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植暴雷,中植资金池枯竭,定融模式已死;参控股企业2929家(含上市公司15家),中植集团如何处置资产!

来源: 价值未来

中植系暴了,直接导致15万名高净值投资人(300万以上的投资者)、近5000家企业客户,以及各路业内人士1.3万人,最大客户投资了50个亿,总共2300亿债权权益受影响。
上奇产业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植企业集团向下穿透到5级,共控股或参股公司2929家,主要分布在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等区域,涉及商业服务、电子信息、装备工业等行业,包括优刻得、华熙生物、天奈科技等15家上市公司,详情如下:
附表:中植企业集团子公司名单

数据来源:上奇产业通
日前,中植系定融产品暴雷,旗下四大财富管理公司延期兑付。
此举据称——
“直接导致15万名高净值投资人(300万以上的投资者)、近5000家企业客户,以及各路业内人士1.3万人,最大客户投资了50个亿,总共2300亿债权权益受影响。”
随着债权人上门讨债,各种内部信息与录音流出,中植定融的基本面目已经清晰。
何谓定融
此次中植系暴雷,为旗下财富管理公司出售的定融产品。
定融,即是向特定的融资对象进行定向融资。
其操作,是融资方通过在地方金交所备案,然后向特定投资人私下发行。如果没有金交所备案环节,其性质即为非法集资。
正常情况下,公司进入证券交易市场发行债券,有严格的管理流程,为标准方式,即通常所说标准产品。标准产品的抵押物清晰,监管严格,风险也较低。
而定融,是企业私下募集资金,为非标准产品。
因此,定融又被称为非标准公司私债。
由于公司私债的性质,备案机构——金交所乃至所谓“伪金交所”难以起到实际监管作用,其风险自然也就较高。
既然风险较高,为什么还有人会购买?
因为,按照定融发行机构的说法,定融这种公司私债略去了中间环节,“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回报利率较高。
有多高?
据统计,从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31日,网上销售的定融产品超过千只,发行期限1至2年,根据年限长短,利率在8%至10%不等。
有分析人士曾总结,中国共有28大民营资本巨头。这其中,最难读懂就要属明天系和中植系。
简单来总结,中植系利用旗下的信托、财富管理、基金、保险、投资公司等等来吸收巨额资本,可以理解为负债表中的债权,再通过各种眼花缭乱的操作,转化为上市公司股权,股权增值后变现。以此循环往复。
这种债权变股权的方式,成功的关键取决于投资运作能力。但如上文所述,中植的投资能力并不高。在激进、隐蔽、利欲熏心的操作下,将隐藏起巨大风险。
起初,解直锟给中植系制定的方法是“PE+上市公司”模式,彼时资本市场活跃的信中利、九鼎、硅谷天堂、中科招商等都是这种思路。
但中植系更为庞大的关键在于中融信托。2010年,中植集团将其第一大股东身份转让给央企中国恒天集团旗下的经纬纺机,从此,中融信托在国资身份加持下狂飙突进。
以中融信托为融资中枢,中植系打造了一个类“金字塔式”的资本结构,即 “X+中融信托+上市公司”。通过中融信托融资,以定增和二级市场直接入股上市公司,再以二股东身份,联合上市公司收购资产,进行市值管理;此后又进行股权质押,从中融信托继续获得资金,实施对下一个资产并购。

中植系的重点在股市,包括炒股与炒“壳”。
中国股市连年横盘,在股票市场收益变得越发困难。
此前,上市公司身份属于稀缺资源——“壳”是具有炒作价值的。
中植系通过资金买入,拿到上市公司的“壳”,然后经过重整、包装,再高价卖出,由此获得高额利差。
然而,中国股市改革了,变身为注册制。
注册制下,“壳”不再是稀缺资源,玩儿法变了,靠炒“壳”赚不到钱了。
更要命的是,为了炒“壳”,而不是投资,中植系手中拿到的又不是优质上市公司,不仅赚不到钱,且还会被深度套牢。套牢就会锁住资金。甚至接下来,还可能退市,引发进一步的风险。
不要忘了,“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中植系拿到的资金,利息偏偏很贵。
这么贵的利息,失去了高回报的市场,拿什么赚得回来?资金池又怎么可能持续流转?
所以,这时候,也就看清楚了。
作为大型资产公司,中植系此前的发展,是拜托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吃了资产高速膨胀的红利,是追随“泡沫”的狂欢。今天遇到的问题,也是承担资产剧烈缩水的必然结果。
资产缩水,资金紧张,又被要求高利息兑付,挤压在中植系身上,就是暴雷。
此前有媒体报道,中植的资金池规模约3000亿元,对应资产浮亏逾1500亿元,“大部分流向了中植自己的项目”。也就是说,暴雷之前,资金池融入资金已经成为自融来源。
定融走向死局。
目前中植内部传出的声音确认,中植系的资金池已经枯竭。
有人管最关键


