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叶青 | 陕西明版道藏存佚考

高叶青博士 川大老子研究院 2022-01-03

编者按

感谢高叶青研究员授权发布!


标题

《陕西明版〈道藏〉存佚考》


作者

高叶青,1978年生,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博士,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道教典籍、金石文献的整理研究。参与编著《终南仙籍》《重刊三乘集要》《山西道教碑刻•晋城卷》等。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国道教》《中国本土宗教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岳华山道教文献整理与研究”(2018年)。


摘要

明代官方两次纂修道藏并刊印颁赐天下名山宫观,陕西为道教重镇,亦得以获赐多部道藏,其明确可考者有楼观宗圣宫、华山太虚庵、华阴西岳庙和葭州白云观四处。明清两代陕西上述四处宫观共获赐明版道藏7部,其中明正统年间1部,明万历年间5部,清雍正年间1部。陕西省内的7部明版道藏流传至20世纪70年代先后亡佚,今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尚藏有明版道藏的残帙四函31卷。


关键词

明版道藏 陕西省 庋藏 考证 


刊物

高叶青:《陕西明版〈道藏〉存佚考》,《中国道教》2020年第3期,第38—45页。


陕西明版《道藏》存佚考


高叶青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自唐迄明历代纂修道藏,然其工程浩大,多赖朝廷组织方得进行(仅元修《玄都宝藏》为全真教所组织)。有明一代,朝廷颁赐各地道藏的数量约在89部以上[1],而陕西四处宫观先后获赐明版道藏6部,清初楼观道士又入京购请明版道藏1部,若加上明代属陕西所辖的宁夏庆王府[2]和甘州卫显应观[3]各获赐1部道藏,则陕西境内曾庋藏道藏多达9部,占所知明版道藏总数的十分之一。然而不幸的是,陕西这7部明版道藏先后毁于兵火战乱之中,或有流散民间不知去向者。本文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在综合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陕西省内明版道藏颁赐和存藏情况作一细致的梳理,以此发见陕西道教盛衰兴废之历史,唤起当代道教古籍保护之注意。


一、楼观三部明版道藏的亡佚

《正统道藏》是明代朝廷组织纂修的第一部道藏,据明成祖朱棣所撰《道藏经序》称,道藏纂修工程自永乐十七年(1419)开始,至永乐二十年(1422)完工,修成“凡五千一百三十四卷,计四百六十四函”[4]。朝廷内府刻工历经二十二年的工作,至正统九年(1444)才完成全部经板的雕刻。正统九年十月初二命道录司左正一邵以正督校经板,“乙丑,颁释道大藏经典于天下寺观”[5],正式向天下寺观颁布新刻成的佛藏和道藏,一些好道的亲王也得以获赐佛道二藏。又据《英宗实录》卷一百五十:“正统十二年二月丁未刊造道藏经毕,命颁天下道观。”[6]道藏卷帙繁浩,刷印和装订一部道藏颇需要一段时间,因此朝廷大规模颁布道藏的时间基本上是在正统十二年(1447)之后。

正统年间朝廷颁赐道藏的数量并不多,据现存的资料统计,全国17处宫观并2位亲王等共获赐道藏14部,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江南一带,可考者有南京玄真观(正统八年)、天津天妃宫(正统十年)、北京白云观(正统十二年)、南京冶城山朝天宫(正统十二年)、南京狮子山卢龙观(正统十二年)、南京方山洞玄观(正统十二年)、南京长寿山朝真观、龙虎山上清宫(正统十二年)、句容茅山元符宫(正统十二年)、宣城元妙观(正统十二年)、甘州佑善观(正统十二年)、庆王朱秩煃(正统十三年)、贵州大道观(正统十三年)、南京神乐观(正统十四年)、楚王朱季埱、苏州元妙观、宜兴通真观、溧阳泰清观等。其中南京玄真观早在正统八年(1443)就获赐了一部道藏[7],这可能是朝廷在正式勘定颁布之前的试用本。正统十三年(1448)八月初十日,楼观宗圣宫也获赐道藏一部,据当时随道藏一同颁布的护道藏敕谕称:

朕体天地保民之心,恭承皇祖考之志,刊印道藏经典,颁赐天下,用广流传。兹以一藏安置陕西西安府盩厔县终南山宗圣宫,永充供养,听所在道官、道士看诵赞扬,上为国家祝厘,下与生民祈福,务须祗奉守护,不许纵容闲杂之人私借观玩,轻慢亵渎,致有损坏遗失,违者必究治之。故谕。[8]

