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你女儿在上海打工,肯定很辛苦吧?”我竟然成了亲戚说教的反面案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遇见小mi Author 杨小米
6月24日,高考分数线出来的第二天,我的家庭群里掀起了一番风浪。
我叔叔的女儿,我堂妹,超过四川省一本线38分,知道分数第一时间,全家人都在群里恭喜她。
到了晚上10点,我叔叔在群里@我堂姐,她是老师,让她给我堂妹做思想工作,劝劝她,能读师范最好。
其实今年,是我堂妹第二次参加高考,去年她的分数超过二本线,但是不甘心,复读了一年。
去年分数线出来后,在家庭群里,我叔叔就@所有人,让大家劝我堂妹当老师。
6月24日整个上午,家庭群里就填报专业的事,展开了热火朝天的讨论,我堂姐现身说法,盘点当老师的好处。
工资高、受尊敬、很好找男朋友、如果不当班主任工作会很轻松……
但是我堂妹,从去年到今年,态度始终很坚决:不想当老师。
于是医生就成为了第二个选择,群里各种出谋划策:学麻醉、影像、检验……
但专业还没聊完,我叔叔又出来了,让大家劝我堂妹留在省内上大学,别出省。
随即,群里讨论的方向又转向了留在省内的好处。
但是我堂妹依旧不吭声,不在群里说一句话。
我叔叔也抱怨,堂妹不愿意跟他们沟通,打电话什么都不说。
过了一会儿,我叔叔突然@我妈妈,来了一句:“你女儿在外面打工,肯定很辛苦吧?”
一直没在群里说话的我,突然发现,这是把矛头转向我了?我被当作反面教材了?
瞬间,我感觉全身的血液都冲上了脑袋,特别愤怒,本能地想冲到群里“大放厥词”,但想到我妈还在家里,平时我不在家,有什么事情,还需要他们多照顾,这才忍住了。
后来我看到群里妈妈的回复,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晚上妈妈给我打电话,说本来叔叔还想让我给堂妹打个电话,希望我能用亲身经历“劝退”她,不要出省读大学,最好选择当老师或者学医。
我当然不会这么做。
其实群里的整个对话,我很熟悉,因为我填高考志愿时,也有过跟堂妹类似的经历。
我第一年参加高考时,离二本线差20多分,我很不甘心,想赌一次,复读一年,重新高考。
但是家里几乎没人支持我,在我们那个小县城,听过的复读案例,来年高考的分数,全都是不增反降。
当时我英语考得还不错,志愿几乎都填了英语专业,没想到被省内一所外国语学校录取了,父母就更不同意我去复读了。
但是我太想要一个机会了,在我的强烈争取下,父母让步了,毕竟是为了考个更好的学校。
第二年,我比前一年多考了50多分,想着终于结束了,但没想到,比高考更可怕的是填志愿。
现在回想起来,填报志愿的过程,只能用“鸡飞狗跳”形容。
按照家里人的意思,摆在我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师范和医学院校,二选一。
手机被不停轰炸,接到的电话,都是劝我要听话,到后来,我整个人都麻木了,直接给我妈打电话:“我把密码给你们,你们想填啥就填啥,我不管了。”
最后,我还是妥协了,选了医学院校,学习运动康复专业。
但我发现自己实在不喜欢学医,在保证平时认真听课,考试不挂科的基础上,我开始做很多其他的事情。
现在回想起来,这算是我对家里“女孩子就是要学医,要当老师”这样观念的一种抗争。
我尝试去走上一条与学医完全不同的道路,甚至这条道路的最终目的是“转行”。
一开始,考虑到我语言的优势,我想往英语方面发展。
大一、大二时,我参加了学校的模拟联合国,2015年11月,我跟着团队到华东理工大学参加了第十二届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
人生第一次离开四川,出省玩,目的地就是上海,现在想来,还真是缘分。
大三时,我接触了新媒体,做了兼职。
那个时候,我正处于人生迷茫阶段,只知道自己不想学医,却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干什么。
当时,周围同学都在考研,我也跟风,报了隔壁财经大学某专业,每天抱着书复习。
但是有一天,我突然开始思考:要是考上了研究生,那我研究生期间准备干吗呢?
