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高层次的勤奋讲战略,中层次的勤奋讲方法论,最低层次的勤奋拼体力!

如果说讲战略的勤奋是最高层次的勤奋,讲方法论的勤奋是第二层次的勤奋,那拼体力的勤奋就是最低层次的勤奋。


绝大多数人的勤奋往往是廉价的,付出的汗水和回报往往不成正比。


最近丙哥约我吃饭,要跟我聊聊他最新的创业点子。


刚收到丙哥微信的时候,我就隐约有种不祥的预感,因为我已经大致猜到丙哥想要干什么了。


果然……我屁股没坐到凳子上,丙哥就兴致勃勃的告诉我:我准备辞职,拿一半身家开个饭馆!


丙哥讲了他的创业想法:小饭馆成本低,但是如果做得好,哪怕店面位置不太好,也不缺客人。如果再卖点奶茶之类高利润的饮料,一定能赚大钱。


他还给我举了北京西翠路口一位专卖猪蹄的网红老大爷的例子。


“你看如果我也能研究出一款爆品,那我也能像这个老爷子一样,做多少猪蹄也不够卖,肯定能发财的。”


如果是平常,我肯定不会驳了丙哥的面子,但是既然丙哥决定拿半副身家砸进去创业,我这个做兄弟的既然知道开饭馆是个巨坑,那硬着头皮也得泼一下冷水:


如果你对餐饮行业的认知只有这种程度,那餐馆必败无疑。


辞职和拿一半身家创业的勇气固然可敬,但这种低层次的勤奋既缺乏行业的知识,也不了解专业的打法,对商业模式更是一无所知,最终崩盘是必然的。


1

单纯拼体力的勤奋

一说创业就想开饭店


很多人的勤奋都是低层次的勤奋,他们的勤奋有个显著的特征:不动脑子,只甩膀子。


我见过的很多创业者都有这种特征,互联网方向的创业往往就是做社交、做电商、做游戏,再之前一窝蜂做过搜索。


实体创业的要么就是做饭店、美甲店、服装店,要么就是其他日常生活里最常见的xx店。


不是说这些领域不好,而是往往这些创业者其实没怎么动脑子,也对这些行业认知不深。他们之所以想杀到这个领域里来,纯粹是因为他们看过某些人做这个东西,某些赚了钱而已。

 

但关键问题是,别人赚过钱的活儿不一定适合你,看着水浅的行业反倒可能水又深又浑,就像开饭馆的学问真是挺大的。


我年初参加新榜大会,听到樊登老师讲了一个例子:有本书叫《反脆弱》,告诉我们要想致富,饭店这种业务千万不能碰。

 

饭店盈利的上限是可以看到的,一般的饭店一天也就中午和晚上两个流量高峰,加上饭店的接待能力是固定的,收入天花板是很明显的。

 

但是饭店盈利的下限却摸不到底,如果一家饭店不好吃或者不被用户接受,那真是投多少钱赔多少钱,而且还是一开门就赔的那种。

 

一个收入有上限,赔钱没下限的业务,你愿意干么?

 

我们往往对此一无所知,更不会考虑这些问题,我们只会觉得有的饭店很赚钱,我也能干,只要我努力,那也能挣钱。

 

丙哥反驳我,如果那个老师傅卖猪蹄能火,我也研究一款爆品不就行了?

 

我说那位老师傅叫徐文堂,他曾经是邓小平最喜欢的厨师。

 

徐文堂的老师叫黄绍清,是中国烹饪界里的泰山北斗,徐的两个师兄范俊康和罗荣国都是知名的国宴级别大厨,很受毛主席和周总理喜欢。

 

徐老爷子得了老师和师兄真传,还学到了酱肉名店天福楼的手艺。如果你能跟他一样,不知道多少公司愿意赞助你开公司了,还用你那一半身家?

