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核能提醒:本文1.2万字,但值得你看完。
2008年,吴晓波和罗振宇曾一起写过一首歌:
花开在眼前,
已经开了很多很多遍。
每次我总是泪流满面,
像一个不解风情的少年……
这首“听上去像一个老男人的未遂情歌”的歌曲,名为《花开在眼前》,后来由韩磊演唱。
这是电视纪录片《激荡•1978-2008》的主题曲。
吴晓波和罗振宇不仅一起写了这首歌,同时也是这部纪录片的总撰稿人和总策划人。
此次合作之后,二人曾多次燃起合作的念头,然而两人终究在各自领域开宗立派。
数年之后,二人均已成为自媒体的大宗师,花开依旧。
但却都已不是那个泪流满面、不解风情的少年了。
不过这首《花开在眼前》,倒成了罗辑思维跨年演讲的背景音乐。
1968年,吴晓波出生在浙江宁波的一家郊区医院里。父亲是广东梅县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机械系。求学期间,与一位来自浙江绍兴学船舶技术的姑娘相恋。最早,两口子一起在炮兵研究所工作,番号207所,负责重兵器研究。这种科研所,一般都是搬来搬去的,后来搬去了山西祁县的一个山窝里。由于担心条件艰苦,吴晓波便被留在宁波的大姨家寄养,直到6岁才被父母接到祁县。幼儿园的第一天,晓波同学便领教了西北人的剽悍,被几个小孩胖揍了一顿。出自绍兴书香门第的吴母,顾佳一样的性格,相夫教子、撕逼打架样样不弱。幸运的是,那时没有自媒体,否则一篇《公务员太太殴打幼儿园儿童》的文章肯定会刷屏,搞不好对吴家是致命打击。当时这起事件只是小范围处理,可即便如此,吴母还是在大会上做了检讨,接受了批判,幼儿园还贴出了大字报。在小学时,吴晓波学习不错,也酷爱阅读,尤其是《三国演义》,他也因此喜欢上了那种“大鼓齐鸣的刚烈文字”。不过乖乖仔晓波同学,却很少得到父亲的认可,被打被骂那是常态。这导致吴晓波从小就有一种动辄得咎的感觉,他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情况下惹怒父亲。即使现在的吴晓波,和人交流时,也还是带有一丝拘谨和不安,这大概就是童年时的烙印。不过,很显然,吴家是有学霸基因的,从吴父身上就能看出来。吴晓波的父亲虽然已经38岁,但还是考上了浙江大学的研究生。毕业之后,在浙江大学留校任教。而吴晓波一家人终于能从西北的蛮荒之地,迁到了烟雨江南。在杭州,上了初中的吴晓波,在阅读方面也有了新取向,当他第一次看到了金庸文字后激动不已:“原来文字可以写成那样子。”
1973,当年幼的吴晓波,被父母寄养在宁波亲戚家的时候。罗振宇的父亲是一名工人,因为家庭出身不好,一路坎坷,不过最终他还是当上了厂长。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早熟的罗振宇从小就对现实有一种深刻而悲观的体察。高考之前的人生,就像是在一根漆黑的烟囱里匍匐前进,所有的目标,就是从烟囱里爬出去,而唯一的途径,就是高考。“上帝给你扔到一个狗洞里,你就爬吧,远方有一个出口,叫做高考,其他地方全是黑暗,爬出去就当人,爬不出去就做狗。”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思想,来自父母的灌输,罗胖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指着路边的乞丐,说出多数父母都会说出的话:“你看,那个人不读书,现在只能做这个。”
比起爱拿别人当负面教材的父亲,母亲也更爱从自身出发。“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只要你考上大学,离开这个鬼地方,就算我们母子永不相见都行。”
