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常美精选诗十首||如果我们的一生可以从倒叙中开始

一见之地 一见之地 2023-01-11


张常美,八二年生。山西代县人,地质队员。


本期约稿:南门听雨




张常美


精选诗十首



慢慢

 

一些草,只有慢慢熬,才能熬出脾气

一把刀,只要慢慢磨,总会磨掉锋刃

 

那个磨刀人已病入膏肓,失手

打碎药罐之后,扶着拐杖看完墓地之后

 

空气中才慢慢弥散出苦苦的味道……

 

 

人间秋色

 

拆掉瓜架,豆棚,天地开阔

歧路显,大道孤兀。

 

 起伏的群山奔进松弛的栅栏

 

动荡的草木含着霜

月亮探出了头,像认错的孩子……

 

 

看瓷记

 

花开的茂盛

山水仿佛没有经历过沦陷

美人有羞赫的红晕

 

没有一条路可以靠近。她在独居

而不是囚禁,没有什么能囚禁美

 

没有什么可以成为苍老的理由

头顶上,锔紧的星空也不能

 

无数次的端详都是徒劳——引诱我

一个失败的远观者

 

唯一的安慰是,每一次

她都正好在对着我梳妆

 

 

庇佑

 

请一尊菩萨,烧一柱香

守一座庙宇

念一世经。又如何?

 

 被封在深山雪中的瘸腿老僧

还不得被抬下来

还不得酒肉三日

歌舞助兴。还不得

夹在李富贵李富祥兄弟中间

端端正正的叫李富全

 

三块石头,隔着一段年月

在一棵祖传的大树下避雨

 

 

如果我们的一生可以从倒叙中开始

 

落过的泪水再次蓄满眼眶

许多愁苦的脸破泣为笑

 

雪往天上飘,乌云散去

我们望着熟透的杏子再次成为花朵

 

浓烟从烟囱回到秸秆、青苗

一锅粥煮着煮着就回到各自的穗上

 

挥了挥手,母亲就从田间回来了

她穿着干净的衣服,像个新娘坐在炕上

 

 



一个人的内心越来越浅

 

走在路边,阳光如同女儿

伏在我背上,温顺、轻盈……

 

一把葵花籽换得的鸟鸣

欢愉、清脆,像她信任的回答

 

为野花浇水,一点点偿还

一朵小雏菊就用掉了满蓄的涕零

 

那只瓢虫背上的星斗,让我在归途中学会感恩

——四野无人,有一种沟壑被雪填满的静谧

 

 

遗址博物馆

 

经过严苛的安检,确定

没有利刃,也没有忤逆之心

我以使者的身份被允许

进入古代一座异邦的城池

 

经过火焰和流水,那里

砖石瓦砾还在,钟鼎还在

律令也还在。

奴隶们的骨头、牛马的骨头混在一起

让人亢奋的号子声和皮鞭声混在一起

 

做为一个外使我保持绝对安静,看

他们旁若无人,仍在砌着一座巨大的废墟

 

 

小僧

 

有一壶酒,在古寺的香炉上温着

深夜惊醒的人闻得到

 

有一卷经,山风中青白翻动

老鼠替打盹的沙弥念着

 

又一个春夜,万物醒来

疯长的胡须辜负着明晃晃的月亮

 

他捻去烛火,天就亮了

一棵松托着云往山的深处挪了挪

 

 

秋凉渐生

 

春天出生的羊羔

新长了细密的绒毛和坚硬的犄角

没有反抗,父亲们试了一下镰刀的锋刃

谷黍就垂下脑袋

 

为了撑住塌下来的天空

矮屋里点灯

亮一盏,黑就被推远了一点

亮一盏,就有一粒星辰走失在村庄后面的高岗

 

 

一日

 

仿佛经历过无数个这样的黄昏了

鸟鸣啁啾,花树婆娑

铁门敞开,放走了风和咯吱声

现在静得只剩下一朵云呼吸着另一朵

 

