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红码当做电子脚镣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财叔有料 Author 财叔
河南村镇银行的部分储户,他们的银行存款变成高风险投资以后,健康码也变成高风险了。
南都报道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河南几家爆雷的村镇银行储户,到访郑州登记后被赋“红码”。(村镇银行储户维权的详细内容请点击此前的文章河南村镇银行的惊天大案)
还有几小时就到郑州了。张先生找出其他储户此前拍照发到群里的“郑州车站西南出口到访登记”二维码,按照防疫要求报备个人和行程信息。6月12日下午,他从山东烟台乘火车前往郑州,此行是为了向河南有关部门沟通当地多家村镇银行无法取款的情况。
刚填报完信息点击提交,张生的手机重复响起“红码人员,请配合隔离管控”的声音。页面下方的“赋码原因”显示,“正在实施集中或居家医学隔离观察的入境人员”。突然而来的“红码”让张生感到担忧,烟台已经一个多月没有本土病例了,他也有半个多月没有离开烟台了。
张先生所在的几个储户微信群里,陆续也有人发现自己变成了“红码”。储户们分布在全国多个省份,此前他们曾约定:6月13日到郑州找有关部门沟通取款难问题。突然的变故令人措手不及,有人担心,储户们被针对性赋为“红码”。
一位浙江的储户表示,自己在郑州站出站口处扫码登记后,手机随即显示“红码”。一位12日下午从成都乘飞机抵达郑州新郑机场的储户表示,他在机场扫码后显示为“红码”,赋码原因与张生相同,即他为“入境人员”。
这些健康码突然变红的人,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即河南一些村镇银行的储户,据介绍,他们原本准备在6月13日从各地赶到郑州。
一石激起千层浪。核酸检测机构阳性作假已经令人打开眼界,现在健康码被用作抗疫之外以阻止维权人员流动,再次让人震惊!
知名媒体人胡锡进就表示,健康码这种用法,不但违反相关防疫法规,也损害健康码的威信,损害公众对防疫的支持。
人们愿意交出自己的隐私与行踪,配合政府防疫政策,按时做核酸,进入公众场所扫码、出示绿码,就是为了同心协力早日战胜疫情。如果健康码被部分人用来预防特定人群的流动,到头来人们发现,自己成为“新冠病毒”,并被戴上了电子脚镣,随时被跟踪和定位。
可以说,郑州打响了健康码滥用的第一枪。
对于健康码的正当应用场景,业界早已多有讨论。
早在2020年4月,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罗俊杰就曾公开谈到:疫情发生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电信企业以及科技企业充分利用数据资源,紧急建立了疫情大数据的分析模型,聚焦重点区域、重点时间节点来分析预测确诊、疑似患者以及密切接触人员等重点人群的流动情况。监管部门,在数据分析使用的过程中,要严格落实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有关措施,切实加强监管,防范数据的泄露、数据的滥用等违规行为。
对于大数据扩权和滥用,早在很多年前就有过不好的印象,就是个人征信报告。
征信设置的初衷,是用来记录个人信用,主要是作为评估履约能力的金融工具。起到“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作用。
但是有些地方想将欠水电费、闯红灯、垃圾分类、ETC等等,也纳入征信,给人一种“征信报告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的感觉。
如果个人征信扩权和滥用,就会变成超级警察,变成了惩戒的工具,用来惩罚“不守道德”和“轻微违法”,甚至是一次无意的疏忽,一个人品行不端,和其有无履约能力毫无关系。
目前,网上舆论强烈关注“储户被红码”事件。郑州市12345热线对此回应称,已接到多个相关来电,“对具体情况并不了解”,但“经过查证是因大数据信息库出现了一些问题”,“正在积极改进中”。针对有关相关储户被赋“红码”是相关防疫规定导致的说法,郑州12345热线表示,目前没有接到“外地来郑州一律赋红码”通知。此外,郑州12320卫生健康热线则称,不太清楚是哪个部门进行的赋码。
绝不能擅自挪用健康码信息,这在全社会上下有着高度共识。实际上,在相关信息的处理上,全国绝大多数地方在个人隐私保护上越来越慎重,比如最近公布确诊病例流调时,很多地方都尽可能抹掉一些与防疫无关的信息披露。也正因为这个共识如此之强大,人们才对任何可能突破这一底线的苗头十分敏感,任何人都不应对在这个问题“瞒天过海”存在侥幸心理。
5月20日,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通气会上表示,河南村镇银行风险事件发生以来,银保监会高度重视,持续关注,责成河南银保监局积极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做好风险处置工作。这一事件不简单是社会公众和村镇银行间的交易问题,还涉及其他主体和其他复杂的交易结构。这几家村镇银行的大股东河南新财富集团利用第三方平台或通过资金掮客吸收公众资金,涉嫌违法犯罪,目前公安机关正在侦查。该负责人强调,凡依法合规办理的业务均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广大金融消费者要通过正规渠道办理金融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