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茶所展评 | 《永亮之路,永亮之作》

chasuo 与茶相处之所
2024-08-30


艺术家:张永亮

策展人:陈曦

 

开幕时间:2019年6月15日下午4:00

开幕茶会:20:00-22:00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陶瓷一街 茶所

联系方式:010-57623094  chasuovip@163.com





永亮之路,永亮之作

——写在《张永亮作品2009-2018》展览之前

 

陈  曦



一、1979-1995

 

1979年,张永亮出生于内蒙古商都县贾家村。


小学五年级时,家人搬去县城。由于户籍原因,张永亮留守在村里上学。在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强烈的厌学情绪下,画画、泥塑成为儿时张永亮对抗孤独、压抑的方式:他用小河边的胶泥塑造《变形金刚》中“擎天柱”的形象,他临摹家中挂历的风景图片,他将课本中的插图人物涂鸦改造,他在每一页书角处画上小人儿,利用连续翻页效果自制动画……


1993年,张永亮进入商都二中美术组。每天赶做完作业,他就沉浸在画室里,素描着简陋的几何体。没有太多静物可摆,就临摹水粉色彩画册。美术组仅有的一位老师,被永亮痴迷的状态所触动,就鼓励他一句:“你可以去报考中央美院附中。”


张永亮(左二)在商都二中美术组


1995年,张永亮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北京,与当年附中考前班的一些学员同住在地下防空洞改造的“洞宾旅馆”。考前气氛的耳濡目染,使永亮进步不少。后来又幸运得到商都老乡刘巨德先生(时任中央工艺美院教授)的鼓励和指导,永亮信心倍增。几天的专业和文化考试下来还算顺利。在最后的体育考试前,永亮用仅剩的饭钱买了一双球鞋。饥饿让他在冲过长跑终点后筋疲力尽……


数月后,张永亮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二、1995-2009

 

这是附中历史上的首次扩招(增加了四十名自费生名额),永亮以自费生身份被录取,每年的学费高达五千元(公费生为一千元)。为了争取自费转公费的机会(须进入全年总成绩前五名),永亮在入学后的第一年里承受着巨大压力。环境的突变让性格内向的他感到极度不适应,专业课的差距又使他产生强烈的自卑情绪。


张永亮(右三)和附中95级同学


张永亮在宿舍读书


在第二学期末,班里突发的一次考试作弊事件,直接导致张永亮失去了转为公费生的机会。他开始失眠、焦虑,感到异常疲惫。199610月,永亮被迫休学。回家后的治疗和康复漫长而曲折。直到1998年,永亮才回到学校,跟随97级继续学习。


张永亮学籍表


复课后,永亮得到学校各方面制度的特殊宽松对待。这使得永亮在习作中开始产生个人创作的主观因素。他在写生胡同的速写中,着迷于刻画老墙上斑驳的树叶光影,进而将之发展成为绘画创作。在素描大卫像的长期作业中,他不满足于铅笔缓慢而纤弱的层层铺设,换用质感粗粝的油画棒来表达石膏像的强烈动势。


附中97级下乡合影


遗憾的是,生活的压力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再次将永亮击倒。在随后的住院期间,附中师生给予他很大的支持和援助。出院后,考学和创作已成奢望。永亮开始靠打工为生,画过商品画,发过传单……直到一次找工作被骗而失忆,最终无法在京立足,回到内蒙老家休养。


从2001年到2003年,永亮的记忆逐渐清晰,但倍感孤独。此时他的写实能力尚未完全恢复。他疯狂地画画,从上千张简笔画到上百张素描速写习作——通过绘画能力的恢复来确认自己记忆力的恢复。2004年为了生计,永亮在居住地赛罕塔拉镇开办了少儿美术班。教课之余,继续读书与创作。在回内蒙后的这些年里,永亮一直得到来自附中97级同学韩鹏等的资助。2009年,永亮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恢复良好,决定再次赴京。


附中97级下乡,张永亮(中)和韩鹏(右)



