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京观画记(上):李公麟与连环画 | 叶展

叶展 四海书院USA 2020-02-01

叶展,幼学书画,惜无才力,中途而废。后入清华,寒窗苦读,枉学屠龙。现居美国,以炮制精神毒品(youxi)为生。微信号: zhanyewow










文 /  叶展

编辑 / 云在


前言


218日从芝加哥的冰雪中启程,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飞行,19日抵达东京,20日拜访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颜真卿特展,21日返芝。行也匆匆。


此次东京之行,颜真卿只是一半的目的,另一半则是为了李公麟的《五马图》。


曾经,李公麟是神一般的存在!


童年学画,曾经梦想做一个画家。身背画夹,壮游四方。唯叹世事无常,没能走上艺术道路,而是入了以严苛著称的五道口职业技术学校,被当成码农培养,而且最终沦为了精神毒品(youxi)的制作者。深可叹也!


在我短暂的学画生涯中,李公麟是一场寻根之旅的终点。我相信很多七零后“画童”都经过了类似的旅程。在信息闭塞的年代,上下求索,追本溯源,最终找到李宗麟本尊。


平生不识李公麟,纵是学画也枉然!









缘起连环画



这一切要从连环画说起。


话说在遥远的八十年代初期,鸿蒙初开,天地混沌,黑白电视还远未普及,游戏机更是闻所未闻,距离后来日本漫画席卷中国尚有时日。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陪伴我们成长的最主要的娱乐形式就是连环画,在北方又称小人书。64开本的小册子,黑白印刷,上图下文,里面帝王将相,王朝更替,英雄豪杰,才子佳人,应有尽有。彼时霍元甲变形金刚奥特曼等偶像尚未横空出世,连环画里一身铠甲威风凛凛的古代大将就是男孩的全部梦想。最流行的两套书是上海人美79年版48册《三国演义》和人美版15册的《岳飞传》。每当新到一本,班内竞相传看。看得多了,很多人就开始尝试着画。于是小学课本的空白处就挤满了各种形态各异的人物和兵器铠甲。如能画好古代大将,在班级里则如追星般被追捧,不由得手执画笔,意气洋洋。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79年版《三国演义》人民美术出版社15册的《岳飞传》

多少人的绘画启蒙自连环画始。


连环画是白描的艺术。


白描艺术公认的祖师爷就是李公麟。


当然,那时候的我并不知道这个名字。


以《三国演义》《岳飞传》等书为范本,揣度临画一段时间后,我隐隐觉得这些画有点问题(那时候我开始正经学习国画,初步接触各种作品,稍微有了一点眼界和看法)。这几套书是大规模协作的产物,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地方的细节处理草率,特别严重的是白描技法和传统已经开始偏离,有些作者的线描功力明显不足。而其他八十年代新创作的连环画,则此问题更加严重,很多都惨不忍睹。


后来我到手了一本墨浪的《满江红》,马上叹为杰作。《满江红》中所展现的白描功力,和《三国演义》《岳飞传》等书比,感觉艺术水平突进一大块,但从技法上实际是回归传统了一大步。

左边是墨浪《满江红》,右边是《三国演义》,白描功力水平的差距一目了然。《满江红》中的线描功力深厚,灵动多变,整个画面有如一首线描的交响曲,和右边《三国演义》线描的呆板和僵硬形成鲜明对比


后来再看到王叔晖的《西厢记》,仕女为兰叶描法,每一页的刻画都精心至极,而且充满了古人才有的恬静之气,更是令人绝倒。

王叔晖《西厢记》是中国连环画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作者以刻画美丽的古装少女闻名画界。终身未婚,日常以烟酒(金奖白兰地)助画

这两本书都是在五十年代创作的。因此在我的心目中,五十年代的连环画要比七八十年代的好,因为线描和气质和古人更近。


今不如昔,所以我要更向深处寻,找到更高古的作品,以为范本。


但何其难也!


