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承先贤之志,担时代之责丨通大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博物苑考察时的讲话精神

宣传部 南通大学 2022-06-23


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南通博物苑时盛赞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发展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南通大学起源于张謇先生在1912年所创办的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和南通医学专门学校。自2004年合并组建以来,学校始终秉承张謇先生所提出的“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精神,“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价值追求,励精图治,砥砺前行,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效。


长期以来,学校致力于挖掘张謇文化,研究张謇思想,传承张謇精神。2018年成立张謇学院,2019年初独立建制张謇研究所,2019年12月成立张謇研究院,进一步做大做强张謇研究。张謇思想已成为南通大学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也是学校事业发展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总书记对先校长张謇的赞誉令全体通大师生群情激昂,心潮澎湃,大家备感振奋,备受鼓舞。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南通,对张謇实业救国、发展教育、从事社会公益给予高度评价,作为由张謇创办的南通大学的一员,我深感自豪和骄傲。


穿越一个多世纪,张謇精神历久弥新,依然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是我们事业发展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深入研究挖掘张謇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不断传承创新张謇先生留下的精神财富,将“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精神,“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价值追求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是我们通大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从张謇先生的事迹中汲取文化营养和精神力量,将张謇精神融入到当代大学教育思想之中,融入到对大学教育价值的思考和坚守之中,融入到对大学教育实践的尝试和探索之中。


要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深刻感悟张謇先生兴实业、办教育、做公益的情感与胸怀,审视解读他在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中的思考与作为。学习张謇先生舍我其谁、百折不挠的爱国担当;忠信勤朴、崇德向善的道德情操;强毅力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高瞻远瞩、胸怀天下的国际视野,并将之转化为我们每一名通大师生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无穷力量。





南通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宣传张謇事迹、弘扬张謇精神,坚持“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涵养“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价值追求,传承百年通大文化,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每提到先校长张謇,总让人心潮澎湃。以前每有贵宾来通,总希望邀请他们去南通博物苑,看看张謇故居,去感受先校长“父教育、母实业”的情怀与精神;了解先校长一方面实业救国,另一方面把自己的盈利甚至是“皮骨心血”用来办教育、做公益,这在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是一份怎样的责任与担当!这次总书记的南通之行,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张謇,先校长爱国、救国、报国的情感与实践也越发令人敬佩,作为通大人,我们也倍感自豪。


“回望一个人,回顾一种精神,笃定一条前行的道路,获取一份前行的力量。”当前,我校正在奋力爬坡发展中,各种软硬件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这就需要我们这一代通大教师,奉献小我,成就大我,牢记先校长“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价值追求,立德树人,勇于担当;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凝心聚力,负重奋进,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把南通大学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南通大学先校长张謇先生是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爱国、救国、报国是他一生的追求。百余年前,在南通这片土地上,他兴实业、办教育、做公益,以一己之力试图挽救国家于危难,造福一方百姓。我们当以张謇先校长为楷模,厚植团员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把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融入中国梦、青春梦的追求中;引导团员青年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攀登科研学术高峰,用青春智慧汇聚中国智慧;鼓励团员青年参与莫文隋志愿服务,以凡人善举点亮人性之美、传递社会正能量,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博物苑考察调研时强调:“作为中华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张謇意识到落后必然挨打、实业才能救国……兴办了一系列实业、教育、医疗、社会公益事业,帮助群众,造福乡梓,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 张謇作为清末民初实业救国的企业家代表性人物,高举“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大旗,倾毕生之力,大办企业,大兴教育,功在当时,垂范来者,令世人景仰。总书记的话是对张謇爱国情怀的高度评价,也对加强民营企业家和青少年的爱国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颇受启发。


南通大学校史馆、张謇教育史馆作为张謇爱国事迹的专题展馆,更加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开拓工作思路,加大与南通博物苑、张謇纪念馆等相关单位的交流共建力度,筑牢张謇教育理念和实业救国思想的传播阵地,切实提升建设服务水平,为服务民营企业家和青少年教育多作贡献,为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作为!