罗母如此决绝坚毅的话语,仿佛给罗胖全身纹满了奥利给。一年级儿童节的那天,学校安排了很多活动,有游乐场,有动物园,有影院......而且要求每项活动都要有学生参加 。大概是小罗同学慵懒肥胖的身材,吸引了老师的目光,并产生了必要的联想,她便拿手一指:“唉,你不是最喜欢阅读吗?就去图书馆吧......” 那时的罗振宇,除了看过几本小人书,哪看过什么书啊,老师不过是随口一说而已。然而,事实再次证明群体意识的力量有多强大,从此“爱看书”俨然成为了罗胖的标签。“儿童节那天,就这小胖孩一个人选择了图书馆”,在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口径下,罗胖也开始深陷其中,拿拼命读书来兑现自己的标签。不得不说,人生道路初期,总有很多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却在日后发挥了巨大能量。正如罗振宇初中时,一位数学老师在他家做客,对罗胖的父亲说:你这孩子应该去当记者。这老师说的不假,那个年代,记者是个很吃香的行业,工作清闲,日子却很殷实,不像现在搞不好就挨顿打。那时的罗振宇也许并不懂得这些,但这事儿却在心里生了根。相比于罗振宇,吴晓波在选择传媒这件事上纯属后知后觉。在选择学校和专业上,他没有太明显的取向,但只要满足一点就行:不能和老爹在一个城市。 吴晓波真是个爱读书的孩子,据说他是从复旦的图书馆一楼,从第一个书架开始,一本一本地读,最后读到了阁楼上,文史哲的书籍被他几乎翻了个遍。李普曼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而且是年少成名。1908年,一个春天的早晨,一位白发老人敲开了李普曼的公寓,当时他正在哈佛读二年级。
老人自我介绍说,“我是哲学教授威廉·詹姆斯,我想我还是顺路来看看,告诉你我是多么欣赏你昨天写的那篇文章。”
大概真有开悟这件事吧,吴晓波曾这样形容那天夜晚的感觉:李普曼像是一道光,击中了我的灵魂。
从此吴晓波决定了自己的终生方向,像李普曼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评论者。大三的时候,吴晓波和梁红、王月华、赵勇四个穷学生,一起成立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未来记者南疆考察队”,准备“背着照相机走遍全国” 。可四个穷学生后来发现没有钱寸步难行,这时媒体人的潜质提前释放了,他们在报纸上刊登自己的“壮举”,希望得到有心人的赞助。最后想必这篇文章写的声情并茂,感人肺腑,很快娄底一位姓廖的厂长决定资助他们。并且给了一个让四个学生瞠目结舌的数字:7000元。1989年,7000元相当于一名普通工人十几年的工资,是一笔巨款。他们原以为出手阔绰的廖厂长是个富翁,跑过去一看,才发现这位廖厂长不仅年轻,而且也并不富裕。他经营着一个很小的工厂,领着200块钱的月薪,因为这件事,两位副厂觉得这个厂长太不靠谱,一气之下还辞了职。 ▲卷发的就是廖厂长
怀揣着7000元钱,吴晓波四人开启了长达半年的考察。四个满怀理想与抱负的学生,深入到长江以南的农村、工厂,甚至到了中越边境。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在湖南的一个村庄里,他们走进了一位村民的家中。这位村民有三个女儿,但只有两位站起来和他们打招呼。然而,考察报告最终并没有发表,至于是什么原因,咱不知道,咱也不敢问。只是从吴晓波的其他著作里,偶尔会看到这次考察中的一些故事。然而,这些散落在各个大部头中的碎片,怎么都没法给廖厂长一个交代。吴晓波对这件事儿一直念念不忘,25年后,影响力已经颇大的他,在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只有廖厂长例外》。此时的廖厂长已是中年,早就剪掉了当年摇滚青年式的长卷发,成为了一名成熟的商人。提起曾经的往事,他只是淡淡的说到:资助完吴晓波,工厂也就倒闭了......▲廖厂长和吴晓波
也有人评价,说吴晓波找廖厂长就是一场作秀,我觉得没必要把人想的那么功利吧?难道知恩图报,不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吗?就像我一样,专门有个小本本,记录那些打赏过我的人,若干年后我飞黄腾达了,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玩笑归玩笑,只是吴晓波那个年代,做传媒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现在很多耳熟能详的媒体人,都成长于那个年代。