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节献礼!中大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中大学工 中大学工 2019-09-01

  所谓大学者,非所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中大,我们身边就有许许多多学术精湛、师德崇高的老师。他们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给予了我们人生的启迪。教师节来临,无数学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师恩的感激。其中,有一种特别的方式,那就是在恩师的耳濡目染下接过教育的火炬,两代人甚至三代人在三尺讲台上的传承与接力,让知识之火因传承而生生不息。



三辈同传大学道,桃李芬芳育英才


夏书章&陈瑞莲&刘亚平


夏书章教授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人文社科百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兼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政治学会与中国老教授协会顾问等。



陈瑞莲教授

  博士生导师,从80年代开始担任夏书章教授的助手,国家级精品课程《行政管理学》的负责人,我国区域公共治理研究方向的开拓者。



刘亚平教授

陈瑞莲教授的博士,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行政学理论、政府规制、区域治理。先后赴英国牛津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访问学习,美国锡拉丘兹大学马克斯韦尔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博士后。



七十余载教坛耕耘,夏书章教授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培养人才的系统思想与方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行政管理人才。在他的弟子中,有不少成为高等院校的学术带头人和专家教授。怀着对政治学的热爱,夏书章教授从未放下过教鞭。如今的他即便不再承担给本科生、硕士生上课的教学任务,仍坚持在家中给博士开题、授课。每年学校的学位授予仪式上,他都会双手擎5公斤重的权杖庄严入场,场景令人动容。正是因为他对学生的爱,当陈瑞莲教授提出请夏老带领她与刘亚平教授,三代学人一起给学生和年轻教师讲学时,夏老立即答应。在询问了讲学对象和时间等要求之后,夏老略作思考,便定下来要给学生和年轻老师讲讲“大学之道”,思维敏捷之至,令人叹服。定下日程安排之后,夏老一再表示当天会提前在楼下等待。夏老的时间观念也是他给学生印象最深的其中之一。夏老主张先学做人做事,后学做学问,他将管理学中的时间成本控制精准地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他身上像揣着一只发条紧绷的钟表。



  春风化雨润无声,薪火相传光不灭  


黄天骥&宋俊华

黄天骥教授

博士生导师;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史馆名誉馆员。曾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常务 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宋俊华教授

1999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师承黄天骥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在黄老指导下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现任职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主任,《文化遗产》主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高等学校第六批“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等;出版《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专著多部。



薪火相传,不知其尽也。黄天骥教授不仅在学问上承先启后,在“尊师”传统上,他通过自己的实际言行,无论人前身后,尽心尽力。他在《中大往事》中记载了很多中大老教授的故事,老先生们的言行被记录被传扬,“这些老师的为人,我是学不到的,但他们是榜样,让我知道什么叫做好,知道什么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本分。”黄天骥老师牢记作为“学生”的本分,尊师重道;又以老先生们的师者风范作为自己的榜样,重视“师者”的第一身份,言传身教,从不懈怠。黄天骥教授常记王季思先生的话:爱青年,爱学生,是当教师的自然而然的事情。自从教以来,黄天骥教授将这种“自然而然”贯彻始终。他曾言:“师生之情所独具的温厚清醇,往往难以言传。”他与学生宋俊华之间也发生过不少感人的故事。


谈到黄老,宋俊华老师最佩服自己恩师的就是——直到今日都保持着对自己学生的“好记性”。“只要是上过他的课的学生,哪怕是只上一门选修课的本科生,大部分他都能记得名字记得样子。我总是很惊奇,说起哪个学生上过他的课,哪个学生毕业以后现在在哪工作,他都记得。”正因此,很多本科生都说,能上黄天骥的课实在是一种幸运,黄天骥老师一直坚持着让这种“幸运”延续下来。2000年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刚建立的时候,已经退休的黄天骥以66岁的年纪主动请缨,前往珠海为一、二年级本科生开课。宋俊华老师说“去上两节课一来一回光是路上都要花四五个小时,看着他年纪那么大还有着充沛的热情。当时这对年轻老师们有着极大的触动。”而宋俊华老师做学生时最感动的事情是,在他“闭关”“熬”论文的时候,黄天骥教授经常会在傍晚打来电话:“没什么,就是过来看看你。”然后,他就会从自己的住所步行出来,一直走到学生的宿舍里。“他知道论文写作的过程很苦,经常会有‘卡壳’的时候,又怕我有压力,就亲自上门来,每次来都给我关键启示。”宋俊华老师说。


  一代人的坚守,一代人的传承  



毛蕴诗&秦昕 

毛蕴诗教授

经济学博士,比利时鲁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企业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兼任《管理科学学报》、《学术研究》、《经济管理》等多家杂志编委。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商管理学科评审组成员、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经济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政府参事。现主要致力于企业转型升级、企业国际化经营、企业成长与重构、市场结构分析等方面的研,已独立完成和主持承担了30多项国家级、省级、国际合作项目和横向课题,出版著作、教材2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百余篇



