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以科技支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mRNA疫苗已进入动物攻毒保护试验
近日,广东科学中心在广东省科技厅指导下,联合有关单位制作展出“广东科技支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主题展,重点展示了广东在疫情防控科技攻关方面取得的阶段性重要成果,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科普广东在防疫抗疫方面的创新成果和科学知识。
“广东的科研工作者把科研中形成的成果以专家共识的方式披露出来,很好地支撑了临床救治,将论文写在了战疫一线。”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表示,广东采取大联合、大团队的作战方式,将优势的科技力量组织起来,把科技成果迅速应用到临床救治的实际需要中。他透露,广东研发的mRNA疫苗已进入动物攻毒保护试验。
主题展吸引不少市民前来观看。
1 科研
提供对付病毒的先进武器
2 应用
用科研成果武装一线人员
3 科普
为恢复社会秩序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省科普龙头单位,广东科学中心发挥资源整合优势,迅速发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馆联盟、广东省科技馆研究会等30多家单位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竞答活动,开设“科普抗疫”专题,推出各类线上讲座、课程、视频内容,引导公众用科学的方法和健康的心态积极面对疫情,打好疫情科普保卫战。
单人隔离病床应用到全国各地
在位于广州科学城的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基地,研发人员正在加班加点,而一线工作人员则在忙着打包一批批隔离病床和诊台,将它们送往各地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医疗机构。
“隔离诊台有特殊的空气流动机制,通过无形的气帘屏幕把感染病人和医生有效隔开,防止患者唾沫、呼出气体等被医护人员吸入,避免感染。”钟南山院士团队核心成员、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教授周荣介绍,“该诊台也是一台高效的净化器,可连续对诊室环境进行净化、消杀处理,有效减少交叉感染。”
周荣长期在医院临床一线从事病毒学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创造性提出了“单人隔离、即时消杀”的理念。围绕此理念,该团队开展了多次调研,并于2016年成立广州安捷生物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科研转化。
除了隔离诊台外,该系列还包括负压单人隔离病床、半开放式隔离病床、隔离输液椅等,目前已申请及授权53项专利。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省政府直接支持下,省药监局于1月19日迅速组织专家对隔离病床产品进行论证、现场评审,通过绿色通道于1月22日应急审批生产注册证,应用于疫情防控工作中。
目前,该系列产品已在省内多所定点医院投入实战,江苏、海南、云南、新疆等地多家医院也有使用,产品库存已全部清空,正在加紧生产。“预计到月底可以再供应1300套以上。”周荣说。
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系统走向世界
在疫情防控时期,怎样让一线医务人员尽早、尽快、尽可能准确地诊断新冠肺炎,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与核酸检测相比,通过胸部CT和X光片可以较快地对新冠肺炎进行初步诊断,但传统人工阅片也存在速度慢、容易漏诊等局限。
“人工智能技术的加入,有望提升阅片医生的工作效率与诊断准确性。”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林天歆介绍,团队基于50万份临床影像学大数据开发了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系统,能在20秒内完成新冠肺炎的诊断,在降低医务人员工作量的同时,诊断准确率高于90%。
目前该系统已经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生物信息中心云平台线上部署,并已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和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等测试使用。接下来将尽快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应用。
随着全球疫情蔓延,登上云平台的AI系统可以为境外机构提供服务,为阻止疫情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蔓延作出中国贡献。
案例02
访谈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科技战疫“广东经验”正在为世界作贡献
科学是应对疫情的有力武器。疫情发生以来,广东科研攻关成果不少,有什么特点?与17年前应对“非典”相比,广东科研又有什么新变化?19日,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
以临床救治为导向进行科研攻关
王瑞军: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省科技厅成立以钟南山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组织实施三批应急科研攻关项目,协调全省优势科研力量,聚焦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五大主攻方向,争分夺秒、日夜攻关,取得系列重要突破。
其中,在临床救治和药物研发方面,积极推动磷酸氯喹、血必净注射液、氢氧混合吸入气纳入国家诊疗方案;在疫苗研发方面,并行开展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mRNA疫苗等研发,取得阶段性进展,mRNA疫苗已进入动物攻毒保护试验;在检测诊断产品研发方面,国家已审批通过的19项检测试剂中,广东占了6项。
这些成果的取得,是我们以临床救治为核心导向进行科研攻关的结果。
南方日报:与17年前应对“非典”时相比,广东在科研方面有哪些变化?
王瑞军:我们从应对SARS中学到了经验,要重视用科技解决问题,重视病毒学研究和溯源,重视研究流行病规律。科研攻关要在第一时间反应,成为公共卫生体系的一部分,而公共卫生体系一开始,就要按照科学的方式来布局,比如发热门诊的位置、结构、设施配置,都要基于科学的经验;用“老药新用”的思路找到磷酸氯喹。
同时必须采取大联合、大团队的方式开展科研攻关,把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的力量集合起来,绝对不能单打独斗。这种方式很有效,我们正考虑把这些“战疫经验”内化为治理体系和产业基础。更为最重要的是,要把握正确的科研导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疫情的抗击一线,广东在这次疫情中体现得非常充分。
南方日报:源头创新一直是广东的短板,但这次战疫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好的新趋势。
王瑞军:近年来,省实验室、高水平研究院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都起到很好的资源集聚效果,同时对创新链、产业链进行梳理,尤其强调企业在源头创新中的作用。这些改变,在这次战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疫情也让我们看清了短板。目前,我省在高质量、高等级的科研平台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空间,缺乏高等级、有资质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可谓是有能力却没条件、有资源却没资格、有科研人员却没资历。
刚刚科技部公布了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广东创造了牵头1项、合作牵头1项、参与1项的好成绩。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也是这两年集聚高端资源与人才的结果。未来,广东要把这些短板补上,集聚更多优秀人才,打通创新链条。
“广东药方”磷酸氯喹推广至国外
南方日报:广东的生物医药产业显露出迅猛的发展势头,下一步如何加大力度、做好布局?
王瑞军:我们常说广东的电子信息产业很强,强在有领军企业,也有大量的中小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有完整的体系。
在这次疫情中,我们发现广东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还不充分,有巨大的空间。刚才提到,我们缺乏大平台、大动物研究中心,其实还缺乏试剂和医疗科研材料的生产企业。1月的时候,一些试剂要到长三角地区才能买到,凸显出我们供应链不完整。
我们还缺乏高端的生物医药研发型龙头企业。粤港澳大湾区有很好的条件,也正在谋划出台这方面的创新政策,推动产业发展,包括科研材料的便利过境、科技企业的融资和快速上市等。今后几年,一定能看到大变化和发展。
南方日报:疫情正在全球传播,广东的战疫经验是否会输出到国外?
王瑞军:欧洲、美国疫情暴发后,钟南山院士与欧洲呼吸学会进行了视频连线,介绍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果和经验;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及美国重症监护专家进行了多方视频连线,合作成立科研攻坚小组,共同探索新冠肺炎诊疗方案。
除此之外,我们和欧盟以及德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都进行了科研信息共享和药物合作研发。随着疫情严峻,我们及时将磷酸氯喹的专家共识和药物使用建议向世界发布,美国西雅图、韩国等已将其纳入诊疗方案。
目前,一些检测试剂、设备等已经随支援队伍走出国门。国外的检测能力相对不足,成本相对高,我省企业可以走出去大显身手,发挥作用,体现快速开发产品的科研实力,为世界抗击疫情作出贡献。
来源 南方日报(记者 钟哲 吴少敏 摄影 张冠军)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