比如,吴晓波的大学同学秦朔,后来在《南风窗》就职。7年后,他成了总编,并把这份杂志办成了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政经新闻杂志。那时,秦朔也是财经媒体圈响当当的人物,平安创始人马明哲,就是找他给平安写了一本传记,名为《无止之境》。当时复旦新闻系有两个保研名额,一个给了秦朔,一个给了吴晓波。然而两个人都拒绝了,秦朔是为了爱情,因为女朋友在广州。在杭州读初三时,吴晓波就认识了一位名叫邵冰冰的女生,他们同是浙江大学子弟。高二时,二人一起选择了文科,并成为了前后桌。两人虽然早已暗生情愫,但直到大二,才正式确定恋爱关系。那时,邵冰冰在家乡杭州师范大学念中文系,吴晓波却在上海。大学毕业后,邵冰冰回到高中母校当语文老师。曾因放弃读博而耿耿于怀的吴父得知此事后,颇为震怒。本来就疏远的父子,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冷战。 ▲中年时的吴晓波和妻子邵冰冰,以及他们的女儿
1990年的夏天,即将毕业离开上海的吴晓波最后一次去了外滩。他和几个同学在沪上的第一家肯德基店,排了一个小时的队,花1.2元买了一个冰激凌。那是吴晓波第一次吃到冰激凌,所以直到很多年后,他依然觉得,那是全世界最好吃的冰激凌。17岁的罗振宇从安徽芜湖背着行囊来到了武汉,在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读新闻系。他和同学们每个月的生活费只有几十块钱,每到晚上,所有人都在想一个问题:要不要匀出一块钱去买碗面吃?大一那年,他无意中翻开了一本书——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罗胖顺手翻了翻这本书,立马被书中诙谐的语言所吸引。直到很多年后,一脸疲倦的罗胖提到威尔·杜兰特,眼睛里居然还闪着光。接着,罗振宇又读了很多大部头的书,比如说《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西方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他甚至在暑假手抄了一遍《史记》。因为“学富五车”,而且“口若悬河”,同学都喜欢围着他,听他胡侃漫侃。这种能力,甚至吸引了来华中科技大学交流的胡智锋老师的注意,他顿时觉得这小胖子是个人才,于是动员他来中国传媒大学读研。胡智锋老师是个好人,帮忙帮到家,罗振宇考研时,政治差了两分,还是得到了复试的机会......1994年的夏末,21岁的罗振宇又背着行囊一路北上,开启了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生涯。那时太阳还未升起,班车也还没运营。为了省打车的钱,他背着行李走到了7里开外的朝阳门桥。看着桥下的车水马龙,一般新生都会产生幻觉,觉得自己有一天会成为这个城市的一个牛逼人物。“你看着下面的车流,看着旁边大楼隐隐漏出的灯光,一点一点在点亮,特别绝望。
你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的庞然大物。
将来哪辆车会是你的?你有没有可能在这个城市拥有哪怕一盏灯?”
“你读康德、读杜兰特,这些哲学,难道还不能把你照亮?”罗胖很诚实,庸俗的承认:“我来读书就是为了经济上好一点。”你们北大人是无法理解的......
喜欢谈论诗与远方的北大高材生许知远,听完后哈哈大笑。事实上,我一直很喜欢罗胖的这个特点,那就是比较真实,喜欢钱就喜欢钱,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说法。话说几年后,许知远在薇娅直播间卖挂历,刚刚开播没多久,薇娅就拿手机给许知远看,说已经卖出了6500份。“卧槽!”
从某种程度来讲,吴晓波才是个理想主义者,尤其是在早期。 1990年,他刚进新华社时,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九年职业规划:毕业那年,他去拜访在新华社杭州分社工作的一位老校友。期间老校友出去了一会儿,回来的时候就拿着新华社的名册,说:你看,我们这有人今天退休,要不你来?