这道敕谕收录在明万历三年(1575)刊刻 的《终南仙境志》中,此前学术界从未关注过。这篇颁赐道藏的敕谕与《皇明恩命世录》所载正统十二年的《颁赐道藏旨》[9]的格式相同,是正统年间颁赐道藏的通行格式,多见于北京白云观等各处宫观的明代赐经碑中。终南古楼观传为老子说经之处,故誉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北周隋唐楼观道为朝廷所重,享誉京城,唐代皇室以老子为先祖,改额为宗圣宫,宋又改额太平兴国故观,更设终南县以掌楼观及太平宫道教之事。元代兴复楼观宗圣宫为全真丛林,明永乐五年(1407)全真道士侯圆方(1374-1461)追随礼部尚书胡濙寻访真人张三丰,至洪熙元年(1425)归山,“给颁道藏经并护敕,住持宗圣、重阳等宫,统理道众。”[10]

道藏虽然在永乐二十年已经修成,但尚未刊刻,故此朝廷虽有承诺,不可能立即颁赐楼观,而是等到了23年后的正统十三年才得以兑现。这部道藏被供奉在楼观说经台的藏经楼中,据《终南仙境志》,说经台雷神殿“北下一级故为希声堂,今创藏经楼,上韫道经,下象七真。”[11]据清雍正十三年(1723)所刻《重修楼观说经台记》记载,“迨明时有炼师侯园方重修之,旋毁于寇。”[12]这部道藏后来下落不明,很有可能毁于明代的贼寇之乱。

明万历年间有一位多才多艺的楼观道士姬东坡,他的道行颇受万历皇帝的褒扬,楼观正统十三年所赐的道藏既失,故朝廷又赐《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各一部,此事在清雍正《陕西通志》有载:“明万历间有道士姬东坡者,善鼓琴,讲《南华经》,多自悟诗时出竒句。上嘉其恬寂,锡道经二藏,龙旂御仗、幢旛十六及瑞莲图,并劳以玺书。”[13]《续道藏》完成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故此万历皇帝赐给姬东坡正续道藏的时间当在万历三十五年之后。姬东坡的生平不详,楼观台道教碑石和其他文献也没有留下关于这次获赐道藏的记载。明崇祯年间楼观宗圣宫遭受兵燹,殿宇损坏,道士四散,这部道藏大约毁于此时。


图一:《终南仙境志》所载明正统十三年八月颁赐楼观宗圣宫道藏敕谕


清康熙二十年(1681),盩厔县令章泰出资重修楼观台,“维时黄冠数人,有以台后之藏经楼为请者。”[14]藏经楼内可能仍存有部分道藏,但是章泰拒绝了道士们的请求。至雍正七年(1729),来自北京白云观的全真道士梁一亮再次重整楼观台,“先清厘台地,垦开山田,辟草莱而居之。继鸠工庀材,渐次兴举。规模既定,乃北游京师,入白云观为知客。未几复至楼观,益整饬修理,凡附近祠庙,莫不补葺。既竣工,躬入都,购请道藏经。”[15]明正续道藏的经板藏于京师灵佑宫,入清以后存于大光明殿中,但未见刷印的记载,梁一亮在北京购买的道藏,可能是北京宫观或书商、私人的旧藏。雍正年间监院梁一亮所购请的这部道藏,保存在说经台后的藏经楼中,乾隆年间藏书家孙星衍(1753-1818),“尝借抄楼观道藏中《孙子》”[16],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十二月六日,又校楼观杜道坚《文子赞义》。”[17]但此后这部道藏下落不明,不知流散于何处。



二、西岳华山明版道藏的流散

西岳华山为五岳之一,更是名闻天下的道教名山。早在宋太平兴国中,宋太宗就曾赐给华山道藏一部,存于华山休粮院中[18]。这部道藏早于《大宋天宫宝藏》和《政和万寿宝藏》,可能是五代所遗的道藏写本,陈国符先生定为宋初徐铉校定的道藏[19],只可惜这部道藏早已不存于世。明万历中,朝廷又一轮大规模颁赐道藏,华山太玄庵和西岳庙均得以获赐道藏。

