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怎么培养精英?

升值君 就业与创业 2024-04-12






教育部一说要减负,很多家长马上跳出来,反对教育改革,指责教育部是推卸责任,而且言之凿凿,减负是阶层固化的凶手。


当我们在说减负的时候我们在说降难度?不是的,中国的应试教育主要形式就是「满堂灌」,老师讲,学生听,然后进行大量重复训练。而所谓的减负,其实就是减少课后大量的重复训练。


应试教育当然不是万恶之源,世界上实行应试教育的国家很多,实际上,整个东亚文化圈里,都是实行应试教育,非常重视考试。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东南亚很多国家都是应试教育,但是中国的应试教育,效率是最低的。中国的应试教育成才率非常低,我们之所以在各路竞赛中看到各种中国天才,实际得益于我们一个广大的人口基数。


在批判教育部减负的文章中,甚至有人把近年中国奥赛的颓势归根于减负,其实恰恰相反,中国应试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拔尖人才。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我们不谈民国大师这个话题,钱学森之问的本质,就是中国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来拔尖人才?






但钱学森先生想得可能太高端了,实际上中国应试教育不仅拔尖人才稀缺,就连作为工业建设的工人,成才率也很低。我曾经雇过一个叉车工,当时把要搬运的一些纸品和出版物,装在纸箱里,按方(立方米)给钱,搬运完统一算钱,搬运的是个20多岁的叉车工,到算账的时候,会计让他把账报一下,直接给他算钱,结果这位叉车工人,拿着计算器按了半天,也没有算出来多少钱。


后来会计急了,问他怎么回事,才发现这位上过职业技校的小伙子,根本不会算立方,他不知道长x宽x高就是立方。


我原来在工厂中,见过很多青年技工,看不懂图纸,不按工艺流程操作的比比皆是。


而这些工人,很多都是我们教育体系中的所谓「差生」,他们中的很多人早早在小学阶段就被应试教育抛弃,他们过早地在中国式教育的重复训练中消磨了耐心。


一个理想的中国式优等生是什么样的?他应该语文、数学、外语等功课门门优秀,这样的人在我们眼里才是聪明的学生,但是我们看一下自己身处的时代,尤其是互联网崛起之后,只要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就完全可以赚大钱走上人生巅峰,一个在美学和艺术方面有天分的人,很可能数学是白痴,但是这样的人,在我们的教育里被过早的放弃了。


实际上,我们的教育中,最受益的是谁?简单地说,是原来可以考60-75分的孩子,他们可以依靠重复训练,拿到100分,当然,我们中最优秀的分子,也同样可以拿到100分,但是这些本该闪耀的人,却淹没在一大群60分的孩子,甚至消磨了天赋。


谈到应试教育的弊端时,经常谈到一个词,「高分低能」,其实高分并不低能,实际上,我们的教育中,能拿到高分的有很多高能的孩子,但是,正如我上面所说,一个平庸的孩子同样可以拿到高分,只要经过足够的重复性训练,而一个真正的天才,他的天赋却无法得到100%的发掘。


钱学森谈的是大学教育,但是其根源在基础教育。


一、奥赛取胜的秘诀



我们就拿公认的奥赛生来说,一般在讨论应试教育的优劣时,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应试教育,都喜欢拿奥赛来说事,支持的说奥赛体现了中国应试教育的优越性,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理科天才,反对的人也说奥赛是应试教育的集大成,是压抑天性,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一件事,奥赛训练不是应试教育,这句话,我必须再强调一遍,奥赛训练不是应试教育。


所有参加过奥赛集训的都应该明白一件事,如果要想在各级奥赛中出好成绩,有一个秘诀,这个秘诀是四个字,超前学习。


也就是说,必须在小学阶段学习中学知识,中学阶段学习大学知识。利用高阶的数学工具和分析方法,对低阶段的奥数题进行碾压,如果只是单纯的刷题,是没有用的。所有经常出奥赛金牌选手的名校,都会对高中选手进行高等数学教育。


我在进大学以前一直参加奥赛培训,成绩也一直优异,我思考过我学习的方法,这要归功于我有一个比我大3岁的姐姐和大4岁的哥哥,在小学阶段我的一个爱好就是阅读他们的中学课本,他们让我有机会在小学的时候就阅读了完整的中学教材,所以我一直保持在一个高维度碾压我的同学的状态。


有人可能会说?超前学习不就是典型的拔苗助长吗?不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吗?你明明就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


恰恰相反,我之所以有时间去阅读中学教材,不是因为应试教育的优越性,而是因为我是应试教育的逃兵,实际上在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的成绩非常糟糕,语文数学全是0,当然我也不是不会,主要是因为我碰上一个超级严厉的老师,他的教学方法就是典型的抄写,数学动不动就是6、7页的习题,常常要写到很晚,导致我第二天在课堂睡觉,成绩可想而知。


