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岁孩子被妈妈踹进医院,背后原因令人心惊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桌子的生活观 Author 桌子先生


一张聚焦于生活里的智慧、温暖的桌子


前几天一个纪录片,看得我心情很沉重。


长沙,一名3岁多的小男孩,因为不愿意去上课外班,妈妈恼羞成怒,一脚踹在孩子身上。


不料,这一脚刚好踢在孩子的下体,孩子直接被送进了医院。



医生说,他没有碰到过家长对孩子下手这么重的。


这是个虐待孩子的妈妈吗?


我想不是。


在做手术之前,孩子一直在喊着“妈妈、妈妈”。


孩子对妈妈,有着深深的依恋和信任,在恐惧和疼痛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妈妈。



而看到孩子的模样,妈妈在床边不停地抱着他安抚,泪流满面。


悔恨和自责,不可能是假的。


这是一个焦虑到失控的母亲。


她说,自己给孩子报了早教班、英语、平衡木、美术和钢琴等。


3岁多的孩子,贪玩是天性。他无法接受整天坐在教室,晚上还不能好好睡觉。


孩子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找各种理由不想去学,这一切,在妈妈那里行不通。


她说:别人都在学,都在进步,他怎么能找借口呢?



一个只想原地休息,一个拼命往前赶,矛盾总有一天会爆发。


在孩子再一次提出不想去补习之后,紧绷在妈妈脑中的弦,断了。


她愤怒到失去理智,只想着如何惩罚孩子。


那一脚,将孩子活生生踹进了医院。


怒火发泄完了,看着疼得满床打滚的孩子,她的心,也像在油锅上煎熬。


看完这个纪录片,我只有一声叹息。


为什么,那么在乎彼此的人,会互相伤害?


孩子错了吗?


3岁多的孩子,失去玩耍的时间,被塞进一个个补习班。他抵触是很正常的。


家长的出发点错了吗?


也没错。她不想孩子落后,希望他多学点技能,将来的路多一些选择。


问题就出在家长的心态:她太焦虑了。


别人家的孩子努力,她就想逼着孩子上进。全然不管这个年纪,是否能够接受那么多技能。


孩子还未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就先产生了反感。


这样的教育方式如果得不到修正,将来,亲子之间的矛盾只会更大。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


孩子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都是遵循一定规律的。


在保有天真的年纪,剥夺孩子的快乐,就算学习再好,失去快乐的能力,变得焦躁、紧绷,真的是家长想看到的吗?


每一个焦虑的家长都应该思考,你究竟想要一个学习机器,还是一个快乐的孩子?



今年7月,“双减”政策颁布了。


很多家长第一反应,不是松了一口气,而是忧心忡忡。


“别的孩子都在另找渠道弯道超车,我的孩子怎么能放松呢?”


教培机构关门后,儿子的朋友找了家教老师,一对一到家里上课。


除了每天必补习的语文和数学,还有每一天一节钢琴课,专门的作文课,等等。


只是上课地点变了,其余什么都没变。因为暑期,孩子的学习任务更重了。


平时,儿子周末还能约到朋友一起玩,现在,对方连碰头的时间都没了。


调查显示,22.2%的小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小时以上课外辅导。


初中阶段,这个比例上升至32.8%,每周校外补课6个小时以上的学生,比比皆是。


相应的,88.8%的小学生睡眠时间达不到国家标准,有34.2%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


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孩子背后,都站着焦虑的家长。



学习重要吗?当然重要。


不管在何时何地,知识和学习能力,都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可过度的学习,让孩子产生心理反感,让他们的健康被损耗,孰轻孰重,家长应该很明白。


一朵花有花期,孩子的教育,也应该有分寸,有时节。


循序渐进,才是教育的节奏。


揠苗助长的方式,只会让那些还未尝到学习乐趣的孩子,早早失去了从中获取快乐的能力。


谁不想孩子一生顺遂,谁不想在他们小时候,尽量让他们学会更多技能,今后少走弯路?


