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习惯性反驳”,是最愚蠢的行为!

每个人都有“反驳的义务”,这是全球顶级咨询公司麦肯锡,对所有员工的行为要求,即对于自己不认同的看法和意见,明确表示出自己的想法并提出反驳。 
麦肯锡认为,不同的意见充分交锋碰撞时,更容易出现深刻、全面、有效的创意和思路。 
但现实中不少人却没有接受别人反驳的雅量,但凡有人对自己提出一点不同意见,就会像一只好斗的公鸡,发起自己条件反射式的“反驳”。 
为什么人会习惯性反驳? 
1、自大心理,缺乏空杯心态
有些人对自己认识不清,总认为自己的经验、能力,别人无法相比。 
永远都是一副“我懂的多,你知道啥”的态度,缺乏空杯心态,对待所有的意见,都缺乏容纳的“雅量”。 
2、防卫式自卑心理 
行为科学奠基人阿基里斯,曾经说过:“习惯性防卫的根源是惧怕暴露出我们想法背后的思维。 
防卫性的心理,使我们失去检讨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维是否正确的机会,而习惯性反驳则是“防卫”的典型表现,其背后藏着的是不易察觉的自卑心理。 
3、过早形成“低层次的思维闭环” 
过早形成低层次思维闭环,是阻碍一个人进步提升的重大障碍。 
因为对深陷其中的人来说,不光自己无法打破自己的逻辑闭环,还会对外部一些“捅破窗户纸”的言论、意见非常排斥,习惯性反驳也就成了他维护自身闭环合理性的重要手段。
4、心理学的“逆火效应” 
当人们遇上与自身信念抵触的观点或证据时,除非它们足以完全摧毁原信念,否则这些会被忽或被反驳,原信念反而会更加强化,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逆火效应。 
简单点说,反驳的欲望,是人的一种本能欲望。只是他的强烈程度,因人而已,和认知、经验、时空环境等有密切关系。 
反驳是本能,反省是能力 
富兰克林曾说:“如果你辩论、反驳,或许你会得到胜利,可那胜利是短暂、空虚的……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给你的好感。” 
就像“逆火理论”所反映的那样,如果说反驳是人类的本能,那么反省则是人更高级的能力。 
心理学上曾把人分为弱势价值观和强势价值观两类。前者遇事首先想到的是“凭什么?”,比如,你凭什么给我提意见?你凭什么觉得我不好?而后者遇到问题则会问自己“为什么?”,会思考自己之所以被提意见是哪里做的不够好,如果才能做的更好。 
很明显,拥有“强势价值观”的人,面对问题是反省、剖析、改变、解决的心态。而“弱势价值观”的人,则是抱怨、责骂、过激的心态。一种是有利于自我提升,一种只会造成自我消耗,孰优孰劣,高下立判。 
如何做到自省? 
如何才能做到自省和而不是沉溺于反驳的无意义消耗中。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开始做起: 
1、向内归因,成长型思维 
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 “费斯汀格法则”,它指出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凡事喜欢向外归因,不知自省的人,心里总是充满了愤懑和抱怨,而这些负面情绪,会极大限制他的提升,只会让自己陷入越来越糟的恶性循环。 
而懂得向往归因,懂得从自身找原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型思维,才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强大。 
2、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是一个社会人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和社交态度。 
它不仅让说话者感受到了被尊重和被认可,也可以从别人的观点或意见中,认清自己的优劣,找到自己的不足。
3、空杯心态 
空杯心态同样是心理学上的名词,是说是要想不断进步,先要把自己变成成“一个空的杯子”,而不是长期处于“自满”的状态,这样的话,是装不进任何新东西的。 
空杯心态不是否定过去,而是要心怀放空1,获取新知识。林则徐所说“心高气傲,博学无益”,正是这个意思。 
对不同意见,习惯性做出否定的思维,又被称为“红灯思维”。 
如果我们在行驶的路上不愿意被红灯拦停一样,我们的思维也要脱离“习惯性反驳,不赞成就杠”的严重局限性,兼听则明,摆脱固步自封,才能让我们有真正意义的进步和提升。


来源:领导力黄景



公众号 :就业与创业
点击下方可看
  1. “习惯性反驳”,是最愚蠢的行为!

  2. 刷屏!3分钟走2步!吃饭排号到645桌!多地紧急提醒…这个知名景点突发公告,全天关闭

  3. 前妻、被分走的900多亿!许家印早已“布局”?

  4. 冯唐:真正成大事的人,他对人间没有太多期待

  5. 人才趋势2023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