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念抗战西迁,重走校史之路,传承中大精神

中大学工 2020-02-13



2018年10月21日,是中山大学抗战西迁8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博雅学院2018级全体本科生与部分硕士生博士生,在班主任吴宁老师的带领下依次前往文明路、石牌旧校址,踏上寻根之旅。本次旅途有幸邀请到哲学系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讲师、校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大精神文献选读》通识课的授课老师陈长安为同学们带来一路精彩详细的校史解读,“中大精神”在旅途中多次被陈老师提及,也深深触动了每一个博雅学子。“树一最高学府,以救中国救民族”,中大初心铭记在心,振兴中华永志勿忘。


“以广寒宫为始,踏上寻根路”

住在宫里的每一个博雅人都知道,广寒宫门前有一个纪念石,上面刻有“回归”二字。学也回归,行也回归,寻根之旅就从这里开始。在陈老师的介绍中,我们不仅了解到广寒宫歇山重檐式琉璃屋顶的中国古殿式建筑风格,还了解到其设计者国立中山大学建筑系黄玉瑜教授随校西迁澂江、在保山壮烈殉国的英雄事迹。它是康乐园建筑从完全西化、中西融合过度到逐渐中国化的顶点。而我们此行,便是寻找最早、最纯正的中国文化底色。


“钟楼钟声几度响,学风文脉永传承”

寻根之旅的第一站,是越秀区文明路老校址大钟楼所在地。这里是中山大学的发祥地,清朝曾为广东贡院,见证中大从两广师范学堂、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国立广东大学到国立中山大学的演变,也目睹中山先生在共产党人帮助下展开国共合作、召开国民党一大的全过程。慢步古老钟楼,渐渐走入历史。在这里似乎可以看到身着威严帅服的中山先生宣布三校合并为国立广东大学,仿佛可以听见大师们抑扬铿锵的讲学之声。

全体师生在大钟楼前合影


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钟楼


沿着斑驳的龙湖墙,来到雕栏画栋的广东贡院明远楼。广东贡院被誉为清代四大贡院之一,明远楼,又称红楼。牌匾上书写“天开文运”四个大字,昭示着岭南文脉之流衍,大厅内为贡院全景的复原图,仅此就可想见当初恢弘气势,无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化作瓦砾,所幸红楼犹存,学风仍在。


若说贡院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那么紧邻明远楼是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就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1925年,在张云博士提议下,中国高校最早的天文台之一、广东省最早的现代天文台建成,培养了近代众多优秀天文学家。天文人文,交相辉映。红楼有梦,钟楼有声。声之旷远,意在警世。兴学救国,吾辈之责。


“街边野餐席地坐,轻来慢走不留痕”

游览完天文台,已近日中。同学们就近在街边一公园席地而坐,有条不紊地分发快餐,在短暂的午餐时间畅聊所见所闻,遥想、体会八十年前抗战西迁途中风餐露宿之艰苦卓绝、矢志不移。“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除了欢声笑语和美好的记忆,同学们什么都没留下,因快餐盒数量过多怕给卫生工作带来不便,同学们还细心地将用完快餐盒排好放置于垃圾桶旁。中大精神的感染,就在点滴之间。 “无论哪一件事,只要从头至尾彻底做成功,便是大事。”


“筚路蓝缕启山林,诚以五者锻风骨”

寻根之旅的第二站,我们来到了文明路迁址后的主校园——石牌校址。校区以中山先生像为中轴线核心,左文(文学院、理学院)右武(法学院、工学院)。同样是红砖绿瓦,文法楼比起康乐园内的建筑更具中国传统色彩,除了复兴传统建筑以弘扬民族精神的考虑外,还兼具传承文化火种的使命感,“以为我民族国家复兴前途之所托命”。

 

为复兴民族传统,归回文化本源,校区规划命名还多采自中国的名山大川,如文学院所在的“衡山”,法学院所在的“萌渚岭”,校训石所在的“贺兰山”,最大的“洞庭湖”、最北的“青海湖”等。此举之意在于“使入本校者,悠然生爱国之心,即毅然负兴国之责”,邹鲁校长的满腔赤忱和厚望可见一斑。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早在鲁哀公问政于孔子之时,孔子便提出“诚以治国”。国如此,身亦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成为中大校训,承载了对中大学子具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厚望。抚摸着校训石,一种温情和敬意油然而生。

全体师生在十周年校训石前合影


“牌坊精神今尚在,字迹留痕诉沧桑”

