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9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道耶对话 | 《比较经学》第七辑目录

本号整理 川大老子研究院 2019-05-29


出版资讯

比较经学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cripture

二零一六年第七辑 2016 Number7

 

主编:游斌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2017年4月第1版

页数:233



目录 Contents

 

 

专题: 道教—基督教对话与比较经学

Theme: Taoist-Christian Dialogue and Comparative Scripture

 

 

游斌 YOU Bin

专题引介:道教一基督教对话与比较经学 3

Introduction to the Theme: Taoist-Christian Dialogue and Comparative Scripture

 


James Miller苗建时 

Transfiguration, Spirituality and Embodiment:

Perspectives from Christian and Daoist Scriptures

变容、属灵与体认:基督教及道教经典的观点  9

 


J. E. E. Pettit(裴玄铮)& 张超然(ZHANG Chaoran)

道书与Q福音:早期道教与基督教经典之比较  35

The Dao & Q: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arly Daoist Scriptures and Christian Scriptures

 


Monica Romano 罗木兰

Translating the Term"Logos”with “Dao 道” in Chinese Bible Editions:

Different Views, Approaches and Solutions

汉语《圣经》中以“道”对“逻各斯(Logos)”的翻译:不同的观点、途径与方法  99



郭硕知GUO Shuozhi

“告解”与“三官手书”之比较  99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Penance and Handwriting to Three Immortals

 


李铁华LI Tiehua

道教三皇派传经神话的意蕴与解读  113

The Impl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Myths of Passing on Scriptures in the Sanhuang Sect of Daoism

 

 

 论文 Articles


瞿旭彤QU Xutong

比自由神学更自由:试从巴特对神学实事性和科学性的探讨看其神学与自由神学的差异  13

Much More Liberal than Liberal Theology: An Investigation into Differences between Karl Barth's Theology and Liberal Theology Concerning His Exploration of Theology's Sachlichkeit and Wissenschaftlichkeit

 


宋旭红SONG Xuhong

论加尔文对公教与正教艺术观的批判  161

Calvin's Criticism on Catholic and Orthodox Traditions of Art

 


孙帅SUN Shuai

治理秩序: 加尔文神意思想初探  177

Governmental Order: Providence in John Calvin 

 

 

书评 Reviews


吕烨LYU Ye

林振源主编:《临水百人修行录》(上册)  207

Lin Chen-yuan eds, Records of of the Pratice of One Hundred Linshui Practitioners, Volume 1

 

向洋XIANG Yang

耿静波:《北宋五子心性论与佛教心性论关系研究》 203

Geng Jingb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ve Sage’s Theory of Heart and Human Nature and Buddhism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宗旨与稿约 Notes for Contributors  221


引文、注释格式及范例 Footnote Format  227




专题引介:道教一基督教对话与比较经学

Introduction to the Theme: Taoist-Christian Dialogue and Comparative Scripture


作者 | 游斌

中央民族大学宗教研究院院长

YOU Bin,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无论在什么语境下理解它,鲁迅所说“道教是中国文化根柢”都表明道教(以及广义的道家)在中国社会与文化中的基础性地位。这也使得在当代中国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作为中国文化中重要内容的道教,与作为西方文化的根基的基督教之间的深层次对话,尤为重要。

 

道教在中国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中国文化中其他的灵性传统都必须与它对话,吸收它的有益思想资源。儒家意识到《道德经》 以“道”“德”建立形而上学的重要意义,亦以“道”来统率其整体的人生学问体系,宋之后的新儒学自名为“道学”。对于进入中国社会的佛教来说,佛教中国化的道路就是不断地与作为本土资源的道教道家之间的辩难与深度学习,以至于如托马斯•默顿所说,佛教中国化的成果——禅宗就是“佛教道教化”的集中体现。

 

基督宗教进入中国的近一千五百年时间里,与道教(包括道学) 的关系颇为复杂。公元7世纪的亚述东方教会,来到中国自称“景教”,其基本策略之一就是攀附道教。它将基督福音称为“真常之道”。 它将景教与道教中古老的“老子西升”主题相联结,称景教就是老 子道教的回归,即所谓“宗周德丧,青驾西升,巨唐道光,景风东扇”。它将景教视为与政治相并立的“道”,提出宗教与政治之间的协作模式,即所谓“惟道非圣不弘,圣非道不大。道圣符契,天下文明”。