 

那些做事之前不动脑子的人,往往是被行业的隐性门槛挡在门外的。他们既不研究规律,也不思考方法,更不知道人生战略,更喜欢埋头苦干。


劳力者治于人,说的就是这种人。


在浴缸里练了十年狗刨,连真正的泳池都没摸到边,更不知道什么叫自由泳。


这种勤奋流了很多汗水,九成都是没价值的。


2

讲方法论的勤奋

但不要为了努力而努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讲方法论了,总体上是件好事儿。

 

你会发现讲方法论的人落地能力特别强,整体工作效率也很高,工作交到他们手上你可以很放心。

 

这些人更愿意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更愿意想办法向别人学习,来获得成长。

 

就像古典老师说的,你一定要相信,你今天遇到的问题,早就有人经历过,并且找到了更好的方式。你所要做的,只是学习。


但是也有很多人中了方法论的毒,贪多嚼不烂。

 

我带过一个实习生小夏,他懂的方法论比我多的不是一星半点,但是他的工作能力我却不敢恭维。

 

每次拿到任务,他都会画一个条理清晰的思维导图和执行路线图;

 

工作的时候,他会设置很多番茄钟,戴着耳机让自己专注工作;

 

每次组内汇报总结的时候,各种成长领域大牛的各种理论、方法他都能说的上来,那个熟练程度让我叹为观止。

 

本来像我这么手残不会画图,精力也不集中的老大叔,对小夏还是很欣赏的。

 

可后来我发现,每次交给小夏的工作他常常完不成。

 

别人花四小时写完的文章,他要花六个小时,因为手绘思维导图还要两小时;

 

别人需要二十分钟就能沟通清楚的事情,他要一个小时,因为他还要花四十分钟把自己想说的东西画成一个金字塔来讲述。


如果说这些图片要展示给领导和同事,那我举双手赞成,可是小夏就算是写个很简单的新闻通稿,也要先画思维导图,就有点尴尬了。


我劝过他几次,可他都觉得这是当下最时髦的工作方式,好多方法论大牛都这么做的。


这种人就像《天龙八部》里的王语嫣,天下武功没有不知道的。


可是一方面聚焦方法却不知道真正能够决定人生的问题是什么;


另一方面缺乏对自我的战略规划,当个解说员再好不过,但是千万不能下场开练。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要更高水平的勤奋。


3

最高层次的勤奋是战略勤奋

不同阶段的战略是不一样的


战略并不是大而空的,包含了长期愿景、中期目标和短期发展路径的综合方案,让你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愿意花时间规划战略的人往往目标性更明确,他们做的无用功更少,效率更高,在自己位置上作出的成绩要比一般人大得多。


但现在常见的情况是:


年轻人愿意谈战略,但实际上对战略一无所知,既提不出真正有效的战略,也不会规划战略;

 

上了年纪的人不愿意谈战略,因为既定的思维框架太多,而且产生了惰性,大脑里很少有时间思考战略。

 

不同的阶段战略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年轻人应该谈战略,要充分了解自身的资源、条件,以及外部环境比如企业战略、岗位对自己的要求,要把战略建立在充分认知上。


有一个北大高材生刚毕业到华为,给任正非写了一篇万言书阐述公司战略。任正非回复说“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马云也说“刚来公司不到1年的人,千万别给我写战略报告”。


这些年轻人很多是被雷布斯那句“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但雷军说出这句话是在经历了在金山十六年天天到凌晨的加班,却发现金山上市后市值还不到七亿才有感而发的。


后来雷军痛定思痛,带领小米在短短几年跻身中国一线智能机制造商,直至最近上市估值千亿美元。


所以年轻人思考战略不要大而无当,更不要白口空谈,还是要踏下心来,多学多看。


而年纪大点的员工则不会这么干,他们往往不愿意谈,或者脑子里在自动回避战略这个词。


因为绝大多数老员工,每天处理的都是日常工作,繁重的重复劳动和琐碎的家庭生活,让他们不愿意思考什么是最重要的。


做好手上的活儿当然非常重要,但是然后呢?

