“台湾爵士音乐家谢启彬所著,难得一本不是翻译腔的爵士乐专业书。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全方位介绍了爵士乐,解答了不少常见的对爵士乐的疑惑,常读常新。”
《自由风格》
“我小时候很爱看周国平的文章,偶然碰到他和崔健的谈话录,觉得这个组合非常神奇。这本书看起来挺轻松的,没事翻一翻,也能收获不少来自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经验,甚至关于爵士乐。”
爱、包容和执着下
一个“音乐江湖”的十八年
天晓
乐手
江湖酒吧主理人
东棉花胡同 39 号是中央戏剧学院,7 号是江湖酒吧,一开 18 年。
天晓当初想在后海那片儿选个好位置,路上瞄到这个不起眼的院子在招租。上一任老板主要放电影,他看中了当时还露天的小院和规整的北房南房,就租下了它。
严格来说江湖不是 livehouse,但不夸张,这里一年能有 300 场演出,什么类型音乐都演。名声响了后,看演出的人多了,天晓把北房的门墙和窗都拆了,让院子里的人能有好视角;也给小院加了天棚,冬暖夏不晒。
● 天晓保留了影壁,一侧隔出了“卡座儿”;江湖里挂着天晓喜欢的音乐人照片,这里很多物件都是“老东西”
它也不是爵士酒吧,但说到去哪儿听北京最好的爵士 jam session(即兴演奏会),没人会不认江湖的招牌。
十几年前,天晓就把每周二定为爵士 jam 日,雷打不动。就算碰上节日,他也不会特意安排能赚门票钱的演出。
上半场是常驻们的即兴。目前阵容是一位负责组织的贝斯手、一位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的美国律师鼓手和一位萨克斯手。下半场欢迎随机加入,但人多的时候要排号。
有个小男孩叫杨伦达,12 岁时被诗人爸爸带来 jam。爱弹老曲子,范儿还很正。他后来辍了学专门练琴,家里也支持,天晓就这样一路看他长成二十多岁的优秀乐手。
这还不是个例。每周二,天晓常会收到家长们的微信,给小孩预留 jam 位子。
● 12 岁来 jam 的吉他手杨伦达如今 20 岁,和他一起 jam 的鼓手今年刚 12 岁
比起在家里苦练,jam 提供的是另一种成长机会。来江湖的乐手当然水平有高有低,但上台后,大家就一起玩,从彼此身上学习,天晓还经常请这些(成年)乐手喝酒。
“我们那个时候可没有这个条件”,天晓联想到自己学音乐的八九十年代,“想扒首曲子可太难了,用磁带扒,到最后带子都打卷儿了”。
在江湖开业前天晓是摇滚乐手,最早在沙子乐队,后来是耳光乐队、雷鬼风格的龙神道乐队。最后是东棉花 7 号,因为和大家在江湖相识,就用地址命了名,如今仍在活跃。“我其实更喜欢摇滚乐”。
第一次看爵士现场,“可把我给震住了”。是在刘元的 CD cafe,1996 年开在农展馆附近的北京第一家爵士俱乐部。几位元老在台上现场演奏,即兴的冲劲儿掀翻屋顶。天晓把身上的钱都花了,最后不得不走路回家。12 月的飘雪冬夜,十几公里,但他脑子里回味着旋律,一路都特别开心。
“听 CD 和听现场截然不同,那种冲击力很难形容。”有了江湖以后,天晓就想把它营造成一个大家可以在此交流音乐,一个可以持续输出高质量、好氛围的音乐现场的老地方。
但开酒吧不容易,开一个经常要组织演出的酒吧更难。江湖开了十八年,成了江湖传说。天晓见证了这么多爵士乐手一步步走过来,如今支撑着北京爵士乐现场的需求,他自己也作为乐手参与其中。
“如果没有爱、包容和执着,是坚持不了这么久的。”
●天晓在江湖的演出
这几年,天晓发现来听爵士的人变多了,这是个积极信号,说明市场在向好。他不太在乎听众到底听得多明白,喜欢听、能在其中获得安慰与舒服,就够了。
他也比刚开业时随性许多,“不再去想它还能开多久了,大家还有个地方一起玩就挺好,在一天就是一天。”
●
天晓推荐的
北京爵士乐队和乐手
阿 Q 爵士乐队
扎根北京 20 多年的爵士乐队,两位中国乐手,三位外国乐手,每人都有很强的创作能力。坚持原创,活跃至今。
六合乐团
极具原创力的、比较年轻的融合爵士乐队,既有传统爵士乐的身影,也有二胡等中国音乐的元素。
罗宁
当代最著名的青年爵士钢琴家、作曲家,是首位受国家大剧院邀请举办个人专场音乐会的爵士音乐家。
即兴是爵士乐真正的精髓
孟庆泽
萨克斯手