秦昕副教授

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哈佛大学商学院中美富布赖特(Fulbright)联合培养博士生。现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常任轨副教授,入选中山大学“百人计划”紧缺人才引进项目(2014年),青年珠江学者(2018年)



1992年,毛蕴诗教授开始了在中山大学的执教生涯,不久他就作为学科带头人主持了企业管理博士点的申报并获批准。中山大学也如愿拿到了华南地区第一个企业管理博士点。他作为指导老师,培养出中山大学第一个经济学博士和第一个管理学博士。到中山大学之后,毛蕴诗教授先后在跨国公司管理与国际直接投资、企业成长与重组方面展开研究。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2006年,他就开始关注全球视野下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毛蕴诗教授不仅做学问非常出色,也非常注重以前沿专题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秦昕老师是中山大学管理学院2009届的本科生,可谓青春从中大启航。他本科毕业时获得了“校级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奖”,指导老师正是毛蕴诗教授。至于为何选择重返中大任教,秦昕老师除了提到中大的热情让他觉得受到了很大的礼待外,很重要的是中大是他的母校,是一个适合青年学者做研究的大学,有很多有影响力的前辈,有很多钻研的、向上的青年伙伴的地方。 无独有偶,秦昕老师在教学里会主动地融入科研,让学生对研究的精妙之处有更多的认识。他在给本科生上课的时候更多的是讲最古老经典和最前沿的东西。在秦老师的课堂上有大量的研究,很多都是最新的,很多也是他自己在做的。


  育哲学精英,传精神火炬  



冯达文&陈少明&马永康

冯达文教授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禅宗与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曾任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中山大学比较宗教研究所两所的首任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禅文化研究会会长。1997年与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合作共同主编教育部下达的统编教材《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2007年经中宣部、教育部遴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中国哲学史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参与主编新编教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该教材编写工作同时被列为2007年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获评广东省岭南优秀教师,2015年获评广东省第二届优秀社会科学家。自1993年以来,曾先后主持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和宗教学两个博士学科点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个人作为导师培养了博士研究生39名、硕士研究生26名。



陈少明教授

冯达文教授的学生,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先后获广东省“珠江学者”中国哲学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兼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曾在哈佛大学、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从事访问教学或研究。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哲学史方法论领域的耕耘。出版有《儒学的现代转折》、《汉宋学术与现代思想》、《反本质主义与知识问题――维特根期坦后期哲学的扩展研究》(合作)、《被解释的传统――近代思想史新论》(合作)、《齐物论及其影响》、《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做中国哲学——一些方法论篇章》和《仁义之间》等著作多种。并获广东省劳动模范、南粤优秀教师称号。 



马永康老师

中山大学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师从陈少明教授。曾在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 2010年进入中山大学哲学系工作,现为哲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哲学、经典与解释,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等各级项目多个



冯达文教授从教五十余载,笔耕不辍,砥砺耕耘,“愿得天下英才而教养之”的初心从未改变。2011年是冯达文教授的七秩寿庆,他的学生们商量着为恩师做几件助兴的事,其中之一,便是出一本为纪念老师寿庆的学术论文集。2015年是冯达文教授在中山大学从教50周年,弟子们又出了一本纪念老师从教50周年庆贺文集。陈少明教授在《情理之间》文集的序言中回忆了冯老的几件小事,深深感佩于恩师的人格魅力。“其一,80年代末的政治清查中,相关事情原本是许多年轻人基于直觉与同情心共同参与的行为,但处分落在冯老师身上时,他毫不推诿,坦然承受。”“其二,21世纪初中山大学招揽贤才,为聘请刘小枫到哲学系任教,冯老师既力劝小枫,又游说校方。”“然二十五年来,我从未见过他有任何争个人名利的举动。”在《顺性遂情》序言中,冯达文教授在1985年招的第一个硕士生——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重庆老师回忆到冯老师在课堂上最有趣的名言是“往白开水里加再多的开水也冲不出茶味来”,谈到冯老师“不满足于欠缺个性的统编教材,硬是以一己之力,重新写就洋溢着才华与激情、文采与哲思的讲义”。


梅贻琦先生曾言:“学校犹水,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些前辈老师的为人品行和学术精神彰显着我校的精神与风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多少人正是在这种“夫子游”的学习中,走上了学术研究这条路。


桃李芬芳满天下,教泽绵长遍九州。祝愿所有的老师教师节快乐,也衷心希望中大学子能够勿忘师恩,将恩师们所传递的“中大精神”延续下去,让其生生不息。



祝全体教师节日快乐!



推荐阅读

中大这些教师获得省表彰!其中3位曾任班主任!有你的老师吗?


军训教官:威严背后的可爱!



--- 中大学工 ---

资料收集:战伟龙 马姣姣

撰稿:战伟龙 马姣姣

封面制图:刘佳燕

编稿:刘佳燕

校稿:许嘉茵

核稿:周昀


欢迎投稿

zdxg@mail.sys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