 

绝大多数老员工只是做好手上的活,但是未来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只是有模糊的概念,并不知道自己具体想要什么,也不能预期未来是什么样子,那就更别说改变世界了。

 

不同阶段的人应该怎么规划战略呢,我们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

 

刚入行的年轻人,最应该关注岗位需要你做什么;

 

入行五到十年的部门负责人,最应该关注公司需要你做什么,比如做出更好的产品,提升用户体验,协调不同部门的资源等等。

 

公司负责人,更应该关注市场需要你做什么,比如为公司选择赛道,构建高效的商业模式以及人才队伍等等。

 

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生活中需要思考战略的地方远远不止工作这一个部分。


4

怎么才能做到战略层次的勤奋?


真正的战略勤奋,并不是大而空的高谈阔论,而是要建立在充分认知现状的基础上,既要甩开膀子,又要策略勤奋,既要有长期的战略定力,又要有短期的高效执行力。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做到战略勤奋呢?

 

1、不断扩展认知边界,跟更牛的人学习

 

战略层次上的勤奋,首先是认知上的勤奋。

 

你必须搞清楚现阶段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机会和短板是什么,以及哪些是战略问题,哪些只是战术层面的问题。

 

但很多时候只靠你一个人,以来现有的经验和知识,以及你的思维定势,你是很难看清楚问题全貌的,也很容易掉进坑里。

 

这个时候就要不断的跨领域学习,同时要向更牛的人取经。

 

1997年,任正非带领的华为走到了发展瓶颈,在战略层次一片迷茫。于是他亲赴美国向把IBM带出泥潭的郭士纳请教。

 

彼时任正非53岁,郭士纳55岁;华为销售额40亿人民币,6000名员工,而IBM则是销售额600多亿美元,27万员工的庞然大物。

 

跟郭士纳的闭门交流结束后,任正非深受触动,回国就召开了全体动员大会:我们只学最好的,那就是IBM。

 

1998年,任正非斥资上千万美元请IBM作为企业顾问,改造企业流程、发展新兴业务、砍掉没有前途的业务。

 

相比每年30亿的销售额,每年上亿人民币的咨询费可谓是夸张了。但是结果大家也看到了,短短二十年,华为的销售额增长到了6000亿人民币。

 

不断突破认知边界,向更优秀的高手学习,就是战略勤奋的重要基础。

 

2、时刻保持战略定力: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


所谓的战略勤奋,就是抱定长远目标,所有的工作都为这个终极的战略目标而努力,时刻提醒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永远只有一件,任何与之无关的事情都必须放弃。


在战略上勤奋的人一定是焦虑的,因为他很可能不知道自己坚持的这件事情是不是正确的,加上战略的行为往往是长期的。如果长期做一件前途未卜的事情,那么问题就来了:你到底能坚持多久?


这个时候就要通过上一条,尽可能的确定自己的这条赛道是正确的,然后聚焦,all in。


据说,罗辑思维CEO脱不花三岁的小女儿都能说得出来妈妈的工作:妈妈要加班,妈妈要卖专栏。


聚焦到这种程度,加上罗胖和脱不花超强的能力、勤奋,罗辑思维想不成功也难。

 

当然他们并不是没走过弯路,有一段时间他们什么都卖,月饼、柳桃、会员,卖得都不错,但后来毅然决然的全砍了。


他们还原价卖掉了很多投资项目。因为靠非核心能力赚钱,会损害企业的核心能力。


找到你最擅长的那件事情,反复的做到最好,时刻保持定力,你离成功就很近了。


3、不要顽固的捍卫过去:别用已知判断未知


IBM CEO罗睿兰有一句很牛的话:“不要尝试捍卫过去。”


我总结了很多经验,发现这句话太对了,我就是一直被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死死地束缚着,做了很多错误判断。


战略层面的勤奋,需要你结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做深入思考,不要用成见来束缚自己,本能性的追逐或者拒绝新生事物。


2004年,有人向我介绍阿里刚推出的支付宝,我嗤之以鼻:这项业务肯定发展不起来,用户怎么会放心把钱交到你的手上呢?

