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9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图书推介 | 詹石窗:总序•上善若水济坤乾

詹石窗 川大老子研究院 2021-02-06

总序:上善若水济坤乾


作者 | 詹石窗


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


乙酉年春节即将到来的时候,“神仙传记书系” 第一批选题中的两部书稿发送到我的电脑,我停下正在进行的各种事务,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连续数,我沉浸在“先睹为快”的感受海洋里。一片曙光迎面而来,我透过窗口,抬头远眺,水天一色的朦胧画面勾起心中的阵阵涟漪。

 

记得1985年我还在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曾经利用暑假考察了大江南北的许多道教宫观古迹。 那时候,经过“史无前例”“文革”“野火”狂烧的道教刚刚有了复苏的迹象。尽管到处屡见古老宫观的断垣残壁,但在考察过程中,我依然可以感觉到飘荡于断垣残壁上空的神仙传说的催春气息。时隔八年,当我故地重游的时候,那种具有催春气息的神仙故事在郁郁葱葱的树木衬托下,像掩映于崇山峻岭的溪流一 样,由于传统文化精神的积蓄而涌动着一种百折不挠的生命活力。

 

从河南省鹿邑县的老君“升仙台”到陕西省周至县终南山的宗圣宫,从四川省大邑县的鹤鸣山到江西省龙虎山天师府,从河北省邯郸市郊的吕翁祠到北京白云观,从江苏省茅山的神霄宫到上海城隍庙,从浙江省天台山桐柏观旧址到武夷山的桃源洞,从杭州西湖边上的葛岭到中岳嵩山的启母石,从成都灌县的二郎庙到西安的八仙宫,我的步履每经一处似乎都踏在“神仙脚印”上,这种脚印虽说已经有些模糊,但却让人感觉到一种坚实、一种力度。因为具有符号意义的“神仙脚印”不仅是道教生命意识的载体,而且是芸芸众生“消灾祈福”愿望的表征。

 

如果说对道教名山宫观的多次实地考察使我意 识到神仙文化传统的源远流长和内容的丰富多彩,那 么乡村的生活熏陶则使我切实感触到神仙文化的深厚民俗基础。青藤、老树、牛群、祭坛,小桥、流水、神轿、香烛,一组组蒙太奇般的意象从我的脑际闪烁而过,使我萌发了编纂“神仙传记书系”的念头。我盼望着有一天梦想能够成为现实,激情与理性的交织能够浇灌出灿烂的文化花朵。

 

四季周转的自然节律终于展露了历史的契机,当 21世纪的钟声在太空回荡之际,我被香港蓬瀛仙馆道教文化资料库聘为学术委员。在四年多时间的工作中,我深深感觉到蓬瀘仙馆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和慈善工作的道教团体。本着服务社会的精神,蓬瀛仙馆的历任馆长、理事积极推动道教文化的研究与弘扬工作。1999年至2002年,道教文化资料库作为 蓬瀛仙馆一项文化品牌获得广泛瞩目;2003年至 2004年,蓬瀛仙馆在继续完善道教文化资料库的基 础上,推出了 “道教文化”系列丛书的宏伟构想。接到蓬瀛仙馆工作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来的关于系列丛书的框架之后,我相当振奋,因为在十多个系列丛书的框架中就包含了“神仙传记”,我敬佩蓬瀛仙馆馆长及各位理事的高瞻远瞩和独具慧眼。一段时间的考虑之后,我向蓬瀛仙馆理事会提出了“神仙传记书系”的具体选题。经过道教文化资料库学术委员会的讨论,“神仙传记书系”纳入了蓬瀛仙馆文化建设的整体工作规划之中。2004年末,蓬瀛仙馆新一届理事会确认了“神仙传记书系”的基本路向和实施方案,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予以支持。

 

 

“神仙传记书系”选题的内容乃基于悠久的历史积淀。如果进行一番追溯,我们会发现,中国的神仙思想是源远流长的。根据考古资料以及地下发掘的文物可知,早在上古时期,中国先民就有了神灵崇拜的观念。《说文解字》谓:“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照此,则最初的“神”是存在于天上的一种超越人类的力量,它的功能是“引出万物”。所谓“引出”意味着“生”。因此,古人心目中的“神”实际上具有万物化生的母体意义。既然能够生化万物,那就意味着“神”的功能大大超越了人的能力,因为人类尽管能够制造工具甚至发明器物,但此类东西都没有智能;而神所“引出”的万物之中还包括人类以及那些 能够奔跑嚎叫的动物;可见,在先民的心目中,“神”的功能要比人大得多。甚至可以说,人所无法实现的功能最终由神来实现了。

 

在上古先民的文化世界中,除了“神”之外,尚有 “仙”的观念。上古时期“仙”写作“企”。《说文解字》解释仙的意义时称“人在山上兒”。这个“兒”乃是“貌”的古字。根据许慎的这种解释,“杳”是象形,表示的是人在山上的样子。引申而言,“企”有高举上升的意蕴。仙在古代又作“傳”,《说文解字》谓 “长生仙去”者为倕。《庄子•天地》说:“千岁厌世,去而上仙。”可见,仙的本义一是指长寿,另一是指轻举上升。在汉代,仙字已行世,它指的是迁入山之老而“不死”者。这说明在很早的时候,就有进山隐修的人,他们站在山巅,周围云彩飘动,仿佛轻举上升于云天。

 