进新华社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调研“百家大中型企业自主权落实现状”。吴晓波很卖力,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跑了七个省,一百家工厂,写了很多报告。然而当时的情况是,比起民企,其他同事更愿意和政府、国企打交道,没人愿意跑民企。所以在前三年,吴晓波在社里就是个没人注意的小人物。然而,对民企的了解和调查,却成为吴晓波日后最大的资本。1994年,吴晓波开始尝试以小说的笔法描写民企的故事,在《杭州日报》《南风窗》《南方周末》等报纸专栏发表。渐渐有了些名气的吴晓波戴着眼镜,身材颀长,面容清秀,举止文雅。有一次,一位读者来找吴晓波,吴晓波走出去迎接,读者却说:“你爸呢,我找你爸。”
在此之前,吴晓波的妻子邵冰冰就从学校辞了职,出来和朋友开了一家方便面厂。直到后来,吴晓波的蓝狮子工作室做起来了,她才放弃自己的事业去帮丈夫打理事务。写了三年专栏之后的吴晓波,决定开始写书,每年出一本。前三年,他写了三本书:《都市背影》、《农民创世纪》、《大智大愚吴先生》。不过专栏和出书的收入,让吴晓波和妻子攒下了一大笔钱。一是,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意识到中国的房地产将会迎来大爆发,所以他不仅买下了第一套房,而且决定以后每年买一套。结果这种买房节奏,他们一直保持了很多年,知识就是财富,这话不假吧?那时候千岛湖的地还很便宜,140亩的土地,50年的使用期,居然只要50万。至于为什么要买岛,他后来解释说,自己迟早要被干掉,干掉以后他还可以回岛上当农民。吴晓波在岛上种下了杭州最大的一片杨梅林,一共3000株。十几年以后,他在吴晓波频道卖的杨梅酒,就产自于这里。▲吴晓波在自己的岛上
后来吴晓波调侃自己,说1999年前后,马云等十八罗汉筹集了50万,创立了阿里巴巴;马化腾和同学凑了50万,创立了腾讯;而他自己呢,用50万买了一座岛。为了写这本书,他连卖房打官司的准备都做好了,写这样的书,当然是要得罪人的。这本讲述无数商业帝国轰然坍塌,无数成功者瞬间灰飞烟灭的书,6年间重印了28次,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20本图书”之一。有一次吃饭,闷头吃饭的父亲突然开口,来了句夏洛特式的问话:父亲接着说:“你还记得隔壁家的王叔吧,你签名一本送给他。”之后父亲又淡淡地说:“你们这一代人,也挺不容易的。”因为《大败局》的成功,吴晓波成了世界出版巨头贝塔斯曼的签约作家,并和贝塔斯曼合作成立了“蓝狮子工作室”。几年后,贝塔斯曼退出中国业务,吴晓波全面接手蓝狮子。2003年,吴晓波离开了新华社,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写作和出版行业。不过这几年写的几本书,比如说《穿越玉米地》、《非常营销》和《被夸大的使命》,都反响平平。2004年,吴晓波赴美,成为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访问学者。正是在这段时间,吴晓波起了一个念头,写一本全面介绍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企业发展史。经过长达两年的创作,2007年,一本名为《激荡三十年》的书开始席卷图书市场。这本讲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书籍,在中国财经写作也算是个巅峰。之后,吴晓波又写了《跌宕一百年》《浩荡两千年》《历代经济得失》等一系列大开大阖的作品,成为了名利双收的财经作家。1994年,正当杭州的吴晓波给杂志社疯狂投稿时,远在北京的罗振宇也在拼命地写作,这是在给中央电视台写稿子。那个年代,想进央视的牛逼人物实在是太多了,你罗振宇算是哪根葱啊?不过罗振宇还是找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去北京师范大学的艺术系任教。不过那时的于丹还没有登上《百家讲坛》,秘制鸡汤也还没煲好,每天都要去给学生正儿八经地讲课。可一次不小心劈到了腿,娇弱的身子受不了,必须找人背到教室。