小学时“误打误撞”进了管乐队,孟庆泽到今年已经吹了 20 年的萨克斯。一开始练古典,初中接触流行乐居多,高中正式学爵士,慢慢决定以此为专业,考入了天津音乐学院现代音乐系。
不过当时的课程设置并不算专攻爵士(插播一个冷知识,北京专业院校里到现在也基本没有专门的爵士专业),毕业后,孟庆泽又去东京学了四年。
“东京可能是全世界爵士酒吧最多的城市”,也许有点反常识,毕竟爵士诞生在美国。但哪怕疫情中倒闭了很多家,如今东京还有百八十家爵士酒吧。它们特点是规模不大,不少只能坐七八个人,但乐手都高度敬业,观众也肉眼可见得更为投入。
有次他在东京去 jam 玩,突然观众里走上台一位老爷爷,钢琴弹得好到让孟庆泽浑身起鸡皮疙瘩。结束后一起聊天,才得知他是 Kei Akagi,传奇乐手迈尔斯·戴维斯乐队里的最后一位钢琴手。
● 点击听听孟庆泽在日本的两次演出记录
尽管喜欢听爵士的日本人更多,日本同行们反而会羡慕国内。他们常惊讶地问孟庆泽,为什么国内爵士现场 80% 的听众都是年轻人,而在日本看演出,周围基本都坐着长辈。国内爵士文化发展较晚,如今看却成了好事,还有很多潜能。
回国之后,孟庆泽就一直活跃在北京的爵士乐场景中。
● 孟庆泽在 Blue Note China 爵士大乐队
● 孟庆泽在东岸爵士吧
2023 年他加入了 Blue Note China 爵士大乐队,这也是国内第一支职业化的大乐队,每个月都有固定数量的演出。不过,大乐队里的萨克斯手不叫萨克斯手,而叫木管手,因此不光是萨克斯,还要演奏单簧管和长笛。演出时脚下乐器摆了一排,有时一首曲子要换个五六次。
孟庆泽喜欢网淘乐器,光是萨克斯就有十多把,都是很老的物件,就像很多录音师喜欢用七八十年代的设备,“因为只有那个年代的乐器才能发出那个年代的声音”。
除了演出和配乐录音,孟庆泽也做教学,学生基本都是爱好爵士的成年人,来找他学“即兴”。
在他看来,这个名字有点“误导性”,字面意义上给人一种很随意的感觉。实际上你要先学会复杂的爵士乐理,和弦、级数和 12 个大调,严谨如数学,要背得太多又像学外语,很多人因枯燥而放弃。
● 孟庆泽的“练琴搭子”
框架打好后,才敢用和弦或是音阶做即兴,才能换速度、换节奏、换音调,甚至改变风格和情绪,哪怕是标准曲,每次听即兴都是“此时此刻”,你再也不可能在其他地方听第二次。
虽然练多练少都能即兴,但爵士是更诚实的音乐,程度一听便知。
每次即兴完,乐手们都会围在一起“复盘”,谁要是状态不在线出了差错,彼此也都直言不讳,大家就靠这样来进步。
这是一种严格的纪律所给予的自由,是孟庆泽心中爵士真正的精髓。
●
孟庆泽推荐的
北京爵士空间
东岸爵士吧
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前海南沿 2 号二层
“东岸代表北京的爵士乐,是最重要的地标之一,如果初次在北京听爵士,这是我的第一推荐。”
Blue Note Beijing
东城区前门东大街 23 号
“因为我自己是 Blue Note China 爵士大乐队的嘛,就很欢迎大家来听一次,感受大乐队的魅力,并且全球最顶尖的爵士音乐家们都会在这里演出。”
江湖酒吧
东城区东棉花胡同 7 号
“但如果想感受北京年轻一代爵士乐手的演出,或是看看他们的成长过程,就去江湖每周二的 jam session 吧。”
THE BRICKS
爵士俱乐部
朝阳区新东路 8 号首开铂郡北区北侧内广场地下一层 007 号号
“空间大、环境好,很适合和朋友同去,更日常化一点的爵士场所。”
听爵士
是件需要全身心专注的事
老金
Space 687211 主理人
前广告人
2023 年 10 月底开业时, 位于百子湾的 Space 687211 这样介绍自己——爵士黑胶聆听所。
它规矩很多:线上预约制,要选好自己的时段,不能拍照太久,不能太喧哗......以及店内还不设置 WIFI 与充电宝租借。
主理人老金希望客人在这里就做一件事:坐下来,听音乐。
店里目前有将近 4000 张爵士黑胶唱片,另有 1000 张左右的其他类型。虽然偶尔需要他信任的唱片买手帮忙,但大多数都是老金从国外、从网站、从市集、从闲鱼一张张买回来的。Space 687211 开业后,买唱片成为日常工作,店铺的社交媒体页面会持续更新这个数字。
一天放 8 张左右的唱片,老金自己挑,并会在每周四或者周五预告下一周的清单,一周至少留出两天时间专门播放爵士。