在先秦古籍中,“神”与“仙”有比较严格的区分,但到了秦汉时期,神与仙开始连称,彼此的界限渐趋于模糊。《史记•封禅书》载:“其明年,东巡海上,考神仙之属,未有验者。”这里所讲的“东巡”是指秦始皇率领众官往东方海上巡视,可见最迟在战国末期,神仙已经连称了。就结构来讲,“神仙”是一个词组, 既可以当作并列词组看,也可以当作偏正词组看。就并列的角度而言,“仙”是超人的升格,因为有超人的功能,所以能够与神比肩;就“偏正”的角度而言,“神”作为“仙”的修饰,而落脚点则在“仙”字上。当“神”成为“仙”的修饰语时,“仙”的属性便通过“神”的功能而显示出来。这时的“仙是指那些具有超越凡人功能的特异者。道家的所谓神仙,侧重于后一意义,它反映的是先民的寿老追求和扩展能力的愿望。

 

两汉之际,神仙故事已经开始结集流行,影响最大的要算名刘向撰的《列仙传》。该书通过几十个仙人形象的塑造,试图向人们表明:仙门常开,心诚则灵。虽贵贱有别,但仙法平等。这部专集不仅是道教神仙故事的来源,而且在尔后道教学者编纂神仙传记过程中产生了示范作用。东汉以后,随着道教组织的壮大,神仙传记逐步增加。魏晋六朝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神仙传》、《洞仙传》等;隋唐以降则有《墉城集仙录》、《仙苑编珠》、《三洞群仙录》、《续仙传》、《汉天师世家》、《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近百种。从流行于世的资料看,历代的神仙传记既有合传,也有个传,其形式不拘一格。如此众多的文献无疑为我们当今编纂“神仙传记书系”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从表面上看,各种神仙故事传说或许显得离奇甚至“荒诞”,但在深层次里却储存着先民力图克服生命局限的决心,蕴涵着人格完善的理想追求,表现着道教“尊道贵生,自然和谐,修养性命,延年益寿,慈心济世,止恶扬善”的思想旨趣和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从神仙故事里,我们既可以看到道德修行的积功善报,也可以体验长生成仙的养生形式,又可以领略中国先民诗化生活的审美情趣。从这个意义上说,神仙故事乃是中国先民“真善美”三合一的精神原乡。这个精神原乡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和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要的文化乳汁。当你进入这个精神原乡的时候,你可以舒缓疲惫的身心,你可以找回被俗尘蒙蔽的“本真”,你可以发现那长期被冗杂事务所掩盖的自然诗性,你可以重新开启智慧创造的源泉,从而升华自己的生活境界。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古代的神仙传记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一方面,古代的神仙传记采用的文言形式使一般读者在阅读时颇感困难;另一方面,古代的神仙传记在内容上也存在着不合时宜的因素。故而,如何发掘古代神仙传记的资源,从现代生活的修真立场进行理性审视和鉴别,推陈出新,这是当代道教文化研究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从当代 读者的角度考虑,本丛书每一个选题将以道教文献和田野考察资料为基础,在思想上注重发掘社会文明与健康的有益资源,在形式上力求生动活泼,话语流畅,希望这能够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

 

就发展的立场来看,神仙传记本来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因此,书稿的选题将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 加。为了保证书稿的质量,本丛书每一个选题的作者都经过了严格的挑选,其中既有数十年研讨道教文化的著名专家,也有在道教文化研究方面训练有素的年轻博士,既有内地的学者,也有港台的行家,相信这个群体的精诚合作可以实现既定目标。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写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业师卿希泰教授和中国道教协会原副会长陈莲笙大师等许多道教文化界的老前辈,他们的悉心指导和谆谆教诲,使我鼓足勇气,增强了力量;我也想起了《道教文化资料库》总编、师兄陈耀庭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仲宇教授等许许多多道教文化研究专家,他们的鼎力支持,使这套丛书的构想得以逐渐完善。

 

难忘蓬瀛仙馆各位前辈、各位理事在香江之畔的嘱托,难忘他们为了这套丛书的付诸实施所做出的巨大努力,难忘中国道教协会、港澳台道教界朋友以及海外道教组织、道教学者长期以来给予的精神鼓励,难忘宗教文化出版社社长陈红星博士在丛书策划与具体实施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劳。

 

当东方现出鱼肚白,阵阵锣鼓之声过后,我走到书架边,取出一个珍藏已久的纸包,昔曰登临终南山的随想作——《上楼观台》短诗映入眼帘:

 

立终南,

一览秦川。

茫茫寰宇,

尽在一楼观。

观太空星环,

观天下文章,

观生老病死,

观苦辣酸甜,

观古往今来,

观人间恶善。

大道泛兮

上善若水济坤乾。

 

 

我回味着诗中的感受,仿佛再度登临楼观台。我不知道“历代真仙”是否每月来到楼观台聚会,但我相信贯注着“上善文化精神”的神仙故事传说在经过时代的理性锻铸与道德洗礼之后将展现出更加独特的生命风采。

 

    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

    詹石窗

    丙戌年二月十五晨曦初露之时

    初稿于厦门大学童蒙斋

    庚寅年二月十五老子诞辰日

    修订于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


       任何经营性媒体(报刊、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连结、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获权转载者需注明出处。否则将依法追究其责任。

        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欢迎各位分享信息及给予建议,邮箱scdxlzyjy@163.com

        欢迎访问寰球正道网 www.globaldaoism.com

欢迎关注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