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婷:“双一流”新榜单公布,三大影响值得关注

吴婷 吴婷校长 2022-07-31


▲点击图片进入婷姐专栏


同学们好,我是吴婷。


今天跟大家聊一个重磅消息!时隔5年,第二批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公布了。


它将会影响我国未来30年的教育结构还有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每个家庭的选择。


婷姐接下来会从两个角度和三个影响,带你看懂这次调整。



其中第三点影响,尤其和广大的学生择校、就业、选城市,息息相关。

 

这次的名单上,首先是新增了7所高校,名单在此。


(山西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湘潭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南方科技大学)


其中广东成为最大的赢家,新增了3所高校,一省就占了近半席位。


借助南方科技大学的上榜,深圳也终于告别了“双一流高校”挂零的历史。


其中,广州医科大学的学科评估分数虽然不高,也不在大家预测范围内,但是它入选了。要知道,钟南山院士是这所学校的教授和前院长。

 

说完了学校变化,我就要带你解读一下了。看懂这个榜单,我们需要从两个角度出发。


第一个角度是:排名逻辑。


不同于5年前的排名,这次第二轮的名单只有“学科”,没有“高校”。也就是说,我们不再区分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只统称它们为“双一流”。


那么,和以前的区别是什么呢?


咱就是说啊,“双一流”是以学科逻辑为起点,目的是要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的学科优势或者学科特色。


第二个角度是:区域孵化。


我们知道,一流院校一般会大量集聚在四大直辖市,还有其他主要的省会城市,基本都是传统的大区中心。


但深圳好像这一点在教育上一直略显自卑。虽然GDP全国第三,但是它高校的规格、师资、规模、生源,都是远远低于其它一线城市的。


所以,很多年来,深圳都在拼命补课。


就拿上榜的南科大来说。


早在2008年,深圳先是为南科大在全球遴选校长,几轮下来,最终选择了做过10年中科大校长的朱清时;接着又为南科大校区做了深圳史上最大规模的拆迁;最后拿出全市千分之一的土地给南科大做校园。


也就是说,早在10年前,深圳就已经开始推动南方科技大学,进入“双一流”高校建设的范围了。

 

而说到科学技术教育对城市产业的影响,还有一个城市不得不提,那就是大家口中非常火的风投高手、“赌城”:合肥。


你只知道合肥赌对了投资项目,但你不知道,合肥的科研实力有多强。


大型国家科研机构的数量,合肥有8个,全国第一,北京7个,居第二。要知道,这是衡量一个城市科研实力的最重要标准。


2021年,中国10项科技重大突破中,有4项和合肥有关,几乎占了半壁江山。


为什么合肥有这么强的科研实力?


因为,他孕育了中科大,中科大也成就了他。


没有中科大,就没有合肥“科技兴城”;没有中科大,合肥不会成为“综合国家科学中心”;没有中科大,也不会有合肥近万个发明专利。


其实啊,合肥是在当年中科大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以援手,帮助它走出了困境。


1966年,中科大和全国各高校一样,办学几乎瘫痪。所以不得不迁出北京。


那是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


几经辗转,几个目标城市都不愿意接收它。


在最困难的时候,只有安徽表示出了极大的热情,“愿意提供搬迁学校的一切便利”。最后是合肥以非常包容、非常尊重知识分子的情怀‘收留’了中科大。


专项供电,专项供暖,全市每人省出一份口粮,也要保住中科大。就这样,中科大在休养生息之后,逐步步入了正轨。


在我们嘉宾商学,有很多来自安徽的科技企业创始人,比如坐落在合肥的科大讯飞、科大国盾。


科大讯飞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校办企业。公司的创始团队几乎都是中科大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直到后来发展壮大后,它的很多员工也都来自中科大。今天,他是亚太地区最大的语音上市公司,技术全球第一,对安徽合肥人工智能产业的带头作用不容忽视。以科大讯飞为引领,安徽省部共建的中国声谷,短短几年的时间,就聚集了1000多家企业,形成了1000亿的生产规模,聚集了1000多家创业团队,80000名创业人才和50支创业基金,合肥也以此获批了建设国家新一代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实验区。


而科大国盾,他的创始人之一潘建伟院士是中科大常务副校长,同时中科大也是它的最大股东。作为量子通信的“拓荒者”,科大国盾主导的几个科研项目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首创。作为大国重器,它正在引领下一个科技周期。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在我们嘉宾商学的课堂上曾经跟我分享说:“合肥跟科大的这种关系,相亲相爱相伴相随,而且是历久弥新。没有中科大,合肥没有今天这样出彩,中科大之所以有今天,也有合肥的出力。”


总之,高校林立、人才集聚、科研机构密布……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有各类优质的创新资源,正在成为科技型企业创新创造的热土。

 

所以,我的结论是:这次的“双一流”教育榜单的改革,会深刻重构未来30年的中国高等教育。


首先,重构了高校端。我们知道商业世界,已经告别了规模化生长时代,迎来了专精特新时代,一切垂直和精耕细作的领域,都是我们的机会。那在培养人才的高校,趋势也是一样的。新一流突出的是学科而不是综合实力,所以接下来,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地夯实学科优势,一方面低水平的学科将会停办。未来我们将会形成“以综合性大学为引领,高精尖专业学院为中坚,其他普通大学为基础”的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二,重构区域经济。本质上,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产教融合”高速发展的时代,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之间的耦合度也是越来越高。


产教融合,其实国际上有很好的先例。比如说美国的南加州大学和好莱坞。南加大拥有顶尖的电影艺术学院,校友获得奥斯卡奖的数量是全美第一。


这些成绩的背后,都是因为它在地理位置上,紧挨着好莱坞,那两者就形成了“输入-输出”的一个产教融合互补模型。


在北加州,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科技主导的高校,跟硅谷就有着很深的渊源。时间上看,硅谷的崛起也是伴随着这些学校的发展和成熟而来的。


在安徽,省长王清宪更是对高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产业发展、加强人才培养这些工作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要营造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


所以,在我看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从过去的引资,到引智,到创智,甚至留智。这其实跟互联网领域的拉新、留存,到促活、到转化,是一样的逻辑。高校培养人才,人才为产业提供智力支持,产业再给高校注入时代动力还有研发资金。谁能率先形成良性的和长线的循环,谁就是下一个时代的王者。


第三,最重要的,重构每一个人才的人生选择。我们大学毕业生要怎么去选专业呢?以往的逻辑是:首选城市、然后高校、最后是专业。


而未来不一样了,金刚钻更重要。所以,我们在报考的时候,首先要看的是高校的优势学科、强势专业,其次选城市、最后才是看学校。


以上的观点,你认同吗?评论区里和我聊聊吧。


吴婷:《野蛮进化》,谷爱凌最爱看的一本书

2022-02-16

吴婷:谷爱凌为什么这么“吸金”?

2022-02-10



© THE END


转载/合作/上课请联系我的微信号:wutingmedia
(添加请注明姓名、公司职务、事由
      
 你在看吗?

点击阅读原文,即刻报名嘉宾派第十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