据雍正《陕西通志》载,华阴县“报恩观,在县东二十里泉店铺,旧在青柯坪,名太虚庵,明慈圣太后赐道经并三箓、总圣像,万历年移建改名,复赐地五十五亩,永修香火。”[20]又据乾隆《华岳志》载:“太虚庵,在青柯坪东谷中,明羽士高元和卜居其上,后北游京师,慈圣太后感梦,赐道藏全部,创立太虚庵,至万历十八年复建阁为藏经阁。”[21]慈圣太后是明神宗朱翊钧的生母,也是一位虔诚的佛道教的信徒和护法,据明张泰征《创建报恩观记》称,“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福国庇民,若东岱南海诸灵,咸锡以道帙,而元和则承其赐于华岳,厥遘奇矣。”[22]万历中慈圣太后明刊道藏,遍赐天下宫观,华山道士高元和也获赐一部,藏于华山青柯坪太虚庵。清潼关人杨端本《重修报恩观募缘疏》有载:“入关二十里泉店有报恩观,明神宗朝明肃皇太后为高蓬头真人建也。真人道行高洁,通内外元修,神宗召入大内,优礼踰恒,留都中数年,辞归山,太后钦赐道藏、三箓、锦幡、法服,于华山青柯坪东岩创建藏经楼,供奉其中。”[23]高元和即高蓬头,据清华阴人王斗机《重修太虚庵藏经阁序》,于高元和生平及入京获赐道藏之事记载甚详:

吾乡昔有高元和者,母娠将产之夜,梦人送老君一尊,次日遂生,丰骨异长。长而好道,隐于华山。日卜所居,偶于青柯坪之东隈,见山围绕中有空阔一谷,惟飞鸟翔集其上,人迹罕到,傍岩一线可通。遂凿蹬开道,攀援而上。有泉可饮,有薪可采,乃构居焉。欲镌黄帝、老聃、尹喜诸家著书,不克遂志,于是北游京师,有志叩阙陈情。其夜肃皇太后梦朝门外有华山道人,如有所请。次日令人视之,果有元和道人。太后询其面貌形容,与所梦酷肖,深为惊异,遂命先帝神宗施《道藏》四百八十函十万余卷,赐“慈圣宣文肃皇太后之寳”,创立太虚庵。至万历十八年,阁成而纳之。[24]

据此文可知,高元和为华山道士,有志于镌刻道家诸子的经典,于万历中入京陈情。慈圣太后感梦而见之,甚为惊异,命神宗赐施道藏,万历十八年(1590)于华山太虚庵建藏经阁而藏之。明代御赐道经,例由朝廷钦差太监护送,同时下有一道敕护道藏的圣旨,华山赐经也不例外,同时还赐有三箓、锦旛、法服等,可见礼遇之隆重。据乾隆《华阴县志》卷五所载,“蓬头先隐于灵宝县南之南村结庵以居,复蒙敕赐元真庵,庵内有万历十九年六月刻碑,中载钦差送道藏经,御前近侍都管内事赵安等三人亲送道藏、御题圣文到华山说经台,灵宝元真庵各有御题圣文安镇,并后镌西岳太华山青柯坪太虚庵全真高元和立观。”[25]高元和曾住过的河南灵宝元真庵和华山太虚庵说经台各有“御题圣文”,也就是“护道藏敕”。又据乾隆《华阴县志》卷十载:“按灵宝南村元真庵内石刻赐经碑记列名,自大学士王锡爵而下,尙书孙鑨、吴时来、翰林焦兹、黄洪宪、邹德溥等内外六十余人,锦衣太监等亦数十人,其厘经则钦差御前近侍都管内事太监张恩、赵安,有‘亲送道藏御题圣文到华山说经台安镇’等字。其太虚、元真两庵名皆系钦赐,当时崇荣亦优矣。”[26]

明版《正统道藏》一部计有480函5305卷,而慈圣太后命赐高元和的道藏,虽为480函,但总数却有十万余卷,正合两部《正统道藏》之卷数。明代朝廷赐道藏经,每处宫观不过一部而已,而高元和一次获赐两部道藏,可知其受慈圣太后隆遇恩宠之深。关于高元和入道及感梦慈圣太后得赐道藏的经历,乾隆《华阴县志》中还有一段颇为传奇的记载:

高蓬头,万历时浙之山阴诸生,弃去为道士,易名演元,滥游至河南灵宝,栖城南之元真庵,虔持法箓。一日有老黄冠者至,蓬头供侍唯谨,月余将行,出一枕授之曰:“此游仙枕也,枕之意所欲适,无不至焉,聊以酬汝殷勤耳。”再徙居华山谷中。后蓬头游京师,时明肃慈圣太后崇尙道敎,蓬头思睹圣容无从,夜探枕枕之而卧,梦入宫掖,参谒太后,畅陈元秘,太后感之。次日差内官物色,适见蓬头状毕肖,遂入奏,即时召入大内,命讲秘义称旨,神宗亦加优礼。留数年,恳辞还山,太后钦赐道藏、三箓、锦旛、法服,敕于华山上方建楼供奉,又于泉店营报恩观,复赐田五十五亩以资香火,蓬头即于观内闭关养真,而当时名卿巨儒往往造而问道焉。蓬头者不冠帻,发及肩则断而短之,束以铜圈,蓬蓬然,故远近呼高蓬头,云其自号则还虚子也。[27]

此篇中高蓬头感梦慈圣太后获赐的经历与王斗机序文所载大体一致,但在道名、籍贯及入道的经历上存在一些差异,特别是更增加了“游仙枕”的传奇经历,大约是时人增事踵华的新版本。至清乾隆年间,华山太虚庵藏经楼“历年已久,栋宇损坏,不蔽风雨,经文恐有残毁,本庵主持道人杜华荣慨然有修理之志。”[28]可知清乾隆年间华山太虚庵内所藏的明版道藏仍旧保存完好,这得益于本庵住持道士勤于护持、善加修葺之功。

至民国中,华山太虚庵所藏的两部明版道藏移藏于北峰真武观,其中的一部已缺损一半,据李显光所言:“民国廿六年涵静老人隐居北峰时,北峰道观尚存一套半《道藏》,后来搬往大上方时,北峰当家马法易分了半套给他。抗战胜利后,涵静老人举家南迁,这半套《道藏》就留在大上方玉皇洞,于文革中被窃取。”[29]这半部被窃取的道藏若没有烧掉当仍存于世,但北峰所藏的另一部完整的道藏已不知去向,至此华山两部明版道藏全部失散。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位于华阴县的西岳庙也获赐一部道藏,清乾隆《华岳志》存有当时的《颁藏经敕文》一道:“敕谕西岳华山西岳庙住持及道众人等:朕发诚心印造大道藏经,颁施在京及天下名山宫观供奉,经首护敕巳谕其由,尔住持及道众人等务要虔洁供安,朝夕礼诵,保安眇躬康泰,宫壶肃清,忏己往愆尤,祈无疆寿福,民安国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有同归清静善敎,朕成恭已无为之治道焉。今特差道经厂学坛尙膳监太监李升,赍请前去设处供安,各宜仰体知悉。钦哉!特谕。”[30]

西岳庙的明版道藏供奉在庙后的万寿阁中,系“万历中道士席演魁建”[31],阁建在庙后高台之上,“台高十六丈,东西二十丈,南北十九丈,明万历间建,周砌以砖履石级而登,上建层楼,楹悬明高帝梦游西岳文于其中,左右各建高阁,旧志所谓藏经阁也。”[32]万寿阁规模宏敞,殿宇高耸,为西岳庙的一大胜概,张昭《谒华岳庙诗》赞曰:“亭亭万寿阁,巍巍五凤楼。”[33]清乾隆中西岳庙重修万寿阁,其中藏有乾隆皇帝御书“岳莲灵澍”和“梦游西岳文”。据清王宏撰《募修西岳灏灵宫万寿阁疏》:“万历时即其故而新之,又拓而大之,门庑殿寝无不备,而前为楼,后为阁,阁有东西翼,为轮转之致,敕颁道经藏焉。”[34]西岳庙万寿阁为唐宋时代颇为流行“转轮藏”,四川窦圌山遗有宋代所建的“转轮藏”,又名“飞天臧”。据王家祐先生考证,“道教有转经之俗约起自蜀中,木制转轮藏即转经所用之物。……俗信之人可以推转以象读经。”[35]但明清时代道教的“转轮藏”已经十分罕见。

