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风范丨“捧着一颗心,不带半根草去。”这样的通大教师,你被圈粉了吗?
沈晓燕教授
弯弯的眼睛,带笑的嘴角,娇小的身材,这个和蔼可亲的老师就是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沈晓燕教授。作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南通市“226”工程第二层次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南通大学教学名师的她,总是不知疲倦地奔跑在生物神经接口技术、神经信号探测电路和功能电激励电路设计的研究之路上。从教近30年,她用自己春风化雨般的师者关怀,为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照亮了前行的路。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沈晓燕深知,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她从长时间的教学工作中总结分析出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不同特点,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发自内心地欣赏、关心、尊重每个学生,并不断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上作出改变与创新,以迎合学生的需求。
在其任教的本科生课程——医学电子仪器原理设计中,沈晓燕一直保持着独有的个人教学特色,即录摄讲演。她列出几个与课程相关的主题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任选其一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资料的收集整合。八周后每个学生都有十五分钟演讲和组织讨论机会,并获得沈老师赠予的录摄反馈。“这样一学期下来,他们每个人的演讲水平、制作和汇报ppt的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沈晓燕自豪地介绍。
沈晓燕还针对研究生性别及性格的差异来分配相应的科研工作。对于有爱心、喜欢小动物的女生,她会提供一些去医学院学习动物实验的机会,让她们掌握实验流程,锻炼动手能力。而对于动手能力较强、对电路设计兴趣浓厚的男生,她也会经常请一些工程师来讲解仪器的使用规范并指导学生开展实验,为研究生们日后的实验工作奠定基础,推波助澜。
“我认为创新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整合,另一种是突破,它们是递进的关系。”在她看来,本科生需要掌握的就是整合性创新,她时常鼓励学生们自主学习,一旦掌握了自学的能力与方法,就相当于手握了一块科研的“敲门砖”。而对于研究生,她的要求则更高,必须阅读大量中、英文文献并从中获取自己的创新点,而不是盲目地人云亦云。“有所突破就是要把前人的观点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创新点多了,也就形成了创新性思维。”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沈晓燕指导的三个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盲审中,6篇次获得了5优1良的好成绩。沈晓燕的脸上写满了自豪,这也是对她因材施教的最大肯定。
去年8月,在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总决赛上,沈晓燕指导的项目《基于U1开发板的物联网智能停车引导系统》获企业专项奖二等奖。能够在全国研究生影响力最大的创新实践赛事中分得一杯羹,沈晓燕坚定地说:首要的就在于“创新”。
企业命题组是由企业提供最新的开发版,要求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利用开发版实现指定范围内的应用,这更考验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撰写技术文档的能力。若全身心投入一场竞赛,其难度不亚于在几周内精心准备一篇硕士论文。
去年暑假备赛期间,从对文档内容字斟句酌的修改、PPT及视频演示的制作,到最后演讲答辩、团队成员间配合的持续指导,再到项目发言人的内容、声音、形体、气场与时间把控等的全方位精进……沈晓燕几乎是全程陪同。她常跟学生说:“不能让自己满意的作品专家一定不满意,所以对于我们的作品必须做到无可挑剔。”
当然,创新与挑战的出现一定伴随着困难的接踵而至。在其指导《肌电信号无线遥控的假肢多自由度动作》的项目时,他们发现不同个体的肌电信号对不同动作的识别率差异较大,难以精准识别。针对这个棘手的情况,沈晓燕与学生们一同现场实验,寻找降低肌电信号噪声方法,更有效采集肌电信号。她还在试验不断推进的同时,对肌电信号的识别算法提出改进意见,使采集到的表面肌电信号模式分类的识别率高于使用单一阈值控制方法的识别率。最终,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完成了一套基于肌电信号模式识别的可穿戴式无线假肢控制系统的设计,实现了肌电信号无线遥控的假肢多自由度动作。
