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建民 姜世奇:四十年砥砺前行 改革开放谱写出版新篇章丨辉煌40年
关注并在对话框回复“搜索”
点击链接后即可按关键词获取全部资讯
新时代文化改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四十年砥砺前行 改革开放谱写出版新篇章
蒋建民 姜世奇 中宣部出版局丨文
“40年来,出版业与改革开放同向同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出版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行业影响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人民群众从出版产品中的获得感显著增强。新时代,中国出版业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高扬改革旗帜、着力守正创新,加快推动我国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
四十年,出版供给不足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
197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以读者来信的形式发表了贵州沿河县思渠中学两位教师和湖北潜江县浩口公社樊场大队的两封来信,反映“书店里的书少得可怜”“邮购部门又常常无书供应”的问题。
1983年1月6日,《人民日报》又刊登了一组数据: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本二三十万字的书,出书周期在1980年是305天,1981年是352天,1982年上半年是366天;科学出版社的出书周期平均是500天。许多书不能及时出版,出书难的现象相伴而生。
1977年我国图书出版只有12886种,每百万人拥有图书品种仅有13.57种,图书总印数33.08亿册,每人每年只分得图书3.5册。
40年风雨兼程,40年春华秋实。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出版业只争朝夕、埋头苦干,加快改革发展,提升生产供给能力,出版品种数量逐年递增。2017年全国出版图书超过51万种,居世界首位,比1978年增长33.2倍,年均增长9.5%; 出版期刊10130种,比1978年增长9.9倍;出版报纸1884种,比1978年增长9.1倍。40年出版图书约770万种,发行销售各类出版物超过1.6万亿册(份、张、盒),出书难、买书难、无书看的状况一去不复返。
40年,出版业始终把多出好书作为中心环节和不懈追求,推出一大批精品力作。组织实施国家重大题材、文艺精品扶持、原创优秀少儿作品、精品网络文学等出版工程,涌现出一批记录改革开放光辉历程、承载国家发展成就的标志性出版产品。编辑出版《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胡锦涛文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理论热点面对面》等党的科学理论著作、研究专著、通俗理论读物,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发行近2000万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已发行2600多万册。74卷《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32卷《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60卷《中国美术全集》、38卷《大辞海》、点校本“二十四史”等重大项目面世出版,反映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生态等各领域发展成就和研究水平的《苦难辉煌》《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中国通史》《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大飞机出版工程》《中国国家人文地理》等优秀图书层出不穷, 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阅读需求。
四十年,出版业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出版业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坚定迈开了改革步伐。“文革”期间陷入瘫痪和半瘫痪的出版社迅速得到恢复,脱离岗位的出版工作者得以重返出版一线,允许各省市和一些具备条件的高校和军队大单位筹建出版社,出版社数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292家,比1978年增加了近两倍。
198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确定了新时期出版工作的性质、任务和指导方针,强调对书刊出版、印刷、发行工作进行体制改革,进一步吹响了出版业的集结号,出版业改革发展开始提速。改革出版社管理体制、搞活机制, 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推行社长负责制,进行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出版社内部分配“大锅饭”、平均主义,推进从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抓好各类出版单位的合理分工和统筹安排的工作,调整地方出版社定位,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积极发展印刷事业,开展印刷技术改造的协作攻关,改变印刷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生产能力不足的状况。王选院士主持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和方正彩色出版系统,实现了我国出版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和电”的技术革命。发行体制实行“一主三多一少”“三放一联”改革,上世纪末实行“三建二转一加强”调整,出版单位自办发行、地方新华书店和民营资本进入发行领域,不同所有制书店、报刊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出版发行单位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释放,出版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
进入新世纪,出版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积极面对入世后的空前竞争压力,开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的改革攻坚。2003年,21家出版发行单位被列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先行一步,积极探索改革经验。同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的通知》,实现了“停办一批、划转一批、管办分离一批”的目标,优化了报刊结构布局,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2005年,中央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划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范围和界限,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2月上市,成为我国第一家实现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整体上市的出版企业。