其它五十年代出版的连环画,在八十年代难觅其踪,只能在一些杂志或者书籍中窥见其鸿爪。比如说墨浪和王叔晖的师傅徐燕荪,我是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一张白描,记得画得是梁红玉击鼓战金山。全画极富张力,线描有一种高速紧张的韵律感。在画家笔下,梁红玉在战将环簇中,双手持槌,腰部略弓,敲动战鼓,你可以感受到她衣服底下肌肉的紧张。而大江之上波涛汹涌,仿佛是被梁红玉战鼓所激荡而起,精彩极了!但一张,仅此而已。后来再也找不到他的其他画作。知道他是墨浪和王叔晖的老师,看到他其他的作品,则是要到2000年以后,拜互联网之福了。

徐燕荪的作品《三打祝家庄》



返本溯源


我当时一脑门子的回归传统。认为历史更久远,更高古,线描才更正宗。

除了找老连环画,也开始看各朝名画。


一代一代不断往前回溯。


以人物画来说,明清的人物画因其水平不高被徐悲鸿等人大加鞭挞。他们那一代人推崇唐宋,而贬抑明清。特别是清朝的改琦和费丹旭之流,人物造型病态,线描无力,流于纸面。看了他们的画,难怪徐悲鸿等人充满愤慨,认为唐宋以来人物画的光荣传统被他们所糟蹋了,简直一蟹不如一蟹。如果把他们的画和恢弘壮阔的元明壁画放在一起,那简直就是惨不忍睹。

左边费丹旭绘红楼梦人物之《宝琴立雪》;右边改琦绘红楼梦人物之迎春

元明壁画,多为无名画工所作,被认为是继承了唐宋壁画瑰丽灿烂的传统,在建国后受到广泛的推崇。而徐燕荪等画家,受到元明壁画的影响颇深,可以说是得其真传。


元明壁画中,以北京法海寺和山西永乐宫壁画,堪称双壁。人物造型生动,线描功力精纯。

永乐宫壁画(元),线描艺术的魅力在这样的大画中显露无遗。行进中的神仙们衣裾飘飘,如行云流水法海寺壁画(明)。铁线描法,其天王像的甲胄刻绘极为繁复华丽,登峰造极

元明之前,则为唐宋。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唐朝画圣吴道子的壁画作品已经失传,难窥其神。有争议的《送子天王图》作为白描作品(壁画的粉本),已经是顶级水平,毋庸置疑。

现存日本大阪美术馆的《送子天王图》

宋画也极为罕见。北宋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和徐悲鸿收藏的《八十七神仙卷》,至今还在打着官司,不知道哪一幅才是正品。但从白描技法上,两幅都已臻化境,上承唐朝壁画的传统,下续元明壁画的余风。

北宋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局部

我们的李公麟,武宗元的同朝代人,即将闪亮登场了!


在他出场之前,我们再闲叙几句。


现在我们要搜寻某位画家的生平和作品,只需要谷歌一下,各种信息图片铺天盖地海量汹汹而来。但在八十年代,前互联网的时代,资料之匮乏,信息获取之困难,现在难以想象。信息只存在一个个孤岛上,只鳞片爪,缺乏连接,互不相知。少数高晓松之类的大家子弟,能够接触名家,亲聆教诲。但大多数人所能依靠的,仅仅是极少量的书籍画册杂志,且印刷粗劣模糊。图书馆藏亦有限,私人所藏对我等更是远不可及。我们所能找到的只是绘画历史长河中的片段和碎片,然后费力地拼接起来,还拼不齐,还要发挥想象力去填补空白,去臆想——白描艺术的巅峰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比已经看到的更好的东西应该是什么样的?


因为信息的匮乏,产生了广袤的未知世界,激励我们去努力探索,一步一个脚印,不断从新发现中获得成就和快感!


因为四周是黑暗,才逼迫我们向光而行!到达一处光亮,欣慰鼓舞,更坚定前行的决心,再向下一处进发!


那时候是孤独的,但是充满着沉静的希望,因为虽然黑暗但前面有光。


现在则是物质极大丰富,信息爆炸的时代。天天手机中充斥着奶头乐式的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四面八方无一不是信息,一片光明炫目,却反而令人烦躁迷失,不知何去何从。


当所有的好东西一下摆到你的面前,唾手可得,你反而失去了探寻的兴趣。幸耶?非耶?


