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寒假开始了,小伙伴们对这些学习APP热烈讨论起来

中大学工 2020-02-12

一个小伙伴告诉学工君,上学期他的同学们天天都在朋友圈打卡,知乎live、喜马拉雅、得到……还有转发精读外文、英语单词背诵协议。他从一开始的默默围观,慢慢地有点不淡定。他开始考虑是不是要加入。


说起线上付费学习,确实是近几年开始流行起来的。


- 2016年5月15日,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分答”上线。通过这一平台,你可以快速地找到能给自己提供帮助的那个人,用一分钟时间为你答疑解惑,很多名人和各领域的专家也都加入分答付费问答模式。

-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全力打造“得到APP”。

- 喜马拉雅FM创办知识付费节“123知识狂欢节”。

- 知乎上线知乎live……

- 2017年3月7日,豆瓣网推出了首款付费产品——“豆瓣时间”。

- 2018年,各“知识付费”平台用户的规模接近3.6亿,市场份额接近150亿元。



学工君梳理统计了一下知识付费各类型代表APP:


- 私家课(即购买在线网课学习)类型:得到APP、逻辑思维、知乎私家课、网易公开课

- 纯音频学习类型:喜马拉雅、知乎live

- 语言学习类型:扇贝单词、流利阅读(又名英语流利说)



对于这些APP能不能帮助到同学们,小伙伴们各有各的看法:


林品之(化名,以下都是)

16级本科生,语言自学达人,精通多门外语

在我学习各类语言的过程中,这些知识付费APP给了我许多的帮助。虽然有很多APP为了吸引更多会员采取了类似于“朋友圈每日打卡返学费”“转发给朋友减免学费”等营销手段,但是这不失为激励我坚持学习而不半途而废的一种好方法。在我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我认为语言学习最忌半途而废,我自己现在每天都需要看原文文章,读一大段原文来保持对语言的敏感,背单词尽管也需要但不是特别重要。我支持这些知识付费APP,是通过ta约束自己,因为单靠自律比较难。


田所浩

18级本科生,非哲学系的哲学爱好者

这些APP给了非专业领域的爱好者提供了知识入门的好机会。我对哲学比较感兴趣,也咨询过师兄的课表去哲学系蹭课。但是我发现,那些专业课对于我这样的外行爱好者不够“友好”,因为对专业学习者而言已经非常熟悉甚至被当成常识的东西在我这里还是很难的。师兄也建议我去蹭哲学系大一同学的哲学导论课,可是与我自己的课程时间冲突了。因此,我在几个APP上报名了哲学课程的学习,这些APP的课程的对象就是爱好哲学的普通人,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容易。


杨不过

16级本科生,知识付费达人,知乎超级会员,得到大神LV5

我一直是知识付费的忠实拥趸,自己也在这些知识付费APP中购买了一些课程。虽然这些APP的课程良莠不齐,但还是有许多非常厉害的专业学者在上面讲课,在这些APP上购买的文学类以及艺术类课程的确让我增长了许多见识,受益匪浅。能够超越时空的阻隔、不需要千里迢迢赶去某大学也能听到大师的讲课,这一点便足够让我为之付费。


徐比利

17级本科生,前知识付费拥趸,知乎超级会员,得到大神LV6

我以前会有这样的想法:看到一个我喜欢的课程又便宜了一些,赶紧购买;谁谁谁又出了新课程,赶紧买买买;对于知识,我们一直生怕错过。也会想着,这些课程买了之后一直是存在手机里的,现在没时间,以后有时间了再看。因为是知识,所以我们购买起来比衣服游戏玩具等更加没有负罪感。但课程购买多了,有时我反而更加迷茫和焦虑。现在我打开知乎、得到,看到里面密密麻麻的课程,甚至不能回想起来每一个都讲了什么,尽管我的确花了时间精力去学习这些课程。我总结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知识不去践行,等于没学。要把已经付费购买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再去购买下一个课程,更可行。不停地买买买,只能让自己成为营销之下非理性的消费者。


许夏万

17级本科生,获得过许多诗歌奖的诗人,古典乐爱好者

我自己基本没买过这些知识课程、live之类的。我觉得知识付费很符合情理,享受别人的脑力劳动成果理应支出费用,跟买专辑是一个道理。但是目前看来,网上各种live(比如知乎)质量不能保证,且介绍过于简单和封闭,观众在决定付费前所得到的信息不足,以致难以判断最后获得的课程是否为自己所需,这一付费是否值得。同时这些付费APP的过度营销也让人觉得反感,学习知识是自己的选择,一定要扯朋友进圈其实是将自己的意志强施于人。


嗷呜

17级本科生,知乎大V,知乎历史问题优秀回答者

记得以前上高中的时候,非常不理解一直很稳、学得很好的学霸们每次考试前都“慌的一匹”,觉得这是非常装。现在才明白,在他们的角度,他们可能是真的慌。正因如此,我对所谓的速成班,网络培训嗤之以鼻。原因很简单:利用信息不对称赚钱,尤其是通过教育别人如何年薪百万而年薪百万的这类无意义的智商税,实在是太多了。简单点说,就是那么一点的专业差距对“你”的真实意义,绝对值不上信息不对称和商业炒作后的价值。我觉得,越是缺乏对专业知识基本的敬畏,缺乏安全感的人们,在看到包装精美的“Live”“知识大学”之类的,通过炒作焦虑而吸引眼球的时候,就越容易“上当”。



看来,小伙伴们对知识付费APP有不同的看法。学工君给小伙伴们提个建议:无论你是否要购买这些知识付费课程,首先一定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慎重考虑,不被焦虑所驱使,不被营销所迷惑。学习方法有很多,找到适合自己的“款”才重要!



推荐阅读

1、终于考完,围观学霸宿舍!

2、党委学生工作部2019年寒假值班安排


--- 中大学工 ---

采写:徐越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封面制图、编辑:杨力峰

初审:许嘉茵 周昀

审核发布:钟一彪


欢迎投稿

zdxg@mail.sys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