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9月2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课程 | “道教仪式”课程大纲

吕鹏志、吴杨 川大老子研究院 2021-09-20

“道教仪式”课程大纲


吕鹏志、吴杨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宗教研究中心



【上课时间】

 2019-2020第2学期,每周三第13-14节(21:00-22:45)。课程开始日期为2020年2月26日。


【课程简介】

本课程拟全面系统地讲授道教仪式的历史和现状,培养研究生阅读仪式文献的能力和对仪式研究的问题意识。课程以国际研讨班的形式展开,研讨班由校内外的教师和学生组成。每次课程由主讲人指定预习人阅读和白话翻译、讲解关键段落,并回答相关问题。主讲教师的职能主要是介绍相关知识背景与指导文献阅读及课堂讨论。所有预习人在课前须完成阅读任务,并积极参加文献阅读及课堂讨论。选课学生期末须提交一篇独立完成的研究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


【成绩构成】

 课堂讨论40%,期末论文60%


【上课方式】

主讲老师首先PPT陈述20-25分钟,然后讲解并带领同学阅读仪式文献(选择重要关键的部分)或放映讲解音像资料(选择重要关键的片段)70-75分钟。

本学期课程采用线上教学的方式进行,使用Zoom作为课程平台。吴杨老师负责线上组织,请主讲老师、选课或旁听同学下载最新版本的Zoom。本校研究生杨金丽同学(yangjinlicwnu@outlook.com)担任助教,负责分发资料。课前5–10分钟由吴杨老师先建立在线会议室,并于本课程微信群发布会议室ID。课程大纲定稿后,会将微信群二维码发至参加者邮箱。

软件下载:http://www.zoom.com.cn



课程导论



1 定义


1.1 什么是道教?

    “道教”很难定义,我们在此指的是与儒、释和民间宗教有区别的中国宗教之一,且与“道家”一词同义。“道教”一词最早见于《墨子·非儒》,其中有云“儒者以为道教”,这里的“道教”是指墨家批评的儒者之教。在六朝时期,汉译佛典(如曹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西晋竺法护译《光赞经》、东晋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等)常用“道教”一词指佛教。大约至南北朝时期,“道教”一词开始指称与佛教和儒教有别的中国宗教。如刘宋道士顾欢《夷夏论》有云:“佛教文而博,道教质而精。”“道家”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与同样最早出现于汉代的“黄老”一词大体含义相当,是指综合儒、墨、阴阳、名、法各家的哲学流派。但至迟在晋代,“道家”一词就开始指宗教意义上的道教。晋代道士葛洪在《抱朴子外篇·自序》中称他写的《抱朴子内篇》讲的是“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即为其证。六朝以后的古文献中,“道教”和“道家”基本上是同义词。但现代学者通常区分“道教”和“道家”,认为“道家”是指以老庄为中心的哲学流派(英文名称为philosophical Taoism),“道教”指的则是以神仙信仰为中心的宗教(英文名称为religious Taoism)。这种区分完全是人为的规定,与历史事实并不相符。


1.2 什么是仪式?

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宗教百科全书》)将仪式界定为“有意识的、自愿的、重复的、程式化的象征性身体行为,它们以宇宙的结构和/或神圣的存在为中心。”在我们看来,仪式固然主要是指“象征性身体行为”,但同时也应当指与象征性身体行为之实施有关的一些非行为要素,如时间、场所、次序、主持者、参与者、所用器物、服饰、条规、禁忌、所用文书或颂赞、须打交道的鬼神,等等。这个概念在道书中常用“仪”字或与其含义相近的复合词“仪式”“仪格”“仪节”“仪范”“仪则”“仪轨”“仪法”“科仪”“科范”等表示。就道书的实际用例来看,它们确实大都表示身体行为,但有时则明确指与身体行为相关的非行为要素,如“仪”字可以指传授仪中将要宣读的盟文、从低到高的传授次序,“仪式”一词可以指传授规则、传授过程中向神上奏的表文、举行传授仪式的坛场,等等。