体型丰满,初来乍到的罗老师自然成了首选,于是系主任把罗振宇叫到一边:“这事儿也就你能做......”从这件小事,大概也可以看出于丹大师在校内已经是春风得意,正走在成名的康庄大道上。而对于罗胖,却是一段极其灰暗的过往,因为实在是太穷了,穷也就算了,自己偏偏还这么胖。当天晚上,楼里的一位同事在睡觉时因为耳朵里爬进了蟑螂,发出了凄惨的叫声,时隔多年,这一幕依然让罗振宇不寒而栗。更绝望的是,第一张工资条,干干净净,最下面只有一行小字:“合计人民币600元。”后来罗振宇还向许知远抱怨,说他作为一个胖子,用这600块钱即使天天吃食堂都吃不饱。这点我挺能理解,良叔有一位叫小胖的朋友,曾说过人生三大悲剧交响曲:穷、胖,还能吃......这位朋友还说:驱动人去干大事的,往往是最原始的本能 。就像当时的罗振宇,为吃上饱饭,只能去做兼职,帮央视写稿子,做策划。那次策划工作大概做了三个月,回到学校宿舍后,发现床位被室友从乡下接来的老婆占了。我建议你离开。你也看到了,我老婆现在住在这里,不管你回不回来,她是不会走的。
你要不介意,那就大家住一起。
罗振宇抬腿就走,跑到一个同学家,在沙发上蹭了两个月。我还能去帮人写稿子,做策划赚点钱,可我同事呢,那真是绝望。
因为之前在央视做兼职表现很好,一个剧组的负责人就找到他,说他正准备推出一个新节目,叫《中国房地产报道》,问罗振宇愿不愿意加入。罗振宇当然是愿意的,但他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条件:他要当主编。作为一个临时工,这种要求确实是过分。但对方还是努力帮他争取到了这个机会。27岁的罗振宇,因此成了央视历史上第一个临时工身份的主编。而从1995的《东方时空》,到2005年《百家讲坛》的大火,正是央视的黄金十年。后来罗振宇一直很庆幸自己赶上了黄金时代的尾巴,因为在此之后,央视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现象级的创新了。而且计算机已经开始把时代切成两半,一半会打字的,一半不会打字。在当时的央视,老一辈的因为不会打字,他们的知识视野已经无法支撑他们的工作了。于是能说能写的罗振宇,努力抓住每一个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在最辉煌的时候,曾经连续三年,他都担任央视3.15晚会的总撰稿人。2004年,罗振宇又开始担任《对话》栏目的制片人。这档创办于2000年的栏目此时已经达到了它的巅峰,那时候全球外企的CEO到了北京要干三件事:罗振宇把它当成自己最好的学习平台,栏目组拨给他的钱,他全用来请各领域的大咖来开策划会。后来他开玩笑,说这是在公然贪污腐败,因为他用公费给自己重新上了一次大学,而且是最顶级的大学。同时他发现了一个现象,媒体的光环,在往人身上转移。比如说,对于《百家讲坛》来说,没有了易中天和于丹,就什么也不是了。而当小崔出走《实话实话》,栏目的收视率也开始断崖式下跌。罗振宇还发现,不仅组织不再那么重要,连技术也不那么重要了。他的研究生导师王纪言去了凤凰卫视,当时凤凰卫视的路数和央视大不相同。当央视还在讲究蒙太奇和场面调度,凤凰卫视却只让几个人坐在镜头前,然后大家开始叨逼叨,毫无技术可言。当时罗振宇觉得这对于电视人来说简直是羞耻,但凤凰卫视就这么做出名堂来了。但这都不足以让他下定决心离开央视。最后临门踹他一脚的,是他的上司郭振玺。直到现在,他也没想明白自己到底是怎么把上司给得罪了,也许是某一次开会他睡着了,也许是谁告了他一状。反正他就被莫名其妙地调到了另一个名气更小的节目,而且是当副制片人。不过他一直对这段历史讳莫如深,直到后来郭振玺因贪腐案被查,才坦然说出这段往事。当时有很多机构请他去讲课,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每个月能赚到一万块,他把每堂课定价为一万五。结果他的课还是很受欢迎,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收入也越来越高,后来一年甚至能赚上百万。不过他当时最看重的机会,还是第一财经邀请他去担任《中国经营者》的主持人。他早就意识到,个人品牌的时代已经来了,他要把自己的胖脸放在镜头前,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躲在后台做策划。