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加快建成大湾区首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不久前,随着国内最大的“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驶向深蓝、戴永久院士工作站在三沙市揭牌,中山大学海洋学科群进一步经略南海、向海图强,以更好地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中大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办学98年来,中大始终坚持与国家同行、与时代同向,赓续红色血脉、培养一流人才。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大坚持胸怀“国之大者”,扎根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路,成为全国改革发展速度最快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
“百年中大始终紧跟党和国家的发展步伐,形成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新格局,学科布局、办学空间、教师储备奠定了下一个百年蓬勃发展的基业。”近日,中大党委书记陈春声在接受南方日报、南方+专访时说,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中大将努力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大湾区首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
扎根粤港澳大湾区三座城市办学
Q & A 01
南方日报、南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怎么理解这句话?
陈春声: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根本遵循。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关键在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双一流”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党建育人工作深度融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强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为党和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能担当时代重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内的孙中山铜像
Q & A 02
南方日报、南方+:中大大力度改革,发展速度瞩目。怎么做到的?
陈春声:在国家和省市的支持下,中大实现了跨越式的改革发展,整体实力稳居国内高校前列,若干指标已经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我自己有三点深刻感受:
我们更加明确牢记“国之大者”、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意识。作为国家重点大学,这几年中大人明白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打造了“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极地”号科考船、天琴中心、中大谱仪等一批“国之重器”,并加快建设高水平生物医学实验室,科研经费从7年前的10多亿元增长到40多亿元,加快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我们更加明白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探索具有中大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大一新生集中在广州校区南校园学习生活,感受百年中大的深厚精神底蕴和文化传统。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研究生招生人数超过本科生,在校本科生超70%读研深造,让更多优秀学生接受更长时间的高等教育,成长为国家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我们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扎实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建深圳校区,按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标准布局新医科新工科新农科,在珠海校区布局深海深空深地深蓝学科、在广州校区优化文理医工协调发展,形成了“三校区五校园”统筹发展、合力支撑的办学新格局。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
Q & A 03
南方日报、南方+:调整后,中大学科结构有大变化,比如新增工科、农科、艺术学科等,学科门类更齐全。背后有什么考量?
陈春声:中大历史上就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上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中,部分学科调整成立单科院校,这有利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工业体系、培养专业人才。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大加快“双一流”建设,对学科重新规划布局,补短板,强优势,努力建设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我们在“创新之城”深圳办新工科、新医科,培养创新性人才,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服务人民生命健康;办新农科,重点发展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瞄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主粮种业安全,努力把中国人饭碗端牢在自己手上。在珠海校区布局大海洋学科群,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在广州新办艺术学科,完善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希望高水平艺术家与学生在美丽校园里一起“栖息”,用浪漫的草地音乐会和艺术演出,塑造出良好的大学育人氛围。
这些学科布局的调整,有的是从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出发,有的则是出于人才培养考虑。我一直梦想农学院的实验农场,有一天能为每位学生开设劳动课,大家利用暑假一周时间卷起裤腿劳作,感受脚沾泥土、融入大地的快乐,推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前,中大学科门类覆盖面广,研究生教育涵盖了除军事学外的所有学科门类,工科相对落后的局面也得到根本转变,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性办学优势愈发凸显。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
的人才培养体系
Q & A 01
南方日报、南方+:您连续两年在毕业典礼上讲了李太生、韦慧晓、万雅文、陈星灿、李敏、黄思薇6位优秀校友的故事,是出于什么考虑?
陈春声:
去年开始,我在毕业典礼上分别讲了三个校友的故事,他们无论是身处繁华都市,还是乡野田间,都能扎根本职、服务国家、追求卓越。也正如今年高松校长所说,要练就强大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成为富有创造力的能够引领未来的卓越人才。
建校98年来,一代代中大学子用不懈奋斗铸造中大的精神内核,引领后来学子前赴后继、生生不息。我也希望新一代中大人要立志做奋进新征程的担当者、建功新时代的笃行者、建功新发展的先行者。
Q & A 02
南方日报、南方+:您曾讲过,中大与国际一流大学最难缩小的差距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这一观点是否有变化?