有必要说明的是,“科仪”一词始见于东晋末刘宋初的古灵宝经(《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后为道书广泛采用。现代道教学者也惯用“科仪”一词来指道教仪式。“科”既可表示品类、等级,又可表示法则、规范。东晋、南朝上清经派已广泛用这个字指传经规则,后成为与“仪”字义近相通的道书专用语词。“仪轨”系汉传佛教,尤其是密教经典之常用词语,唐前道教经典已见采用(如敦煌写本《太上灵宝升玄内教经》)。日本学者习惯用儒教典籍中的“仪礼”一词,不过该词并不见于道教仪式典籍,只有单独的“礼”字才被道典采用,且常作动词用。中国学者习惯用“斋醮”一词指道教仪式。根据我们的研究,“斋”“醮”二字连用表示道教仪式是晚至宋代以降才有的现象,而且并不普遍。在宋以前,“斋”“醮”二字代表的是两种既有区别但又互相联系的道教仪式类型,不能涵盖传授仪、朝仪、章仪等其他仪式类型。用“斋醮”一词指代道教仪式并不妥当。

 

2 文献

现存明《道藏》所收道书有大约三分之二是仪典(参见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 eds., The Taoist Canon: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未收入《道藏》的道教仪典数量也不少,《藏外道书》收入了部分明清道教仪典。藏内外还有许多并非仪典但却与仪式相关的资料。


3 源流

道教仪式的渊源主要有二:一是中国古代礼制以及相關的官僚行政制度,二是佛教仪式。

道教仪式史可以大体划分为三个时期,即灵宝科仪出现以前天师道仪式和方士仪式并行的时期(二至五世纪初)、灵宝科仪形成并占据中心舞台的时期(五至十世纪)、宋代以降道教科仪在灵宝科仪基础上扩大化和复杂化的时期(十世纪以来)。


4 分类


4.1 三大传统——天师道仪式、方士仪式、灵宝科仪

从道教仪式史的角度来看,道教仪式主要有三个传统,即天师道仪式、方士仪式和灵宝科仪。

天师道仪式是教团集体仪式,主要包括朝礼、上章、授箓等仪式。东汉末天师道兴起于西南时就创立了部分仪式,这些仪式在教团日常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六朝分裂时期先后传入北方(汉末)和南方(西晋末),在新的环境中既有承传又有演变。

方士仪式是掌握方技术数的方士们举行的,主要包括传授、醮祭、养生修仙、驱邪等仪式。这些仪式通常局限于个人或师徒之间,有一定的隐秘性,与教团集体仪式存在着若干形式上的差异。方士传统发端于战国,后来成了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史记·封禅书》、《列仙传》、《后汉书·方术列传》、《神仙传》等文献反映了方士传统在战国、秦汉、魏晋时期的情况,“肥致碑”“仙人唐公房碑”“王子乔碑”“老子铭”等碑文是方士的神仙信仰在东汉广泛流行的有力证明。汉末中国分裂以后续存于南方的方士传统在晋代高道葛洪所撰《抱朴子内篇》中有较多记载,此书也是较早谈到方士仪式的资料。《抱朴子内篇》前后问世的六朝道书广泛记载了南方的方士传统及其仪式,反映了该传统在道门内部的延续和发展。

灵宝科仪由东晋末刘宋初造构灵宝经的道士创立,主要包括传授仪、斋仪和度亡仪等仪式,它们是天师道、方士传统与佛教深入融合的产物。佛教的教义和仪式在最早的一批灵宝经问世之前已对道教有粗浅的或局部的影响,古灵宝经的问世则是佛教全面深刻地影响道教的开端。古灵宝经是在吸收天师道仪式和方士仪式的基础上大量借鉴和采纳佛教的教义和实践的,由古灵宝经建立的灵宝科仪是综合外来文化和本土传统的新型教团道教仪式。