万历二十七年(1599)西岳庙获赐道藏时,《续道藏》尚未修成,故其初藏仅《正统道藏》而已,然至清乾隆中,华阴学者王宏撰检西岳庙明版道藏,称“经分三洞:曰洞真、洞元、洞神,凡三十六部,又分四辅:太元辅洞真、太平辅洞元、太清辅洞神、正一则贯洞辅,凡七部共五千三百六十余卷,续二百余卷。”[36]共检出《正统道藏》五千三百六十余卷,《万历续道藏》二百余卷,可知西岳庙此后又增藏了万历《续道藏》,但所藏道藏总卷数比通行的正续道藏多出七十多卷,其中或有重复之卷,而又不乏散失者,“比乃散失至一百三十余卷,予以弥载之力,倩人写补,始成完书,复别为目录一卷,并庋诸阁中。”[37]陈国符先生判断王宏撰“盖据太玄庵《道藏》写补”[38],彼时关中楼观说经台、华山太玄庵皆藏有明版道藏,当然若以华山太玄庵藏本写补则更为便利。乾隆中藏书家孙星衍曾“读道藏于华阴岳庙”并手录陶弘景所注的《鬼谷子》三卷[39],只可惜西岳庙所藏的明版道藏今已全部亡佚。

 


三、葭州白云观的明版道藏

葭州(今佳县)白云山地处秦晋之交的黄河岸边,为陕北道教的重镇,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有道人玉风云游至此,颇有神迹,后韩城尚书薛贞上奏神宗皇帝,敕封“玉凤真人”并赐经一藏,此为葭州白云山开山及赐经之因缘,此事见载于《陕西通志》:“玉风不知何许人,万历乙巳云游至葭州南五里白云山,童顔鹤发,施药济人,神木大参陈性学聘之,独居一室,七日不火,隆冬袖出青麦,岁旱有祷即应。后韩城尚书薛贞奏上敕赐道经一藏,封为玉凤真人,后不知所之。”[40]

白云山赐经之事载于天启元年(1621)所立的《敕建藏经阁记》碑中,碑今仍立佳县白云山藏经阁前,其上部为万历四十六年(1618)的颁道藏经敕谕:

图二:佳县档案馆所藏明万历四十六年八月颁赐白云山白云观道藏敕谕

敕谕陕西延安府葭州白云山白云观住持及道众人等:

朕发诚心印造道大藏经,颁施在京及天下名山宫观供奉,经首护敕已谕其由。尔住持及道众人等,务要虔洁供安,朝夕礼诵,保安眇躬康泰,宫壶肃清,懴已往愆尤,祈无疆寿福,民安国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同归清静善教,朕成恭已无为之治道焉。今特准御马监太监叶忠奏请,着本山道人肃静恭请,彼处供安,各宜仰体知悉。钦哉!故谕。

大明万历四十六年八月 日 广运之宝[41]

这道颁赐道藏的圣旨也收录在民国纂修的《葭县志》[42]中,2018年4月陕西佳县档案馆发现了这份颁经敕谕原件[43]。明代颁道藏的敕谕原件,今存世者不过四份,其中敕谕四川三台县云台观2份,今分别藏于四川省图书馆[44]和三台县文管所[45];敕谕山东泰安岱庙1份,今藏于泰安市博物馆[46]。佳县白云山颁经敕谕的发现,对于明代道教历史之研究有着重要价值。这份敕谕文字与白云山碑刻所载内容完全相同,再次证实了白云山颁赐道经的真实性。

颁赐道藏的敕谕时间在万历四十六年(1618)八月,护送道藏的御马监太监叶忠等人八月启程,至葭州白云山已经是当年的冬季。白云山获赐道藏的消息,在葭州乃至陕西都引起极大的轰动,在刑部尚书薛贞、吏部尚书张问达等陕西籍官员的组织下,白云山立即动工修建藏经阁安置道藏。新建的藏经阁竣工于次年即万历四十七年(1619)秋,地方会首刘节、刘孔秀二人出力颇多[47],而玉凤真人在藏经阁建成不久即羽化。万历四十八年(1620)藏经阁西梁下“产芝九茎,五色俱备,明艳非常”[48],时人皆以为祥瑞之兆,于是更名为“瑞芝阁”,时东路粮厅吴宗仪撰《瑞芝阁记》以纪其事:“瑞芝阁者,玉风真人藏经阁也。真人不知何许人,自万历乙巳,浪迹白云山中,普济衆生,冬月袖出青麦穗,显诸灵异,其识地卜筑也,不假力于檀越,无量材于梓工,飞涛漂水,若有神助,紫宫绀字,岿然峙焉。寻乞灵于夏阳薛柱史,怂恿鼎州张大司徒请帑金建藏经阁。既落成,旋尸解去。土人刘节、刘孔秀,雅好修真,敬事真人惟谨,首事倡议,以董厥成。兴工于己未夏,告竣于庚申秋九月九日。州牧卢君登临兹阁,忽见西南梁间灵芝挺生,光焰陆离。”[49]