武林秘籍



在当时信息匮乏闭塞的环境中,如果你突然拥有了一本别人没有的孤本书籍,那就有如拿到了一本绝世武林秘籍,可以大加炫耀。闭门苦练,保你进境飞快,神功速成!


话说在八十年代,大学教授手里有一本英文原版书,就可以开一门本科课了。


毫不夸张!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了一本武林秘籍!


这本小册子,是中国古代画家小丛书(具体名字已经忘了)的一本。这套书是文革前出版的。每个画家一本,里面有画家简单的生平介绍和代表作品。书很薄,印刷质量很差。


这本关于李公麟的小册子,里面赫然出现了《维摩演教图》、《免胄图》、《五马图》等众多作品。虽然那时候的黑白画册印制极为粗糙模糊,但这些作品的精美高妙丝毫不受影响,在眼前有如万丈霞光般迸射。


用上译版电影《悲惨世界》的配音来表现,就是“世界突然明亮了”!

维摩演教图(局部)

免胄图(局部)

这些作品,全都是白描。


其线描全都精美绝伦!


在李公麟之前,虽然也有所谓粉本,但那些只是壁上作画之前的黑白小样,并不是最终作品。是李公麟第一次将白描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抛弃色彩光影,纯用线条和墨色进行描绘,在高度简化和概括中,发展出广阔的天地。“扫去粉黛、淡毫轻墨、高雅超逸” ,“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 ,“天下绝艺矣”是当时人对这种新的艺术形式的赞誉。


李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北宋著名画家,他名门望族出身,交游者王安石、苏轼、米芾、黄庭坚等皆一代文豪。文人的身份,深厚的文化修养,他能够将书法功底融入到白描中,使得线条拥有了书法的韵律。更使得白描这种新艺术形式,被文人士大夫阶层所接受并喜闻乐见。


白描可以说是最有中国特色的绘画技法之一。西方绘画有速写和素描,而无白描。


他的白描作品,成为后人学画的样板典范。“犹如群龙之首”,他也成为开山立派的一代宗师,南宋画论家邓椿则将李公麟推至与画圣吴道子等同的地位,在《画继》中评价:“吴道玄(吴道子)画今古一人而已,以予观之,伯时既出,道玄讵容独步。”


看了这本小册子,我恍然大悟,原来李公麟就是徐燕荪墨浪王淑晖他们这些人的祖师爷。


徐燕荪和墨浪连环画中的武将,和《免胄图》中的武将,从铠甲样式到衣服皱褶甚至到站姿,都高度相似,千年一脉相承。


终于找到本源了!


终于找到根了!


《维摩演教图》《免胄图》等画中的线描水平,可以毫不客气地说,盖过后世徒子徒孙中所有的佼佼者,更不要说改琦和费丹旭这种废柴。令人无法不顶礼膜拜,大为叹服!


这才是我努力探寻,想要找到的最高境界啊!



中国连环画之死


那时候的我,还没有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祖师爷之后的一千年间,徒子徒孙们殚精竭虑,前仆后继,刻苦努力,但在笔墨上面仍难达到祖师爷的高度……这个事业似乎难以为继啊?


如果祖师爷如高山仰止,万难企及,无法超越,那么费力地学习他又有什么用?


就好像金庸武侠小说中王重阳为全真派之祖,当世武功第一,到他的徒弟全真七子就沦为二流货色,稍微厉害一点的就打不过,传到第三代就更是什么也不是了。


须知江湖险恶,而今寸步难行。


等待这个门派的就只有消亡。


白描艺术也一样。


随着解放后新一代画家接受西式的美术教育,重点放在速写素描人体解剖造型能力,笔墨上面花的时间越来越少,线描根底也越来越差,甚至在八十年的连环画创造中完全放弃了传统线描技法,采用各种其他手段。李公麟和他所代表的白描艺术的千年传统,也被他们所摈弃遗忘,渐行渐远。