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盛赞张謇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11月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考察调研,前往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介绍展陈,了解张謇“实业救国”、发展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事迹,赞扬张謇是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指出张謇的事迹很有教育意义,需大力弘扬。


对张謇研究院来说,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张謇的爱国精神。下一步,研究院将通过举办张謇爱国企业家精神研讨会、设立“张謇讲坛”、开展专题研究、组建张謇研学社团、开展服务地方活动、做好《张謇的传奇人生》慕课、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开设张謇研究专栏等方式,普及张謇精神,把对张謇思想的研究工作做深做实。





11月12日,我们与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次偶遇,让我对国事家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出现在我们老百姓面前的总书记,非常平易近人!寥寥数语便激起了老百姓的共鸣,大家的掌声、欢呼声都不约而同地渗透着坚定的力量,对党的信任尽在不言中。我生活、工作在南通,通过这些年的所见所闻,确实能够深深地读懂总书记口中“沧桑巨变”的真谛。


作为南通大学教师,我的骨子里浸润着先校长张謇先生实业救国的深厚情怀和教育“立德树人”的理想初心,作为新时代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肩上的责任是“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要教会孩子们扎实过硬的知识本领,也要熏陶孩子们纯洁高尚的道德情操。我带领孩子们去滨江岸边写生,不仅是希望他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双眼,去描绘出优美的自然风景,更是希望他们有一双善于“创造”的双手,维护好良好的自然生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门必修课。总书记对我们说,“幸福生活也是你们亲手建设出来、奋斗出来的”,只有我们齐心协力地共同建设、共同奋斗,幸福生活才能长长久久。如今,我们能够生活在这样的城市,幸福感爆棚,幸福指数直线上升。幸福我辈,造福后辈。今天,我们可以在江边看风景、画风景、享风景,将来,我们的子孙也一定可以。


我们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四个自信,把个人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在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社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





“一个人,一座城”,张謇先生之于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的意义是凝结于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背后的精神坐标。习近平总书记此次来通考察调研,强调了张謇先生荫泽后世的精神滋养,格局宏大,鼓舞人心。


张謇先生的故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活素材。其“实业救国、教育兴邦”的理想抱负与砥砺践行,体现了民营企业家善行天下的精神特质,也以个体命运的视角折射出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张謇先生“白饭道德、黄金时间”的家风传承,“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价值追求,无不凸显了中华文化以“德”为先的品质特征。讲好故事可以深化大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认知以及对中国道路的理解。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应当系统梳理、深入挖掘其爱国、自强、勤俭、诚信等德育思想,以案例导读的形式丰实教学内容,以实地观摩的方式拓展教学空间,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当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牢记总书记教诲,洞明大势,不忘初心,增强自信,奋进不息,为地方发展、国家兴盛尽绵薄之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江苏时,专程前往南通博物苑,了解张謇先生“父教育而母实业”的理念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南通,张謇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一直激励着这座城市的所有人。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发展的生命线,高校肩负着培养具有时代担当的青年人的责任和使命。作为教师,应当用创新教育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我们应坚持创新是课堂的生命线,将最前沿的科学知识融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思考如何界定科学问题,如何创新地解决问题。其次,将创新融合社会实践教育,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积极拓展第二课堂的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创业教育实践中,培养具有时代担当的大学生青年企业家。通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竞赛等平台,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在服务社会中脚踏实地,在奉献青春中勇担使命,筑梦未来,实干兴国。





11月12日,朋友圈里被“习总书记来南通啦!”刷屏,身在青海的我看到这个消息,心中顿时热血沸腾。在南通博物苑,总书记强调青少年要从中受到教育与启示,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四个自信”。


面对民族危亡,张謇先生将他的一生都用在发展实业、教育和公益事业上,他以“济天下人”的胸怀,极尽所能,施财为民,躬行慈善;只要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家乡的发展就会更充满希望。


正如先生所言“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我们每位通大学子都应继前人之志,在平凡生活中有所行动,而不是远离现实的高谈阔论。初到青海至今已有近三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教授八年级五个班206名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他们中很多是留守孩子,面对一双双天真无邪、渴求陪伴的眼睛,我觉得我是幸运的,有幸遇到这群可爱的人,释疑解惑,畅谈梦想,陪伴守护。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下,我将自觉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坚定理想信念,将“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中,将自己的诗和梦筑入中国梦中。尽己全力,帮助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促进当地学生成长,为祖国的教育扶贫事业做出贡献。





11月12日下午,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陈,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救国、发展教育、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称赞他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他的事迹也很具有教育意义,能够让更多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受到教育,坚定“四个自信”。