虽然 Space 687211 还有另一重身份——咖啡馆——并以此为唯一收入来源,但这里的座位设置更接近小型剧场。客人们排排坐,正面着一对儿嵌进墙面的先锋 TAD 音响,音乐一起,会有一种接近“站在舞台上,被乐队围绕”的沉浸式听觉体验。
这对儿大音响从最初就出现在建筑师、也是空间站建筑事务所创始人汪铮的草图中。老金对空间的期望就是“干干净净”,让大家把注意力都放在音乐上。
顺着旋转楼梯去往二楼,是一个小型展览空间,更新频率很高;再往里就是老金的办公室和听音室,大部分的爵士黑胶被安置在这里,理由很实在,因为贵。
“以前听摇滚和流行,对爵士了解甚少”,疫情居家时偶然接触到了小号,兴趣几乎喷涌式地爆发了。老金开始钻研传奇乐手的故事,在爵士乐中找到了流行乐的根源,也深陷其复杂、深远的魅力,“让你觉得这是个一辈子也研究不完的课题”。
从磁带试到 CD,老金最终发现黑胶是享受爵士的最佳方式。他开始集中购买爵士黑胶唱片、播放设备,然后收藏越来越庞大,就有了开一家店的念头。
店铺都装修利索后,老金去了趟东京,在爵士喫茶店里为 Space 687211 找到了具体的灵感。
作为一种时代产物,人们当年喜欢去爵士喫茶店,因为可以花一杯咖啡的钱听很久昂贵黑胶。不少店仍规定不许说话,老金将这个规定柔和化,“在国内开这样的店还是很需要勇气的”。
黑胶特别在它会有很多版本,不仅价格、视觉设计不同,制版压片设备与刻录工艺确实让声音也不同。而这些细微但美妙的差别,遇到足够好的音响设备才有意义。
Space 687211 就想为喜欢爵士、对音乐好奇的客人创造一个“专心听音乐”的空间,与有时要把音乐当背景的日常区分开。放下手机,让脑袋被音符充满。
“我希望更多人听到这些唱片”,分享的理念打动了身边人。一个朋友把限量 300、有亲笔签名、价值至少两万的坂本龙一全白胶唱片套装放在店里,让老金放给客人听——虽然到现在老金都没敢放。
大部分时间老金都呆在办公室里,偶尔站在楼梯口向下望,如果看到有客人闭眼陶醉,或者听到客人说在店里发现了没听过的好爵士乐——这便是他在 Space 687211 最喜欢的瞬间。
●
老金推荐的爵士黑胶
🎶
For Losers
收录 Archie Shepp 从 1968 年到 1969 年间的音乐
🎙️
Archie Shepp
美国萨克斯手、诗人、作家、剧作家,在前卫爵士乐的发展中意义重大
“这张,名字起得好。”
🎶
Out To Lunch
Eric Dolphy 最后一张录音专辑
🎙️
Eric Dolphy
美国最全面的爵士乐手之一,对中高音萨克斯、长笛和低音簧管都有顶级演奏功力,曾被权威爵士乐杂志形容为“反爵士”
“Eric Dolphy 在 Blue Note 录制的唯一一张专辑,非常出色的作品,听起来让人感觉轻松,如今有 100 多个黑胶版本。”
🎶
The Golden Flute
收录 Yusef Lateef 1966 年的音乐
🎙️
Yusef Lateef
活到 93 岁的难得长寿爵士大师,将爵士与多种东方音乐元素融合,在爵士中开拓世界性风格的先锋。
“老头很全能,还会吹埙弹胡琴,当你觉得心情不爽的时候,听这张可以远离愤怒。”
全职律师的“兼职乐手”生活
Bryan
萨克斯手
律师
Bryan 是不大的北京爵士圈里为数不多的“兼职乐手”。他有一份律师的全职工作,同时几乎每周都会在爵士酒吧里和乐队一起演出。
从小学习二胡,Bryan 很早就决定 25 岁时再学一门乐器。选择萨克斯之后,他对爵士一直有困惑,总觉得和这个最初属于美国黑人社区的音乐类型有距离,担心无法真正掌握它的语汇。
直到学了几个月后某次去香港出差,偶然在街头遇上一位黑人爵士乐手。来自美国佐治亚州的 Sylvester Spann,80 多岁,来香港度假时晚上还要在街上演出。Bryan 向他提起自己的困惑。
“这不是任何人的音乐”,老乐手回答,“爵士就在那儿,你去演奏就行了”。
从那以后,Bryan 没再犹豫过,他还把遇到 Sylvester Spann 那一夜的合照设为了微信头像。
不同于练音阶、看谱子、学曲子这样的循序渐进,因为爵士乐基于即兴而存在,学习的重点要放在“了解乐器的声音”和“如何能把心里的旋律表达出来”。
传统上,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爵士乐手来到一个陌生城市,去酒吧里 jam 几乎是唯一可以证明自己、拓展人脉并争取演出机会的方式。如今对于职业乐手也一样,jam 还是一个相对严肃的场合,事关彼此认可。