窗口外所有的野草也都是那样

绿得并不盲目

谨遵天地的律令,并懂得了爱

快要走到天边就又返回来了,而我已归来良久

 

用带回的阳光暗暗描爱人的眼睛

那里潭水清澈,波纹不知疲倦

天色快要暗下来了

甚至闻到了野山椒和蘑菇的味道

 

 

 

【读诗笔记】

 

泥土中的火

 

南门听雨

 

这是我第一次这么系统地读常美兄的诗,忍痛割爱许多好诗,只精选十首。常美多是短诗。我熟悉的写短诗的有几个让我印象深刻:常美的朴素深刻,轻古典的语言中带有泥土气息;酒桶的古典幽邃,畅意随性;小白的灵秀沉郁,有悲天悯人的文人情怀;楚河的简洁深远,追求淡中有味。

诗是用看得见的事物说出看不见的东西。生活的真相往往就隐藏在朴素的事物中。如何选择朴素的事物传递出“看不见的东西”,对常美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读他的诗,心中很沉静,有一种踩在泥土中的感觉,有一种回归。我想,常美是用他的朴素的深沉来对抗这个浮躁的世界。诗坛上有许多诗是浮光掠影,而常美的诗是静影沉璧。诗人是“脚踩大地,仰望星空”的人。我们的脚应该触摸每一寸土地,方能在诗句中展现出守望的星空。我和常美虽然接触不多,但能感受到他的低调谦逊。他刻意保持与这个世界浮躁的距离,保持他的朴素,保持泥土中的养份,保持仰望天空的纯净。

我对写乡土题材的诗人有天然的好感。也许我们的骨子生长着与生俱来的山水田园。有人说中国人是天然的道家,我很赞同这种说法。在常美的诗中,我看见了这种情怀。在《一个人的内心越来越浅》中,我读到了人与自然的交流,如果我们的内心再浅一点,直至“忘我”,与自然合二为一,我们就是“自然”,我们就是天地日月,花鸟虫鱼。上升到这个境界,就是哲学了。诗的最高境界是哲学,哲学的最高境界是诗。

常美是地质队员,对地质的了解甚于常人。也许是在地质探索中的洞察练就他在诗中的洞察力。洞察力是诗人必备的素质,能看见常人看不见的东西,发现生活的本质。常美有着很强的洞察力,有着手术刀般的精准,简短的几句就能直击“真相”。在《慢慢》中,揭示出岁月的秘密,万物都会在时光中面目全非。最后两节,“锋芒毕露”,读后令人沉思。《庇佑》中,寺庙中的老僧,也只不过是,穿着僧衣的俗人。我想,诗人必须学会“残忍”,像疱丁一样,精准地剥开生活的牛皮,让所有人看见里面的骨架。

常美诗的语言自然流畅,略带古典气质。他的骨子里还是流淌着传统。他的诗会出现一些很美妙的句子。在《人间秋色》中“起伏的群山奔进了松弛的栅栏”;《一个人的内心越来越浅》中“一把葵花籽换来的鸟鸣”;《一日》中“现在静的只剩下一朵云呼吸另一朵云”,都很有意境,让人眼前一亮。《小僧》整首诗就是一幅古典画卷。

窥一斑而知全豹,虽然只有十首诗,却足以看到一个诗人的精神坚守。以我的视角来看,这十首都是值得品读的好诗。






诗读完,来,吃瓜,点赞,留言,分享……


一见之地

长按上图二维码关注


微信号 | oneview1

总监制 | 陆岸

编委 | 乌鸦丁  梅娜  卢艳艳  离开  

林非夜  南门听雨  陆岸

欢迎荐诗:yjzd1573@163.com



赞赏说明


赞赏说明:凡本平台发表诗歌作者,请关注本平台并加陆岸微信(swqs137),方便联系发文事宜及发放赞赏稿费。个人专辑赞赏满20元以上,则70%作为稿费一周后通过微信一次性发给作者,30%留作平台运作。“多人诗选”栏目因涉及多人,赞赏暂不发放作者,敬请谅解,感谢您的支持。




感谢支持,打赏随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