后来我妈妈找老师深谈一次,让她免除了我的作业,这才让我彻底解放,我发现我根本不是厌学,而是讨厌重复练习,当我阅读哥哥和姐姐的高年级课本时,我是非常愿意学习的,这非但没有占据我的时间,反而让我当前的课业成绩更加优秀。


而成绩的优秀让我获得了更多所谓优等生的豁免权,在我的学习生涯中,从来没有写过作业,每次只做两道超级难题就可以应付老师了,成绩可以一直保留在全年级一二的水平,一直被视为当地的教学奇迹。


而到了高中时代,我进入一个「衡水一中」式的所谓名牌重点高中,由于升学压力,学校一直奉行题海战术,这样我的奇迹戛然而止,尽管还是保持名列前茅的优势,但是我很清楚的知道,我的学习成绩下降了,尽管并没有反映在分数上。


而我的数学奥赛成绩,也呈下滑趋势,小学和初中,我一直能在全省拿到一等奖,而在高中时代,只能到二等奖的水平,因为我所在的当地高中,不足以聘请受过良好数学教育的老师来讲高等数学。


二、应试教育最大的谎言恐怕莫过于公平



张考卷见高低,看起来公平无比,但是拥有教育资源的不同,这种公平才是最大的不平等。教育是一种资源,由于父母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差距,优质资源必然越来越集中在高地位高收入人群,而这必然导致的结果就是成绩的差距,这是科举时代就已经证实的事,就算是开始为了避免阶层固化设立的科举,到最后考中进士几率高的总是江南几个省份的考生,甚至出现几个有名的科举世家,比如金庸金老爷子的家族,海宁查氏,明清两代,查氏获得生员(秀才)资格人数为八百余人,考取进士、举人、贡生者共一百三十三人。


请问,让拿大刀长矛的跟拿导弹的用一个游戏规则打仗公平吗?


我们可以再看一张图,这是小猿搜题提供的数据,他们的主要业务是帮助学生搜索题目,提供解法,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写作业,图上颜色越深,说明使用频率越高,而使用频率越高的,几乎全是中西部省份,北上广无一在列,这说明什么?在高强度的作业负担之下,教育资源落后的省份,相当一大批学生,连写作业都是问题。


而教育资源充分的省市的学生在干什么?这是北京中小学的科技创新项目。


实际上,别人早都不跟你拼应试了,在你每天刷《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时候,别人已经利用优秀的教师、丰富的实验完成了超越,在这场战争中,根本没有以弱胜强的机会,又哪里来阶层上升的美梦?


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说得好: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越来越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而更要命的是,很多真正的上层阶层,已经不再参加高考,高考实际上已经沦为中产阶级和底层阶级的角逐,而反对减负实际上是反对什么?是反对破坏中产阶级的领先优势。


三、我们的教育体制从哪里来



当然,我并不认为减负以后,阶层固化情况就得到缓解。


我以前无数次说过,所有的教育都是阶级再生产的工具,从来也不担负阶层上升的重任,减负的目标也从来不是让底层或者中层可以阶层上升,实际上减负也好,应试教育改革也好,其目标很简单,是让教育这个筛选器功能效率更高一些,是让我们的成才率更高一些。


与我们教育不同的是,英美的教育,他们非常注重阅读写作,要阅读大量的文本进行学习,应该说,这种学习效率并不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实际上有大量的冗杂信息,真正阅读一本书可能需要的就是一两句话,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却是一个很好的筛选,愿意针对一个命题去查找文本、阅读并进行写作的,通常也是有此专业天赋的人,这就形成一个结果,某个专业好的,会不断的在其中积累优势,最终,能进入大学,进入某个行业的,至少是有一定天赋,或者喜爱这个专业的人,而那些天才,也往往不断积累自己的优势,没有天赋的人,至少他拥有了一个开心的童年,不会在无休止的刷题中痛苦,他不会进入大学,而选择一条平庸的道路。


这就是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不是像我们一股脑都涌进大学。


当然,我今天并不是要推崇英美的教育体系,而是要说另一个教育体制,这也是我们现行教育体制的鼻祖,苏联教育。


中国式应试教育体制的问题都知道,但是这个不伦不类的教育体制是怎么来的?罪魁祸首就是苏联以及苏式教育。


四、苏式教育体制和赞科夫



1957年,苏联人发射的人类第一颗卫星上天,全世界一片震惊,其中包括美国人,震惊地不仅仅是一向在科技竞赛中落后美国的苏联人领先了,更震惊的是,苏联人发射的卫星,比当时美国要发射的卫星重8倍。


苏联的后来居上,美国朝野一片惊慌,当时的美国有识之士普遍认为,苏联的成功得益于苏联的教育。


当时,苏联和美国进行了一次教育竞赛,一位16岁的苏联中学生对阵一个16岁的美国中学生,结果苏联中学生完胜。


美国人痛定思痛,于是决定进行教育改革,在1957-1958年之间,美国国会一共提出了1500多个关于教育的议案,通过了最少80项。而全世界各国,也都开始了向苏联人学习教育的风潮。