除去专业技术上不断遇到的种种难题,其他突如其来的问题往往也是学生们始料未及的。例如企业命题组规定邮寄开发版这一进程需在缴完报名费后实施,去年便有学生遇到缴费后企业不同意邮寄开发版的情况。沈晓燕得知情况后便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及时与组委会取得联系,顺利地说服组委会与企业沟通后马上发货,为学生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我总是跟学生们说,有麻烦第一时间找我协调解决。只要我在,就一定会全力以赴出谋划策做好辅助辅导工作。”
“当一个小小的心念变成成为行为时,便能成了习惯;从而形成性格,而性格就决定你一生的成败!”沈晓燕总会用这句话来激励学生。有一位毕业十年的校友专程拜访了沈老师:“您曾经跟我.们说过,‘高中没学过物理的文科生能把应用物理专业学成学好了,以后遇到其他事情也都一样可以做好。’这句话一直让我牢记心中,在我遇到困难时一直鼓舞着我!”实际上,当年这个班的24个学生中,有16个都是毫无物理基础的文科生,沈晓燕为了帮助他们克服学科压力,除了利用周末为他们补习物理外,还不断鼓励他们在课后多提问,甚至是半夜为其答疑解惑。当然,她不分日夜的辛勤浇灌终是让幼苗长为大树,最后这个班成绩比平行班的还要好。
“选择教育事业的人生之路,追溯源头是您温柔的话语,为人师、甚领悟,爱之深沉、恩之真切。”去年教师节前夕,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吴芳特地送来了一束娇艳欲滴的鲜花。曾经在课堂上因表现出色而令沈老师印象深刻的她,如今也成为了一名高校教师,感同身受着沈晓燕的言传身教,她说自己也要成为沈老师一样的好教师。
在从学生时代就一直梦想着成为一名教师的沈晓燕眼中,学生就如同她的亲生子女一般。她曾赠送给班上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部随身听,帮助他提高英语听力,使他顺利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每每回忆起那群可爱的学生,沈晓燕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毕业十年回校之际,他告诉我自己到现在都还完好无损地保存着那部随身听,而且会一直珍藏下去。”学生们在遇到困难手足无措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找沈老师;在毕业时会像孩子一样依依不舍地向她撒娇求抱抱;在发表毕业感言时第一个要感谢的也是她。在学生眼中,沈晓燕是师者更像母亲,引领着他们走入大学课堂,充实度过了四年大学美好时光。
“沈老师对我们日常的科研工作非常重视,尤其是进度较慢的学生,她在督促的同时一定会鼓励我们不要轻易放弃。”研二在读学生王雪梅评价道,她颇为激动地表达了自己能够在读研期间遇到如此良师的幸运。每周定期开展读书汇报,让学生轮流分享阅读中英文文献的收获,适当提出一些课题中的新思路,然后通过学生的工作汇报了解科研进展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意见。这些每周重复上演的事情已经成为了沈晓燕的工作日常。身为导师,她对于这样连轴转的高强度工作毫无怨言,只是将全心全意地为学生付出当作己任。
平时总是给予学生如沐春风般关怀的她,对待学生的学习却非常严厉,甚至让人觉得有些不近人情。尤其是对于疫情期间在慕课平台的线上课程,除非有十分特殊的情况,否则沈晓燕一定不会因为谁来求情就改变其任教课程的期末评分,以求对每个学生都做到公平公正。她说,做一个值得被别人信任的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在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中,沈晓燕将大部分时间都分给了她的学生们,无论是夜晚入睡前还是早起一睁眼,甚至是做家务的时候,她都会不停地思考学生在科研中遇到的难题。“他们跟我儿子也差不多大嘛,每天看着他们,就像是看到了自己的孩子。”
而作为一个母亲,她却觉得亏欠了儿子太多。在沈晓燕漫长的求学之路上,她最大的遗憾就是缺席了儿子的成长。31岁攻读硕士、38岁攻读博士,对于已为人师、为人妻甚至为人母的沈晓燕来说,想要抛下稳定工作与家庭的羁绊完全脱产回归学生的身份,需要何等的决心与勇气?儿子那时候说:“为妈妈想去读博士而感到骄傲,但是我也不想让你出去,这样你就没法陪我了。”提及此事,沈晓燕轻柔的话语中多了一丝颤抖。
从教近30年,沈晓燕始终认真对待每一堂课,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但她简单的说一句:“我的教学理念就是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
◎省委宣讲团来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宣讲◎@全体通大人,从我做起,让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苗苗~◎招!新!啦!丨春天很好,只是想见你......◎通大两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神经科学领域)◎打造张謇研究高地丨南通大学启动“张謇研究名家口述历史采集项目”
点击“在看”
文字丨张林林
图片丨受访者本人
责编丨谢心雨 陈石森
校对丨贾舒涵
审核丨刘佳昕
投稿信箱:wbwx@n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