三、2009-2016


2009年冬天,永亮应韩鹏之约赴京画画。途中路过故乡看望独居的外婆,画下素描《火炉》。这是张永亮创作进入成熟阶段的第一幅作品。早期作品中,“故土”为图,“记忆”为底。故乡的景、物通过主观组合的方式,以精微、细密之笔营造出哀愁、孤寂之意。


《火炉》25×16.2cm 纸本铅笔 2009


《初融》180×150cm 布面油彩 2009


《初融》之二 150×180cm 布面油彩 2009


《初融》之三 60×70cm 布面油彩 2009


《初融》系列是张永亮迄今为止最大尺寸的油画。阴冷沉寂的树林,映衬开始融化的冰雪。油彩颜料的厚涩塑造出繁密如麻的枝干——“树”开始成为画面“编结”结构的重要元素。


正当创作渐入佳境之时,由于疏忽用药,永亮的病症再次复发,于2010年再次返回内蒙家中。在失忆、腿疾和贫困的逆境中,绘画一直是永亮的意志支柱。


2012年,永亮根据早年附中的速写和对医院场景的印象,创作了油画《小花园》。他将附中对面小花园内的观棋者置换为一群身着病号服的精神病人,而在不远处的长椅后安置了一位正在窥探病人的医生。中间枝叶繁茂的树木,却在病人头顶上方变成了枯枝……永亮将自己上学、住院的双重记忆与树木的超现实意象拼合在一起。略微畸变的透视关系,与灰色、粉绿交织的怪异色相,增强了现实画面的虚幻感。另有历史意味的是,附中对面的小花园恰是1979年第一届“星星美展”的举办地,此展成为开启中国前卫艺术运动的标志性事件。


《小花园》 65.3×80.3cm 布面油彩 2012


“星星露天美展”,中国美术馆东侧花园,1979年9月27日


2013年,永亮运用立体主义风格,以住院期间亲历的四位真实病友为原型,完成了《病友》系列四幅油画的创作。画面以异常冷静、严谨的手法,塑造了两男两女扭曲、惊恐的病态肖像。


《病友》系列 60.2×50.2cm×4 布面油彩 2013


同年,以附中同学张丹肖像为原型,创作了油画《肖像》。


《肖像》 50.3×40.2cm 布面油彩 2013


2014年的作品《向日葵》不免让人联想到梵高的名作,场景则来自老家的院落。在同年另一幅作品《支撑》中出现了几何形体的树洞。几何体来自于初学美术的记忆,被作者理解为对“规则”的象征。在2015年的《山石》与2016年的《障碍》中,“石”的结构性塑造开始在画面中出现。


《向日葵》 100.3×80.2cm 布面油彩 2014 


《支撑》 100.3×80.2cm 布面油彩 2014


《山石》 80.3×120.3cm 布面油彩 2015


《障碍》 80.3×120.3cm 布面油彩 2016



四、2017至今

 

2017年开始,永亮创作进入爆发期。腿疾致使的行动不便,药物副作用导致的手抖,以及经济条件的匮乏,反而激发他集中创作出一批小幅纸本炭笔作品和油画作品。这一阶段主要以山、树等自然元素的层叠、穿插、垒积、错落,构造出主观现实的景观。其中的树枝、石块等元素以单元形态繁复演化,“编结”秩序的语言特征日趋成熟。


《有树的风景》之八 27.5×19.5cm 纸本炭笔 2017


《树》 29.7×19.5cm 纸本炭笔 2017


《有树的风景》之六 29.7×19.5cm 纸本炭笔 2017


《有树的风景》之七 29.7×20.9cm 纸本炭笔 2017


《有树的风景》之十二 27.5×18cm 纸本炭笔 2017


《有树的风景》之三 29.7×20.9cm 纸本炭笔 2017


《有树的风景》之四  29.7×19.5cm 纸本炭笔 2017


《有树的风景》之十四 29.7×19.5cm 纸本炭笔 2017


在《有树的风景》系列纸本作品中,永亮使用炭笔铺设大面积充塞画面的黑色。树枝、石块的细密刻画,顽强“对抗”着黑色空间。


我突然意识到它与传统文人山水的某些关联。明代“避居山水”代表画家文征明,在晚年解官后的绝望和伤感中,形成了独特的“幽深繁密”风格。画家在立轴上升内旋的结构中“使用了细致的笔皱,以营造山石的高度复杂结构和一种如网状的质面感”(引自石守谦《失意文士的避居山水》一文)。