 

当基督教在明末清初再次来到中国时,对话中的双方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经过近一千年的变迁,道教己随中国社会文化一起,在思想、仪式与制度形态上迥异于唐朝道教。同时,以耶稣会士为主的罗马公教传教士也带来与亚述东方教会很不一样的基督教。在利玛窦“排佛补儒”的总体策略之下,道教与其他民间信仰一起,被置于偶像崇拜、迷信的标题之下猛烈批判,深层次的道教一基督教对话或互动理解基本上付之阙如。

 

19世纪后的新教来华,在对待道教与民间信仰的问题上,大致延续了利玛窦的政策。裹挟在理性主义、一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洪流之下,基督教并没有严肃地对待中国的道教传统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中国人的民间信仰。在此意义上,中国道教也是目前最少为西方世界所认识的信仰传统。由此而延伸的遗憾就是,西方世界对于中国信仰世界中最隐秘、最复杂但又常常是最活生生的内容仍然是所知甚少。

 

其实,由于道教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巨大影响,在讨论基督教的汉语表达时,人们己经涉及到道教的宇宙观与人性论,开始了道教与基督教对话的第一步。例如,基督教的核心教义被表述为“道成肉身”,就用“道”一字来指圣三的第二位格:圣子。在上帝论上,这是以“道”作为上帝在万世以先所生的圣子;在基督论上,则以“道”作为历史人物耶稣的精神本体。可以说,这是在基督教与道教之间进行比较神学之后产生的一个成果。关于这一点,对照有意识地避免对道教借鉴的天主教思高译本来看,可能会更清楚一点。思高汉语圣经宁愿采取更佶屈的译法,用“圣言降生为人”来翻译“道成肉身”。在翻译《约翰福音》的序言时,其译法是:“在起初己有圣言,圣言与天主同在,圣言就是天主。”在此之外,在讨论圣 三的第三位格即“圣灵”时,人们在灵、神、风、气等选项之间争论不休,而在深究这些汉语关键术语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进入道教的思想世界。这些材料,也可以说是基督教与道教之间的早期对话。

 

总体而言,道教作为宗教间对话的伙伴,主要是在中国文化内部的儒释道三教关系的个案之中。在当前东西方宗教之间或在东方宗教内部的对话当中,道教与其他世界宗教的对话仍可能是最为少见的。例如,在当前国际学术界较具代表性的宗教间对话手册,由凯瑟琳•柯妮(Catherine Cornille)主编的The Wiley-Blackwell Companion to Inter-Religious Dialogue (2013) 一书中,共进行了 17个宗教间对话的个案,其中未见道教。

 

当然,这并不表明在道教与其他宗教之间无法进行对话,或者没有对话的必要。一方面,由于其强烈的本土性与民间性,道教的思想体系、礼仪活动与教士系统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但另一方面,道教作为一个宗教系统,宗教的一般性要素在其中都有着充分的体现。按陈耀庭先生的归纳,道教自身的神学体系可以分为:道德神学、创世神学、神仙神学、社会神学、自然神学、灵魂神学、道士神学、经籍神学、斋醮神学、修炼神学、伦理神学、教 团神学等(《道教神学概论》,2011年)。依此看来,几乎在任何一个神学要素上,道教都可以与其他宗教进行相互启发的比较性对话。

 

因此,本期《比较经学》以“道教一基督教对话”作为专题,希望能促进这两个尚未充分了解对方的宗教在对话中进入一种“深度学习”之中。更进一步来说,在道教—基督教之间的对话,尤其能体现比较经学所希冀达到的理想,即为参与对话的双方带来一个“双重复兴”。在与基督教的对话中,道教能整理自己的神学体系;而在与道教的对话中,基督教能理解中国宗教的精髓,并在深度学习和借鉴转化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化”。

 

