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流浪15年,看了这群来自阿富汗的孩子,才明白吾辈当自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王耳朵先生 Author 我是王耳朵




01



2017年3月。


一场名为《浴火重光: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的文物展,在北京故宫展出。



按照原计划,这批阿富汗国宝在6月17日结束故宫之旅后,将前往美国。


但是,可意外发生了,承办展览的芝加哥大学突然取消了计划。


也是此时,一场声势浩大的声援行动,在中国的网络上开始了。



这些网友来自五湖四海,却发出了同一个声音:


“帮帮这些阿富汗文物。”


网友们纷纷@各自家乡的博物院、美术馆,让他们伸出援手,接力举办阿富汗文物展。


很快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不仅回应了大家的要求,还全都响应起来,准备收留这批来自异国他乡的文物。



此后3年,我们在敦煌、成都、郑州、深圳、香港……都曾看见这批阿富汗国宝的身影。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馆长拉希姆还在现场解说:


“你会看到中国的龙、希腊风的建筑以及典型的草原文明的饰品,它们体现着古代阿富汗人的匠人精神,相当精美。部分从罗马、希腊、埃及带到阿富汗的文物,则体现了阿富汗作为古代丝绸之路商业中心的特征。”


由5个树形金饰组成的黄金王冠,每一个小金片都薄如纸片,走过玻璃橱窗,王冠上的薄饰片甚至会轻轻摇曳。



这件名为“双龙之神”的配饰,雍容华贵,兼具东西方神韵。



绘有来自2000~4000年前的特洛伊战争彩色玻璃制品……



这批阿富汗文物总共有231件,有人称呼它们为“流浪的阿富汗孩子”,在来中国之前,已经在全球流转了10多年。



当年就有人问:


“不就是文物海外巡展吗?有地方取消了,把这些文物送回家不就行了吗?”


家?


对别人来说是一个温暖安全的港湾,


可对阿富汗人来说,这个“家”字,写满了太多难以言说的伤痛。


战火已经在这片和中国比邻而居的土地上,蔓延了40多年。


这些国宝都是从战乱中抢救出来的,送回去无疑是置身于毁灭的边缘。


阿富汗儿童难民




02



阿富汗和中国的西北边疆接壤。


这里曾经拥有世界最著名的文物收藏馆之一,阿富汗国家博物馆。


从史前文物到伊斯兰艺术,藏品跨越了整整50000年。


可惜在这片土地上,无论是外来入侵,还是内乱,文物始终逃不开战争的洗礼。


它们曾被士兵洗劫,变卖到海外充作军费。


又或者诸如玄奘法师曾经朝拜过的圣地——巴米扬石窟那般,徒留一声叹息。


“当巴米扬大佛被毁掉时,阿富汗就像失去了一个孩子。”


来源:澎湃新闻


1993年,一枚火箭弹击中了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屋顶,一幅4世纪的画作烟消云散,许多古代陶器和青铜器也化为一堆瓦砾。


1997年,第二枚火箭弹命中了博物馆。到了90年代末,博物馆百分之七十的藏品要么被掠走,要么被摧毁。


来源:澎湃新闻


更为心痛的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战争中转移保存的部分藏品,后来被武装人员发现。


几锤子下去,几千件无价之宝毁于一旦,其中历史悠久的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


爆炸后的博物馆内


“每个方向都有不同的军队涌来,混战不休,而博物馆就在战火中心。博物馆员工根本没法保护藏品,甚至没法来博物馆。”


每当想起这些,曾经担任阿富汗博物馆馆长的法希姆·拉西米,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滴血。


可就是在这样的恶劣情况下,很多连生活都无处着落的阿富汗人,依然努力地保护着这些历史的馈赠。


他们从废墟中拾起文物碎片,一点点将他们拼接起来,伤痕累累的文物既是战争的遗恨,也是历史的见证。


来源:澎湃新闻


此后,部分得以保存的文物,不得不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流亡生涯。


这就是阿富汗文物海外巡展的由来。


阿富汗珍宝展的负责人希伯特,在决定让文物流浪海外时,曾经说过:


“战争简直是人间地狱。失窃的不仅仅是成吨的文物,还有阿富汗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现在阿富汗的小孩连本国的民歌都不会唱了,怎样才能重拾往日的骄傲呢?”


