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2集微纪录片《乡愁•雄安》明日开播!

知河北 2020-09-02

由河北广播电视台摄制的

12集微纪录片《乡愁•雄安》

明天就要开播了


播出时间:

2月17日-2月28日

早上7:00

 河北卫视《你早京津冀》

晚上8:00

河北公共频道《乐享河北》



拍摄手记:

去年一整年,摄制组驻驻扎在雄安,多次往返雄安,除了用镜头直白而简单的记录之外,更多的收获,其实是遇见了片子里那些可爱的人。他们中,有的人醉心于老手艺,有的人全情投身到非遗传承,有的人立志将白洋淀的美景尽收画中,也有的人将跨越时光的老物件悉心收藏……与他们走得越近,你会越明白,所谓乡愁,并非只是简单的对故乡的眷恋,而是我因你的美好才更加美好的信念与情怀。

《乡愁•雄安》共制作了12集,每一集里都有平凡的生活与打动人心的温暖,那些可爱又可敬的人,他们身上,有匠心,有情怀,有坚守,更有乡愁……



剪纸老人

93岁的孙秀芹奶奶(《乡愁.雄安》第四集“绘出淀上好风光”主人公),是容城县东小里村人,自幼跟母亲学习剪纸,擅长花鸟鱼虫,剪出来的形象栩栩如生。老人自己住的小院被打理的井井有条,我们去拍摄的时候,几只家养鸡正在院里溜达,孙奶奶则在屋里的炕上专心剪纸。那一刻,我们竟不忍打破那幅画面的美好,那虽然是一个耄耋老人最寻常的一天,但你分明会被她的那种生命力所感染,比起很多对生活没有目标、碌碌无为的年轻人,她过得才真真是自己的日子。


造船老人

79岁的姜琳祥老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造船技艺的传承人。在雄安新区安新县马家寨村,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十来岁的娃娃,人人都会造船,无论锛凿斧锯,还是撂线放木,个个身怀绝技。史料记载,从宋代起,马家寨就与造船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清朝乾隆游颐和园所乘坐的龙舟皆为马家寨工匠所造。电影《赤壁》里的战船、龙船,也出自马家寨的能工巧匠之手。


因西河大鼓结缘的夫妻

王凤仙、邵振清(《乡愁.雄安》第一集“古韵梅花天地心”主人公)是雄安新区唯一的一对表演西河大鼓的夫妻搭档,二人因西河大鼓结缘,一路三十载琴音相伴。两位老师除了日常的常规表演,更多的时候,都在考虑如何将西河大鼓推广到校园,让更多的孩子爱上它、学习它。拍摄二位老师的时候,刚好赶上一群小学生在上课,古老的腔调在孩子们的一招一式下,格外动人。


芦苇画大师

△图为芦苇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丙军在进行芦苇画创作(“蒹葭苍苍芦苇花”主人公)

芦苇画是白洋淀特色民间艺术,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素有“一淀水,一淀银,一寸芦苇,一寸金”之美誉。其制作基本技法包括:整料、剖分工艺、剪贴工艺、烫熨工艺、剪穗工艺、描图工艺、粘贴工艺及装裱工艺等,画面栩栩如生,展现了白洋淀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水乡风情。


影人旧事

董克忠是新中国的第二代电影放映员(“时间里的收藏家”主人公),他从1970年开始从事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当年的那些老放映机、老胶片如今都被他像宝贝一样珍藏着。图中是他给小孙子讲放映机的构造和那些难忘的往事。


糖人老艺人

安新县端村镇西堤村的糖人老艺人赵大雨,以十二生肖和大虾为基本元素,将吹糖人这门手艺不断精益。赵远博在父亲的影响下,又衍生了做糖画的技术,父子俩的作品在当地家喻户晓,深受乡亲尤其是孩子们的喜爱。


古法刺绣人

安新县大王镇小王村的李君平,自幼与其叔父——著名刺绣专家李雨来先生学习刺绣技艺,从事各类刺绣的修复工作。


唢呐人

张香月的唢呐吹打班在白沟、白洋淀、大清河一代颇具盛名,用鼻子吹唢呐,上边顶三个飞快旋转的磁盘,是其特有的演艺风格。2018年被列为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系列传承人。儿子张雅斌、张雅轩和妻子贺书芳也都和他一起,将唢呐吹遍了整个雄安新区。


武学大师陈子正故居的守护人

鹰爪翻子拳的创始人陈子正是河北雄县李林庄村人,为了更好地传承陈子正的武术精神,陈子正的第四代传人陈德新在2017年成立了陈子正武术传承班,先期义务教授本村孩子们学习武术。武学大师陈子正故居的守护人陈德新、陈增贷(“壮哉我雄安少年”主人公)。陈德新说:“传承先辈留下来的技艺,留住传统的根,守住文化的魂。”


注:图片来自《记得住乡愁--今天与明天之间的雄安》


热门文章: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节目研发部、河北新闻联播

编辑:吕海坡

主编:张晓明

监制:朱湘鹤、刘新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