而苏联教育的成功都归功于一个人,赞可夫。


真正缔造苏联教育体制的,就是赞可夫。


赞可夫的教育理念,简单来说就是六个字,高(不)难(要)度(怂),高(就)速(是)度(干)。


啥叫高难度,高速度呢?举个例子来说,就是说,如果学生理解了加法,你不是赶紧让他做一百道加法数学题,而是马上给他教乘法,那么加法不熟练怎么办?不用担心,赞可夫认为,在乘法的学习过程中,你会利用加法的原则进行学习,于是你的加法巩固了。


如果你掌握了乘法,那么少年,四则运算了解一下,以此类推,如果你可以,教师应该不断地上难度。


「只要学生掌握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就向前进,就教给他们越来越新的知识。」这就是赞可夫的教育理念,他的教育方法就是,不要停,爽起来,少年,他认为儿童的智力和肌肉一样,「儿童的智力也像肌肉一样,如不给以适当负担, 加以锻炼, 它就会萎缩, 退化。」


学习这种事,是不是一下子燃了起来。


基于这一原则,赞可夫把苏联的教育体制改成了「3+5+2」,突出特点就是小学3年,而原来苏式教育体制下,小学教育需要4年。在赞可夫的高(热)速(血)教育体制下,改成了3年,但不要以为这就是止境,直到赞可夫同志逝世以前,他还一直在试验,把小学教育改成2年,如果上天再给赞可夫足够的生命,相信,他把小学改成1年也是很有可能的。


苏联教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注重数学,不同水平的奥数竞赛每年都会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以发掘有潜力的人才。这些有数学天赋的中学生可以接受特殊的培训,这些培训是由大学生或大学教授直接负责。


我们必须要向这位伟大的教育家致敬,赞可夫是对的,在他的教育改革之后,苏联的教育体系为苏联的军事航天和科研领域提供了充足人才,一直到苏联解体后,苏联的数理人才还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疯抢的宝库,今天无论是投资和研究领域,到处都有受益于苏联教育余荫的俄罗斯人的身影。


五、反对素质教育,迷信高考是中国中产阶级的焦虑



中国的教育,其实效仿的也是苏联教育体制,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不断在奥赛赛场上披荆斩棘,其实就是苏联老大哥的孑遗,在历史上,苏联(俄罗斯)共16次夺冠,匈牙利获得6次,罗马尼亚5次,保加利亚1次,东德1次,大半的奥数第一桂冠都被采取了苏联式教育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摘走。


但明明是高速教育原则,明明是高强度,高速度,怎么到中国成了题海战术了呢?明明赞可夫是减负的素质教育,怎么就成了应试教育?


这是因为当初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当中国最初引进苏联教育的时候,采取的是五年一贯制,实行「五四」制教学,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教师能力不足,我们逐渐改成了「六三」制,实际上,学校和教师承担了一个非教育的社会职能,说得难听点,就是帮家长看孩子。


赞可夫的教育理念,其实就是我刚才提到的「超前学习」,但是可惜中国搞得不伦不类,唯一在我们教育体制中硕果仅存的就是奥赛了,这也得以使我们在苏联解体后称霸中学生奥赛。


所以,我们所称道的应试教育,它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先进,它是一个农业国的落后状况下的无奈选择。实际上,赞可夫的教育理念「高难度、高速度」在中国被粗暴地理解为「高强度」,利用低水平的高强度重复训练,弥补教师能力和教育资源的不足。


这样不能承受的重负为什么不应该改革?无论我们的教育改革向何处去,减负都是第一步。


「使一个国家或社会前进的,如果说是帮助那里最软弱最无助的人,不如说是提升那里最好的最有才能的人,让他们为国家的服务达到最大。」


支持应试教育,反对减负,实际上是中产阶级的焦虑,是担心自己阶层下滑的心态作祟,但是,在这个教育体系中,底层民众固然没有赢,中产阶级真的赢了吗?


没有,实际上,中产阶级在这个游戏里,买学区房、上补习班,投入了过多的资金和焦虑,培养出来的也不过是优秀的打工仔罢了,这是中产阶级倾家荡产给富人家的孩子培养高素质员工而已。


而我们现在,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工业国,教育的目的已经不应该是让所有人都接受一种教育,而是通过分流,把中产和底层的孩子中的萧峰选出来,而不是把所有人都逼成慕容复。


昨日回顾:点击下方可看
  1. 2021中国财经类大学排名

  2. 高考成绩出炉,“衡水中学”在美上市!是谁把教育变成了生意?

  3. 教育的问题01:鸡娃和衡中,应试教育到底做错了什么?

  4. “轮椅博士”,毕业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