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很多“二代”,都比草根能吃苦?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叶子君的小门道 Author 勤奋的叶子君

开篇先来讲个小故事。

先声明,故事不影射任何人。内容、人物、所在单位,均为虚构。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01

某单位调入一名干部,小孙,女,80后,刚结婚没孩子。

单位里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就有人传,说这小孙是个官二代,父亲在某单位任副厅。

这单位不是啥实权单位,但因为机改等历史原因,中层空余位置很多,大概是这一点吸引了小孙吧。

但小孙没有一点官架子,相反讲话轻言细语,对待同事也很友善,大家都喜欢跟她相处。

小孙刚来时,在一个边缘的科室待了几个月,等原先休产假的同事回来后,她就去了办公室打杂。

该单位人少事多,办公室只有3个编制,有一位临近退休升迁无望、不怎么干活的副主任,还有就是正主任和小孙了。

正主任姓刘,在小孙来之前,他一直用的是下属单位临时借调来的人,换来换去让他很是发愁。

小孙来后,他两眼放光,终于来了个扎钉子、有编制、能干事的人了!

小孙也争气,没有辜负刘主任的期望,她从不推诿,也不爱计较。

每天在办公室里埋头苦干,几乎每天都自愿加班到10点以后才回家。

不但把整个单位承上启下的工作办得井井有条,还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也梳理好了。

她的吃苦耐劳,让刘主任都看不下去了,经常劝她:

“小孙啊,你刚结婚,早点回家陪陪老公,给人家做几顿饭,好好经营婚姻感情!”

而小孙总是淡淡一笑:

“我婆婆家跟我们住一个小区,哪能饿着他!”



02

就这么苦了一年,小孙的劳苦功高被大家看在眼里。

大家都说小孙不太像典型的官二代那么傲气和散漫,反而劲头很足,比草根还要吃苦耐劳。

大小领导也多次在会上表扬,说小孙吃得苦、能战斗,号召大家都向她学习。

刘主任更是过意不去,到了年底评优时,他亲自出面去给小孙争取了个优秀等次。

一转眼,时间来到第二年。

单位因某项特殊新业务需要,要在下属的A县设立办事处,长驻办事人员1名,时长为一年。

全单位年轻人都可报名参加筛选。

办事处地处偏远,虽然单位给租房,但还是条件艰苦、回家不便。并且需自行做饭,没有补贴。

因此,尽管单位承认这一年为基层经验,单位仍然鲜有年轻人报名。

截止日期到后,唯一报名的人,只有小孙。

都省去了筛选的环节,党组过会,就定她了。

大家听闻后纷纷表示惊讶:

“小孙你疯了,人在办公室天天加班已经够苦的了,新婚燕尔的你跑到那鸟不拉屎的地方去待一年,你老公能忍?”

小孙淡淡一笑,简单回答:

“没事我俩感情好,每天都打打电话就行。我趁年轻多锻炼。”

小孙出发那天,单位还专门派了辆公车送她到A县,单位一名党组成员亲自送她到目的地,仪式感足足的。

最郁闷的当属办公室的刘主任,他又回到了靠走马观花的借调人员干活的日子,天天捶胸顿足。



03

单位里大家各忙各的,只是偶尔听到一些关于小孙的消息。

比如说她到了A县仍然特别能吃苦,敬业到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步。

一年时间很快过去,就在大家以为小孙快回来了时,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传来:

小孙怀孕了。准确说来,是已经快生了。

原来,在她派驻A县没多久,她就怀上了。但这消息她并没有跟单位提起。

相反她只是默默一边养胎,一边坚持独自在A县工作和生活。

据说只有产检时,才会让老公开车去接,在周末完成产检后又回A县继续工作。

怀胎十月,她以惊人的毅力苦苦坚持。

没有叫苦也没打报告让单位换人,独立完成了在A县一年的工作。

并且还完成得很棒,以至于A县ZF办还特意给我们来了个感谢信。

这件事,还是单位主要领导有一次跟大家随口说起大家才知道的。听者无一不被小孙的意志力所撼动。

每当这时,单位里的小陈就会惭愧地低下头,生怕大家注意到他。

作为同样派驻过某县办事处的人,他就因为必须做痔疮手术,拿着医院证明去找领导,提前跑回来了。

那年不出意外,小孙又被评为年度优秀。大家都认为,这也是人家应得的。

而根据有关规定,两次年度考核优秀,晋升职级时任职年限可缩短一年。

一年后,产假归来的小孙,当上了全单位最年轻、同时也是在该单位任职年限最短的科长,调任单位最核心权力的科室主持工作。

自然是有人不服的。然而,整个环节挑不出任何毛病。

不论是任职年限要求,还是2年基层经验要求,以及民意测评结果,她都完全满足。

至此,小孙来单位3年,从派驻到提拔,从下去锻炼到向上提拔,步步踩得精准,如同彩排过一般严丝合缝。



04

故事讲完了,叶子君再强调一遍,以上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不要随便对号入座。

最后来说说,为什么很多“二代”,都比草根能吃苦?

说几点我个人认为的原因。

最重要的一点——未来的确定性,给了他们奋斗的信心。

比如小孙,她知道自己下乡回来后,位置一定是给她留出来的,优秀也是实至名归的,科长也是有希望的。

所以她劲头很足,愿意去拼。

就好像你知道开车8小时一定会到达目的地,路程虽远,过程虽辛苦,但一定会到达。

但要是换另一个人,他心里是没底的。

他不知道自己回来后是不是连原来的位置都保不住了。

更不知道自己的付出领导看不看得见、群众认不认可,会不会努力了半天毛用都没有反而把自己边缘化了。

他是踌躇的、犹豫的,抱着赌一把的心态去的。

如同在雾霭茫茫中行走,不掉沟里都算好了,又怎么会知道最后是会走到罗马还是马棚。

在这种心境下,要求他忘我付出奉献,会不会太苛刻了?

第二个原因——“吃苦的经历”,或许只是“二代”们木桶最短的一块板。却有可能是草根不可承受的代价。

当年的小孙想当科长,分析下来,自己的条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东风是什么?

是满2年的基层经验;是深入基层锤炼后给群众留下的深刻印象;是领导想要褒奖她时唾手可得的素材。

她在办公室、在A县时,确实苦,大着肚子也确实孤独。

可只要咬牙补齐了木桶上最短的一块板,面包会有,牛奶也会有。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迎接他们的,更大概率是家里顾不上的无可奈何,是配偶不理解找你吵架的鸡飞狗跳,是忙乎了却半天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心酸失望。

一言以蔽之:

对一种人来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对另一种人来说,只要能吃苦,就会有吃不完的苦。


(叶子君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END—

叶子君微信
进读者交流群,发发牢骚充充电
(原有微信号还在,不必重复添加)


往期精彩文章

决心丁克的公务员夫妇,和催孙子魔怔的双方老人

我在南宁的相亲角,读懂了最残酷的婚恋潜规则

包邮区公务员的爱与忧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