4.2 五种基本类型——朝仪、章仪、传授仪、斋仪、醮仪

根据《道藏》中的仪式分类史料,我们从仪式形式的角度归纳出中古道教仪式的五种基本类型,即朝仪、章仪、传授仪、斋仪和醮仪。朝仪是模仿古代臣子朝觐天子的礼仪,向神礼拜、祈祷的仪式。章仪是指向神上奏文书的仪式,模仿的是臣下表奏帝王的制度。传授仪是师傅向弟子传授经、戒、符箓等物件的仪式。斋仪是一种集体斋戒仪式,它主要借鉴了佛教的布萨仪。醮仪是道教的祭祀仪式。

我们这种分类是从形式角度所做的分类,不是从功能角度所做的分类。从功能角度区分仪式类型的例子见《道门科范大全集》(DZ 1225),此书载有忏禳疾病仪、消灾星曜仪、灵宝太一祈雨醮仪等名目繁多的道教仪式。晚近及现存道教仪式根据为生者和死者举行的差别将法事分为阴、阳法事两大类,也可视为形式分类。

根据我们的初步归纳,现存道教仪式可以大致区分为四大类——传度(授箓、传戒等)、驱邪(治病等小法事)、济生(清醮等)、度死(斋、功德等度亡仪式),这可以说是同时从形式和功能两个角度做出的分类。


5 意义

如果将道教比作一个“道体”(Taoist body),那么仪式就是“道体”中“活动的心”(living heart)。可以说,道教之所以能绵延一千八百多年而传衍至今,正是因为它的仪式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对道教仪式作过深入研究之后可以发现,道教从根本上说来是一种仪式行为,仪式就是道教的最高表现形式。道教仪式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的社会和意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传统中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


6 方法


6.1 文献学与历史学的方法

精细校读和分析历代重要原始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了解道教仪式的具体内容和历史演变。

我们曾在“中国宗教文献”课程大纲中对文献学和历史学的方法作过说明——

为使中国宗教研究使用的文献资料详备、可靠、吃透,主要运用以下三门学科的方法:

一是文献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等分支,可参孙钦善著《中国古文献学》、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版本编、校勘编、目录编、典藏编)等;

二是话语语言学,这是专门研究句际关系和连接手段的一门语言学,可参王福祥著《话语语言学概论》、沈开木《句段分析:超句体的探索》等;

三是历史学,此专指宗教史,可参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李申著《中国儒教史》等。

具体方法如下:

(一)要使文献资料详备,可以运用目录、辑佚的方法进行搜集。

(二)要使文献资料可靠,可以运用版本、校勘、辨伪的方法进行考订。

(三)要吃透文献资料,可以运用如下一些互有交叉的方法进行分析:

  •     1. 运用文字、音韵、训诂的方法,有助于理解单个字词和句子;

  •     2. 运用话语语言学的方法,有助于理解句际关系或篇章结构;

  •    3. 运用目录学的方法,有助于了解一部宗教典籍的基本事项(即目录的著录或叙录事项,包括题名、著者、年代、存佚、篇卷、版本、真伪、目录著录、他书征引及互见或类似文句、内容提要、源流、评价、参考文献等)及关联问题;

  •     4. 运用宗教史的方法,有助于了解一部宗教典籍所载文字内容的源流演变及其它与历史相关的基本事项(如著者、年代、存佚、真伪、目录著录、他书征引、评价等)。


6.2 人类学的方法

实地考察和观摩现存道教仪式,有助于对道教仪式有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本课程拟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前人田野调查著作,观看相关声像资料,或组织现场观看,通过个案研究了解现存道教仪式的主要类型和具体内容。