明天启元年(1621)三月,白云山藏经阁立碑纪事,将颁赐道藏的敕谕一并刊刻其上,碑上部为敕谕,碑下部为李嘉声所撰的《敕建道大藏经阁记》,详述赐经白云山的盛事:

敕建道大藏经阁记

准授协正庶尹云南师宗州知州郡人李嘉声撰 郡学生李绍晋书

夫仙幻之事,儒者讳之,是以昌黎不言,文忠不奇。今经阁之记何为哉?盖仙家之理,金经颁于圣明,章疏通于名硕,足为地方一培胜者,又不得不言之尔。玉风真人不知何许,出入人世,若瓮盎间,超无为而并清与泰,初而为邻,具在陈方伯碑记,兹不剧论。先是,葭郡人任丘丞牛公登第诣请,即谓葭州城南五里许,可号白云,为卜静者至,□□□,闻而造之,且肃体焉?环伺数日不忍恝然,旋闻于抚台郑公、总府李公,车徒移者,固数日凛悚若神,拜师乞诀。复数旬乃回复圜,即会抚镇、道府、州司建庙于山,且云下河冲木,山右输财,缗钱谷帛,辐辏云拥,迄两期而告成。中和、清和两节,香火会场,该地为四通往来闹热之场,何物神通,一至是邪。正增修间,乃欲访故请经,无何方略。万历四十六年戊午冬,忽报柏台薛公飞檄在观者部门取经。葭人不胜惊讶,俄而敕乘传至矣,且多醮金。次年即起经阁五楹,经椟四盛。又次年梁产灵芝九茎。骚人于今修醮场会,日夥日盛。自非邀神庙之灵,藉薛公之力,题请有张公,传宣有叶宦,胡煌煌为一地奇观邪。噫嘻!玉风也,敕谕经藏而犹然有仙则名。一含鸡舌以祈宗社,一祝华封以答名公,一勒赑趺以志人天之果于不朽矣!

张公名问达,号诚宇,癸未进士,历大冢宰,为昭代名臣,泾阳人。

薛公名贞,号正亭,辛丑进士,历抚按部卿,世绅巨室,韩城人。管督则耆士刘节、刘孔秀

天启元年辛酉三月吉日立  督工把总□□

奉直大夫葭州知州昆明庐扬辉 潜江袁冕

判官金县唐汝极、吉水曾之美、南和张士秀

领经道人 张真义 李守风[50]

藏经阁位于三官殿后,共二层五楹,中置四个经柜以贮道藏。栋宇高耸,巧夺天工,时东路粮厅吴宗仪有诗盛赞:“土木非人工,栋宇总天巧。请经出西台,帑金飞玉藻。”[51]据嘉庆《葭州志》所载,白云山获赐的道藏经共有4726卷[52],卷数与正续道藏不合,比《正统道藏》的5305卷也少了579卷。万历四十六年朝廷颁赐白云山的道藏不可能为残帙,而州志所载的卷数可能是清嘉庆中白云山尚存的道藏卷数,历经200多年大约遗失了759卷。白云山明版道藏在本山道人的虔诚护持下,大部分经卷得以完好保存,但不幸毁于20世纪40年代的国内战争时期。据2018年4月17日中国道教协会的报道,“明神宗颁赐给佳县白云山的明版《道藏》在处于战时的1947年被毁。”[53]



四、结语

陈国符先生在《道藏源流考》中考察明清各处道藏,于陕西仅言及楼观姬东坡、华山太虚庵高元和和西岳庙所获赐的3部明版道藏,而于楼观侯圆方、梁一亮和葭州白云山玉凤3人所获赐明版道藏则未涉及。本文通过古籍和碑石等新材料的发现,考订陕西四处宫观曾庋藏明版道藏多达7部,一可补充陈先生统计之阙,二则表明陕西历史上明版道藏庋藏之丰富。

历代所纂修的道藏,今仅明版道藏传世,经板既毁于八国联军之火,则今世所存的明版道藏皆为稀世珍品,而所遗更不及原刊部数之一半,今海内外藏明版道藏不过24部,且多非全帙[54],其中陕西省境内今仅有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存有明版《道藏》残帙共四函二十六种三十一卷[55],系该校古籍研究专家黄永年先生购得并捐献该校图书馆,但未知其来源是否与前述陕西道教宫观曾庋藏的7部明版道藏有关。

