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群给石头拍照的90后,正在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援...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王耳朵先生 Author 我是王耳朵




01


读书时,曾因冰心的一段文字对一个地方心驰神往了许多年:

鬼斧神工,骇人心目,目不能注,足不能停。
如偷儿骤入宝库,神魂丧失。
事后追忆亦如梦入天宫,此时方知文字之无用了。

这个地方,说的是云冈石窟

当时我好奇了很久,到底什么样的景致,能让人觉得像是“小偷进了宝库”,惊艳到恍惚。

甚至会让一个作家,觉得自己的文字都变得苍白了。

直到大学毕业旅行,我特地去云冈走了一遭,想亲眼瞧瞧书里描绘的那般恢弘景象。

结果,我也被深深震撼。


绵延一千多米的山体、崖面上,密密排列着200多个大小窟龛。

我站在5万多尊石雕佛像面前,只觉高山仰止。

他们面庞丰满,气魄雄浑,静静居于近乎垂直的山体上。

难以想象,1500多年前的雕刻匠,是怎样在这高山之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几十载,以刀、锤、斧、凿,决然抚平山崖的棱角。


走到一尊菩萨雕像前,我久久凝望。

她微笑着,竟露出了牙齿,还有一对深深的酒窝。

当年,驰骋纵横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王朝。

皇室下令铸建石窟,于是宗教、中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外来文化在此碰撞。

所造的佛像,尊尊都如这样眉眼带笑,神情宽厚。

仿佛在诉说着文化互相理解、融合和接纳后的浪漫和包容。


云冈石窟既有汉代雕刻技艺的精美传统,还兼收并蓄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

比如第16窟中的主佛,波纹状发髻,褒衣博带,这是云冈石窟的匠人们,吸收了外来文化,又基于本土审美的独有“发明”。

第16窟主佛

随眼瞥见的每一处小雕塑,也都让人惊喜。

那「音乐窟」里,有中国的筝、排箫、横笛、琴,有西域龟兹的五弦琴、西亚波斯的竖箜篌、天竺的梵贝。

中西乐器共奏,仿佛一支古老而先锋感十足的交响乐团。

妙音穿越时空,久久回响在这巧夺天工的窟中。


建筑、音乐等艺术,在每一个洞窟里徐徐铺展。

犹如一本精美的画册,页页都是历史汗青。

想起梁思成、林徽因探访云冈石窟后写下的那句:

“她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极重要时期中难得的大宗实物遗证。”

只是,那趟云冈之旅归来,我心中久久盘踞着遗憾:

我并没能见到石窟的“原貌”。

这么多年,云冈石窟经历了太多。

风化、水蚀、地震,还有清代、民国年间的偷盗,自此被损消失的佛像,多达1400多尊。

甚至还有300多尊,流失到了海外。

就比如第16-1附属窟,前立壁早年坍残,窟门和明窗全都没了。

窟内后来又被盗,几个佛龛甚至只剩了大窟窿,直叫人痛心。

第16-1窟北壁菩萨像被盗前后

即便从上世纪,无数专家竭力保护、维修着云冈石窟,但也难以逆转岁月的痕迹。

并且,近几十年来,由于当地的大气污染原因,石窟风化的速度已经明显加快。

多少雕刻,在岁月的侵蚀下都已经难辨容颜。


云冈石窟,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

那曾经的辉煌,被深深掩盖在岁月的风霜之下。

但有一群人,正在与时间赛跑。

用年轻的手,拂去她的哀愁。



02



既然无法逆转石窟的老去,那么,能不能用现代科技的方法,把石窟现存的信息全面、科学地记录下来,甚至对石窟进行修复和数字还原,让更多后人也能有机会感受到云冈石窟的魅力?

怀揣着这泽被后世的设想,从2003年开始,云冈石窟研究院走上了数字化探索的道路。

第一步,就是数据采集建档。

数字化保护领域的专家们,用高精度测绘、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测量等数字技术,记录下文物的数据信息。


采集到的数据,一方面是用来记录石窟的现状。

云冈的三维采集精度,能达到0.03mm/的点间距、8k的分辨率。

这些高精度高质量的数据,可以生成洞窟中各个方向的剖面图。

通过三维重建整合,使洞窟得以多角度展示,纤毫毕现地重现。

简直就是一部三维“数字档案”。


另一方面,是用以定量监测石窟本体形变。

比如云冈研究院一年四次监测对比,用这些数据量化出了石窟的风化速度。

还可以模拟自然灾害对石窟的破坏程度。

两相结合,靠着这些数据,数字化团队便能哪里发现问题,就“修补”哪里。

针对性地对石窟进行预防性保护和精度极高的修复。

努力地,延缓着石窟的消失速度。

不止如此,数据还有更厉害的用途。

云冈研究院中有一个90后居多的数字化团队。

他们曾在一个月时间内给洞窟拍摄50多万张照片,利用两种激光扫描设备,采集全覆盖的影像数据。


利用数据,再结合建模、模拟修复等技术,一千多年的洞窟,整体被“复制”成立体化模型。

再切块分析、数据调整,3D打印,拼合上色。

一个完全同等大小的洞窟,便能完美“粘贴”到现实世界。

2017年,云冈第3窟西后室打印成功。

这个一比一还原的洞窟,“走”出山西,“走”到了青岛。

完整的形制、精美的造像无不重现,甚至连石窟历经千年风化的痕迹都清晰可见。


留存资料,实体保护。

又运用技术,让更多人近距离观赏文物。

数字化,正在以这些方式续写云冈石窟的生命。

就像云冈研究院数字化室主任宁波说的那样:

