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林采撷传薪火,博学笃行承伟志

中大学工 2019-09-04


历史的步伐在不断前进,那些光辉的瞬间却被人们一直铭记。资讯管理学院信管党支部于2017年开展“学林采撷”活动,旨在以名家事迹彰显中大力量。该活动先后获得学生工作管理处公益项目和学校重点项目经费支持,并面向全校师生征集中山大学历史上知名学者的相关事迹,以短文本、微语的形式展现名师风采,以名人故事教育引导学生,激励中大学子奋发图强。让我们一同走进“学林采撷”成果展,近距离感受中大校史上名师学者的风采。


▲在东校园行政大厅进行展览


红色基因篇

陈望道

1919年冬天,一位叫陈望道的年轻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浙江省义乌市分水塘村。从寒冬到次年早春,他借着一盏昏暗的油灯,送走了一个又一个长夜,翻译《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第一部《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共产党宣言》只有28000多个汉字。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起点。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述起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因过于专心而误将墨汁当红糖水却浑然不觉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陈望道是中国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早年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并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回国后任包括复旦大学、国立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教授。他翻译了中国第一版《共产党宣言》,担任过《辞海》总主编。《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陈望道的事迹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鲁迅

鲁迅先生是在1927年1月来到了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3月1日鲁迅在中山大学参加开学典礼并讲演,鼓励中大学生“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 4月8日,鲁迅在共产党人应修人陪同下,应邀到黄埔军官学校作了《革命时代的文学》的著名演讲,鲁迅深刻阐述了革命与文学的关系,他说:“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他又说:“为革命起见,要有‘革命人’,‘革命文学’倒无须急急,革命人做出东西来,才是革命文学。”




理想信念篇

苏锵


苏锵院士是中国稀土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曾寄语大学生补好“磨难教育课”,多学习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苦难历史,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苏先生勤俭节约,时常在中大西门菜市场购买价格20元的皮鞋,一穿就七八年。但他对学生慷慨解囊,2014年向中大捐赠100万元,设立“苏锵奖学金”,鼓励年轻学子珍惜学习机会,将我国的稀土研究做强做大。


郭沫若

郭沫若在广东大学任文科学长期间,参与广东大学改名中山大学的筹备工作。郭沫若鼓励青年大胆创作,教导青年要勇敢迈出第一步,“写,大胆地写”深深印在无数青年学子的心中。青年是有力量的一代,是风华正茂的一代,是不惧挫折、富有创造力的一代。理想已在远方招手,信念将带领我们乘风破浪、勇敢航行,抵达最美的彼岸。“莘莘学子,济济一堂”,青年力量正当时,中大学子将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前行,在人生路上开拓属于自己的辉煌。


教书育人篇

杨树达


杨树达,当代语言文字学家,毕生从事汉语语法和文字学研究和教学。教导学生要进行独立性思考,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事物要形成自己的理解,而非墨守成规。“温故知新论”体现了杨树达严谨的教学理念,启发了无数奋进勤勉的青年学子。


许天禄

许天禄,我国神经解剖学奠基人之一。他以“动态层次绘图教学法”描绘医学之风采、演绎课堂之魅力,一边绘图一边传授知识,以实际行动向学生展现形态科学之美。师者之道在于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言传身教。学海无涯,追求真理之路漫漫,中大学子当以恩师为榜样,谨记教诲,书写求学路上的动人篇章。



师生情谊篇

王季思


著名戏曲学家王季思在1949年冒着受牵连的风险,亲自到反动政府警备司令部,为被捕学生赖春泉保释签字。“爱青年,爱学生,是当教师自然而然的事”,这句朴素而又有温暖的话语一直挂在他的嘴边,他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彰显师者之伟大。


刘节


刘节,现代历史学家,师从王国维和陈寅恪。灵魂永不下跪的他受到导师陈寅恪的启发,在王国维先生的逝世告别仪式上下跪、磕头,以最庄严的形式表达深深的感恩之情。他尊师重教、长侍陈寅恪替师挨批斗的故事仍广为流传。师者之恩,学者铭记于心,中大学子必将秉承“尊师”之风,不忘谆谆教诲,珍惜师生情谊。



不少师生在参观完在东校园行政大厅展出的“学林采撷”后对活动给予很高评价。一名档案馆工作的老师两次来到展览现场,一边拍照,一边说这活动太有价值和意义了。有的同学说:“学林采撷”记录的是中大名师们的治学教学的经典故事片段,简短的文字,意蕴却丰富。或许大师们的精神重在领悟,而不在于语言的花哨。“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影响着一所大学的气质和价值取向。而大师之精神既体现在大师的学术中,也体现在生活中,更体现在师生之情中。


还有同学认为:了解中山大学校史上学者名人故事,于中山学子而言,一来作为校史知识的科普,二来作为学术科研的勉励,三来更是中大精神的传承。读着一位又一位中大校史上的名人学者故事,脑海中回想起了罗俊校长提出的“德才兼备 领袖气质 家国情怀”。这种中大精神、中大情怀散发着光芒,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中大人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吾校矗立,蔚为国光。”中山大学校史上的名人事迹举不胜举,“学林采撷”通过微语形式展现名家风采,彰显中大力量。中大学子当不忘初心,秉承名家风范,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一代好青年。




 推荐阅读 

听说中大学生的暑假比上课还忙!

这位学霸为什么会被省委书记和省长接见?


----- 中大学工 -----

供稿:资讯管理学院

编稿:马铭谦

审核:周昀


欢迎投稿

zdxg@mail.sysu.edu.cn



为中大精神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