现存正一科仪拟阅读《中国人の宗教仪礼·道教篇》和《江西省铜鼓县棋坪镇显应雷坛道教科仪》这两部著作。无论从内容还是写法来看,蓝松炎、吕鹏志编著的《江西省铜鼓县棋坪镇显应雷坛道教科仪》都可以与大渊忍尔的大部头著作《中国人の宗教仪礼·道教篇》相比较。大渊著作以台南陈氏道坛为个案,首次详尽地记录了台湾的现存道教仪式。其书首先概括介绍和说明台湾道教仪式的基本事象(第一、二章),随后详细地记录醮(第三章)、奏职(第四章)、功德(第五章)、小法事(第六章)这四种道教法事的仪式流程。每种法事都附文检,末附四种法事共用的“颂呪偈词”。铜鼓一书开头是道坛概述,与大渊著作开头两章的内容基本一致。铜鼓一书主体部分记录的四种法事与大渊著作记录的台南道教法事几乎完全对应,即铜鼓的奏职授箓相当于台南的奏职仪式,铜鼓的抱患豫禳相当于台南的小法事,铜鼓的清平醮仪相当于台南的醮仪,铜鼓的度亡超拔相当于台南的功德仪式。这四种法事的功能分别是传度、驱邪、济生和度死,它们基本上涵盖了现存道教仪式的主要类型。铜鼓的抱患豫禳又细分为上锁升愿、禳解太岁、孩童过关、解罗计星等门类,这与台南小法事也细分为祈禳祭星解厄科、灵宝禳度解连真科、朝真礼斗清静科仪、礼斗星真宝忏等门类相一致。与大渊著作一样,铜鼓一书详细记录了四种法事。每种法事除描述坛场布置、仪规等静态要素,一律将其动态要素说、唱、念、做(包括存想)的内容按时间顺序记录下来,巨细无遗。在某些方面,铜鼓一书甚至比大渊著作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例如,前者将属于秘诀的道符照实录出,而后者则一概阙如;前者记录仪式流程时凡遇经忏皆录出全文,而后者则节录或省略;前者提供行移文书的录文和影像,而后者则只提供录文;前者用很大篇幅描述授箓奏职法事的流程并提供经箓样本和填箓秘诀,而后者囿于客观原因只录出一部短小科本(即《正一阅箓奏职道场》)和若干文检。总之,通过与大渊著作的比较可以看出,铜鼓一书是一部内容丰富全面、写法精细详尽的著作。

现存全真道科仪拟阅读任宗权道长撰写的《道教科仪概览》,此书记录了一百多个全真科仪的仪式程序及所用文书。


6.3 比较研究的方法

主要借鉴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方法研究道教科仪,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展开研究——

(1)外部影响或互动:道教科仪与中国上古宗教仪式和儒教礼仪;道教科仪与佛教(包括密教)仪式;道教科仪与民间宗教仪式;

(2)内部仪式传统的影响或互动:天师道仪式、方士仪式与灵宝科仪;正一与全真科仪;内丹、雷法与宋代(960-1279)以降的道教仪式;

(3)道教科仪与道教教义的关系;

(4)道教科仪与修炼养生的关系;

(5)道教科仪文献资料比较互证:教内资料(如《道藏》经、敦煌道经、科仪抄本等)与教外资料(如碑文、地方志、史籍、笔记、文集等);

(6)道教科仪与其它宗教仪式比较研究:道教科仪与基督教仪式;道教科仪与印度吠陀宗教仪式,等等;

(7)道教仪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田野调查中的道教仪式与古代文献中的道教仪式;

(8)当代地方道教仪式传统比较研究。

本课程侧重现存地方道教仪式比较研究、古今道教仪式比较研究、道教仪式与其它宗教(佛教、民间宗教)仪式比较研究。



课程纲目


一、课程导论

开课致辞:劳格文;

主讲人:吕鹏志,吴杨;

日期:2月26日


参考论著

  • 吕鹏志,《唐前道教仪式史纲》(北京:中华书局,2008),第一章。

  • 吕鹏志,《〈道教仪式丛书〉述要》,收入戴礼辉口述、蓝松炎、吕鹏志编著,《江西省铜鼓县棋坪镇显应雷坛道教科仪》(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14)。