陈春声:这些年,我们在本科人才培养下了很多功夫,生师比从2015年的28∶1降低到现在的17∶1,未来有望到14∶1,如此一来,学生们小班上课,老师们则可以精心批改作业,做更多个性化辅导。
中大学生很优秀,高考成绩都达到前1%。但我现在依然认为,中大与国际一流大学最难缩小的差距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实际课堂质量还要下一番苦功夫、用较长时间追赶,更需要所有人把学生成长放在第一位。
中山大学2022届毕业典礼暨2022年学位授予仪式现场
Q & A 03
南方日报、南方+:怎么进一步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陈春声:在我看来,重塑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最重要是尊重高等教育规律,深刻理解通识教育、学科交叉融合、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学部制建设等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深刻把握国际化办学和扎根中国大地办学的辩证关系。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发展之路;二是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三是稳步推进学部制改革,健全学术治理体系,激发院系活力,促进学科交叉。
为大湾区输出高水平创新人才
Q & A 01
南方日报、南方+:中大扎根粤港澳大湾区三座城市,如何为“双区”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陈春声:新征程中,我们将紧紧把握“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在大湾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中充分发挥中大作用,持续为大湾区输出高水平创新人才,支撑大湾区经济、科技和产业发展,提供一流医疗卫生服务,促进大湾区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的持续优化和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为推动香港和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作出贡献。
Q & A 02
南方日报、南方+:再过两年,中大将迎来百年校庆。在您的心目中,百年中大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中大?
陈春声:中大由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中大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大学,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实践的重要发源地;是具有爱国奋斗精神的大学,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卓越人才;是具有深厚学术传统、追求卓越品格的大学。
当年,中山先生希望学校能够成为“国内一流、世界上也不落伍”的大学,现在我们确立了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回望百年路,我认为新时代的中大无比接近这个目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戴永久
在“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上放飞探空气球
Q & A 03
南方日报、南方+:展望第二个百年,中大将有什么新作为?
陈春声:这几年,中大的办学格局、学科布局、队伍建设等都驶上了快车道,为下一个中大百年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接下来要更加注重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我们将大湾区建设的政策优势转化为学校的发展动能,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快建成大湾区首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到2049年,我国将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那时,中国应有若干所一流大学跻身世界前20强,我希望中大能占有一席之地,我们有这个信心,也有这个决心!
案例
大一新生集中在南校园“浸润”一年
近年来,中大加快推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具有中大特色的培养模式。从2021年起,大一新生在广州校区南校园学习生活,感受百年中大的精神底蕴和文化传统。
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
早在2017年,中大就提出,大一新生入读后先在南校园(中大南校区)“浸润”一年。2020年9月,中大新体育馆举行了8000名大一新生的开学典礼;大气舒适的松涛园食堂投入使用;东区学生宿舍楼落成启用;教学型博物馆即将竣工验收……经过几年建设,南校园的教学空间、住宿空间、餐饮及运动空间等都得到显著优化。历史底蕴深厚的美丽校园结合现代化的设施条件,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
服务国家需求能力不断提升
中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需求能力不断提升。
学校大力推进智库建设,提升文科影响力。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围绕港澳发展动态、港澳治理以及粤港澳合作发展等重大问题,积极服务党和政府战略决策的重大需求。国家治理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院等智库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国家重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贡献中大智慧。
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天琴中心、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极地”号科考船、精准医学科学中心、中大谱仪等重大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支撑未来发展的创新体系正在形成。
中山大学天琴计划激光测距台站
数读
1
办学总经费增长迅速,2021年学校决算总收入99.74亿元。
2
在第四轮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学校50个学科参评,A类学科数(A+、A、A-)14个。根据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学科名单,学校11个学科入选,入选学科数全国并列第8。
3
现有院士(含双聘)21人,高层次人才数量居国内高校前列。
4
10个专业入选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11个学科专业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总数位居全国并列第4;58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总数位居全国并列第5。
5
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不含专项)立项项目数之和,连续6年保持全国高校前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期立项数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二;“十三五”以来,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