2010年底,我国经营性图书、音像出版单位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基本完成转企改制,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或登记为企业法人,3000多家国有新华书店完成转制,100多家新闻出版企业集团组建。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业呈现大改革、大发展、大跨越态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出版业改革发展稳中求进,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为做好出版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提出充分体现文化例外要求,积极推进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明确社会效益考核权重应占50%以上,为出版单位树立了鲜明的改革方向和工作导向。2016年、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大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改革创新,强化精品意识,注重社会效益,打造传世精品,极大鼓舞了出版战线广大干部职工。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出版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出版业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2017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不含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8119.2亿元,拥有资产总额22165.4亿元,利润总额1344.3亿元。38家出版传媒企业改制上市,18家出版传媒集团的资产总额超百亿元,中国出版集团等5家企业跨入全球出版企业50强。
四十年,人民群众阅读获得感显著提升
1977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只有851个,图书发行网点6.4万个,其中面向农村的供销社兼营售书网点5.95万个,平均每个县级行政区不到30个。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地域和人口都大大超过城市的农村,阅读设施都极为不足,人们想借阅或者购买一本图书都要付出较高的成本。
经过40年的发展,出版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大大改善。2017年全国有公共图书馆3166个,图书发行网点16.2万个,60多万家农家书屋使群众就近、实时买到书、看上书。全国新华书店的购书条件和阅读环境极大改善,一批大型书城、专业品牌书店、24小时书店成为城市文化地标和交流思想知识的重要空间。优雅、舒适、体现更多人文关怀的各类书店, 使阅读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和文化休闲方式。“书香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广泛深入开展。400多个城市、广大乡村举办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4·23”世界读书日、读书月、读书节亮点纷呈,数字阅读蓬勃兴起,每年吸引8亿多读者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和“中国好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向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向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等出版物推荐活动在广大读者中深入人心。2017年国民综合阅读率达80.3%,全社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阅读氛围更加浓厚。
贫困、特殊地区和群体的阅读需求得到更好保障。“东风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实施范围扩至14个省区,向少数民族地区捐赠书报刊活动持续深入开展,新疆、内蒙古、吉林等民文出版基地相继建立,极大缓解少数民族地区缺少民文书刊的问题。盲文出版品种更加丰富,结构更加优化,盲人群体阅读设施、设备条件极大改善。积极推进数字农家书屋建设,对报纸投送周期超过五天的边远地区行政村, 实现了报纸内容的及时更新。
四十年,出版业在技术变革中加速转型升级
互联网新技术助力出版业在更广阔天地展翅翱翔, 适应媒体融合的趋势和要求,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展现新的巨大发展活力和空间。加强政策引导,做好顶层设计。主管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新闻出版业数字出版“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关于深化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的通知》等专项意见和规划,为出版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撑。
加大研发力度,推广先进技术。实施中华字库、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等工程,推进MPR、CNONIX等重点标准的产业应用,加强内容投送平台建设等,为出版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170家出版机构被确定为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重点数字产品或项目收入平均达到7043万元,数字业务占总体营收比重平均超过10%,产业聚集效应日益显现。2017年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7071.9亿元,成为新闻出版主体产业之一。新业态不断涌现,优质内容数字化快速传播。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出版领域,按需出版,VR、AR和有声读物,电子书包、知识服务等新业态、新应用层出不穷。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阅读、学习方式,优质内容资源特别是精品好书、主题图书等网络化立体化传播,拓展了出版发行方式,使“随时随地读书”成为现实。
网络书店迅速崛起,重塑发行格局。以天猫、当当、京东、新华书店网上商城、文轩、博库等图书电商为代表的网络书店改变了售书、购书形态。一批社群阅读APP实现图书精确营销,创造了短短几天一个单品销售数十万册的纪录。智慧书店、智能售书亭和O2O、“借转买”等商业创新模式,提升了发行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有机构统计,2016年我国线上图书零售市场的销售规模首次超过线下图书零售市场,目前已占据图书零售市场的半壁江山。网络文学1998年发轫,经过20年发展,成为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新兴文艺样式。截至2017年底,我国网络文学创作人群约1400万人,原创作品总量高达1600多万种,阅读用户达到3.78亿。IP运营模式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游戏、动漫。网络文学在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主流价值,壮大文化产业,推动中华“走出去”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四十年,中国出版“走出去”行稳致远
