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刻把握科教融汇内涵 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笔谈)

董刚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3-04-01
       

深刻把握科教融汇内涵

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笔谈)





以科教融汇指引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转型


全国职业高等院校校长联席会议主席、

天津市首席督学、天津职业大学原校长

董   刚


一、全面认识当前的职业教育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职教战线期盼多年的类型教育地位得以确立并以立法形式固定,学校规模和在校生规模稳步提升,国家标准体系更加健全,“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通道更加顺畅,职业教育质量和形象都有较大改善。与此同时也要看到,职业教育还有很多需要继续发力和创新推进的地方。在谋划职业教育发展上,不仅要看到国家和经济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还要看到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不仅要看到局部的教育问题,还要从教育整体发展视角去统筹解决各级各类教育的问题;不仅要看到当前的职业教育困境,更要深远地看到未来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直击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发展瓶颈,创新性地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具体到“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内涵要义、推进重点、功能表征,教育部职成司司长陈子季《在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中不断拓宽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文章中用“三个坚持”进行了阐释:坚持以职普融通为关键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教育选择;坚持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促进产业链与教育链供给匹配;坚持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服务创新驱动战略。这为从新视角认识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技术创新的三次递进与人才分类供给


相比职普融通和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职业教育面临的全新命题和挑战,它对于职业教育全面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抓住发展机遇、提高进阶档次有重要意义,是加快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


笔者认为,科教融汇的重点是融合汇聚科学研究资源与教育资源,形成一种促进教育发展、支撑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技术创新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过程,一般要经过基础科学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技术向商品的转化三个环节。其中,最后一个环节最为关键,它是真正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当前,技术创新迭代加倍提速,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驶入“快车道”,科学技术诸多领域在交叉汇聚过程中,从分类的专业性走向了交叉融合还原的综合性,呈现出多源爆发、交汇叠加的“浪涌”现象。


推进科教融汇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明确每类教育、每个教育层次科学研究的着力点和彼此之间的关联。世界科技创新范式变革悄然酝酿,从线性科技成果转化走向了问题导向的逆向驱动源头创新和面向市场的场景式研发与创新,这些正有力地促进着多领域技术组合,进而对科学研究形成逆向牵引,促进形成完整的科技创新链。也就是说,科技创新链不仅需要“0-1”的原始创新、基础创新,实现无中生有的科技创新,更加需要“1-100”的技术转化创新,将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专利的创新,还需要“100-100万”的应用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大规模现实生产力。这就需要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构建大量的、多样的应用场景,促进原始创新、技术转化创新成果加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换言之,“100万”的应用规模越大,对“100”“1”“0”的需求牵引就越大,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就越具活力。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技术创新的关键都是人才,对应基础科学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技术向商品的转化三个环节,需要学术人才、工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通力合作,三者缺一不可。在国家科技创新人才体系中,三类人才的数量结构呈金字塔型分布,技术技能人才是“底盘”、规模最大。


然而,我国目前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特别是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规模偏小。近9亿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只有4700多万人,比重仅为6%,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效率偏低,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教育体系当中,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培养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一头连着产业,是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基于应用发现问题、推动创新的“前沿”,必将成为人才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支点。我国正在全力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既要解决好基础研究人才“不够高”的问题,服务“卡脖子”难题攻坚,还要解决好技能型人才“不够用”的问题,主动融入科研链,将技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破解“科技产业两张皮”问题,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提供更多职教力量支撑。


三、当前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主要问题与转型方向


从技术创新分次转化与人才分类支撑的角度看,高职院校推进科教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显性标志,就是要体现“技术性”。《2022年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双高计划”院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中位数达739万元、技术交易到款额中位数达161万元,分别比往年增长26.3%、43.3%;“双高计划”院校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数为1012件,专利成果转化数量超过50项的院校达到6所,专利成果转化到款额超过100万元的院校达到16所。可以看见,近年来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已经取得较大进步。然而,目前面临的问题是,这些增加往往只是统计数字的变化,高职院校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贡献整体水平不高、差异较大的情况仍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笔者认为,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定位不准。“研究”的着力点过多盯在纵向教科(教改)课题和在教育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上,与开展技术攻关、服务企业技术升级的主方向有所偏离。二是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较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中期建设报告》数据显示,197所国家“双高计划”院校共建有145个省级及以上协同创新中心、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众创空间和26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相比区域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多、更快的技术转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三是校企融合、科教融汇、以研育人不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实质上是各种资源不断跨界整合与创新的过程,而目前职业院校科研团队校企深度融合不够,师生较少参与到企业技术研发工作中;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人才培养结合不紧密,将研发项目开发成教学案例、实训项目水平不高,学生参与平台的程度不足,平台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较好发挥。四是开展技术研发和服务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仍然聚焦在省级、国家级课题(标志性成果)和高水平学术论文上,难以调动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的热情。


为破解以上症结,高职院校应逐步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因为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着力点既不是前沿、高尖端型的科研,也不是纯基础、纯理论的科研,而是在于应用性研究和技术服务。因此,基于类型定位落实“推进科教融汇”的要求,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应立足于区域性、地方性特定的实际目标或应用目标,坚持科研服务地方的宗旨,紧密围绕区域产业需求,结合高职院校自身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划,借助和整合社会资源,逐步搭建对接专业建设、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形式多样的技术创新平台,构建起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科研工作体系。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4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引用本文请标注:深刻把握科教融汇内涵   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笔谈)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4):5-1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