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9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精品课程 | 吕鹏志教授《道教史》课程大纲

吕鹏志教授 川大老子研究院 2021-02-06

编者按

 特别感谢吕鹏志教授的授权,允许本号发布《道教史》课程大纲及参考书目。

①课程说明:History of Taoism / 道教史,原为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2010-11学年度上学期宗教研究文学硕士课程。此处为课程大纲的简体修订版,本次推送将其分为课程大纲、参考书目(一)和参考书目(二)等三个部分。

②阅读提示:因本文很长,建议先收藏,然后在电脑上阅读。

③补充说明:但凡有任何疏误,皆为小编之责,诚祈见谅!


 吕鹏志教授简介

 

吕鹏志,现任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博士研究生导师。获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法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学位(1992)、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宗教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1999)。曾任四川师范大学外语系助教(1992-1996)和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讲师(1999-2001)、副教授(2001-2014)。并在法国巴黎和香港长期从事研究工作,先后系法国远东学院访问学者(EFEO,2002-2003)、法国高等研究学院博士后(EPHE,2003-2004)、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CNRS,2004-2005、2006-2007)、法国远东学院合同研究员(2008-2014)兼该院香港中心主任及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副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人文学科研究所比较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2014-2017)。兼任国际学术期刊Studies in Chinese Religions编委、《道教学译丛》编委。

 

研究方向与领域包括道教文献、道教思想、道教史和中国宗教,近期侧重研究天师道、古灵宝经、道教仪式史和现存道教仪式。出版专著《唐前道教仪式史纲》《道教哲学》,译著(合译)《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合作编著《江西省铜鼓县棋坪镇显应雷坛道教科仪》,主编《“地方道教仪式实地调查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合作主编Early Chinese Religion Part Two: The Period of Division、《道教仪式丛书》,在T’oung-pao(《通报》)、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Cahiers d’Extrême-Asie、Studies in Chinese Religions、《文史》《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及Foundations of Daoist Ritual、Exorcism in Daoism、Affiliation and Transmission in Daoism等论文集发表论文及译文八十余篇。另曾作为执行编委之一,编辑出版《法国汉学》第七辑“宗教史”专号。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解“三教”(儒、释、道)之一道教的复杂历史,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该宗教的真实面貌、基本特征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现代价值。


课程按朝代顺序划分出几个时段的道教,即东汉道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隋唐五代时期的道教、两宋金元时期的道教、明清道教和近现代道教。各个历史时段之下列出若干有待讲授和研习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包括各个时代出现的道教宗派、道教经典、著名道士、道教信仰和实践、道教内部各个传统之间的关系、道教与统治者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等等,它们可以更准确地反映道教史的发展脉络和分期。


本课程以东汉道教作为道教史的开端,并将专门讲述道教的前史——道家思想和神仙信仰的滥觞和演变。除了西晋(265-317)时有短暂的统一之外,魏晋南北朝(220-589)是中国南北分裂的时代。道教在这段时期发展演变的情况相当复杂,头绪繁多。而且,道教在南北朝时期已臻于成熟和完善,奠定了后世道教的基本格局。若不了解和熟悉这段时期的道教史,就很难真正理解和认识后来的道教。正是基于这些考虑,本课程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安排了最多的教学内容和时间。


本课程选用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和Isabelle Robinet著Taoism: Growth of a Religion的相关章节作为教材。根据一个学期的教学日程安排,我们在课程大纲中注明每次阅读的教材章节或页码。课程大纲后附有“进一步阅读书目”(非必读书目,仅供参考),与各次教学内容逐一对应,其中重点推荐的书目用▲标示,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要有选择地阅读。


有必要说明的是,我们的课程大纲旨在提供详细的书目指南,方便修课的同学撰写课程论文或将来从事相关研究时参考。我们准备了与大纲相应且内容丰富的PPT,力求课程生动直观。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并不会面面俱到地讲授大纲罗列的全部教学内容,而是每次都侧重讲其中的一或两项内容,其余仅略作提示。期望对这些内容有更多了解的修课者可阅读参考书目,或在课堂之外向教师咨询。

 

 

二、课程要求和成绩评定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要求学生积极跟进教学内容。在课程进行期间,每一位学生须写一篇研究报告(不少于1000字)。其内容或是对道教原始资料的解析,或是对现代研究论著的评论,或是就某一个或某一些具体问题发表意见,等等。教师将在最后三次课中每次安排研究报告写得较好的一位同学作公开陈述,并回答教师或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


每位学生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本课程论文一篇,字数(包括注释在内)不少于3000字。该论文可以是在研究报告基础上的扩展,也可以写别的题材,但不得逸出道教史的范围。


教师将根据三项指标来评定学生的成绩:1)出勤及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10%;2)研究报告,占总成绩的20%;3)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70%。

 

 

三、教学内容


说明:本课程共分12次进行,用1、2、3……按顺序编号,每次讲授的内容用子目标明,如1.1、1.2、1.3、1.4。

 

1. 导论

阅读材料: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页6-18;Isabelle Robinet, translated and adapted by Phyllis Brooks, Taoism: Growth of a Relig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25-52.

1.1 道教的定义

1.2 道教的渊源

1.3 道教史史料

1.4 道教史研究方法

 

2. 道教前史——战国至汉代道家思想和神仙信仰的滥觞及其演变

阅读材料:任继愈,《中国道教史》,页6-18;I. Robinet, Taoism, pp. 25-52.