  • 吴杨,《仪式研究视角下的中古时期佛道交涉研究综述》,《世界宗教研究》2019.4:179-188。


二、东汉六朝天师道仪式

主讲人:吴杨

预习人:刘金成,薛聪

日期:3月4日)


阅读文献

  • 《三国志·张鲁传》注引曹魏鱼豢《典略》,见(晋)陈寿,《三国志》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1册,页264。

  • DZ421《登真隐诀》卷下(参见王家葵《登真隐诀辑校》)

  • DZ1218《正一法文经章官品》。参见王宗昱,《〈正一法文经章官品〉校勘》,收入郑开编,《水穷云起集:道教文献研究的旧学新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页51-100。

  • DZ615《赤松子章历》


参考论著

  • 吕鹏志,《唐前道教仪式史纲》,第二、三、十、十一章。

  • 吕鹏志,《天师道授箓科仪——敦煌写本S203考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7.1(2006):79-166。

  • 吕鹏志,《天师道黄赤券契考》,收入程恭让主编,《天问(丁亥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页173-195。

  • 吕鹏志,《天师道旨教斋考(上篇)》,《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80.3 (2009): 355-402;《天师道旨教斋考(下篇)》,《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80.4 (2009): 507-553。

  • 吕鹏志,《天师道登坛告盟仪——〈正一法文法箓部仪〉考论》,《宗教学研究》2011.2:8-24。


三、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方士仪式

主讲人:吴杨

预习人:曹艳红,张晨坤

日期:3月11日


阅读文献

  • 《抱朴子内篇·金丹》,见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增订版)。

  • 敦煌写本《陶公传授仪》(王卡点校),见《中华道藏》第4册第521-525页。


参考论著

  • 吕鹏志,《唐前道教仪式史纲》,第四、五章。

  • 吕鹏志,〈早期道教醮仪及其流变考索〉,收入谭伟伦主编,《中国地方宗教仪式论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2011),页19-145。


四、东晋末刘宋初融摄天师道、佛教和方士传统的灵宝科仪

主讲人:吕鹏志

预习人:杨金丽,邓宏亚

日期:3月18日


阅读文献

  • 《灵宝三箓简文》辑稿,见吕鹏志,《灵宝斋之发端——灵宝三箓简文辑考》,“道教仪式与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成都,2020年10月)。


参考论著

  • 吕鹏志,《唐前道教仪式史纲》,第七章。

  • 吕鹏志,《灵宝六斋考》,《文史》2011.3: 85-125。

  • 吕鹏志,《灵宝三元斋和道教中元节——〈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经〉考论》,《文史》2013.1(总第102辑),页151-174。


五、刘宋高道陆修静对灵宝科仪的整理和发展

主讲人:吴杨

预习人:张晨坤,林法璋

日期:3月25日


阅读文献

  • DZ1278《洞玄灵宝五感文》

  • DZ524《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

  • DZ349《太上洞玄灵宝法烛经》

  • DZ410《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

  • DZ528《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


参考论著

  • 吕鹏志,《唐前道教仪式史纲》,第九章。

  • 吕鹏志,《早期灵宝传授仪——陆修静(406-477)〈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考论》,《文史》2019.2:121-150。


六、五世纪以降道教法次的逐步形成与晋唐五代道教仪式的发展趋向

主讲人:吴杨

预习人:罗嗣超,杨金丽

日期:4月1日


阅读文献

  • 《太真科辑稿》,见大渊忍尔,《太真科とその周边》,收入氏著,《道教とその经典——道教史の研究  其の二》,页473-505。

  • 《无上秘要》卷35-40(传授仪)、卷47-57(斋仪)

  • 《隋书·经籍志》“道经序”

  • DZ1125《洞玄灵宝三洞科戒营始》

  • DZ1241《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

  • DZ463《要修科仪戒律钞》

  • DZ507《太上黄箓斋仪》

  • DZ1237《三洞修道儀》


参考论著

  • 吕鹏志,《唐前道教仪式史纲》,第十二、十三、十四章。

  • 吕鹏志,《法位与中古道教仪式的分类》,《宗教学研究》2012.2:1-10。

  • Florian C. Reiter, The Aspirations and Standards of Taoist Priests in the Early T'ang Period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1998).