要还是对专业不感兴趣,那可怎么办?难道还是要像大学里这样浑浑噩噩吗?
在一番挣扎后,我放弃了考研,决定还是先弄明白,自己喜欢的是什么。
进入大四,我在医院实习了一年,当时我的新媒体兼职已经做了近两年,我特别喜欢这个行业,觉得新媒体是我未来可以发展的职业。
于是,我开始在成都本地寻找机会。
但我想得还是简单了,非科班出身,只有兼职经验,我心仪的几家公司全部拒绝了我。
甚至有一家公司,我投了3次简历,还给他们的老板发微博私信,都没有回应。
但我实在太想去了。
甚至,我还萌生了这样的想法:我先去他家线下的蛋糕店做店员,然后再曲线救国,转去新媒体。
现在想想,当时真是快魔怔了。
后来,我去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做文案方面的工作,公司实力也不错,但老板是传统企业出身,对于线上的宣传很谨慎,我经常会在晚上接到老板电话,让改文案;或者已经准备好的内容,不发了。
这跟我所接触和了解的新媒体环境完全不一样,我开始向外寻找机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被广州一家做知识付费的公司录用。
去广州,我是先斩后奏的。
出省工作+放弃学医,在家族里,算是掀起了一番波浪,听到很多诸如“胆子大,不听话,干吗跑出去吃苦”的话。
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家里人试图让我回归“正轨”,但我都没有听话,一直坚持做新媒体。
我刚去广州没多久,有一次,妈妈打电话给我,说爷爷找她,叫我回家考公务员,不要在外面瞎混。
后来他们得知我从广州辞职,第一反应就是,你终于要回成都了吗?
当知道我又转道来了上海,“什么时候回成都”“什么时候谈恋爱”又成了聊天热门话题。
前段时间,我妈还给我发来一张男生的照片,说是我姐发给她的,问我感觉怎么样。
我以为是我姐的男朋友,就说“还不错”,但我妈告诉我,这是我姐想介绍给我认识的。
男生是他们单位的新同事,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成都,工作能力不错,还有编制,目前没有女朋友,我姐觉得人不错,可以试试交往,就转发给了我妈。
还有一段时间,亲戚们也时不时转发事业单位招聘、编制考试的信息到群里,聊四川最新的一些公考信息。
现在想,他们也许是担心我在外面过得不好,用各种旁敲侧击的方式,劝说我回家。
但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把公务员当作一个退路,从来不敢傲慢地想,混不好大不了回家考公务员。
毕竟,现在的竞争这么激烈,优秀的人这么多,听说几百上千人,争取一个名额。不擅长考试的我,大概率考不上。
在我堂妹报志愿这件事上,我能理解父母辈的担心。
他们无非就是希望她考上好的大学,进一个好的单位,有一个稳定的人生,不用那么辛苦地为生活奔波。
但他们不知道,现在“好的单位”已经是一个很拥挤的赛道,比如我们的一位作者,是深圳一所重点初中的老师,他们学校的岗位竞争,就特别激烈,6个博士竞争一个初中教师的岗位。
所以,谁能说,当下选定的这个专业,就能决定未来的一切呢。
如果大脑中植入一个限制性的信念,我的人生只有考公务员或当老师一种可能性,万一达不到,目标破灭,接下来的路如何走呢?
我们的人生不止一种可能性,我们要学会的是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去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相反如果堂妹迫于家庭的压力,做了不喜欢的选择,内心会有冲突,以后过不好,就会把责任推给别人:看吧,都怪你们。
她还年轻,有未来4年的时间去进行调整,她要做的是激发自己内在的生命力,活出年轻的精彩。
即便她没选师范学校,但又决定去当老师,她也可以在大学里参加教师资格考试,通过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从一开始妥协,到有了一点方向开始挣扎,到最后彻底脱离,中间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
虽然曾有过很多迷茫、挣扎,但我也越来越清楚,自己喜欢的、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我也知道,任何决定,都意味着放弃了其他选择,都需要付出代价。
有句话说:“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至少,在用尽全力付出后,我坦然接受,勇敢面对各种可能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变得更加自信,对自我更加肯定,也更快乐,我的抗挫折商一直在提高。
我喜欢现在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