坐车观看国立中山大学西门牌坊后,我们来到寻根之旅的重点国立中山大学南门牌坊。如今矗立于南校园北门的牌坊就是2001年仿照它所建成的。牌坊背后大字“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不仅源于《大学》“八条目”,更是源于中山先生1924年3月2日大钟楼三民主义第六讲。中山先生提出,为了恢复我们民族的地位,要恢复“固有的智能”——“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及“固有的旧道德”—— “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此即西门牌坊背后大字。这种刻在牌坊上的中大精神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坚定“文化自信”的宝贵文化遗产和思想资源。牌坊上邹鲁校长所题“国立中山大学”的字样,曾被水泥覆盖涂改为“为人民服务”,直到2014年才按原样修复,遗憾的是,牌坊的修复白璧微瑕,“中”“学”“立”三字的笔画不够明晰。绿荫掩映下的牌坊,在今人眼里更显沧桑。

 

1952年的全国院系调整,中大的工学院和农学院留在石牌校区,文理学院等则迁移至岭南大学校址康乐园。虽已离去,反思仍存,精神仍在。

石牌校区牌坊


80年前的今天,广州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中山大学开始西迁。80年后的今天,中大博雅学子重走校史之路,感受先辈之志,传承中大精神。中大三迁,校本部一迁澄江,二迁坪石,三迁梅县。一路战火与书声相随,所罗门与象牙塔并存,纵使如此,中大师生仍准时开学,孜孜不倦传承文化,弦歌不绝,可歌可泣。

 

抗日战争期间,中大在纷飞的战火中几度辗转,许多师生为救国献出一切,其中最为惨烈的要数坪石突围、三迁梅县、连县、仁化诸地之时。日寇当时包围了校园,建筑工程系卫梓松教授自杀殉国、附中教师陈兴焰、学生诸兆永惨遭杀害。抗战三迁中大师生殉国者达三位数。悠长的历史,不仅仅是光辉的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中大与中国一息一脉相联,中大的兴衰荣辱与中国的起起伏伏共振,沉睡的历史永不会被抹去,如今时代亦暗潮涌动,我们应“铁肩担道义”,更思成大事。

 

穷本溯源,钩沉索隐。寻根之路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正如陈老师所说“身为中大人,至少应重走一遍西迁路、校史路”。寻根的目的不是简单的怀古伤今,更应该是通过那些能让我们现在热忱的心依然感动的故事,去明确自己身上的责任,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全体师生在牌坊前合影留念



以下为部分同学的心得体会——

苑艺洁

这次老校区寻根活动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温暖,这是我们班第一次集体活动,大家一起跟随吴宁老师和陈长安老师回顾中大的历史,离开康乐园到石牌去感受中大的气质和精神,中午一起在路边吃外卖,拍了好多的集体照……这一天我与很多以前从没说过话的同学交流上了,这种互动让我在新的环境中有了归属感。

石牌蕴含的是中大的灵魂与过往,康乐园承载的是中大的身躯与未来。精神与肉体不可割裂一如过去与未来不可分离。我们带着灵魂追忆过去却不沉湎于过去,我们放开步子追逐未来也不只盯着未来。

郑又源

赵婉言

黄昏时的牌坊闪着金色的光芒,褪去了的朱红尽显昔日沧桑。我曾坐在车上一次次路过,却未曾知道这路中央的牌坊有着怎么样的故事。现在,我知道了:它受过抗日时期硝烟的熏染,却承载了数十年前老校区的辉煌。

这次前往老校园的旅程让我了解了中大历史的厚重与中大精神的丰富内涵,但我也不无惋惜,首先是邹鲁先生的题字被毁,其次是古建筑没有被保护好,再者是中大学生抗战牺牲纪念碑仍没有着落。

我们该记住些什么?我们该改变什么?

追求实证,追求信史,追求得知真的权利,愿自在下始,虽万死、虽千刀万剐,吾辈永志不辞!

吕延治



 推荐阅读 

四六级考试,你开始复习了吗?

一周讲座集锦 | 这场中大的学术盛宴里,哪一个是你的菜?


----- 中大学工 -----

供稿:博雅学院

文案:陈洪珏

编稿:马铭谦

摄影:曹越

封面制图:刘铿

初审:许嘉茵 周昀

审核发布:钟一彪


欢迎投稿

zdxg@mail.sysu.edu.cn


为博雅学院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