 

2011年微信推出来的时候,我觉得微信不会成功,毕竟已经有了QQ了,干嘛还需要一个替代性的产品呢,多此一举。

 

2013年,我当时的老板大开脑洞,说要用比特币给我们发工资。当时比特币也就几百块,我们一个月能拿十个比特币。当时我们无情的拒绝了老板,觉得老板把我们当傻逼。现在比特币六万多一个了,我们觉得自己确实是傻逼。

 

绝大多数人可能也跟我一样,要么对潮流熟视无睹,要么认为潮流根本就是骗人的,但是普通人的想法,往往被证明是错的。

 

所以我现在的心态越来越开放,面对新事物,第一反应不是给它定性,更不是脑子一热就去跟潮流;而是放平心态,持支持的态度,看它怎么发展,考虑怎么把新生事物融合到自己的战略发展当中来。

 

4、真正的战略勤奋:抬头望大事,埋头干小事


真正战略上勤奋的人,就是那种抬头望大事,努力思考战略,学习策略的人,同时又能够踏下心来,专心把小事做好。

 

这也要求你在现阶段分清对自己来说,什么是战略,什么是战术,什么是单纯的体力付出。


千千万万不要让这三者错位,特别是战略和战术的错位。

 

比如很多人会把买房、买车、结婚生子认为是战略层面的目标,但实际上这只是你人生中的一个小节点,解决的也都是你人生中的几个小问题。

 

毕竟有没有房子和车,有没有女朋友,远远到不了决定人生胜负的层面。

 

而能够决定人生长远胜负的才算是战略问题。


真正聪明的人,往往会聚焦长远价值,因为这才是决定人生胜负的核心,毕竟人生不止短短两三年。比如这个人,比诸葛亮聪明,比司马懿有才,他是三国第一军师!

有时候,人生的成功与失败,就在一念之间。


三国:若不是荀彧,曹操的一念之间就毁了江山。



我们知道,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统一了整个北方地区。


但这场战争的胜与败,其实也就是在一念之间。


官渡之战中,曹操被围官渡,粮草快用光了,问军师荀彧:“我顶不住了,想回许县。”


荀彧告诉他:“不行,现在形势与刘邦、项羽争天下时差不多,谁先撤,谁就输,敌人也快坚持不住了,您再坚持一下,胜利一定属于您。



官渡之战,曹操大胜。


军师荀彧的谋略,在这里面起到关键作用,通过更全面、长远地分析局势,最终给出正确的建议。


这次选择也成为曹操事业的转折点。


所以懂得长远地思考,分析利弊、权衡局势,最终做出正确的决策,可能是一个人能否成功最重要的能力。


也难怪荀彧被成为“三国第一军师”,诸葛亮都忌惮。


汉朝:刘邦的天下,离不开背后的张良



楚汉之争,荥阳之战打了很久。



刘邦苦于无法取胜,为了拉拢更多的势力,他的手下俪食其给他出了个主意:分封六国的后代,他们就能感激您,跟着您一同作战了。


刘邦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自己现在不正缺少同盟么。


正准备按照这样去做,这时,“千古智圣”张良听说了,对刘邦说:“您要真这么做,您的江山就毁了!您身边的兄弟们跟着您,就是为了功立业,显耀门庭,您把土地分完了,他们还能跟着你么?


刘邦这才意识到差点走错这步棋。


结局我们知道,刘邦最终并未分封六国后代,凭借着手下各路将领的英勇杀敌,靠着军事上的奇谋,最终大获全胜。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样的,你的人生道路上,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你也需要去做出快速选择。这个时候,你总需要去分析局势,在冒险和稳妥中做出选择。


虽然说,我们很难说,哪种人更容易成功。但是成功的人一定懂得分析出自己的上策、中策、下策,权衡利弊,冒险还是稳妥,最终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策。


学会分析局势,才能改变自己的现状——这是从古至今的道理。


昨日回顾:点击下方可看

  1. 人民日报怒批:干事的不如会说的,实干的不如做秀的

  2. 中秋节月饼的财税处理,看这篇就全了!

  3. 王府井内幕交易:80后“最牛”、“最悲催”庄家,曾操纵股价巨亏7亿!

  4. 官场微小说:这一套咋行不通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