可那是他们的人生。


去试错,去摸索适合自己的道路,都是必经过程。


家长的职责,不是替孩子包办,而是让他们自己做决定,必要时给出建议。


金鹰卡通《23号牛乃唐》最新一集《朗诵比赛》里,我惊喜地看到了这样的思考。


牛乃唐班上举行朗诵比赛,一开始,她选择了《校园的早晨》,这是一篇很适合她的作品。


听到杜晶晶选择了难度更大的《海燕》之后,牛乃唐坐不住了。


她认为,想赢得冠军,就要选择高难度的作品。


思来想去,她决定朗诵《木兰辞》。



尽管生字太多,她还是艰难地把这篇诗歌“啃”下来了。


可是,在小伙伴面前试着朗诵时,却并不成功。


因为牛乃唐完全不能理解诗词的意思,就像一架没有感情的朗读机器。


她深刻认识到,就算自己认识了所有的字,可理解没跟上,品味不出诗词背后深层的含义也没用。


最终,她还是选回了《校园的早晨》,用饱含深情的表演,夺得了冠军。


整个过程中,她父母的表现,很值得参考。


牛乃唐选择《校园的早晨》时,是和爸爸一起做的决定。


后来,她选《木兰辞》,爸爸妈妈提醒过她难度很高,却还是把选择权交给她。


他们帮着她找资料,帮着她认生字,让她自己主动去领悟。


从始至终,他们都把牛乃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能自己拿主意的人。


他们不强求孩子赢,不替她做决定,由着孩子一步步探索。


因此,她才能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识。


本周五晚六点半,带着孩子一起,看牛乃唐的舞台表现吧。


相信每个家长,都能从中得到自己的理解。


教育,不应该是被迫的,强制的。带着疑虑或者抵触学习的孩子,难以从中得到真正的乐趣。


其实,知识不一定在书本中,在快乐中一样能学到很多。


与其死记硬背诗词,转眼就忘,不如边玩边学。


金鹰卡通亲子国学传承节目《龙的传人》,就是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诗词的最好平台。


《龙的传人》已经进行到第五季,每周五晚7点,无数孩子准时守候。


在节目设置的种种关卡中,孩子们会发现,从前熟悉的汉字,还能拆分成不同的样子,平时读顺口的字词,有可能是错误的。


这一季的导师,请到中南大学教授杨雨老师,《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三冠王者彭敏老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老师,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赵长征老师。


六名国学小将,分为红、蓝两队,为了团队荣誉,展开激烈角逐。



《集合吧汉字》一关,红队的李钰淏势头强劲,连续两轮获得抢答权。


他不但回答正确,还能准确地解释多音字每个读音的意思。


一个“框”字,作为湖南人的我,方言习惯是第一声,其实正确答案是第四声。


如果不是平时积累,很难有这样的临场能力。



场上竞争激烈,每个国学小将都不甘示弱。


在比分落后60分的情况下,蓝队奋起直追,连续答对3道题,追平了比分。


重压之下爆发的潜力,令人惊叹。


《诗词翻转棋》一关,就是考验国学小将们的诗词储存。


灵魂画手彭敏老师,根据诗词的意境画画,国学小将们居然能完美回答。


比如彭敏老师这一幅画里的动物,看上去像牛又像狗,一个人骑在他背上,乍一看,长长的头发被风吹起。


对着这幅抽象派大作,我沉思了半天,绞尽脑汁搜索脑海中的诗词。


结果,国学小将给出正确答案: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搞半天,那不是随风起舞的头发,而是短笛。



国学小将的理解力和想象力,瑞斯拜。


再比如,彭敏老师刚画出两颗星星,万仲辕迅速给出正确答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这绝对不是蒙的。而是孩子们在看到星星的时候,脑海中就迅速浮现出与“星”相关的诗词,并且及时做出筛选。


这就是活学活用古诗词的表现。


不仅需要强大的记忆力,更需要对诗词的理解能力。


否则,怎么可能根据一幅简笔画,就猜得出相对应的诗词?