那一刻,我忽然想起了龚自珍的那句名言:


“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


这样的刻骨铭心的痛,中国人也曾经历过。




03



每个中国人可能都忘不掉雨果的那段话: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他们共同“分享”了圆明园这座东方宝库,还认为自己取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


一名法国士兵阿尔曼得·鲁西在日记里写道:


“两天内,我拿到了价值3000万法郎的丝绸、珠宝、瓷器、铜器和雕塑,这是一场令人错愕而迷幻的狂欢,就像是吸食大麻者的幻觉。”


从百年前侵略者的第一声枪响开始,中国人就比任何人都明白历史和文化,给予一个民族的自尊和自信有多重要。


上下五千年,很多文明都湮没进岁月的尘埃,唯独“中国依旧站在这儿”,就是因为我们的根没断、魂没散。


就像一个人,可以被打倒,却永远不会被打败。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创造了那场震惊整个世界的文化长征——故宫文物南迁。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对中国的文物虎视眈眈,一大批中国有识之士愤然反抗。


从1933年2月第一批文物南迁,到1949年以后文物陆续北返,20年来中国人人扛马拉,辗转10余省,跋涉上万公里。



不管是日机的轰炸、土匪的拦截、敌特的跟踪,还是激流汹涌、山道险峻、生活困苦……


我们用生命和血肉守护着国宝,最终百万余件文物无一损毁。


与其说这是一种奇迹,不如说这是每一个中国人不屈的灵魂。


正如北京博物院首任院长易培基先生那段慷慨激昂的演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多少文物葬身火海;后来八国联军在中国大肆掠夺又有多少文物被他们掠走……


文物绝不能做战争的赌注!国土丧失终会有重夺之日,文物被毁永远不能复得。


只要文物在,中华文化的根就不会断;中华文化的传承也不会断;中华民族必有复兴之日。”





04



浴火重生的中国人,或许比阿富汗人更明白历史和文化的延续到底有多重要。


所以,当看到一群流浪的孩子,来到我们家里寻求庇护的时候,中国人毫不犹豫地为他们撑起了一把伞。


当得知阿富汗文物将要滞留中国,大家不仅出谋划策为其守护,还感同身受地送上慰问和鼓励。


来源:观察者网


面对送上门来的异域宝藏,大家的第一反应不是“这样好了不用还了”,而是“多展一阵,等局势好了再还回去”。


来源:观察者网


尤其是那两句:


“我们也被人家抢过,现在日子好了,也不能去抢别人的。”


“日子不好的时候,我们也没有抢过。”


直接让人破防。


来源:观察者网


从鸦片战争以来,我们国家有超过1000万件文物流失在海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一次又一次地追讨,或拍卖、或诉诸法律。


但是流失的文物,很多依然超过了中国本土收藏的总量。


原藏于圆明园的11095册《永乐大典》,目前仅有不足百册分藏在北京和台北。


敦煌遗书有40000件以上流失在海外,是国内收藏数量的数倍……


其中的心酸,只有中国人自己知道。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中国发展的越来越好,但是我们永远也不会成为自己讨厌的那个人。


就像单霁翔院长说的那样:


“我们国家收藏的国外藏品比较少,因为我们没有掠夺,没有偷盗别的国家,每一件都来历清楚。”



面对他国的灾厄,中国人始终满怀着怜悯和包容。


就连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馆长拉希姆也不止一次地感叹道:


“我看了很多博物馆、文物以及古迹,最让我感动的是中国那么多有识之士在从事文化方面的工作,并在竭尽全力对国家文化遗产进行保存和保护。”


从苦难中走来,善良和无私,永远是中国人最温暖的底线。




05



2020年2月,在结束了香港之旅后,阿富汗的这批文物顺利返回家乡。


我们都知道就在上周,这个国家在战火中迎来了权力的更迭。


中国人再次向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送去问候。


虽然得到的消息是:“宝藏暂时安全。”


但是,我们仍然能够听出馆长的胆战心惊:


“恳请各方不要破坏或者盗卖文物,”



这让我想起了3年前国宝【虎鎣】回国的场景:


你走时满目疮痍,你归时锦绣河山。



国家强大了,强盗才不敢到你家里来了。


我想这也是像阿富汗这样的国家,人民所期待的模样。


2001年,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重建,人们在入口处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一行字:


文化存,则国家存。


中国人在文化的存续中迎来了国家的发展。


愿这个世界不再有文明的颠沛流离,民族的烟消云散。



参考资料:

封面新闻:《专访阿富汗80后博物馆馆长拉希姆:能来中国真的很不容易》

中国青年网:《阿富汗送文物来中国避难 中国人的反应暖了全世界》

红星新闻:《曾“流浪”中国的阿富汗国宝目前安保脆弱 国博馆长:没有枪,很害怕》

澎湃新闻:《为避乱全球巡展15载,阿富汗珍宝将何去何从?》

观察者网:《阿富汗文物来“避难”,中国网友的第一反应很暖》



-END-

大家好,我是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关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



昨日回顾:点击下方可看
  1. 看了那个惨死的阿富汗人民,我终于明白什么叫小民尊严

  2. 900亿巨头内斗!儿子“举报”亲爹:收2亿美元未交税!违规关联交易...股价暴跌,公司火速回应

  3. 第一次创业,如何快速提升成功率?

  4. 股权转让常见的八种税务筹划方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