  • 周西波,《杜光庭道教仪范之研究》(台北:新文丰,2003)。


七、宋元符箓派道教仪式的传承和变革:天心派、神霄派、清微派、童初大法、灵宝大法、净明道、北帝派等新道派/法的产生和传衍与正一、上清、灵宝三大旧符箓道派的复兴和革新(之一)

主讲人:李志鸿

预习人:林法璋,薛聪

日期:4月8日


阅读文献

  • [天心]DZ567《上清北极天心正法》

  • [神霄]DZ1219《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书大法》

  • [清微]DZ222《清微神烈秘法》


参考论著

  • Judith M. Boltz, A Survey of Taoist Literature: Tenth to Seventeenth Centuries, China Research Monograph 32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 pp. 26-38.

  • 李志鸿,《道教天心正法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 Kristofer M. Schipper, “Master Chao I-chen and the Ch’ing-wei School of Taoism,” 收入秋月观暎编,《道教と宗教文化》(东京:平河出版社,1987),页1—20。


八、宋元符箓派道教仪式的传承和变革:天心派、神霄派、清微派、童初大法、灵宝大法、净明道、北帝派等新道派/法的产生和传衍与正一、上清、灵宝三大旧符箓道派的复兴和革新(之二)

主讲人:陈文龙,许蔚

预习人:林法璋,薛聪

日期:4月15日


阅读文献

  • [童初大法]《上清童初五元素府玉册》,收入DZ1220《道法会元》卷171-178;《上清五元玉册九灵飞步章奏秘法》,收入DZ1220《道法会元》卷179-187。

  • [灵宝大法]DZ1221《上清灵宝大法》;DZ1223《上清灵宝大法》;DZ219《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

  • [净明]DZ562《灵宝净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秘法》

  • [北帝]DZ1220《道法会元》卷156-168“上清天蓬伏魔大法”


参考论著

  • Judith M. Boltz, A Survey of Taoist Literature: Tenth to Seventeenth Centuries, China Research Monograph 32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 pp. 30-33, 41-46.

  • 陈文龙,《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15)。

  • 许蔚,《断裂与建构——净明道的历史与文献》(上海:上海书店,2014)。

  • Christine Mollier, “La Méthode de l’Empereur du Nord du mont Fengdu: une tradition exorciste du taoïsme médiéval,” T'oung-Pao 83 (1997): 329-385.


九、宋元符箓派道教仪式的传承和变革:天心派、神霄派、清微派、童初大法、灵宝大法、净明道、北帝派等新道派/法的产生和传衍与正一、上清、灵宝三大旧符箓道派的复兴和革新(之三)

主讲人:祝逸雯

预习人:刘婧瑜

日期:4月22日


阅读文献

  • 《龙虎山志》,见《藏外道书》(成都:巴蜀书社,1992),第19册。

  • 《阁皂山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

  • DZ304《茅山志》卷16

  • DZ508《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16-31


参考论著

  • 柳存仁,《五代到南宋时的道教斋醮》,收入氏著,《和风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页753-779。

  • 祝逸雯,《聚炁回灵,九转生神:蒋叔舆〈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中的炼度仪》,收入黎志添主编,《道教图像、考古与仪式:宋代道教的演变与特色》(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6),页235-266。

  • 祝逸雯,《郑思肖〈太极祭炼内法〉研究——在法师身中完成的济度仪式》,《汉学研究》34.4(2016):35-62。


十、宋元全真道科仪及佛教禅宗清规对全真道制度和儀式的影响

主讲人:甘雪松,甘沁鑫

预习人:刘傲然,孔雁

日期:4月29日


阅读文献

  • DZ1235《全真清规》

  • 《禅苑清规》,收入“中国禅宗典籍丛刊”(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参考论著

  • Yifa, The Origins of Buddhist Monastic Codes in China,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and Study of the Chanyuan qinggui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2).