结果罗振宇又提出了一个条件:每次访谈结束后,他要做一个3分钟的总结和评论。但对方没有同意,死磕了半天,罗振宇最后为自己争取到了1分钟的时间。后来每次点评的时候,他都会用环环相扣的逻辑,尽量多说几分钟,让剪辑师剪辑的时候无从下手。结果,他后来不仅把时间拱到了3分钟,最后还拱到了5分钟。而这5分钟,也成了节目的亮点。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做《罗辑思维》视频节目,打下了基础,他的胖脸终于出现在了屏幕上。2010年,此时的吴晓波早已因为几本重量级书籍而名利双收。吴晓波写了一本《吴敬琏传》,而吴敬琏的助理柳红在此之前出版了一本《当代中国经济学家学术评传——吴敬琏》。因为书中有参考之处,于是柳红说他是抄袭,最后两人还对簿公堂。一年后,吴晓波虽然胜诉,但他也因此筋疲力尽,头发白了许多。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吴晓波和罗振宇,两位日后最知名的自媒体人相遇了。这一次是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第一财经准备将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拍成纪录片,罗振宇任总策划,吴晓波任总撰稿。他们列出了100多人的名单,要完成这部长达30集的纪录片,必须集齐这些企业家。因为现在的大佬们,早已不是当年的小人物了,想要集齐这100人,怎么可能?正当所有人一筹莫展,罗振宇给出了一个方案:不请大佬,只做外围采访。“张瑞敏不是砸冰箱吗,我们就把报道他砸冰箱的第一个记者找过来。
后来吴晓波回忆说,罗振宇简直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也正是在这次合作中,两人一起为纪录片的主题曲《花开在眼前》填词。两人改了很多稿,最后还是作出了一首“听上去像老男人的未遂情歌”。不过这首由韩磊演唱的“未遂情歌”,却在第二年的春晚意外走红,后来罗振宇干脆把它做成了罗辑思维跨年演讲的背景音乐。 ▲《激荡·1978-2008》核心团队:曾捷、章茜、吴晓波、罗振宇(从左到右)
2010年10月,腾讯因为与360的3Q大战,遭到了舆论的围攻。当时担任腾讯公关顾问的罗振宇向马化腾提出了一个建议:找人为腾讯写传记。2012年,当吴晓波忙着写《腾讯传》,罗振宇却开始拥抱新媒体。12月21日 ,罗振宇在这一天上线了自己的脱口秀《罗辑思维》,同时开始每天早晨6:30在罗辑思维公众号上分享60秒语音。之所以选择在这一天上线,而且选择这个选题,是因为据说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的末日。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当时我正在北京出差,当我醒来打开窗户的那一刻,除了天空中布满了霾,世界并没有什么异样。而我当时也没有意识到,在我脚下的这个城市,有一个叫罗振宇的胖子很快就会变得家喻户晓。当时的罗辑思维,由NTA创新传播公司的创始人申音负责运营,罗振宇负责前台出境。▲左起:申音、王凯、罗振宇
《罗辑思维》视频很快就成了现象级的节目,受到了广泛追捧。不久之后,罗振宇和吴晓波一起去深圳采访马化腾,聊到中途,马化腾问到罗辑思维的近况,罗振宇笑呵呵地说:“罗辑思维的估值已经一个亿了。”
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罗振宇时不时地撺掇吴晓波做自媒体,他提醒吴晓波,“‘吴晓波’这三个字,可比‘蓝狮子’值钱多了。”与此同时,蓝狮子的COO崔璀,这个85后的姑娘也时不时地催吴晓波转型做新媒体。她很不解,当年喊着“不去革命,就被革命”的老板,怎么就没了当年的杀伐决断。吴晓波沉默很久后,对FT中文网的总编辑张力奋说,他决定停掉所有专栏,开始全力做即将上线的《吴晓波频道》。不过当吴晓波把这个深思熟虑的决定告诉罗振宇,罗振宇却变得保守起来。“小心一点,你作为财经作家已经很成功了,真搞垮的话,可就丢脸了。”
你已经有名有利,为什么还要做自媒体?
你打算投多少精力做自媒体?
凭什么年轻人要读你的自媒体?