帝国末日
解直锟也曾力主中植系转舵。
据说,解直锟并不喜爱“PE+上市公司”这样的表述,在他的指示下,中植集团后来形成“实业+金融”双主业模式。
实业领域,中植系拥有煤矿、金属和非金属矿遍及全国十二个省份,还曾拥有三家地产企业,多家汽车产业链公司,以及公路建设工程企业。
只不过,这些实业布局只是中植系资本运作的棋子,过度依赖金融杠杆,已经积重难返。
2016年,解直锟以实际控制人的身份出现在上市公司美尔雅的公告中,这是中植系变更资本运作手法的一个明确信号。
“中植系”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一度曾达到9家,分别为ST宇顺、宝德股份、准油股份、凯恩股份、美吉姆、康盛股份、美尔雅、皓宸医疗、天山生物。
但相比以二股东为身份获取利益的时代相比,中植系直接控制上市公司实现价值创造的水平更差。
上述9家上市公司,可以说都是李大霄口中的“黑五类”,去年,宝德股份已经退市,美尔雅易主给郑继平。其余企业的业绩惨淡,基本游离在盈亏边缘,属于不被待见的壳资源。而在注册制加速的背景下,这些资产的价格只会更加低廉。
今年上半年,中植系陆续将宇顺电子、准油股份、康盛股份三家公司的控股权转让,预计获得14.3亿现金。
中植系赖以生存的旗舰中融信托,也精准踩过恒大、佳兆业、阳光城、蓝光、泰禾等地产商的雷。
通常认为,中植系之所以发生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中植系掌舵人解直锟的离世。
这位因毛阿敏丈夫身份而走入公众视线的全球富豪榜级人物,于2021年12月18日因心脏病突发骤然离世。


对于中植这样的企业来说,有没有这位掌门人至关重要。
而此后,中植就陷入了没有实际控制人的尴尬境地。
按照内部传出的声音,中植是由11个人组织了一个委员会,来共同管理中植——11名高管。然后,也是这11个人组成了风险化解和危机重组工作组。
11个人的决策机制,是投票决定,少数服从多数。这也为一些关键问题的决策带来了不确定性。
写在最后
2021年,解直锟去世时,他的讣告中引用了他生前最喜爱的诗人朗费罗的诗句——“在世界辽阔的疆场上,在生命露宿的营地上,别作默默无声、任人驱使的羔羊,要在战斗中当一名英勇无畏的闯将”。
诸如唐万新、卢志强、解直锟、肖建华等这样的“民营企业家”,凭借惊人的胆识,超前的眼光,加上一点好运气,在时代的东风中翩翩起舞。
他们成为搅动风云的枭雄,成为叱咤一时的大鳄。但这些辉煌和名誉背后,其实是嗜血的贪婪,和对财富无穷尽的欲望。    
中植系自诩自己的企业文化是:“天道酬勤、以人为本,植根社会、心系民生”,中植集团为数不多的对外信息,也将解直锟包装成热衷于扶贫和捐款的慈善家。
但累积了2300亿无法兑付的权益的所有人、15万高净值客户人群、难以计数的更多中小投资者,和他们背后的家庭,恐怕不会这么认为。


公众号 :就业与创业
点击下方可看
  1. 医疗反腐高压空前!多地开展强力行动,医院罕见建议开除药代

  2. 被欠薪员工追打,被保安拒公司门外,姚振华冤不冤

  3. 湖南女贪官李小琼:她与县委书记开房440次,还骗走了1.2亿民融资金

  4. 万达集团多人被带走!原因曝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