第一篇文章《变容、属灵与体认:基督教及道教经典的观点》 是由苗建时(James Miller)所作,他以一个跨宗教的普遍主题即“变容”(transfiguration,或译“显容”)为切入点,分析基督教与道教在灵性生活中如何理解变容的问题。“变容”讨论的焦点是身体外貌的变化,而其后所蕴含的宗教想象则是神圣力量对于此世可见物质世界的掌控与支配。在基督教传统中,耶稣的变容显示出他的神子身份,以及上帝的光如何渗透并改变整个被造世界。在道教方面,苗建时选取了《紫阳真人内传》,身体变容则与紫阳真人的最终成仙结合在一起。在这两者之间的比较对话,揭示出不同宗教如何叙述身体,在实践的层面则对于残疾以及跨性别等社会问题的讨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第二篇文章《道书与Q福音:早期道教与基督教经典之比较》是由裴玄铮与张超然两人所作。它在道教与基督教经典的写作、接收与成型之间,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对各大宗教原始经典的成典过程的文字学、人类学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各大宗教的流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对经典的看法上,作者援引W. Smith对宗教经典的理解,认为“制作经文的过程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此外阅读与接收这些文本也由当地特定的习俗所塑造”,还原最初经典形成的过程,可能都会遇到一个最早期的核心文本的问题,例如基督教《新约》对观福音的文本问题。将这一研究思路运用于中国道教上清文本的造作与流传,同样既可以看到其中的神学观念,又可以看到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博弈。他们认为,上清派经典的复制和传布与早期圣经文本的发展情况相似。在这种比较研究中,他们一方面相信道教史学家可以继续向圣经学者学习,另一方面,圣经史学家也可以从《道藏》的复杂性中学到东西。

 

第三篇论文《汉语圣经中以“道”对“逻各斯(Logos)”的翻译:不同的观点、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是中文圣经翻译,作者罗木兰选取圣经中的Logos或Word —词的翻译为切入点,分析翻译者在选择对应汉语时的不同态度、途径及方法。它不仅挑选那些比较知名的天主教与新教中文译本,而且也涉及一些更具原创性和独特译法的版本。它将这些译本分成三类:偏爱以“道”为译词的、有意识地避免以“道”为译词的、中间的折衷方案。译者在选择不同译法时的观点和立场也得到了细致的考察。文章最后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华人信众为对象,以定量方法来分析这些不同译本的接受度。这些不同译本的存在,表明汉语神学观点与立场的多样性,同时也进一步表明这一翻译问题至今仍未完全解决。或许,多样分 化的解决方案,就是它最后的解决方案。

 

郭硕知的《“告解”与“三官手书”之比较》,选取的也是一个 宗教的普遍主题,即悔罪及赦免,在道教与罗马天主教之间进行比 较。在作者看来,尽管属于不同的信仰系统,告解与三官手书都试 图修复生命的完整性,通过对个体的修复使他们回归到信仰共同体 之中。但是,不同文化对于神圣与生命的不同理解也造就了相应的 差异,告解直接指向死后彼岸生命的可能性,而三官手书则不仅沟 通人神,而且贯通了现世与彼岸的生命形态,是一种现世的生命中 心主义。如果在道教与天主教之间具有密切的相似性,那么,如何 在两者之间进行深度学习,则属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的议题。

 

此后,李铁华的《道教三皇派经传神话的意蕴与解读》,重点分析了《三皇文》《五岳真形图》等三皇系经典的出世与传授过程。在经典的变迁中,可以看出三皇之神在道教信仰中复杂的演变过程,以及洞传经书在道教中的作用与意义。此文的细致分析,使人意识到几乎在所有宗教中,不仅神学塑造经学,经典的流传与接受同样影响着神学。神学与经学之间的互动,是宗教学应该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本辑《比较经学》还收录了三篇基督教研究的论文。瞿旭彤的《比自由神学更自由:试从巴特对神学实事性和科学性的探讨看其神学与自由神学的差异》一文,通过研究巴特对神学实事性及科学性的基本理解,来揭示出其神学与自由神学在根本立场和基本方法上的差异,从而为未来的系统研究和具体比较奠定初步的基础。在文章的末尾,它对于巴特神学的所谓“自由性”做了细致澄清和精炼概括。宋旭红的《论加尔文对公教与正教艺术观的批判》一文, 分析加尔文在艺术上的立场。加尔文基于自身的改教立场,对基督 宗教的圣像神学有一定程度的忽视与曲解。但是,它对宗教与形象艺术的二分,却导致一个现代性后果,即为艺术在现代世俗化世界 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孙帅的《治理秩序:加尔文神意思想初探》一文,围绕着加尔文的“神意”概念,指出它导致的现代性精神困境。对加尔文乃至宗教改革之后的现代个体来说,以神意为根基建构起 来的治理机制内含的深渊与迷宫,成为难以克理的伦理困境。


