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可信人工智能发展,信通院启动AI+保险相关研究工作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新浪潮的到来,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人脸识别等典型场景已实现感知、学习和推理能力,并逐步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在人工智能新技术在产业深入融合过程中,技术应用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是关键,同时也对科技服务保险提出新的需求,如何通过创新型科技保险产品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提供有效保障,促进企业数值化转型成为重要议题。
6月25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和大数据研究所主办,金融人工智能委员会(筹备)和人工智能治理与可信委员会(筹备)承办“人工智能科技保险产品创新服务研讨会”顺利召开。中国信通院云大所人工智能部高级业务主管 李荪主持,有来自中国信通院、中国人寿、阳光保险、中国移动、微软、百度、深醒科技、创者智能、万掌店等专家参与了本次研讨会。
信通院相关领域专家,首先重点介绍现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目前中国信通院云大所在科技保险和可信人工智能相关工作,主要如下:
云计算责任保险相关内容——由中国信通院牵头联合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安心财险、人保财险以及6家科技公司共同发布保险行业云计算系列标准,在中国保险学会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立项,依托此标准信通院提供第三方云计算评估测试,供保险公司进行技术风险参考评估。在保险期间,企业提供云计算服务,依据保险服务协议将承担经济赔偿责任,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约定负责赔偿。
人脸识别安全风险及应对——人脸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金融支付、交通出行等领域,落地应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侵犯隐私、安全风险、过度收集等问题,目前云大所发起的可信人脸应用守护计划,希望能够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可信人工智能相关研究——中国信通院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即将发布《可信人工智能白皮书》中提到,保险是风险补偿的重要措施,可最大程度转移风险,弥补用户损失。重点探索人工智能产品应用的保险机制,针对风险事故进行量化评估,提供风险补偿,帮助完善可信人工智能生态。
同时,产业专家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保险服务也积极分享了相关想法。中国人寿财产保险科技创新部副总经理 陈起 分享了科技保险服务创新型应用情况,目标是构建孵化一批行业通用、业界领先、国内知名的保险科技应用,引导保险商业模式创新,赋能业务发展。蚂蚁安全对抗智能负责人 薛峰 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保险内容,他认为账户安全险是大数据智能风控时代的产物,保险在自动驾驶技术、人脸识别技术、个性化推荐系统、无人机等领域均有广阔的应用。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围绕AI在保险中的应用、AI与保障服务、AI风险补偿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亮点提炼如下:
AI产品大部分还未标准化,保险缺少权威衡量依据
对于无人配送、载客车辆,目前只是显示在半封闭的空间内行使,它没有车牌和登记,严格意义上也不属于机动车,因此在投保中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
面对产业的实际需求,保险专家表示对这方面的内容需要探索,首先明确企业保障范围和具体责任范围,制定相应的评估规范标准,确认产业合规认定主体,在基于风险可控的前提可以做一些险种的研发和实际应用落地。
AI科技保险缺少有效数据评估,产业亟需建立生态平台
目前,AI科技保险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对于新型技术和产品,缺少行业和产品实际应用数据支撑评估风险,需要大量的行业数据积累。专家建议集聚企业资源,搭建大数据服务生态,为风险保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AI科技保险机制的建立,将切实保障AI可信有序发展
在今年315对人脸安全的问题的报道,让公众意识到技术的安全风险问题,也让企业更加重视技术的应用安全。企业表示,如果AI科技保险从事前评估和事后认定建立完善的机制,将解决用户“想用不敢用”的问题,实现风险共担,对技术产业化和产品市场推广将发挥很好的保障作用,期望未来能有实际保险产品。
中国信通院将继续充分发挥产业服务平台作用,依托人工智能可信评估测试、“护脸计划”等多项实际工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可靠应用、风险防控和产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