带着孩子一起观看,也能让孩子参与其中。与国学小将们一起较量,一起竞争,在“抽象派”大师的画作里,领悟古诗词真正的魅力。


这比埋首苦背的效果,要好得多。


当然,在学的同时,别忘了,自然也是最好的老师。


每周六晚7点《爸爸带你闯一夏》集合了夏日领航员向佐、奥斯卡,还有飞行嘉宾袁咏琳、孙艺宁、母其弥雅、韩昊霖,他们一起陪伴着朵朵、噜噜拉拉、汤圆、辰辰四组亲子家庭领略祖国大好山河的风光。


节目最大的亮点,在于爸爸带孩子探险。


它深刻地揭示一个道理:育儿,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爸爸应该和妈妈一样,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职责。


比起妈妈的温柔,爸爸的爱,就来得“猛烈”得多。


作为国内首档亲子野外生存探索秀,《爸爸带你闯一夏》里,亲子家庭和嘉宾们,又会碰撞出什么火花?


最新一期的节目,孩子们到达了福建东山岛,踏上鱼排,体验最淳朴的渔民生活。


向佐带领的拉拉噜噜家庭带着期待,前往捕蟹地点捕蟹,要想吃到最新鲜的美味,就要自食其力。


夏日领航员向佐,成了孩子们的守护者和陪伴者。



辛勤捕捞的螃蟹煮熟后,小朋友自告奋勇帮向佐剥壳。



打捞过程中,他们意外发现一只河豚。


渔民叔叔教他们如何让河豚变成“气鼓鼓”的状态。


孩子们从一开始的害怕,到跃跃欲试去触碰这个从未见过的生物,还提出自己的思考:河豚有毒,能不能吃?


鼓起勇气去触碰,亲身感受世间万物的神奇之处,这个珍贵的经历,是在课本上体会不到的。



而奥斯卡和母其弥雅带领的汤圆、辰辰家庭,也有了勇敢的尝试。


汤圆想捞一条花鲈,尽管有几次失败的尝试,但在爸爸和母其弥雅的帮助下,最终成功,网住一条六七斤重的花鲈。



海风吹拂,海浪拍打,晃晃悠悠的鱼排上,几个小朋友给鱼喂食。


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鱼儿抢食的过程。


尽管阳光热烈,劳动有些艰辛。可拿着渔民阿姨送来的美味鲍鱼,这种用劳动换来收获的滋味,更能让他们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书中能学到的知识,也是有限的。


自然无比辽阔,等着孩子们去探险,去体验。


这些自己真正经历的过程,远比在电视上、书本上看,要深刻得多。


而在和爸爸相处的过程中,亲子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近了。日常生活,往往就是言传身教最好的时机。


陪伴,远远比任何物质上的给予更珍贵。


在节目中,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爸爸教小朋友给蟹剥壳时,说了一句:


“你要自己学着,爸爸总不能帮你剥一辈子蟹。”


是啊,家长无法给孩子保驾护航一辈子,终有一天,我们要放手,看着他们的背影远去。


而在这之前,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走稳走好每一步。


即使现在慢一点,稍稍落后,没关系,也不要焦虑。


终有一天,他们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频率,坚定地走下去。


金鹰卡通,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个范本。


《23号牛乃唐》教会我们,教育不该揠苗助长。不是背最难的诗词,做最难的题就是最好的,而是在适当的年龄,学习恰当的知识,健康快乐地成长。


《龙的传人》寓教于乐,将底蕴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用孩子们能够接受的趣味方式呈现出来。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将知识刻入脑海。


《爸爸带你闯一夏》则用一种完全贴近生活的方式,在体验中学习,在玩乐中领悟到课本之外的价值。


这些节目,不是高高在上地说教,而是俯下身来,认真聆听孩子们的心声,给他们呈现最合适的内容。


这就是金鹰卡通始终坚持的初心,永葆童心,用真诚的态度做节目。


除了在金鹰卡通播出,还在麦咭TV全网独播,精彩不容错过。


与其让孩子们埋首书山题海,不如把兴趣还给他们。


与其成为一个焦虑的家长,不如和孩子一起探索趣味学习的方式。


他们的童年,不止分数和考试,更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与理解,是给他们人生树立一个标杆。


归根结底,我们都希望孩子有个健康快乐的人生,不是吗?


昨日回顾:点击下方可看
  1. 保险公司高管竟然是内鬼,涉案67人,骗了6千多万?沪警方破获特大职务侵占案

  2. 嫌工资低辞职的四川副市长,如今光脚坐在火车站…

  3. 抖音29岁的“奇葩男”爆火:国家为什么不颁发法律让我安心啃老?

  4. 拿死工资的人,往往越来越不稳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