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新华社“跨界”实习,保研清华,看看她在成长中怎么做选择

中大学工 2020-02-11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中山大学团委 Author 新闻部


人物简介


何思萌,中山大学法学院2015级本科生,曾获得中山大学2018大学生年度人物、国家奖学金等荣誉。中山大学团委青年传媒中心“学霸说”栏目主要执笔人之一,曾实习于新华社、公证处、法院、律所。现已保研清华大学法学硕士。





▶︎ 法律与媒体交集的探索者


回忆起那些采访他人的时光,她说在大学参加记者工作并非偶然,只是她一场沿亘九年的如期而至


九年前,她的第一篇通讯稿在《番禺日报》上发表。学校破天荒地用发通知的电子大屏幕反复滚动登报消息,这对一个学习很一般、甚少得到表扬的小学生而言,是毕生难忘的第一次


从那时起,她就有意无意地练习写作、撰写报道。进入大学后,她加入了青年传媒中心新闻部,执笔“学霸说”。何思萌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自己独立完成的第一篇学霸说的过程。采访结束后她听着音频一字一字地敲下录音稿直到深夜,为了听清楚一句话反复拖动进度条,整理出完整的Q&A。从录音、初稿、到修改无数次后终于发表的成稿,她说,“像看着自己种的小树苗,一点点长成了。”


“学霸说”成为了何思萌一个打破次元壁的契机,一个在她还不够优秀的时候去接触一群非常优秀的人的机会。她极其珍惜的这短短一两个小时的访谈,每次采访前都会用各种办法搜集资料,希望能问出更有趣的故事、获得更有效的信息。交流间得到的一些宝贵建议,对她也影响至深,“你会发现,他们的成功不是无缘无故的,每一个受访者都闪耀着自己的光芒,他们独立而有思想。虽然他们走向成功的路径有所差异,但每一个人都走的很踏实。我想让更多人知道原来路可以这么走、时间可以这样安排,人生可以如此精彩。”——三年后的今天,她也成了能与曾经采访的过师兄师姐相比肩的人


法学背景在做记者工作时,常常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写一些稿子时,一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规范,看有什么规范可以定性问题、解决问题。”何思萌说,新华社的实习为她提供了一个新的看社会的平台,更让她深刻意识到,媒体人拥有法治思维的重要性。她试图了解媒体是怎样运作的,运作过程有哪些环节,她想知道怎样减少舆论对司法的影响、又怎样发挥公共意见的作用,以及该用怎样的方式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法律这个复杂但遍布生活每个细节的学科。


想做的事情很多,实际能做的实在是太少太少。“我只是众多探索者中微不足道的一个构成分子。”但何思萌说,既然做了,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 “一定要做选择的,也一定会做错选择的。”


提起三个月前山竹到来前的那个手忙脚乱的晚上,何思萌至今历历在目。她匆匆取消机票,改了高铁票连夜北上赶往北京参加保研面试,顺利驶出台风辐射范围之后,她用微信给家里人报了个平安,终于放下了心。


何思萌并不是一个目标清晰的人,她甚至连个像样的目标都没有。她把自己描述为一个很迷茫的人——不停地选择新事物,不停地放弃,大多是临时决定、率性而为


确定保研方向之前,她曾经试了很多个法学学科方向。做网约车的创新项目,从经济法和行政法角度写论文;探究佛山南海的土地确权问题,从物权法和土地法角度出发写研究报告,走访采写村民小组、村支书、城乡管理局负责人;在台湾清华大学交换期间,担任科技法律研究所研究助理,完成网络法、环境法的多篇报告;主持中国法制史方向的创新课题,拿着几百份珠三角老契约翻来覆去地研究。每一次做出新选择,她向来全力以赴,硕果累累,调研获奖、课题结项、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虽然一个项目做到最后发现这个方向并不适合自己,但过程中收获满满。“虽然迷茫,但我不会让自己闲着,此路不通就换一条,这种方法尽管费时间,还很累,但很管用。你一定要做选择的,而且你也一定会做错选择,不妨大胆一点,试了再说。”