“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把洞窟信息流传下来,为后人留存一份云冈石窟图像。
这些数据才是未来最核心的资产。

保护文物,不仅需要文博单位的专业人士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公益力量的参与。


还记得去年腾讯99公益日上,腾讯游戏与亿万玩家共同助力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和青少年健康成长。



其中就有云冈石窟第16窟、16-1附属窟的数字化保护。

这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云冈研究院共同合作的公益性石窟保护类项目。

也是云冈石窟首次通过社会力量进行数字化保护的创新探索。

而就在昨天的“SPARK 2022”腾讯游戏发布会上,我看到了最新的消息:

第16窟、16-1附属窟的数字化外业采集工作,正在进行中!


后续,腾讯游戏也将助力数字化虚拟修复平台的建设,让更多人领略到云冈石窟艺术之美。

通过一系列的数字化工作,我们将有机会在数字世界里重新看见云冈石窟曾经的恢弘景象。



03



其实不止云冈石窟。

去年99公益日的其他公益项目,都有着让人欣喜的进展。

文物大省河南,是我们华夏文明的核心地。

但去年一场大雨的冲刷下,很多国宝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

当时,腾讯游戏紧急特设河南灾后文物修缮及应急保护项目。

用于支持文物的抢险加固工作,之后又助力灾后修缮。

现在,汉霸二王城、北宋东京城顺天门遗址等8处文物的灾后修缮,已经大部分动工。


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寺遗址,敦煌莫高窟在岁月长河中,也历经着风沙雨水的侵蚀。

如今,在玩家的助力下,莫高窟第427窟已经开始了数据采集工作,预计今年年底完成整窟的数字化。

而千年的石窟艺术,将有望在数字世界里获得永续的生命。


还有对长城的保护。

其实,腾讯是第一批参与长城本体修缮的社会力量。

7年间,积极参与投入到长城保护项目,还探索和尝试着一系列数字文保方式。

比如,前阵子,腾讯游戏就在“云游长城”小程序上线了数字长城互动体验,让大家不仅可以了解长城知识,还能体验长城修缮过程。

后续,“长城修缮保护项目”中的箭扣长城117-122号敌台间边墙修缮工程也将启动。


除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腾讯游戏还在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智体双百”公益计划,为城乡孩子提供100间「未来教室」和100个「未来运动场」。

到现在,首批「未来教室」已有9间交付,开课超1000节;首批「未来运动场」已经落成11个,累计开课超4000节。

很多孩子都体验到了前沿科技的魅力,收获到了美好运动体验。




04



记得微博上曾有个话题:

玩游戏可以做公益吗?

当时的我,看着不少网友肯定的回复,还抱着些许疑惑。


直到现在,看到一个个公益项目通过游戏得以更好地连接大众,在大家的共同助力下,慢慢“开花结果”。

这才越来越认识到,游戏的作用其实早已超乎娱乐,呈现出了更多价值。

《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中曾写:

游戏的参与、激励和团队机制,是会让更多人团结一心的。

而借助游戏技术和独特的互动方式,我们也可以更深度地参与到公益实践中,一块做好事,为公益项目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下,游戏已日渐成为汇聚公益力量和公益数字创新的重要平台,随着技术的进步,游戏不仅可以更好地成为公益“连接器”,也可以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比如腾讯与敦煌研究院成立的数字敦煌x腾讯互娱文化遗产数字创意技术联合实验室,就将充分运用文物数字化技术和游戏技术,打造数字藏经洞和虚拟人伽瑶,让更多人可以沉浸式感受藏经洞内文物背后的鲜活历史和千年敦煌文化的魅力。


相信未来,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国宝”,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走向世界,走进人们的心中。



-END-

大家好,我是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关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


昨日回顾:点击下方可看
  1. 谁是真正的人生赢家?马云西班牙开豪华游艇,强东套现18亿

  2. 湖南3岁男孩坠楼事件迷雾重重,那个8岁的孩子,令人细思极恐……

  3. 被曝“人去楼空”!前代言人郎朗方面回应

  4. 上市公司造假,中介机构不得以协议约定,要求上市公司和实控人承担赔偿责任

  5. 当代年轻人的社交潜台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