作为青年学生,家国情怀是长在心里、刻在基因里,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的情怀。作为一名工科博士研究生,也是创业团队的一员,我深感工业、制造业于国家如人之脊梁,而面对国外的焊接关键技术的封锁,我们团队不畏历练、潜心打磨,花费十余年成功研发了焊接一体化作业机器人。未来的我们依然要在各行各业中发光发热,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南通博物苑张謇故居陈列室时强调,张謇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1912年,在以教育为先、科技为重的南通,张謇创办了南通大学的前身——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并题写训词“祈通中西,以宏慈善”。学校的创办,实践了张謇“父教育而母实业”的思想理念,成为我国民办高等医学教育本土化的发端。这八字校训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升华,凝结为学校发展的精神之魂。


我有幸在通大汲取营养,领会张謇的思想理念,传承通大百年精神,心中感到无比自豪。通大培养的临床诊疗思维能力、科研创新思路让我终身受益。但是临床工作充满着更多不可预知的挑战。2020年上半年,我们经历了全社会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这对于我们是一次永生难忘的大考。经历新冠疫情,更使我们明白健康事业已经是关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要基石,掌握最新前沿医疗知识和技术手段已经成为国之利器。张謇认为:医之发达与否,有关民族之强弱,人生所需不可无医。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我们要珍惜时间,带着时代的紧迫感去学习和实践,扎实医学基本功底,探索未知医学领域,在疾病战役打响时,招之能战,战之能胜。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南通博物苑时指出:“张謇的事迹很有教育意义,要把这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受到教育,坚定‘四个自信’”。张謇从南通地区的实际出发,开风气之先,创办新式教育,精心构建了从蒙学(学前教育)到大学的早期现代大教育体系,体现了“大教育观”;他按照“教育与实业迭相为用”和“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将实业与教育紧密结合,体现了“实业教育互助观”;他面向民众、面向社会、面向世界办教育,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提升社会的现代文明水平为目标,又体现了“现代教育观”。“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张謇先生一生都以此警醒自己,展现了宏大的人生格局。


身为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一名研究生,未来教师队伍的一员,我们要从张謇的教育思想所体现出来的前瞻性、实践性和兼容性中汲取更多的“文化自信”,要从先校长身上汲取“不与草木同腐”的精神养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张謇坚持“父教育而母实业”理念,在兴办实业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教育事业,他的事迹很有教育意义,要把南通博物苑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受到教育,坚定“四个自信”。总书记对先贤张謇如此关注、看重,作为通大学生,特别是纺织学科的一名学子,我特别骄傲和自豪。张謇曾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亲笔题写了“忠实不欺,力求精进”的校训,现在"忠实不欺,力求精进"仍是我们纺织服装学院的院训。讲好张謇故事、弘扬张謇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秉承先校长的精神,要有担当精神、不断增强振兴祖国的责任心;要有实践精神、不断增强创业发展的事业心;要有独立精神、不断增强实现自我价值的自尊心;要有科学精神、不断增强开拓创新的进取心,勤奋学习、增长本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能够在写生的时候遇到习近平总书记,是我今生莫大的荣幸。习近平总书记很平易近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沪苏通大桥建成之后,南通的交通变得十分便捷。习近平总书记说道:“这样的幸福生活也是你们自己亲手建设出来的,奋斗出来的。”对于这句话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大四美术师范专业的学生,现阶段我在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实习,面对只比我小六七岁的学生,我深知自身的不足。要想成为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需要进步的地方。在接下来的学习时间里,我会努力提升自己,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在实习过程中积累教学经验,谦虚踏实,走好每一步。我也会在今后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把知识经验传授给我的学生,让他们继续成长,为祖国做贡献。






回溯历史,开创未来

让我们时刻谨记

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和嘱托

传承张謇精神,厚植爱国情怀

用敢于创新的实干精神

和甘于奉献的责任担当

做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往期回顾




2020说健康丨白岩松与通大学子的“对白”时刻

◎惊!通大人的手机桌面还能这么玩?

◎@通大师生: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了解这些,秋冬安心过!

通大的思政课,真香!

江苏省属高校排名首位丨南通大学获批3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项目


点击“在看”把你喜欢的分享给大家

文字丨陈  妍 受访者本人

图片丨新华社 受访者本人

美编丨陈石森

责编丨刘明会 邵京京 陈石森

校对丨贾  蓉

审核丨陈  妍

投稿信箱:wbwx@nt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