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据法学】王忠:数据是如何被自己“出卖”的

王忠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法律研究 2022-11-09

B D A I L C 

 欢 迎 关 注 


 Norman Rockwell



数据是如何被自己“出卖”的


文 /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王忠


个人数据已经被普遍性地视作一种资产,具有巨大的价值。然而,作为个人数据的主体,人们并不能单独的生产数据,也不能有效的控制数据。个人数据的生产者及控制者一般都是数据收集者。大部分情况下,数据收集者并没有偷偷摸摸地获得我们的数据,而是我们主动将数据分享给收集者。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在分享个人数据,我们并非免费赠送给收集者。具体来说,个人数据通过以下形式分享给了数据收集者。



新会员优惠或者现金


无论是在线服务还是离线服务,服务提供商都会邀请顾客成为其会员。除非打算长期购买,一般消费者都不会注册会员。但是,商家如果打出广告语,将给予新会员折扣,人们往往就会详细了解各项会员福利,并考虑是否填写会员申请表。很多电商或者服务提供商都会给予新会员第一单折扣,例如八折优惠。这种折扣事实上就是对于消费者披露其个人数据的一种经济补偿。很多人为了享受新会员的优惠,可能将家人信息挨个注册一遍。表面上看是占了商家便宜,从商家的角度却有着他们自己的算盘。

会员申请表一般不会有太多敏感个人数据,主要就是性别、出生日期、地址、邮箱、电话等基本信息。一旦完成了第一单交易,后续又会有各种优惠券以及个性化商品推荐,各种数据就会源源不断地向收集者提供,例如消费习惯、商品偏好、支付能力、支付信息以及与其他会员的社会关系等。如果没有注册会员,不管消费多少次都是零散的消费记录,商家很难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会员ID将多次消费记录串联起来,就能进行价格歧视、精准营销甚至产品定制。

除了给优惠或者折扣,收集者还会提供多种方式的现金奖励。有的商家会打出广告语,注册会员领X元现金,给予个人信息填写完整的用户现金奖励。有的商家更有策略性,对于用户介绍加入新人的行为,介绍人和被介绍人同时给予现金奖励。这个在滴滴、嘀嗒等打车软件,以及airbnb等民宿出租平台都有应用。

现金激励的区别还体现在套现方式。有的商家规定奖励只能用于购买其产品或服务,有的则允许用户直接套现。不管是哪种方式,都是数据收集者认可个人数据的价值,并补贴用户以期激励用户分享其个人数据。现金激励在第一阶段能起到吸引顾客的作用,顾客一旦开始使用赠送的现金,提供的个人数据也会随之增加,商家就能利用这些数据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及黏性从而留住顾客,并激励老顾客介绍新顾客。



数据分享收入或者分红


这种商业模式让用户能够直接销售其个人数据或者从其个人数据的商业价值中进行分红。由于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相关的商业活动没有公开进行。国外有不少相关的案例。

在苹果或者安卓的应用市场有一款名为Killi的App,声称个人数据的价值被严重低估,年价值在应该达数千美元。该APP让用户直接与想要购买数据的公司签订智能合约,数据购买者在购买数据时直接向用户付款。大量知名品牌入驻了Killi,包括麦当劳、通用汽车、达能(Danone)以及史泰博等。

浏览器brave阻止所有的在线广告,除了那些已经接受与数据用户分享部分收入的已知广告主的广告。用着浏览器还能赚点外快,尽管上线时间不长,这一创意吸引的粉丝滚雪球式增长。不过目前所返的现金形式为数字货币,而且国内暂时无法正常安装。该浏览器被防火墙拦截。



抽奖


人们经常在网购或者支付某项服务结束之时,会受到一个抽奖的提示。在某个特定的节日,会收到一个弹窗,有一个红包或者奖品等着您打开。一旦点击了链接,往往是先让提供一些个人信息,才能抽奖或者领红包。近年来抽奖诈骗案件屡次被媒体报道。如2018年6月26日,一个20人的诈骗团伙因涉嫌诈骗罪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检察院批准逮捕。这群人就以抽奖中奖的名义进行诈骗,涉及2000多名被害人[1]。

以往人们看到红包或奖品当前,可能不假思索就填写了数据收集的表格。不知不觉中,个人数据就卖给了收集者。频繁的媒体报道使得人们对此提高了警惕性,但是对于大的电商平台或者网站的抽奖信息,人们一般还是会分享出自己的信息以获得一次中大奖的机会。当然,绝大部分人都会有些失望,毕竟大奖数量有限,人们大概率的获得了纪念奖。此次奖品的使用也就开启了商家下一步的精准营销。人们会陆续得到商家的促销信息,有人可能就成为了商家的会员。



个性化服务


某些数据收集者会鼓励消费者提供更为丰富的个人信息,以便向其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在社交网站,你要想让平台给你推荐好友,或者推荐的好友更精准,就会让你填入籍贯、母校、专业、工作单位等信息,这样就能给你进行老乡、校友、同行等好友推荐。还有一些网购平台,如果提供购物记录或者收藏的商品,就会根据你的需求推荐相关的商品,或者及时告知各种降价促销活动。

服务提供商会明确告诉用户,个性化服务是给予个人数据提供的,鼓励甚至是要求用户提供可靠的详实的个人数据。尤其是在求职或者婚恋网站,服务提供商还会对用户提供的各项数据进行核验。为了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或者一个如意的交往对象,人们会尽可能多地提供及个人信息,以求更高的匹配度。即便普通的社交网站,要想好友推荐更可靠,或者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个人数据的分享也是多多益善。



服务准入


还有一些数据采集者将服务准入门槛与个人数据的提供绑定。也就是说,如果不提供个人数据,将不能使用其服务。很多用户为了使用该服务,只能接受服务提供者的数据要求。这在手机app的安装过程中很常见。有些app与用户的通讯录没有一点关系,但是只有接受其读取通讯录,才能完成app的安装过程,或者才能正常使用其功能。

以上介绍的是商业行为中个人数据采集主要交易方式。这些交易方式中,所有的数据采集活动都是得到了用户的同意,商家也提供了相应的报酬。不管用户是否承认,是用户自己出卖了自己的数据。并非所有的个人数据采集都有“对价”或报酬,例如政府的人口普查,办理身份证提交数据以及采集指纹。这些行为主要是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或维护社会秩序而例行公事。对于商业行为的数据采集,我们应对采集方提供的待遇进行冷静的评估,是否值得为此提供个人数据。至于具体的评估方法和应对措施,笔者将在后续研究中进行解析。


[1]http://newspaper.jcrb.com/2018/20180704/20180704_008/20180704_008_3.htm



感谢作者的授权

本文仅作学习交流之用





往期荐读





编辑:钟柳依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