2014年的五四青年节这一天,吴晓波在自己的公众号写下了他的第一篇推文《骑在世界的背上》。我的胖子朋友在开始做《罗辑思维》的那一阵子,一再怂恿我,“你要做自媒体呀,你要做自媒体呀。”
等罗粉涨到170万之后,他对我说,“你一定要想清楚了,再做自媒体。”
好朋友都是这样的,往往喜欢把自己没搞懂的东西坚定地推荐给自己的死党。
吴晓波意识到,新的世界露出了它锋利的牙齿,要么被它吞噬,要么骑到它的背上。罗振宇果决地跳上了时代的背脊,吴晓波犹豫了两年,最终也跳了上去。罗振宇选在在“世界末日”的那一天跳上了时代之背,而吴晓波却选择在五四青年节这一天一跃而上。▲吴晓波频道早期团队
吴晓波频道上线两个月后,终于迎来了第一篇十万加,标题是《算算你的“屌丝值”》。和他之前所写的书以及专栏比起来,这篇文章的格调显然不高。2015年1月,蓝狮子在日本开年会,吴晓波发现大家都在日本抢购电饭煲、马桶盖,于是在回国的飞机上,他写了一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结果这篇文章不仅成为了百万加的爆文,而且掀起了一场“马桶盖”革命。日本很多超市的马桶盖被卖断货,淘宝上的智能马桶盖成了热门词,连国务院开会都在讨论马桶盖。 ▲吴晓波受邀参加经济形势座谈会
并且早在2013年,罗振宇就发起了一个“史上最无理”的会员招募计划,事先不透露任何会员权益,只放出5000个定价200元的普通会员名额,500个定价1200元的铁杆会员名额。粉丝宗教般的狂热,远远超出了罗振宇的预想,他俨然成了很多人眼中的“教父”。2014年,罗振宇与占股82.45%的合伙人申音决裂,具体原因至今仍众说纷纭。离开申音一个月后,罗振宇和脱不花、快刀青衣等人,联合成立了北京思维造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罗辑思维的运营主体。罗振宇成为占股40%的唯一大股东,脱不花任CEO,快刀青衣负责技术。等到了2015年的10月,罗辑思维拿到了B轮投资,估值高达13.2亿,罗振宇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自媒体第一人。当罗辑思维宣布允许会员可以转让,会员价格居然在社群中被炒到了 6 位数。11 月 18 日,罗辑思维迎来了至今为止最重要的一次转型——推出得到APP。这年的夏天,吴晓波曾揣着办跨年晚会的主意来找罗振宇,希望能寻求合作。但两人一商量,发现用户群体有差异,觉得还是各自办比较合适。于是当年的12月30日,罗辑思维推出了名为“时间的朋友”的跨年演讲;12月31日,吴晓波频道也推出了“吴晓波年终秀”。吴晓波要办多少年跨年晚会我无法确定,但不出意外的话,罗振宇会办20年跨年晚会。今年的8月14日,吴晓波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了篇文章,叫《三十年而已》,简单回顾了自己从1990年大学毕业后的30年。“我希望三十年、五十年后,人们试图了解我们这代人的中国,在选择图书时,有一本侥幸是我的。”
在我看来,这一点他其实已经做到了,那本《激荡三十年》足以让三五十年后的人依然记得他。然而,在成为李普曼式的人物这件事上,吴晓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吴老师,你能不能不要搞这些东西了,就专心写书,我们养你。
后来他自己也遗憾地承认:“我没有成为李普曼,而且看上去将终生不会。”罗振宇则不一样,他放得下,看得开,从来不谈“情怀”,当年许知远和他对话,故意引诱他谈论“情怀”和“理想”,结果他完全不接茬。我没情怀,我一买卖人,我对得起买自己东西的人,就是最大的情怀。
大三时的吴晓波去南疆考察,后来他说,那是他第一次离开大城市,目睹贫穷。他也无数次当众说,不要做理想主义者,要做一个“不犯懒,不犯混,不犯倔”的现实主义者。当网上很多人骂它,说他贩卖焦虑,说他把知识功利化,甚至肤浅化,他没有过多辩解,只是说:说这句话时,罗胖刚刚拿到了“得到APP”的估值报告,上面有一个醒目的加粗字:70亿人民币。
参考资料:1、《许知远对话罗振宇》,许知远,十三邀
2、《沸腾新十年 | 吴晓波向左 罗振宇向右》,左林右狸
3、《被低估的罗振宇》,何加盐
4、《吴晓波:三十年而已》,吴晓波频道
5、《骑在新世界的背上》,吴晓波,吴晓波频道
6、《吴晓波式的“忧伤”》,猛哥
7、《吴晓波:脚踏三只船》,李翔,经济观察报
8、《双面吴晓波:最有钱的文人,最纠结的商人》,何加盐
9、《你是一个文人,还是商人?》,吴晓波,吴晓波频道
10、《专访作家吴晓波》,名人面对面,主持人许戈辉
作者简介:良叔,百万用户新媒体创始人,畅销书《超级个体: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作者,原世界500强高管,良翰商学院创始人。欢迎关注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
昨日回顾:点击下方可看
“鸡不在自己窝里下蛋”?囯家裁减清华北大19亿财政拨款!
西安交大开学典礼,校长一开口就引来笑声掌声!
她是北大“一个人的毕业照”主人公,2010级古生物专业独苗,十年后搞起了AI
富不过三代?家族企业财富如何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