  • 刘焕玲,《斋醮与全真教初期之传布——以王玉阳为例》,收入高雄道德院辑印(高雄道德院、汉学研究中心、如实佛学研究室主办),《1997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宗教与心灵改革研讨会”论文集》,页551-569。

  • 刘仲宇,《早期全真教仪式初探》,《道家文化研究》23(2008):144-166。


十一、正一道、全真道二分天下的格局与明清道教仪式

主讲人:赵川,杨三善

预习人:蒋馥蓁,徐靖焱

日期:5月6日


阅读文献

  • DZ467《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范》

  • 《广成仪制》,收入《藏外道书》第13-15册(《正奏金箓受生全集》,《藏外道书》第13册;《受生鸿斋迎库官全集》,《藏外道书》第13册;《受生填还全集》,《藏外道书》第13册;《祭享神吏夫丁集》,《藏外道书》第14册)。


参考论著

  • 石田宪司,《明代道教史上の全真と正一》,收入酒井忠夫編,《台湾の宗教と中国文化》(东京:风响社,1992),页145-185。

  • 蒋馥蓁,《道教的“受生填还”仪式:以四川〈广成仪制〉为中心的考察》,《民俗曲艺》194(2016):113-54。

  • 徐靖焱,《道教科仪与民间信仰的互动———以广成科仪 “祭享神吏夫丁”为例》,《宗教学研究》2019年第2期。


十二、现存正一科仪之一:授箓

主讲人:吕鹏志

预习人:刘金成,曹艳红

日期:5月13日


阅读文献及参考论著

  • 大渊忍尔,《中国人の宗教仪礼·道教篇》(东京:风响社,2005),第四章。

  • 戴礼辉口述、蓝松炎、吕鹏志编著,《江西省铜鼓县棋坪镇显应雷坛道教科仪》(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14),第二章。


十三、现存正一科仪之二:驱邪

主讲人:林振源

预习人:吕烨,巫能昌

日期:5月20日


阅读文献及参考论著

  • 大渊忍尔,《中国人の宗教仪礼·道教篇》,第六章。

  • 戴礼辉口述、蓝松炎、吕鹏志编著,《江西省铜鼓县棋坪镇显应雷坛道教科仪》,第三章。


十四、现存正一科仪之三:济生

主讲人:林振源

预习人:吕烨,巫能昌

日期:5月27日


阅读文献及参考论著
  • 大渊忍尔,《中国人の宗教仪礼·道教篇》,第三章。

  • 戴礼辉口述、蓝松炎、吕鹏志编著,《江西省铜鼓县棋坪镇显应雷坛道教科仪》,第四章。


十五、现存正一科仪之四:度死

主讲人:林振源

预习人:吕烨,巫能昌

日期:6月3日


阅读文献及参考论著

  • 大渊忍尔,《中国人の宗教仪礼·道教篇》,第五章。

  • 戴礼辉口述、蓝松炎、吕鹏志编著,《江西省铜鼓县棋坪镇显应雷坛道教科仪》,第五章。


十六、现存全真科仪:传戒

主讲人:任宗权

预习人:尹志华,张素琴

日期:6月10日


阅读文献及参考论著

  • 任宗权,《道教科仪概览》(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

  • 任宗权,《道教手印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

  • 任宗权,《道教戒律学》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十七、课程论文指导(吕鹏志、吴杨线下教学;日期:6月17日)



相关阅读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