经历了一个长久而疲惫的过程,何思萌终于完成了这一系列纷杂的选择。她出人意料地选了相对冷门但综合的比较法学。她的逻辑里,一个选择的作出要考虑两个标准:首先是擅长,而后是喜欢。迷茫中的何思萌用擅长的东西逐渐培养了自己的自信心,最终才发掘出自己的兴趣,培养成自己的特长。“我到现在都还在想,是什么给了我这个贪玩的人选理论法的勇气”,她笑道,“或许是爱好并有一点擅长翻译、文学和历史吧?毕竟,如果你做的事情没办法给你带来成就感自豪感,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这世上没有一个机器能让你提前知道某个选择是对还是错——都是自己试出来的。有一些人很幸运,有人帮他试过了,或者有人愿意带着他让他少走一点弯路,但大多数人没有这么幸运。我只知道,再不报名,ddl就要到了。那就,试试吧。”



▶︎ “要相信,每件事都潜藏一种隐秘地呼应”


九年后,《番禺日报》的编辑找到了何思萌,请她回顾这些年校园记者的经历,刊登在教育版头条。在走出一大截时光以后,又回到了故事的起点。


这是一场姗姗来迟的呼应。


在过去的日子里她做过很多很多,“每一件事都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哪一件能够独立存在。比如看似毫无意义的一项工作,可能在未来成为独一无二的优势;又比如我喜欢采访,喜欢写作,喜欢历史,这种热爱贯穿在我的每一个阶段,现在一回头就发现,它们都是一个个极深的伏笔,终于在某一天断断续续地汇集到一起。”


在台湾清华大学科技法律研究所交换期间,一位教授正在招募研究员,何思萌作为唯一一个大学部学生参与到了文献翻译与整理工作中,也恰在这位教授的指导下,她有了许多跟硕士生、博士生一同撰写研究文章的机会。结束交换后,这位教授还亲自为她写了一封推荐信。在台的学术成果与这份分量十足的推荐信,助力何思萌叩开了保研复试大门。“你的一些习惯会决定很多事情,虽然不知道自己现在做的事情到底有没有价值,但只要你愿意去做,你走过的路就不会背叛你。”


无法预知未来,那么现在能做的便是积累,这是一个蛰伏等待的过程。何思萌很笃定,如果不是由于过去诸多经历的汇聚,她是无法走出今天这片天地的。“前三年马不停蹄地努力,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给了我报名清华的机会。”


而她所积累的不止是学识。


哪怕是以前你最引以为傲的东西,在你没有踏上一个新的平台之前,你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但事实上你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曾几何时也不知地厚天高的她,凭借特长加入了钢琴社。听着琴房里日日此起彼伏的李斯特的《钟》、肖邦的《叙事曲》,看着有人听一遍音乐就能扒下谱子,并且能奏出不同的风格,发现这样厉害的人还坚持每天练习、甚至每周迢迢从北校赶到东校只为练上一整天的琴。那时她恍然领悟:“你需要始终保持一颗谦卑的心。”这些年,她在任何一个领域的任何岗位上,始终平和谦卑,熟识她的人大多对她的专业与谦和印象深刻。


——从故事的最初,齿轮就已经开始了隐秘地转动,而等待着来日冥冥之中的呼应



如今将要踏进清华园的何思萌,已不再像刚入学那般兴致勃勃地尝试一切新事物,她开始有所选择、从迷茫的沼泽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提起未来,她率真、坚定,眼神里闪烁着期待


“不知道接下来会遇到什么,可能会在清华被各路神仙碾压得很惨,但没有关系,能看到雪就赚了。”




 推荐阅读 


新学期,先看看学霸的笔记怎样做


基建进展飞快!中大这些大楼即将建成



--- 中大学工 ---

转载来源:中山大学团委公众号

转载编辑:郑晓雪

初审:许嘉茵、周昀

审核发布:钟一彪


欢迎投稿

zdxg@mail.sys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