 


《比较经学》宗旨及稿约

 

 

1. 本刊所谓“比较经学”既指一种特定的人文学科,即通过一个以上的经学视野来进行经典研究,并研究经学与其他知识间的关系;亦指一种特定的哲学或神学,即通过对另一宗教的经学传统的深度学习,来发现、重建或加强某一宗教传统理解、发展自身的能力。

 

2. 本刊旨在围绕各大宗教的经典及经学传统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在理论上贡献于宗教对话之理论,在实践上有助于宗教间和谐关系之形成。

 

3. 本刊关注各大宗教传统及其经典研究的基础性、前沿性领域,既吸收国际学术界当前的先进成果,又意识到中国人文学术传统的独特价值,使中国本土的学术资源能够贡献于国际学术界。

 

4.本刊不限于任何宗教传统,欢迎对各宗教之经学传统进行研究的学术文章。同时,也欢迎诸如宗教对话理论、解释学理论、宗教哲学、宗教多样性研究等领域的文章。论文类型如下:

 4.1一般论文:与经学、比较经学或上述领域相关的原创性学术论文;

 4.2书评:针对学界在经学、比较经学或上述领域之新近专著的评介;

 4.3学术动态:对近期学界在经学、比较经学或上述领域的会议或人物的深入报道或访谈,同时欢迎评论、研究笔记、短论等文稿。

 

5. 本刊全年公开征稿,凡与本刊宗旨相关的学术论文均欢迎投稿,但内容必须是首次发表的原创性学术论文。

 

6.本刊欢迎中文或英文投稿。学术论文请尽量控制在字数一万字以内。


7.研究论文之撰写格式如下:

7.1首页:中英文题名、作者中英文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

7.2中英文摘要(中文不超过500字,英文不超过300字)关键词(不超过5个)

7.3正文(含注释)正文中请勿透露作者相关资料,作者自引文献请勿使用第一人称;注释一律采用脚注式,注释体例请参《比较经学》稿件引文、注释格式及范例。

7.4请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中文以姓氏拼音为序,外文以姓氏字母排列顺序。


8.本刊将采用国际通行的匿名审稿制。所有来稿将由本刊编 辑委员会初审,然后由论文相关领域内的两位学者匿名复审。稿件收到后,三个月内回复作者。评审通过后将刊载论文。来稿随收随评,评审通过后即通知作者。本刊保留要求作者在理论上深化、在资料或分析上进行完善、按本刊体例修改论文格式的权利。作者须 亲自校对最后文稿,并由本刊之编辑委员会决定于何期刊出。


9.著作人投稿本刊,经收录刊登后,同意授权本刊再授权其他出版物或资料库进行复制、通过网络提供服务、授权用户下载等权利。


10.经刊登的文章,作者自负文责,一切立论不代表本刊观点, 版权则归本刊所有。


11.经刊登后,本刊将于出版后赠送期刊2本兹为酬谢。


12.来稿请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比较经学与宗教间对话”创新引智基地 《比较经学》编委会收

邮编:100081

电话:+86-10-68933447

传真:+86-10-68932634

网址:ics.muc.edu.cn

Email: mucdialogue@gmaiI.com


       任何经营性媒体(报刊、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连结、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获权转载者需注明出处。否则将依法追究其责任。

        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欢迎各位分享信息及给予建议,邮箱scdxlzyjy@163.com

        欢迎访问寰球正道网 www.globaldaoism.com

欢迎关注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