《大石门村的记忆》之一 19.5×29.7cm 纸本炭笔 2018


《大石门村的记忆》之二  19.5×29.7cm 纸本炭笔 2018


《有树的风景》之二 20.9×29.7cm 纸本炭笔 2017


《有树的风景》之九 18×28cm 纸本炭笔 2017


到了《幽静》和《掘土的农民》之中,虽然加入了人物,但是树网近乎平面的精密结构,已经超越了自然形态的客观性,提升为一种自觉的语法秩序。这与永亮的成长经验紧密相关。父母多年靠编织手工毛毯为生,儿时的永亮就曾参与到这样的家庭劳动当中。树网密集而有节律的刻画,是一种极其专注的精神填充过程。这些由不断在画面里生长、蔓延、交织的线段、节点所编织的生命结构,不正像身体里层层循流的血液系统,或是脑中连缀的神经网络么?


《幽静》 20×30cm 纸本炭笔 2018


《掘土的农民》 20×30cm 纸本炭笔 2018


同期油画作品也经历着从三维现实到二维结构的语言转变。《山·树》和《月夜》系列,展现出高级的色彩调性,灰而丰富,亮而不灼。到了《树网》系列,画面中对于图底正负形的精妙分割布局,使得编织结构成为更加纯粹的知觉秩序。


《黎明的蜥蜴》 30×40cm 布面油彩 2017


《平房和树》 30×40cm 布面油彩 2017


贡布里希在《秩序感》一书中谈到:“我们把秩序视为具有建立秩序能力的大脑的标志。因此,每当我们发觉自然界里存在着规律性,我们便会本能地感到惊讶。……从运行的星体到大海的浪花,从奇妙的结晶到有丰富秩序的花朵、贝壳和羽毛,……正是混乱与秩序之间的对照唤醒了我们的知觉。……审美快感来自于对某种介于乏味和杂乱之间的图案的观赏。……要掌握辫编、结编、针织或雕刻的工艺,就得掌握这种由清醒头脑控制的较大动作支配较小动作的整体结构。”永亮作品中的“秩序”感,可以验证他大脑清醒而理智的意识。他用坚强意志力支配下的意识与感知平衡,来对抗身体与精神的病痛。


《山·树》之三 30.3×40.3cm 布面油彩 2018


《月夜》之一 30×40.2cm 布面油彩 2018


《树林》 25.3×30.3cm 布面油彩 2018


《山·树》之一 40×30cm 布面油彩 2017


《树网》之二 40×30cm 布面油彩 2018


《树网》之三 40×30cm 布面油彩 2018


《树网》 27.6×22.6cm 布面油彩 2018



结   语


已是不惑之年的张永亮,经历过太多我们无法感同的身心之痛。所幸绘画一直伴随、安抚,甚至是治愈、拯救于他。近十年,是他创作持续发力、日渐成熟的十年。十年心力之作,承载的是一个孤苦创作者的独特个案。在永亮之路的此处节点,回望与期望,与每一位际遇者共悯。

 


2019年6月于后沙峪





张永亮,1979年出生于内蒙古商都。199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附中就读期间,因病休学两年。2001年附中毕业后开始绘画创作。2003年回到内蒙古家中,坚持创作至今。


附中时期的张永亮





了解茶所更多活动信息,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订阅号“与茶相处之所”,微信号“chasuo798”:


订阅号:与茶相处之所 |  微信号:chasuo798


「茶所」位于文化氛围浓厚的北京798艺术区陶瓷一街,由多位知名艺术家、设计师、画廊家及策展人联合创立,是一家集合茶叶品饮、茶器展销、茶文化推广的机构,意图从共同的兴趣爱好出发,将当代艺术的创造力延伸进生活化的场域,提供一个多样文化形式的展示分享聚点,构建一种属于当代中国的生活方式。



茶所-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陶瓷一街

Copyright © 2017 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与茶相处之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