在八十年代初期,连环画曾短暂繁荣。1982年出版连环画8亿多册,占全国出版书籍的四分之一,基本上全中国每人一册。这是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也是连环画的历史巅峰。在如此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下,各地出版社们一哄而上,加班加点,竞相出版连环画。比拼速度,就要牺牲质量,而且毫无底线。以前的大家如王叔晖一年都画不了几十张,现在不孝后辈们采用他们的新技术却能一天画10张!那不是画画,那真是所谓“跑马”了!这种粗制滥造的书也被称为“跑马书”,开始充斥市场。终于,劣币驱逐良币,整个连环画市场出现了崩塌。1985年突然在全国范围出现连环画库存大积压,之后一蹶不振。

粗制滥造,快速生产的“跑马书”

粗制滥造,快速生产的“跑马书”。其线描之草率粗鄙,人物之空洞程式,画面之内细节能省则省,令人叹为观止。


连环画面临危机,前路莫测。等待最后的崩断之时,万劫不复。


这个断点来得很快。


最后的打击来自东邻日本。


我永远记得1991年的一天,我还在上高中,中午弟弟带回来一本在初中同学中疯狂传阅的日本漫画《圣斗士星矢》。


我看了后完全被震惊了!


日本人居然可以这么画连环画(后来才知道应该叫漫画)!


多变的视角,充满张力的构图,各种心理描写,各种特效,闪回,特写,各种现代化的电影叙事语言的成熟应用。


而且日本人在线描上面也绝对不弱,甚至比中国更强。他们的线描不是用毛笔,而是用硬笔画出来的。更难得的是,和中国摈弃了传统画功的新一代连环画家们不同,他们的线描反而最大程度地保留有传统的韵味和灵气。最终反而似乎是他们接过了李公麟等白描大师的衣钵,但是在一种全新的形式下面,成功地脱胎换骨,破茧重生。


对比中国连环画,平庸的线描,乏味的中景平视构图,陈旧的故事,流水账式的看图说明样的文字。


完全是降维攻击!


完全不是一种艺术形式了。


这就是现代对古代的碾压。


那一刻,中国连环画和传统白描技法轰然倒地,再无重生!


1991年,连环画出版锐减到几百万册。全国才几百万册!新华书店里面已经基本上看不到连环画了。

《圣斗士星矢》中的天马流星拳。日本漫画对中国连环画成功实施了降维攻击

日本漫画《圣传》中的角色,硬笔线描水平应该是超过中国当时大多数连环画家



白描不死


当然,前面那句话说得早了点。


中国连环画是死了,目前只在收藏市场活跃。


但白描技法并没有死,反而死灰复燃。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艺术思潮出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倾向。一部分人高歌猛进,搞起了前卫的现代艺术。而另一批人醉心经典,回归传统,居然搞出了新文人画运动。无论是多么“陈旧”的东西,比如被批判了几十年的四王山水,都有人愿意重新钻研学习。而社会也对他们容忍,他们也更大胆张扬。这和八十年代确实有很大差别。八十年代时候的我,无论多么醉心于传统文化和书画,也无法想象一个人能够神经病到穿着古人的服装长袍大袖地在大街上闲逛。现在国内大街上可多是汉服妹子,大家也习以为常,尊重她们的个人选择和爱好。

新文人画代表之一朱新建的《美人图》


在这种环境下,我们看到颇有一些年轻的画家,重新追溯历史,心向传统,精研笔墨。前日还在微博上看到一位年轻画家,花很大力气临摹《五马图》,然后跑到会场将真作和自己的白描作品现场进行对比学习。也算李公麟的影响余韵犹存,绵绵不绝吧。











往期精彩回顾


有生之年亲见颜真卿展,皆是福报 | 朱應

艺林小札:与王献之离婚有关的那些事 – 新安公主说“这锅我不背” | 陆旸

四海博物:潘良桢《令兄帖》和函三楼的回忆 | 李跃林

艺林小札:侧锋与中锋的关系 | 刘九洲






长按二维码关注四海书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