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9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图书推介 | 詹石窗:《国学新知文库》总序

詹石窗 川大老子研究院 2021-02-06


总 序

 

“国学” 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其中所谓“国学”实际上是指上古时期国家设立的学校。随着历史的进展,“国学”的内涵逐渐发生演变。到了近现代,“国学”成为指称我国特有学术的一个术语,其外延是以儒、道、释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涉及古代哲学、史学、文学、艺术、语言学、科学等诸多领域。本文库正是从广义上使用“国学”概念的,至于“新知”既意味着新的领域、新的视野,也意味着新的探索、新的认识。由于国学的范围相当广泛,这套文库当然应该有所选择,关注那些具有新发现、新观点的成果,这就是为什么将“国学”与“新知”合成的用意所在。从文稿选择的立场看,既然是“国学”,则入选的文稿必定是传统文化方面的;既然是“新知”,文稿如果仅仅反映传统文化内容,还是未能符合要求的,必须是两个方面的特质兼备,才能进入这套文库之中。也许组织者对文稿的选择不一定准确,但不论情况如何,“新知”乃是编纂这套文库的初衷,表达着一种愿望、一种追求、一种目标。

 

《国学新知文库》的编纂工作确立了如下宗旨:


第一,弘扬求实精神,鼓励学术创新。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学术研究,都必须具有求实精神,国学研究当然也不能例外。就过程而言,国学研究的求实精神首先意味着对从事的领域展开广泛 的调查,精读相关的经典文献,详细占有资料,然后进行深入思考,避免信口开河,无中生有,有中说无,而是依据事实,客观陈述,立论稳妥。这种求实精神在节奏加快的当今学术圈中尤其需要。与此相联系,《国学新知文库》也特别强调学术创新。往昔的成就固然可以 引为自豪,但重复劳动是没有前途的。唯有学术创新,才能永葆国学的旺盛生命力,焕发学术研究的青春。所谓“创新”就国学领域来说,首先是文献史料的新发现、新发掘;其次也在于使用新的研究方法,从新的角度进行新的审视,提出新的选题,开展新的分析等等。古人称“天地日新”,又谓“革故鼎新”,此类格言成语说明我们的民族学术文化传统本来就非常提倡创新。在新的时代,尽管所谓 “新”的标准不同,但先民们倡导创新的精神却依然没有过时,值得我们在国学研究工作中认真思考和发挥。


第二,扩展文化视野,兼蓄古今中外。从研究资料来说,我们不仅要熟悉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田野信息、考古资讯以及国内前贤时仁的论著,还要有世界眼光,努力掌握国外同行的学术动态,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海外对中华文化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成果也越来越丰硕。在文化学术传播越来越快的信息社会中,如果我们不能及时了解他国学者的学术新成就,就可能步他人之后尘,重复无谓的劳动,甚至陷入迷乱状态,徘徊不前;唯有高瞻远瞩,放眼全球,关注他国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成就,并且认真加以分析和借鉴,才能扬长避短,超越学术瓶颈,取得新的突破。


第三,关注薄弱环节,培植研究特色。经过长期的努力,国学研究在总体上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却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以往许多人谈国学,常常把它局限在儒家文化圈内。其实,此等视野是相对狭窄的。由于认识的局限和导向 问题,国学研究未能在比较广阔的领域展开,故而限制了它的发展前景。有鉴于此,我们组织编纂《国学新知文库》不仅要继续关注儒家学说和中国化了的佛教文化,而且将加强对国学中的一些薄弱环节 的探究,比如道家、道教之学、古代科技哲理、传统经学与艺术的关 系等等,这些领域都是以往的国学研究相对比较忽略的,现在我们应该对这些领域的研究多加鼓励。从发展的立场来看,“强势”与“薄 弱”本是相对而言的。当人们对于某个领域、某种专题不太关注而 没有投入足够力量加以研究的时候,该领域或专题就是一种“薄弱.环节”,而当人们对这种“薄弱环节”有了足够重视的时候,“薄弱环节”就可能转化为“强势环节”。但愿我们的努力不仅可以化“薄 弱环节”为“强势环节”,而且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培植新的特色。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就精神领域而言,大多数人却依然主张文化多元化,因为一个民族只有保存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傲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所谓“一方水土养 育一方人民,一方人民弘传一方文化”,既说明世界范围的文化本来 就是多彩多姿的,也意味着文化“个性”乃是民族存在的基本标志之一。中华传统文明在历史长河中曾雄踞世界东方,其中蕴涵的精神宝藏,特别是人文资源,可以为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可是,晚清西学东渐以来,我国学术界主流倾斜于吸纳西洋、东洋文明,以追随西方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为时髦,热衷于做西学的诠释者和传播者,却逐渐远离了对中华文化传统的认同。我们认为,富有情操的中国知识分子既要有宽广的胸襟和视野,敢于借鉴西方文 明的优秀成果,同时也应该坦然地开启心扉,理直气壮地为发掘国学 的积极资源而大胆探索,奉献力量。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已经登上国际文化舞台,正在与西方学术进行平等对话,而且成为我国腾飞的强大精神载体,从而被西方世界所关注。美国科学史专家萨顿 (George Sarton)说:“正如东方需要西方一样,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不要忘记东西方之间曾经有过协调;不要忘记我们的灵感多次来自东方。为什么这不会再次发生?伟大的思想很可能有机会悄悄地从东方来到我们这里,我们必须伸开两臂欢迎它。对于东方科学 采取粗暴态度的人,对于西方文明言过其实的人,大概不是科学家。……新的鼓舞可能仍然,而且确确实实仍然来自东方,如果我们觉察到这一点,我们会聪明一些。”萨顿的论述无疑是深刻的,对于我们的研究工作来说也是富有启迪的。

 

胡适曾经在《〈国学季刊〉发刊序言》说过:“我们深信国学的将来,定能远胜国学的过去。”这是因为国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是因应了时代的需要,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向前迈进。我们希望《国学新知文库》也能切近时代脉搏,在新一轮国学春潮到来并且逐渐高涨的时候推波助澜。

 

 

            詹石窗

           谨识于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

           2010年10月10日


       任何经营性媒体(报刊、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连结、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获权转载者需注明出处。否则将依法追究其责任。

        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欢迎各位分享信息及给予建议,邮箱scdxlzyjy@163.com

        欢迎访问寰球正道网 www.globaldaoism.com

欢迎关注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