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新生的药学人生 | 47岁,他是东京大学最勤奋的学生,66岁,他勇于“二次创业”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科学家 Author 采集工程
来源:中国科学家(Chinese_Scientists)
47岁留学日本,66岁再次创业,年逾八旬还在每天上班打卡,姚新生把自己一生的际遇归结为“有国才有家,只有国家强大,个人才有前途,人民才能幸福。”
漂泊近半百,弗得一分闲
1934年10月24日,姚新生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书香世家。幼时家境贫困,在动荡时局下的童年,留给姚新生更多的是弟妹夭折、房屋炸毁的记忆。
1949年5月,上海解放。解放军入城后坚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原则,为不打扰市民全体和衣而眠、露宿街头的作为。这让姚新生坚定了“共产党是穷人的党,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穷人才有翻身解放的希望”的信念。他不仅很快就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还跟着党参加建立工会、学生会等基层的工作。
1950年,16岁的姚新生响应党和政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决定参军。从军事干部学校毕业后,他被军委分配到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后更名为东北药学院,即现在的沈阳药科大学)军药二十三期学员班学习。后来他称这是自己的“第一次创业”。
1955年7月,刚毕业的他服从军委分配脱下军装,留校任助教,开始中药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文革十年,姚新生有7年都待在辽宁乡下——参加下乡拉练、整党、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深耕修坝、合作医疗、参加农村医疗队送医送药。
“一进大李沟,步步都石头,一天三顿饭,炖的糊涂粥,拉屎没厕所,就得上河沟。”朗朗上口的歌谣是当时苦日子的真实写照。但艰苦的条件并没有消磨掉姚新生对生活的热情,相反,在这段时间里,他沉下心来,走村串队、吃百家饭、解百家病,集中精力采集研究草药。
他说:“原来我不了解农村情况,但真正看到农村缺医少药、甚至没有衣服遮体的状况,从内心里就认可了知识分子应该下乡去接受教育。”
农村的广阔天地给了姚新生实践的机会,那段时间,他先后从事了中药人参、线麻叶、淫羊藿、板兰根等活性成分的研究工作,研制开发了治疗肠梗阻的线麻叶注射液、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心神宁片及治疗肝炎的板兰根注射液等,后均获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投产。
从零开始,47岁去留学
1979年,在乡下治病研究的姚新生返城回校,面对中央改革开放的号召,他做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大决定,前往日本东京大学留学。
从零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没有学习班,就去找会日语的人“死磕”。这期间姚新生不曾松懈一刻。
1981年,教育部考察出国资格时,姚新生的日语水平已经达到优级了。那一年,他47岁。
他乡求学,艰难异常,尤其当姚新生看到中日间经济和科技的巨大差异时,内心十分触动。在日本留学的两年,他将全部身心投入学习中,成为了当时东京大学药学部整个教研室里面最勤奋的学生。
姚新生在指导研究生
回国后,他领导的课题组先后研究了薤白、独活、银杏叶、粉背荜解、了哥王、龙葵等10多种中草药的抗血栓及抗癌活性成分,分离并测定了上千种活性化合物的结构,其中新化合物约300余种。
壮心不已,二次创业
姚新生在澳门做学术报告
由于在药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和学术威望,2007年中国药学会100周年纪念大会上,他以“药学教育家及天然药物化学家”名义被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院士授予“特殊贡献奖”。
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86岁的姚新生依旧保持着开放的学习心态和饱满的学习热情。他思维敏捷,精力充沛,每天早上用一杯冷咖啡开启一天的工作,使用多媒体设备和自己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学生开会交流。
“我对新鲜事物都很感兴趣,很乐意接受市面上的新技术。像我的手机、平板,还有笔记本电脑都是设定同步的,所以无论打开哪个,一看日程,我就知道,明天后天都要干些什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姚新生
(1934.10-)
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参考资料:
1.《姚新生院士口述访谈资料》,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2.《姚新生:以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为己任》,王忠耀,吴春燕,《光明日报》
3.《致敬!这位暨南人,60年坚持做一件事 》,暨南大学校友会
4.本文图片来源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