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是中大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6年前他选择去西藏工作并坚持至今

中大学工 2020-02-13

  



一切源于20年前的那次选择


1999年,人类学研究生梅方权成为中山大学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那年没有西藏的支教点,于是他挑了最远的青海,要求去最苦的小学。那一年,他告诉自己:“身体不行,心理要行;心理不行,意志要行!”18年后的2017年,梅方权站在西藏昌都的土地上,以昌都市委常委的身份迎接中大第十八届支教团。他对师弟师妹们说:“我人生的第一个18年是在家乡成长,第二个18年是在广东学习工作,第三个18年,希望扎根西藏。”


图1 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左一:梅方权)


谈起当年的启程,他说,“五十多小时的列车,把我们一行三十名赴青海民和、循化、大通支教的团友从北京送到了西宁。一路往西,催生一路感悟;万里山河,费尽万般心力。”后来,梅方权将这“一路感悟”整理书写,留下了许多真挚感人的支教记录。谈起初心,梅方权说“当初选择支教,就是想实实在在为贫困地区的教育添砖加瓦。学生,包括贫困地区的学生,都是祖国明天的希望。为了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才有了一批批志愿者的支教,现在更有了国家层面对口援藏援疆等组织的组团式支教,组团式医疗服务!本人过去,现在,未来都只是志愿者中的普通一员!会与各位继续为贫困地区多做贡献!“


图2 第一届青年志愿者欢迎座谈会



心系母校,全身心投入支教第一线


1999年,已奔赴青海的梅方权依然密切关注着母校发展——“当初秋的西北莽原银装素裹之时,母校捷报频频的好消息传入耳中,先是在省大学生运动会上满载而归……,再后来是听说中大珠海唐家湾新校区建成,当时激动得手舞足蹈。”这应该是每个支教人的心声——“我想,无论何时何地,‘中大人’在我身上都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将永远伴随母校的脉搏一起跳动。”


图3 第一届支教地照片


带着这份烙印深情,梅方权尽心尽力活跃在支教地的教学一线,并学以致用积极进行调研,对素质教育路在何方、驮村现象与城乡统筹问题等深入思考并形成了报告。“我涌起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一定要竭尽全力教好他们。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职校是神圣的殿堂,他们是怀着迫切与认真的心情来求学的。”


高高的山上白塔

吹着泥皮落了

老师明天就要离开了

我们寒假孤单怎么过哩


梅方权摘录自己的学生写的小诗感叹道,“人生苦短,但许许多多的真情却是那样的绵长,令你无法忘却,无法释怀,无法淡化……那窗台上学生们偷偷放下的土豆,那作业本上可爱的留言,那皎洁月光下孩子们的欢笑,那茫茫荒山上师生们的足迹,一幕一幕,可曾忘记?”


“但愿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此月永恒,此心永恒。举头再望,晓雾已上,晓霜初降,窗子上的霜花竟也是如此的美丽。但愿能乘晓风,行经四海,阅尽千帆,万里江山踏遍。”2000年7月,中山大学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队员即将离开青海民和。“骊歌阵阵,汽笛一响,我们就要作别西天的云彩、湟河的山水和高原的人民、可爱的学生,作别这一方我们曾为之流过心血、汗水甚至是热泪的土地。”梅方权在心底问自己:“你还能来吗?”他祈愿这一次只是暂时的别离,“但是,将来的事,谁又能说清楚?”


图4 梅方权获得地区青年志愿者优秀服务奖



牵念和信念令他重回西部,扎根西藏


梅方权从大学时期就养成了读书思考和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的好习惯,在中山大学十年就读期间,深入20多个省的50余个贫困村进行田野调查,多次参与志愿活动,最大的兴趣是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他还曾是中山大学第5期马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修班学员和求进报社成员,可以说这些实践经历都一点一滴浇灌出他坚定的忠党爱国、扎根基层、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图6:梅方权(右)2003年三下乡与云南拉祜族同胞合影


梅方权认为自己的家国情怀也离不开母校对自己在思想上和道路上的深刻教导。他说:“当年老师教授的知识,对我现在的工作依然大有裨益,对我如何融入边疆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互相理解,如何改变区域的贫穷落后面貌,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谈起大学时期从事过的田野调查,他说“我在江西、云南、东北、陕西、青海和西藏等地做过较长时间的田野调查。当时条件虽然艰辛,但每次调研过程中与群众产生的深厚感情,也使我不知不觉忘记了探索的艰苦。下田野既积累了学术观点,又培养了我知人阅世的本领和对土地和人民的感情。”


2013年6月,梅方权重回西部,来到西藏,只不过这次是以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行署副专员、党组成员的身份。梅方权说,对西部土地和人民的这份牵念,最终让他重回西部,在西藏昌都扎下了根。


梅方权说,在西藏推动区域发展,参与精准扶贫,固然是一项艰苦的事业,但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有全国人民的支持,更有今天广大藏族同胞思稳定盼致富的激情,我们的干部们充满信心。面对困难时,我们会很自然想起老西藏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还要再加上一条:‘特别能创新’!”


二十载回望,那段青春依旧热血澎湃。梅方权感慨地说:“改革开放40年以来,西部大开发近20年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硬件不断改进的同时,但个别偏远地区仍面临师资缺乏等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尤其对高质量教育的期待还比较迫切。今天开展研究生支教,依然具有时代意义!”


根据教育部、团中央组织开展的研究生支教团扶贫接力计划,作为广东省最早参与该计划的高校,中山大学每年均组建研究生支教团赴西部支援当地的教育事业。


自1999年起,中山大学已经选派二十届共230名具备报送研究生资格的本科生及在读研究生赴青海、甘肃、山西、宁夏、广西、西藏和云南等西部地区支援地方教育事业。历届支教团学生在完成好既定的教学任务之外,通过整合学校以及社会各方资源,共建设项目几十项,受支教团资助、奖励的贫困学生超过6000人次。这是一场为西部山区的孩子们打开知识之窗,铺垫走出大山、通往梦想道路的接力。


       近年来,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先后获得广东省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奖、广东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奖、镜头中的最美支教团、西藏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等奖项。



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历届合影及活动照片


第一届


第二届


第三届


第四届


第五届



第六


第七届


第八届


第九届


第十届


第十一届


第十二届


第十三届


第十四届


第十五届


第十六届


第十七届


第十八届


第十九届


第二十届




 推荐阅读


神奇队伍在哪里?


发奖学金啦



--- 中大学工 ---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公众号、中山大学官微、羊城晚报

整理:高晓文

封面制图、编辑:刘佳燕

初审:许嘉茵、周昀

审核发布:钟一彪


欢迎投稿

zdxg@mail.sys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