在对内搞活、苦练内功的同时,出版业跨出国门、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利用国际资源、国际市场提升发展,努力增强中国出版的国际话语权、传播力。从最初主要靠政府推动,发展到企业主动走出去;从“摸着石头过河”发展到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走出去;从引进、吸收、借鉴国外出版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到在境外设立本地化出版机构并输出管理模式;从依靠图书实物产品输出和版权输出发展到资本输出;从“借船出海”发展到“买船出海”“造船出海”……中国出版“走出去”取得骄人成绩。
1986年举办第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出版业以整体形象向世界敞开大门,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书展,越来越多的海外出版商把北京图博会作为发布新书、开拓市场、寻求合作的重要节点和平台。法兰克福、伦敦、巴黎、纽约、莫斯科等国际知名书展上,中国图书都成为亮点。现在,中国每年参与4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书展,宣传、展示和推介中国图书产品,以产品带动文化走出去,以市场竞争有效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丝路书香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等重点项目深入实施,特别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出版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政策优势和发展机遇,“丝路书香工程”进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项目。2014以来,已资助980多种优秀图书的多语种翻译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被翻译成24个语种、28个版本,第二卷被翻译成9个语种、11个版本,现已发行到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领导人著作之一。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习近平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一批宣传推介我们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主题图书被翻译成多个语种输出到美、英、德、法、俄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包括莫言、曹文轩、刘慈欣等一批当代优秀作家的作品翻译出版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国际安徒生奖、雨果奖等国际大奖。出版物版权贸易结构逐年改善,2017年全国共输出出版物版权12651项,进出口比例从20年前的15:1缩小至1.4:1。出版业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日益凸显。
新时代,中国正阔步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出版正以昂扬的姿态, 坚定改革再出发的信心和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奋力推动我国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
高举旗帜,保持一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坚持把出版工作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中把握和谋划,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切实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的使命任务。
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始终与时代同步伐。坚持守正创新,以改革增活力,着力转变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让出版跟上时代步伐,更好地为新时代服务。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落实主管主办、属地管理和分级管理制度,完善出版管理,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着力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出版体制机制。进一步推动建立统一规范、健康有序的出版物市场,创造公平合理的出版物市场环境。
压缩数量,多出精品,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的态度,坚持内容建设第一、提高质量第一、多出好书第一,以高质量求生存求发展, 增加高端、有效供给,压缩低端供给,遏制无效供给, 以高尚的文化追求树立出版业良好形象,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出版产品和服务。
技术引领,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探索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新模式,再造出版流程,推进转型升级,聚集数字出版优势资源,打造方便快捷的出版网络服务平台和内容投送平台,加快形成强势数字出版产品和新型出版企业集群,构建要素完备、结构合理、水平先进、效益良好、多方共赢的出版融合发展新格局。
提高素质,建强队伍,为出版业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牢固树立人才兴业意识,深化出版战线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教育,引导出版从业人员树立崇高的政治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围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培训,造就一批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社会主义出版家,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的出版人才,培养一大批甘于奉献、学养深厚、作风优良的骨干编辑人才,为出版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进入新时代,中国出版人一定能够担负起自己新的文化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征程上,书写更加辉煌壮丽的出版篇章!IP
为集中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辉煌成就,《国际出版周报》策划推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刊》(共124版),以“40年改革开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题,邀请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文化单位领导、专家及国际出版界知名人士撰文,以期全面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与丰硕成果,探讨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