陕西为文化大省,更是道教之重镇,明清颁赐的7部明版道藏在陕先后亡佚,令学者痛心不已。可喜的是,今逢国家强盛、文化昌隆之新时代,为保存和延续中华文化传统,《中华续道藏》之文化工程启动,海内外学者倾注了大量心力关注和参与这项时代工程。陕西省内各处保存丰富的明清道教古籍,不少为他处所不见的孤本,挖掘和整理这些珍稀的道教古籍,当是这项文化工程不可忽视的工作之一。



注释

  • [1] [19] [27] [32] [38] 陈国符著:《道藏源流考》(新修订版),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155-164、115、115、115、158。

  • [2]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162,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第17册,第3152页。

  • [3] [清]钟赓起原著;张志纯校点:[乾隆]《甘州府志》,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刻本。

  • [4] [明]朱棣撰:《大明太宗集》卷4,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本丛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年,第 526 册第 16 页。

  • [5]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122,第 16 册,第2452页。

  • [6] [11]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150,第 16 册,第 2944 页。

  • [7] [清]佟世燕修,戴务楠纂:[康熙]《江宁县志》,清康煕二十二年(1683)刻本。

  • [8] [12] [明]王三聘等辑:《终南仙境志》,明万历三年(1575)刊本。

  • [9] 《皇明恩命世录》,《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4册第800页。

  • [10] [15] 王忠信编:《楼观台道教碑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163页、第183页。

  • [11] 同注6。

  • [16] [清]孙星衍撰:《孙渊如诗文集·澄清堂续稿》卷1,四部丛刊景上海涵芬楼藏原刊本,第14页。

  • [17] [清]孙星衍撰:《孙渊如先生文补遗》,民国二十七年(1938)铅印戊寅丛编本,第9页。

  • [18] [28] [30] [30] [31] [33] [34] [36] [37] [金]王处一撰:《西岳华山志》,《道藏》第5册第751页。

  • [20] [22] [清]刘于义修:《陕西通志》卷29,《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52册第565页。

  • [21] [24] [清]姚远翿纂修:[乾隆]《华岳志》,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鹤树轩刻本,第48-49页。

  • [23] [25] [26] [清]陆维垣、许光基修,李天秀等纂:[乾隆]《华阴县志》,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修、民国十七年(1928)西安艺林印书社铅印本,,卷五《建置•报恩观》,第133页;卷五《建置•太虚庵》,第134页;卷十《人物•道释•高蓬头》,第258页。

  • [29] 李显光按语见注1,第158页。

  • [35] 王家祐:《〈青城山道藏记〉校录记》,《成都文物》1991年第2期,第25页。

  • [39] [清]秦恩复撰:《鬼谷子叙》,上海涵芬楼借印无锡孙氏小渌天藏石研参刋本,第1页。

  • [40] [清]刘于义修:《陕西通志》卷65,《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54册第909页。

  • [41] 王富春、张飞荣编:《中国佳县白云山白云观碑刻》,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8年,第4页。

  • [42] 陈琯修;赵思明纂:《葭县志》,民国二十二年(1933)石印本。

  • [43] 中国道教协会:《明万历皇帝颁赐道藏给佳县白云山的敕谕在陕西佳县档案局发现》,http://www.taoist.org.cn/showInfoContent.do?id=3414,2018年4月17日。

  • [44] [49] [51] [52] 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编:《第一批四川省珍贵古籍名录》,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年,第 478 页。

  • [45] 左启:《〈万历四十四年敕谕〉与三台云台观所存〈道大藏经〉》,《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3期,第26页。

  • [46] 范恩君:《泰山岱庙藏明万历圣旨及〈道藏〉考》,《中国道教》2003年第1期,第41-42页。

  • [47] [50] [金]王处一撰:《西岳华山志》,《道藏》第5册,第192、4页。

  • [48] [53] [清]高珣修,龚玉麟纂:[嘉庆]《葭州志》,民国二十二年(1933)石印本。

  • [54] 于文涛:《国内外现存明版<道藏>状况调查》,《中国道教》2017年第1期,第22-26页。

  • [55] 康万强主编:《陕西古籍总目·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 年,第 355 页。



相关阅读

书讯 | 刘康乐、高叶青校注《重刊三乘集要》(全三卷)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