2.1 道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发展阶段

2.2 道家向“黄老”之学的转变

2.3 神仙的特点和神仙信仰的起源

2.4 神仙信仰的演变及其与道家思想的合流

 

3. 初期道教——东汉道教

阅读材料:任继愈,《中国道教史》,页19-41;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995),第一卷,页60-84;I. Robinet, Taoism, pp. 53-77.

阅读材料:任继愈,《中国道教史》,页19-41;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成 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995),第一卷,页 60-84;I. Robinet, Taoism, pp.53-77.

3.1东汉方士与广泛流行的神仙信仰 

3.2老子的神化与黄老道

3.3《太平经》与太平道

3.4东汉天师道(创教神话、历史、教团组织、制度和仪式等)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之一)

   阅读材料:任继愈,《中国道教史》,页42-109;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页257-267; I. Robinet, Taoism, pp. 78-113.

4.1魏晋时期统治者对道教的制约和信奉与天师道在北方的传播

4.2葛洪及其著述(《神仙传》《抱朴子内篇》)与东晋以前的南方方士传统

4.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方士集团(帛家道、于君道、清水道、李家道与李弘 起义)

4.4晋代巴蜀地区和南方天师道与两晋时期的政治和社会(陈瑞起义、成汉 政权、士族天师道世家、杜氏天师道、孙恩和卢循起义)

 

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之二)

阅读材料:任继愈,《中国道教史》,页124-127。

5.1两晋南朝时期南方炼丹传统的庚续和“太清”经系的形成

5.2南方炼丹方士的信仰和实践

5.3两晋南朝时期的洞神三皇经系

5.4洞神三皇经派的信仰和实践

 

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之三)

阅读材料:任继愈,《中国道教史》,页111-142; I. Robinet, Taoism,pp. 114-183.

6.1东晋中叶出现的上清经及其传衍

6.2上清经派的信仰和实践

6.3东晋末刘宋初出现的古灵宝经

6.4灵宝经派的信仰和实践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之四)

阅读材料:任继愈,《中国道教史》,页143-167;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第四章第三、五节。

7.1 东晋南朝时期南传天师道对南方方士传统的影响

7.2 《太上洞渊神咒经》所见五世纪初南方民间道教的末世说和度劫法

7.3 刘宋高道陆修静(406—477)及其对灵宝科仪的进一步发展

7.4 东晋南朝时期的南方天师道与南方道教(包括南方方士传统)对天师道的影响

 

 

8.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之五)

阅读材料:任继愈,《中国道教史》,页168-218;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第四章第一、二、四、六节。

   8.1 北魏寇谦之(365—448)对天师道的改革与北方天师道的演变

   8.2 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和社会对道教的信奉

   8.3 南北朝时期的佛道斗争和融合

   8.4 齐梁高道陶弘景(456-536)对道教的贡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之六)

阅读材料: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页425-444、536-565。

   9.1 五世纪以降不同来源的道教传统渐趋统一

   9.2 南朝道馆的兴起与修道生活

   9.3 北朝楼观道与北齐道教“法难”

   9.4 南北朝道教的尾声与隋唐统一道教的前奏——北周道教与道教类书《无上秘要》

 

10. 隋唐五代时期的道教

阅读材料: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二卷,第五、六章;I. Robinet, Taoism, pp. 184-211.

  10.1 隋唐五代时期的政治与道教势力的消长

  10.2 隋唐五代时期道士的出家住观生活、修道法次与道派的消融

  10.3 隋唐五代道教仪式活动与科仪名师对道教科仪的整理和发展(兼谈国家祭祀仪式与道教仪式的结合) 

  10.4 隋唐五代外丹黄白术的盛行与唐末五代宋初内丹术的出现(钟吕丹法、陈抟)       

  10.5 隋唐五代时期问世的道书与道书的收集整理和《道藏》的纂修

  10.6 隋唐著名道士及其学说

  10.7 隋唐五代道教与社会(以敦煌写本道经及其题记为中心) 

  10.8 中古末期的道教大师杜光庭(850-933)与唐宋转折时期的道教

 

11. 两宋金元时期的道教

阅读材料: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二卷,第七章第一、二、三、八节;第三卷,第八章第一至六节,第九章第一、二、三、四、八节;I. Robinet, Taoism, pp. 212-256.

  11.1天心、神霄、童初大法、灵宝大法、清微、净明等南方新道派或新道法的产生和传衍

  11.2 正一(包括龙虎宗支派玄教)、上清、灵宝三大符箓道派的复兴与革新

  11.3 张伯端《悟真篇》与内丹之南宗的形成 

  11.4 北方新道派(太一道、真大道和全真道)与内丹之北宗的形成

  11.5 新、旧符箓派汇归正一与内丹南、北宗的合流

  11.6 宋元道教仪式活动与道教仪式的演变

  11.7 两宋金元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持、崇奉、管理与《道藏》的纂修

  11.8 宋元道教与佛教的关系

 

12. 明清道教和近现代道教

阅读材料: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三卷,第十章第一至三节;第四卷,第十一章第一、三、四至八节,第十二章第一、二、六节。

  12.1 明清统治者对道教的钦崇、管理或压制

  12.2 全真道、正一道在明清和近现代时期的传衍及发展

  12.3 明代《道藏》和清代《道藏辑要》的编纂及刊行

  12.4 道教在港、澳、台和国外的传播及影响

 

 


编者注:①封面用图来自视觉中国,特此致谢!

       任何经营性媒体(报刊、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连结、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获权转载者需注明出处。否则将依法追究其责任。

        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欢迎各位分享信息及给予建议,邮箱scdxlzyjy@163.com

        欢迎访问寰球正道网 www.globaldaoism.com

欢迎关注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