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点播][变异毒株][抢个跑]从“共循环”谈起
各位晚上好,这两天不少朋友表示,
最近市面上又出现了一个生造的名词,叫做“共循环”
——请品鉴:
各位围观群众听得云里雾里,
实在不知道这个词到底是啥意思……
那么下面就解释一嘴吧。
这事儿吧,咱们其实不能怪许所长生造专业术语~
这事儿它大概率是翻译的锅。
共循环=co-circulation
这是今年英语世界讨论疫情时非常常用的术语,并不稀罕。
——比如说,请再品鉴:
上图来自华盛顿大学巨佬Trevor Bedford老师,
大概是最近一年来co-circulation频繁登场的起点吧……
简单来说,Bedford老师捣鼓出这张图时,正值BA.1登场不到一个月,刚刚开始大杀四方的关键期。
当时人们非常急于知道:
Omicron会不会取代Delta?
或者老毒王Delta能不能击败挑战者?
又或者两种毒株有没有可能平分秋色,井水不犯河水?
而这里这种“平分秋色、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也就是上图的灰色部分,
就是所谓的Co-circulation。
或者用大伙儿更熟悉的中文词语来翻译的话,可能应该叫做“共流行”更合适——顾名思义,就是市面上同时存在两种流行株的意思。
Bedford老师当时建模算出了Omicron与Delta共流行的条件,即:
两者不存在明显的交叉免疫;
以及,两者基本再生数差异不大。
现在咱们已经知道,Omicron和Delta之间并没有明显的交叉免疫,同时两者的基本再生数差异也确实不大。
但是Bedford老师预估的共流行状态,却并没有出现,
或者确切来说,没有以大家熟知的形式出现:
虽然Delta一直没灭绝,但也只能算处于小规模蔓延状态,似乎很难称作“流行”;
XAY和XBC倒是称得上某些特定地区的流行株,但又不太算得上纯种的Delta……
所以哪怕牛鼻如Bedford老师,也有失算的一天……
那么,Bedford老师的华丽模型为啥翻车了呢?
Delta和Omicron为啥没有发生(一般意义上的)co-circulation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Bedford老师忽略了疫苗和抗原原罪的效应:
很大一部分人在Omicron出现之前,就已经通过接种和自然感染烙上了原始株的免疫印记。
在那以后,即便发生了Omicron感染,也会由于原罪效应,转而增强针对原始株的体液免疫。
而刚好Delta跟原始株之间抗原距离比较短,
于是针对Delta的体液免疫一直在被刷新,
Bedford老师关于共流行的魔咒就这样失算了。
可是呢,哪怕事情的结果超出了Bedford老师的估算,
但co-circulation发生的条件,却真的是他说的那样……重复一遍啊:
毒株之间不存在明显的交叉免疫;
以及,毒株之间基本再生数差异不大。
而这,也就是马所长最近刻意提到“共循环”(即共流行)的根本原因——市面上真的出现了不少变异株,它们互相之间R0差异不大,但却不存在明显的交叉免疫。
Bedford老师预测的共流行时代,终于来了。
下面进入喜闻乐见的抢跑环节。
——请首先品鉴:
如上图,根据北大曹老师他们的中和抗体滴定结果,
三针科兴+BF.7感染后的康复者血清:
针对BA.5的中和抗体GMT为462,
针对BF.7的GMT为311,
针对XBB、CH.1.1、BA.4.6.3以及BQ.1.1.10等更是几乎没有中和能力。
反而针对原始株的GMT高达945……
最焦虑的是:感染BF.7之后的康复者血清,针对BF.7的中和活性反而还不如BA.5
用人话来总结:BF.7要跟上面提到那一堆新发变异株发生共循环/共流行/co-circulation啦~
——来都来了,再抢跑一发吧:
之前曾经提到过,曾经大杀四方的BQ.1*和XBB,双双在土澳双双吃了瘪~
(详见:《土澳,强者的不归地》)
但咱们一直不知道为啥吃瘪~
现在最新的中和测定结果已经出来了。
对于悉尼街头随机选取的受试者,不管是三针疫苗加一次自然感染,还是直接四针疫苗,
康复者血清针对BQ.1*和XBB*的中和活性,居然都不是最低。
更低的,是土生土长的BR.2和XBF。
所以许所长所谓的“共循环”,到底是一步到位,与国际接轨,反复循环各款通用变异株呢?
还是跟土澳一样,大力开展内循环?
谁知道答案?在线等,挺急的~
欢 迎 关 注
永久备份区(历史文章陆续上传中):
https://github.com/Paibangzhu/backup/issues
小蓝鸟:
https://twitter.com/paibangzhu
知乎:
https://www.zhihu.com/people/paizhaorushi
微博:
https://weibo.com/pzxlbbz(有各种带货链接)
外 快 专 区
知识星球:
https://t.zsxq.com/07c3Cnty5
三点几啦!饮茶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