对 Bryan 来说则轻松许多。白天要上班,晚上在家吹怕太吵,jam session 就成了他最好、最合适的练习场。听到别人即兴的旋律、别人的好想法,然后 jam 中即时在自己的乐器上尝试,是交流,也是学习。
“但别误会,乐手对自己严格,对新手们却很包容,基本都很乐意和你切磋。”
练了几年开始规律演出后,Bryan 觉得自己找到了一种理想的平衡,可以在自己的“朝九晚五”中,固定短暂体验乐手的生活。每次登台前紧张,演奏时就专注于用音乐与其他乐手、与观众交流,是一份珍贵的“日常之外”。
专业爵士乐手和他常常互相羡慕。乐手们羡慕他有一份稳定的、还不错的收入,而 Bryan 羡慕他们能全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时间自由。
● Bryan 在纽约著名爵士乐酒吧 Smalls
收入是很实际的问题。Bryan 见过很多学习多年爵士的人,最后也没进这一行。如今,无论全职还是业余做爵士,真正的喜爱几乎是唯一驱动力。前者要承担收入上的不稳定,后者则要学会在本身就高压的工作中,依然为爵士保留一份热情。
Bryan 没想过有一天要做职业乐手。
当初选择在 25 岁时学新乐器,就做好了长远打算。提到学乐器,很多人会因“童子功很重要”这样的观念而打退堂鼓。但从“吹出的音色自己都听不下去”到“出去商演在观众中看见了自己老板”,Bryan 比预想中更早被北京爵士乐的舞台接纳。
● Bryan 在北京 Bocca 山丘参与黑柠檬乐队演出,这也是他如今最常演出的场地
“但你想想,等我退休时,也是练了二三十年的乐手了吧。”
●
Bryan 推荐的爵士专辑
Where Are We
Joshua Redman
“萨克斯手 Joshua Redman 去年在 Blue Note 出的一张专辑,去年在纽约时正好赶上他们巡演,现场听完就深深喜欢上了这张专辑,合作的歌手 Gabrielle Cavassa 相比专辑里的其他乐手“咖位”要小很多,但很难想象这张专辑没有她的声音。”
John Coltrane and
Johnny Hartman
John Coltrane & Johnny Hartman
“大名鼎鼎的萨克斯手 John Coltrane 和歌手 Johnny Hartman 合作的专辑,演绎了很多经典爵士情歌。大家也可以在这张专辑听到他不同于其他专辑的温柔表达。”
Where We Are
Jazzmeia Horn
“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歌手,歌词和表达都非常自由和 spiritual,现场的即兴表现力也属一流。”
The Art of the Song
Charlie Haden Quartet West
Live at the
Village Vanguard
Mary Stallings
“虽然在即兴为精髓的爵士乐中,歌手似乎因少了些即兴元素而受到一些硬核爱好者的忽视(歧视),但我认为一个出色歌手的表现力和与听众共鸣的能力是丝毫不逊于器乐演奏者的,而且更容易被听众接受。”
李斯特·杨有一句至今流传的名言,也是爵士对他的意义——讲述你的故事。
如果你想,爵士乐也可以成为你的“生活解决方案”。☁️
监制:玛鲨
采访、作者:玛鯊 版式:Andy
摄影:玛鲨、Andy 插画:力力
部分图片来自受访者
创意人员再就业的选择又变多了:组个女团
宜家发布家居生活报告,这次没有排名和榜单
年题
不权威发布:2024 年值得关注的 24 个趋势
如果理想中的绅士衣橱只有一个,必须让这个90岁的男人亲自打造
100+ 爱北京的全新理由,由荒野气象出品的《气象万千城市指南:北京》,讲述的是属于“更新中的”北京故事。
常看常新的旅行、媒体观察和日常随笔。前往京东、当当等网站搜索“乌云装扮者”,就能找到这两本书。
Jetlag Books 创办于北京三里屯,是以“分享世界资讯、美和创意”为宗旨的独立书店,亦是创造美和趣味的文化创意机构。
Open Coffice(开放编集室)是一个播客节目,可以在小宇宙 APP 搜索收听,它的内容很简单:为我们的选题会和评刊会录音,然后进行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